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明贤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开始接触佛门,我们内心里多少都对于未来有些憧憬,在这样一个时代,信仰的未来走向实际上是个大话题。
一、什么是信仰、如何做观察?
什么是信仰呢?
“信”是信念,“仰”包含着一种崇拜。如果对于佛弟子来说,心里面对于全知、全能、不死的佛陀来寄予崇拜,并且使得佛陀的这些功德圆满地实现在自己的生命境界当中,这是佛弟子的信仰。
既然要突出这个观察,那肯定就寄托着一个目标,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那么要看清楚,未必就只有一个角度,或者说未必只是一个年代,我们未必只谈一个宗教,有利于我们看清楚问题的我们可能会不拘角度。
二、当前人类社会的诸多困境
面对人类社会的困境,这里做一个双关的分析,一个部分就是:具体进步是什么?一条一条地来分析,再其次进步的以后,又有什么困境也同时发生了?是这样双关着进行分析的。
首先,科技发达了,困境是(科技)未必为人类服务;懂得心理规律,但未必能够处理自身的问题;懂得社会规律,但抓不住整体方向;拥有大量财富,但仍然有广泛的贫困、饥饿、文盲,也向往自由,但出现了新式的奴役;渴求世界统一,但仍然有严重的分歧和敌对;渴求世界和平,但是常常在灭绝全人类的恐惧的战争阴影下;思想交流也变频繁了,但是意识形态经常是相左的;很能处理目前的问题,但是未来方向很模糊;青年人变聪明懂事了,但是却让父母师长显得教育他们特别困难;宗教生活更为活泼了,但是离开宗教的人还是很多;知识越来越发达,但是不能够予以控制和综合;求取实际的效率,但是不顾良心的要求;处身广大的群众当中,但是失去了个人思考和静观的时间;学问和事务都很趋向专门化,但是人们越发失去对于全局的兼顾;人类好像大有作为,却又好像很柔弱无能;人类可能行至很大的善,但也可能做最坏的恶;可以走上进步友爱的道路,但是同时也有可能走上堕落仇恨的道路。
总而言之,刚才这些问题谈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物质生活十分发达;第二、精神生活十分落后。
三、中国人更为复杂的心理矛盾
作为中国人,有比西方人更为复杂的心理矛盾。
比如说,有以下的一些情况,我们往往有着这样的态度,可是又有着另外一样的希望。
例如网络词汇有一个叫做“拼爹”。我们特别鄙视“拼爹”,小看“富二代”“官二代”,我们好像有一种骨气特别反感“拼爹”的时代,但是“恨爹不成刚(钢)”;我们特别讽刺一夜暴富,可是私下里特别喜欢买彩票、股票、基金,都攒着,希望这些一下子给自己多变点钱来;我们特别恨贪官,可是考公务员事实上咱们都比较向往,特别梦想升官发财。
我们讽刺不正之风,但是自己办事只要是一到具体事上,就懂得要去找关系;咱们痛恨贪腐和贿赂,但总是盼望别人能够收自己的礼,他把礼收了就意味着能给自己开绿灯,能帮自己办事了;我们痛骂炒房团,却想着手里有点余钱还是买套房存起来,炒一炒,升值空间更大;我们特别鄙视崇洋媚外,却总是偏爱LV、Gucci这些,看着别人一带,自己心里发慌了,早几年这些都是风度,现在成了一个讽刺,因为走在街上人人都是一个LV,多讽刺的事情。
我们特别痛恨潜规则,但是总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我们抨击不良的价值观,但常常正在执行着一种不良的价值观,把它当成自己当下最实用的价值系统。
四、不平衡带来“分裂之苦”
这样来看,在很多社会问题上,我们态度十分公正,但是一落实到自身,我们常常有一些自私。这上下对比一看,我就发现一些问题。刚才那番分析可以用三个字来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总结,就是“不平衡”。
“不平衡”对于人来说的直接效应就是“分裂之苦”。
时常是很分裂的,想做一个好人,有好人的愿望,但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做不了好人。有时候又想帮他人,但又得利己;有时候又得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但同时又有情绪;有时候是表情在笑,心里在哭;有时候是表情在哭,心里在笑。
五、网络时代的亚健康信仰与如何应对网络邪知邪见
笔记本、ipad、手机成了比亲人更亲的亲人,这很麻烦。这些物化的文明成果工具正在逐一解构人类的伦理文明成果。
佛弟子有一部分人现在简直可以拜微博和微信为师了,整天就是发发这个,发发那个,正式的闻法没有,好像总在关心别人,怕别人看不见,发出去了其实别人也不看,但就天天做关心别人的事,唯独自己的事情不管,这不是问题吗?
微博网友经常是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然后进行双倍反应。那么这个网络最终所产生的效应就是使人易怒、容易挑衅、容易轻信、无法专注,时常用这些工具的人打坐能静下心来吗?比较困难。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做奥尔波特,他总结出来了一个谣言公式,是怎么样的呢?
谣传=重要性×含糊性:重要性乘以含糊性的结果就是谣言。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加上初期信息的不确定,极容易让谣言去流窜。而克服谣言的最佳途径,恐怕还是要建立一些权威、及时的信息发布渠道。比如说别人在讨论布施的问题,那么佛教界就应该有一个关于布施问题的权威、系统解读的这么一个平台,就能把问题说清楚。
因此,关于佛教信仰弘法平台的新需要就出现了。在应对网络舆情当中邪知邪见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等的正见弘传的网络工作,而对于容易造成伤害佛法僧三宝的舆情,也更需要建立及时的真理发布平台,来进行舆情控制。
六、无信仰时代的落败
我们知道信仰乔布斯的iphone5、iphone6,很少有人关注他的信仰是什么,他的生命原则是什么。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西洋的文化特征是宗教的、是信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却是伦理的和理性的。
确切地讲,物化文明的强势其实不是物化文明击溃了心性文明的这种交锋,而是有信仰对于没有信仰环境的一种进犯,这很关键。
印度智者甘地曾经这么说,有七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还有没有人性的科学。
这都可以毁灭我们,最关键的是没有牺牲的崇拜,这谈的就是信仰了。这七样东西的破坏作用使我们的心灵总是游离在被毁灭的边缘,最后这一样是最容易在一个思想如同自由市场,缺乏信仰的社会去软弱无力地蔓延。可以把“没有牺牲的崇拜”对我们的毁灭解读为“没有牺牲的信仰是要命的”。
七、没有牺牲的信仰是要命的
如果对于自己生命意义选择的这么一份信仰还是一个若有若无,或者说是一种谨慎防范,没有情感投入、没有智慧要求的这么样的一种信仰,早就已经不健康了。
信仰的健康已经出了问题了,没有牺牲的信仰可以是明哲保身的,可以是功罪不分的,也可以是裹挟名利之欲的,也可以是将道德名义利用为私欲招牌的,可以是欺上瞒下的,甚至可以是欺师灭祖和丧尽天良的。
没有牺牲的信仰能够使道德修养观念彻底臣服于个人的欲望。
八、自由市场式的无信仰时代
人们对于传统道德概念的遵循已经开始受到挑战了,在私下里更愿意去放逐一下,过一种不受检点的自由市场式的无约束的生活。那么,信仰也被这样对待的时候就会形成像自由市场一样的信仰态度:当敬不敬,当学不学,当尊重的不尊重,当做不做,做不应做。
当代的佛教实际上的处境是什么样的?这里可能有的情况谈起来表面上听起来会有点接受不了,但可能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当前汉传佛教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仍然还是生存。
事实上佛教信众现在严重缺乏正见和佛教常识。常识是最缺乏的,在面临生存问题时佛法又会出现一些更新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贱卖佛教,这又是一个让我们会觉得比较咋舌的问题。
假如过分强调慈善的人间佛教,或者是过分强调愚夫愚妇也能够容易修得成果的净土宗,或者是过分强调适宜于大众时尚生活的禅,或者是过分强调欲望也可以成佛的密,或者是过分强调实践证果的内观,或者是过分强调必须要念佛的灾难论……
很多很多的过分强调,不合时宜的强调:佛教的正法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就被无情地贱卖了。
九、佛法带领我们突破困境
大家是有福之人,看样子佛法注定要带领大家突破困境、解决问题。
首先佛陀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个模范。所以在他身上,我们才能够找到有关于人类生命之谜的最后答案。(佛陀)他彻底解决了,他能解决,并且能带领弟子解决,而且他的这套解决方案延续至今。
佛教的这些学问不光是你读书的问题,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经典你必须要是一个验证者。我们在对治贪心和对治嗔恨心的这些对治方法当中,我们不免都会产生一些富余下来的副作用,也就是说所有的修行方法里面的万全法还是“空性大法”,还是要回到般若这个地方来。
十、般若为大乘佛法出庭作证到底
般若将一直为大乘佛法出庭作证到底。比如现在的汉传佛教不是很兴盛,活佛们也到汉地来弘扬藏传佛教,尊者们也到汉地来弘传内观的禅法,好像汉传佛教就跟没有似的。可是就在这个情况之下,汉传佛教奄奄一息的这个大架构有一个特别有力量的,旁人看不见的一个大支柱在背后支撑着。
你不要小看了汉传佛教,你不要一味地批评汉地的修行人没有功夫、没有成就;一味批评他没有神通、他没有禅定;我跟你讲,因为有般若在为他撑腰,所以你一点都不能忽略他的智慧。他将来的能量的爆发力,甚至于他有可能只布施一滴水,他将来就有享用不完的大海的回报,你相信吗?这可是《金刚经》说的。
所以《中观论颂》里面就谈,龙树菩萨就反复提,“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不管是什么样的佛法,不管世界上多么微妙的道理,以空性为基础才能得以安立。比如他说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于所有法,你如果是不相信、不接受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你就破除了一切世间的约定,有因就有果的约定,从种子变成芽的约定,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空义,这个约定将会很危险,从种一个种子想得到一个果子这个逻辑过程米将会被破除,你将成立不起来,会有这个危险。
假如说你心爱的春天的花开了,它永远不谢,开了60年,你受得了吗?信仰的未来走向,我看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
十一、儒释道携手般若以立宗
现在我们没有到达唐代的“深经已备,人谋各有司南”的水平,那么现在儒释道携手,这种情况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这个携手我们心里要有一个底,听过这次讲座的人,你们都应该有一个底,这个携手绝对不能发展成为,“佛法就是传统文化加因果,这一凑就是佛法”,不是这样的凑法,可以是带着借鉴或者是佐证的那种安立成就,就像魏晋六家七宗的相互作证、证成,虽然没有僧肇大师的《肇论》评论得那么彻底,但是主心骨是对的,是在往般若的方面发展,到“深经已备,人谋各有司南”的时候,还是要以般若地立宗,儒释道携手,但仍然要般若以立宗,般若是宗,携手是法、是步骤,是行为方式、是行动策略,我不觉得现在西方比东方强,但凭着诸子百家的这一套思想,中国早晚是个纵横家,这是一句剩话,不过谈来谈去还是谈的货真价实和物美价廉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直到现在为止,在物的方面虽然中国是有弱势的部分,但它因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迟早有一天它要占上风,你们都是青年人,在未来见证这个话吧,我相信,你们都会成为见证者。
以儒释道携手,般若立宗以后,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最实际的要做的事是什么呢?那就是以思想群体为方向来填充信仰常识。
十二、以思想界群体为方向填充信仰常识
未来佛教思想界的群体恐怕要落脚在三宝的僧团当中,由僧团组建的思想界来专门研究这一系列问题,并且年年研究,一直研究,他们来做更高的、更冷静眼光的观察,他们来检点佛教发展的教训,提出改良与发展的方案,进行有效的颁布和落实,因此这个群体必须要存在于主持佛教的团体内部,人们的信仰应该可以追寻这样一个思想群体所指示的方向,并且去逐步落实,开始做具体落实的工作,具体的工作细节就是填充佛教的信仰常识,上有所宗,下面有具体步骤,有哪些常识呢?
第一、佛教信仰是具备理性的实践,是纯感性或纯理性的,是具备理性的,但是它是实践,实践脱离不了解决感性问题的成分,所以这基本上是一个确定的事。
第二、佛教的信仰不是心灵寄托,而是心灵归宿,寄托你还得走的,你还要离开的,归宿是到家了,所以我们回到禅院来的时候,咱们不是说“大家来寄宿一下,寄宿七天就回去”,我们不是这样的,北海禅院是大家的家,归宿到了。
第三、佛教信仰并不仅仅只为祈福免祸,祈福免祸的功能是一定有的,但信仰本身绝不仅仅只是祈福免祸,祈福免祸在历史上出现过问题,就像明成祖当年就谈我治理国家不采取佛教的建议,为什么呢?因为我看你们信佛的人祈福免祸的太多了,我是有社会理想的,你只有祈福免祸是不够的,其实佛教解决的才是真正大众的事,人人平等、众生平等,六道的问题都要解决,那还不比人类的问题要大吗?可是为什么要解决六道问题的一个人我们心里把信仰的位置只放在祈福免祸上呢?有了什么事来求佛教,有了好事,忘了佛教,有了灾祸赶紧抱佛脚,平时用功,或者想起或者想不起,这不行啊,佛教的职能不能仅仅只是祈福免祸。
第四,信仰不单在教人为善,我们在座的都是善人,可是有很多善人是不信仰的,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做出一部分善事,不管他如何理解,善事可以做出来,所以不能把佛教信仰单一地归纳在教人为善上,善行不是首要目标,其实善行是一个必然的附属结果,有信仰的人还不会行善吗?会发诸内而行诸外的,是不要求回报的,而且是不要求你去鉴证的善。
第五,佛教信仰不能只在追求奇迹,因为奇迹在心里,能够没有死亡、全知、全能,能够通达佛性,这才是奇迹,我们如果是寻找外界的奇迹,地藏菩萨飞来了、佛光来了、莲花开了,还不如看航空母舰在大海里走,这不是大奇迹吗,还不如看阿波罗号上了月球,这个奇迹更大,所以奇迹不能在外界来寻找,真正的奇迹在我们内心的解脱道。
第六、佛教信仰一定要避免狂热,因为我们有很多进步的时候,会感动,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信仰就像黄居士说的一样,会有个煎熬的过程,假如所有的好结果都是让你快乐地得到,那你人生的苦往哪里放?你要解决这些苦的问题,你才能有进步,所以有时候我们坐在这里有点不自在,或者吃东西一下吃错了,吃辣了,上了火,这些都要自己去调试,我们不要只想到佛教信仰或禅的修行,只会给我们带来好的,我们有时候也要长夜静候,有时候也要耐酷暑、经严寒,这样心地智慧花朵才能一朵一朵开,最后,佛教信仰不是单纯追求理想的,人都是有理想的,佛教的信仰要解决分裂一定也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改变现实,如果你的信仰老是追求理想,从不改变现实,那你的信仰就有问题了,还在分裂中,这些都是常识。
结语:参照目标、共相警策。
作为现代的佛弟子,我们都必要、及时地来进行学习,不知道大家听了以后有没有谈到自己点上的问题?有没有?有,在点头,这我很高兴,假如能在信仰问题上给大家有个目标,或者说能够起到一个警戒线的作用,这就有功德,谢谢大家!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不公平!他们怨叹世间怎么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大楼有大楼、要官位有官位;我怎么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4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按:若问地狱在哪里?心灵深处有聚集。念头打造十八层,灵识受苦无人逼!自作自受贪嗔痴,杀盗淫妄造囹圄,人生在世梦一场,黑白无常押着去! 《地藏经》中的地狱在哪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7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北京著名的夏荆山老艺术家,老居士,他说: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文化,文化看佛教。在古印度,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出家人没有了,他们就会生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昆明春节期间哪里好玩?据悉,位于官渡六甲的宝华寺将举办丁酉年新春祈福系列活动,为民众奉上礼佛、祈福、迎祥的传统民俗文化盛典。历史上的宝华寺就是老昆明春节佛教和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严耀中[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30-37页--------------------------------------------------------------------------------【作者简介】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佛教学第三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原始佛教以后,佛教在印度有长达15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大阶段。第一节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约百年之后,佛教僧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应科学理解佛教的特质与现代价值》的主题演讲。会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解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摘要:因明学两次传入汉传佛教界,成为无用的理论而昙花一现。但在其发祥地印度,却是维护大乘佛教合法存在的护教理论;在10世纪以来的中国藏传佛教界,是各大寺院培养学僧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导读△△去年10月,东山岭迎来了每年的旅游旺季,随着纷沓而来的游客一起到来的,还有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对景区的视察工作,陈主任对景区的变化和佛教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