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着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苦就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因此,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人生面临痛苦,将希望寄托于对财富和事业的追逐。其实佛教所认识的苦,是佛陀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昔为太子时,外出郊游,见农夫在烈日下埋头苦干,大汗淋漓;耕牛颈上勒着粗绳,稍一迟缓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铧翻出的小虫,又被飞鸟争相啄食,生存的残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难之中。而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难以幸免的。除了观人生是苦,佛陀还要我们时时念死无常,这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悲观消极的表现。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不敢让自己闲下来面对我们的内心。人在年轻时可以寻找很多乐趣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现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名利和享乐,而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死亡结局。请问明天远还是死亡远?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们颠倒的观念中,我们总是拒绝将死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不愿接受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对佛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学佛后执着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虚无,对人生的种种努力都觉得毫无意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世人对佛教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徒也不是乐观的呢?因为生命的前景虽是光明的,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人生的实质是苦。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如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大千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无明,所认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触及到幸福背后所隐藏的真相。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面对人生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再次,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将永远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转。即使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满目苍痍,无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也实在无法乐观。
什么是学佛者应有的中观的人生态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观照下如实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对通过修行所能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会。
业的造作与积聚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按唯识的观点,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而身语意发动之后,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分别与执著分别,有地前分别和地后分别之分。《道次第》的观修,主要是指地前分别。宗大师认为,地前的修行,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正见,然后进入无分别。格鲁派的这一修行套路,和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皆属于恶见的范畴。坏聚见,又称身见、萨迦耶见。坏为毁坏、无常之义,坏聚指五蕴色身,于此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止观的实质《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烦恼、业、果报没有学过教理的人,说起业障时会很笼统。最近妄想很多,他会说是业障现前;最近诸事不顺,也会说是业障现前。我们学习教理,必须明确业障究竟是什么,也必须分清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来源:资料图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
名人素食时间:2023-08-20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关于藏传佛教之双修问题索达吉堪布回济群法师问(2):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二)如理如法的传法灌顶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一)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不共之发心及悲愿,住持娑婆世界、摄受我等身处五浊恶世之众生,他为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说八万四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四)藏地寺院的实际景观问(12):去年,我在西藏参访了藏传佛教的几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况,这些寺院也深受经济浪潮的影响。每个寺院都在卖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悲观的意思(佛教解释)悲观,一般指消极失望。在佛教中是五观之一,出自《法华经普门品》: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这里的悲观不是说垂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6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
认识佛教时间:2023-07-05
济群法师:去除欲望后,社会还能进步吗?问:去除欲望后,社会还能进步吗? 答:进步的意义是什么?现代社会只考虑进步,却从不考虑进步的意义是什么。难道进步就是发展经济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可以内心皈依却不举行仪式吗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经典里的概念术语问:佛教经典里过于繁琐复杂的概念术语,似乎是普通信众掌握佛教的障碍。比如五蕴、六根、八风、十二处、十八界……让人听得发晕。……佛教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劝重症患者看破生死显得冷漠无情吗? 佛陀看望重病比丘(图片来源:资料图片)问: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冷漠无情吗?答:面对病人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问: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答: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曾到台湾参访多次,觉得他们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 问: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答:严格的素食者,是不吃蛋类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论依据,是为了不杀生,为了体现对众生的慈悲。而鸡蛋是生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济群法师答: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哪些属于错误的追求呢问:人生的痛苦在于错误追求。请问,哪些是错误追求呢? 济群法师答:错误的追求,一是违犯法律或戒律,二是心态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占有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是不是让人觉得太无情 问:《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太无情?《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 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天人福报极大,为何不能修行问: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 答:天又分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人沉溺于欲乐,觉得享乐才是最要紧的,根本想不到接触佛法。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问: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哪里讲经呢? 济群法师答: 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番才能回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问: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 答:首先,在我们日常行事中,善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比如布施这种善行,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出家人不孝吗 问:中国受儒家文化颇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流传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选择作为出家人,以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什么含义问: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 济群法师答: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什么是轮回的因果相 什么是轮回的因果相(资料图)问: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济群法师答: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怎么看待知识?问:佛教怎么看待知识? 答:知识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发菩提心难在哪里问:很多人觉得发菩提心很难,因而产生退缩情绪。您觉得发菩提心是不是很难?难在哪里? 济群法师答:发起“我要利益众生”这一念并不难。人的一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问: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济群法师答:佛教徒受戒后,戒律规范可能和原有生活习惯发生冲突,尤其是受菩萨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济群法师: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问:近几年,您是否感觉企业界对佛学投注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比如类似这次深圳清华EMBA班举办的活动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妇女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答: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问:出家要有什么条件?济群法师答: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问: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济群法师答: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劝人看破生死显得冷漠无情吗 问: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冷漠无情吗?答:面对病人,首先要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切实体会对方的身心之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今年浴佛迎舍利,雷音普震人间世。”特大喜讯传来,陕西省法门寺佛指真身舍利将于今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迎请来港供奉十一天,香港佛教界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就此千载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地藏菩萨如何救度地狱众生问:既然地狱众生痛苦得无法修行,地藏菩萨又是如何救度他们呢? 答:地藏菩萨发心救度这些无法修行的地狱众生,正说明地藏菩萨愿力之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即心是佛为何还要学佛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师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关键不在于免费还是收费记者:宗教用品是神圣的,《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明文规定“不得贩卖佛像佛经”。之所以这样要求,就是为了维护宗教的神圣性。可现在很多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问: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济群法师答: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子、工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础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信佛应该高调还是低调 问: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答: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这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佛教是什么问:是否可以从超越于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门派的共性,概括地说明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济群法师答:如何来定义佛教?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济群法师:为对方处理不善而惋惜,是否也是执着济群法师答:你觉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给他一个建议,一个忠告。关键是确定自己本着慈悲心在做,至于怎么表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7
济群法师:为何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 问: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答:按照佛教的观点,亡者一般会在七天或四十九天内投胎。但投胎要有因缘,当相关因缘尚未成熟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7
济群法师:习气刚形成时怎样对治问:习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习气刚刚形成时,怎样察觉、怎样对治呢?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戒定慧,就是帮助我们改正习气的具体方法。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