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手书一山一宁禅师《少林》诗(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近日,一则题为《少林寺起诉嵩管委门票纠葛背后:港中旅拿走51%》的报道,终于将少林寺与嵩管委门票官司背后商家的身影曝光于众。在公众眼里,这是猜测纷纭的少林寺经济内幕的首度公开;而在佛教界看来,这不过是揭开了“挟佛敛财”深厚积弊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寺院在权力和金钱的双重挟持下,成为“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交易所”,佛教门墙外更是长年盘踞着两大利益集团——局地官与商。
局地官商:勾肩搭背,赖佛求生
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挟佛敛财”、佛门外“跳蚤”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和“养料”。
当前,权力依然是操控经济的主要推手。权力控制了资源配置,经商之道唯有“官商勾结”一条路。权力对资源的支配度越大,官商勾结就显得越重要——于商有利于“借权”,这是获得权力和资源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于官方便于“寻租”,利用手中权力迅速换取财富。
随着经济由增量改革迈入结构调整,粗放利益的潜力被发掘殆尽,“勾肩搭背”的官商们将其贪婪口眼瞄向先前不惊不艳、自生自灭的宗教资源,把寺院佛教当成新的利益增长点。这种贪婪直接催生了“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政策的出台,成为各地掠夺宗教资源、挟佛敛财的“合理”性依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几乎现存所有汉传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祖庭名刹都被难逃官商运作的厄运。少林寺门票风波是一个缩影。
从1975年少林寺收取第一张门票开始至今39年里,只有1984-1987期间,少林寺的运转是完全由僧团主导而不受外界制约的。其他时间里,从登封财政局到登封市政府,从文物部门到旅游部门,从嵩山景区管委会到港中旅公司,他们无时无刻不对少林寺垂涎。从5分钱到100元,门票价格的节节“高升”是当地政府和商家通过拦门设卡、卖票分成、投资景区、环境整顿、申遗整治等直接和变相手段圈钱谋利、赖佛求生、捞取宗教资源的铁证。
正如刀述仁居士所说,门票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佛教寺院“主权”的含糊不清,使佛门在有关部门面前往往抵挡无效、反击无力。表面看,少林寺在“经济”问题上是最夺人眼球、遭人质疑的寺院。但事实上,少林寺在与地方官商的长期“拉锯”中尚能据理力争,“闪展腾挪”间保持了寺院基本的主体性,还不至于彻底沦陷。但在法门寺被圈占、佛教名山被旅游业上市等风波中,不少寺院无还手之力,几近全盘失守。
挟佛敛财者吃佛教、喝佛教,还要损佛教、黑佛教、控制佛教。利用佛教大搞商业开发,一旦遭拒还要寺院倒贴“损失”;策划承包寺院甚至上市,佛教长期以来忍气吞声,稍有抗议却反遭奇葩诘问“和尚要钱干什么?”
法师们从来不曾主动要钱,可偶尔维权却成了贪财之举。只是,此番若没有少林寺状告嵩管委,恐怕地方政府和商家依旧安然数着不义之财,笑看佛门遭尽天下毒舌。
寺产所有权:归属佛教僧团,不是公共资源
官商何以全然不顾法律法规,肆无忌惮地挟佛敛财?因为寺院所有权不在僧团手中,寺院法人地位始终得不到承认。
这里,必须厘清两个问题:第一,寺院的所有权究竟归谁所有?第二,官商赖佛求生,大众是否在推波助澜?
寺院的所有权究竟归谁所有?答案很明确,寺院所有权既不应归属政府所有,也不归属社会大众所有,而是归属佛法僧三宝,更具体来说,归属佛法的传承者僧团所有。
自古以来,寺院专为佛教修行、弘法、传道、举办佛事而建,是独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其所有权和管理权理所应当归属僧团所有。汉传佛教寺院虽不为盈利而运作,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场所和集体组织,寺院的生存、僧人的生活和修行弘法都需要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寺院通过劳动与宗教供养所获得的资财收入亦是合情合理,应当受到尊重与保护。
但“天经地义”在当下却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和大众认知。法律的漏洞和寺院法人地位的缺失为挟佛敛财者提供了机会。
《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指出: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构筑物、设施,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收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损毁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处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不得损毁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占有、使用的文物。
这些条款只是含糊确定了寺产的使用权,但一直以来寺院的经济性质被确定为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寺院归社会所有,只有使用权才归属寺院或佛教团体(佛协)所有。在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所有人非一致的情况下,寺院的法人地位迟迟得不到确立,使得僧团实质上不具备对寺院的支配权和话语权。而所谓的“国家所有”、“社会所有”更是给官商挟佛敛财提供了不受制约的灰色地带:“国家所有”成了地方政府、各部门组织所有,“社会所有”成了商人和靠寺吃寺的百姓所有,而寺院千古以来的主人,竟反主为宾,成了寄人篱下之客。
因此,寺院所有权归属是制度和法律层面的根源问题,也是抵制挟佛敛财的关键所在。只有首先确认了寺院的法人地位,才能保障僧团的主体性,才能令寺院回归到佛教的大家园中,成为独立自主佛教寺院。
那么,寺院所有权既然不属政府之“公”,是否就可以充社会大众之“公”?答案也是否定的。
就少林寺门票事件来看,部分媒体舆论在谴责地方政府的同时,也将少林寺与官商捆绑在一起,推向大众的对立面,将少林寺被动参与门票分成引向“寺院与官商联合欺骗百姓钱财”的解读。此外,还有学者反复强调,佛教资源属于开放的公共资源,官商应该主动退出,令其回归公众云云。
门票是表面的,法人制度也是表层的,而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都在于佛教的宗教性、神圣性正遭遇解构。官商惯于从经济层面破坏佛教的宗教性,而大众更擅长从文化、民俗、心理、情感等层面解构佛教的宗教性。前者的解构性往往有明确的目的性,后者的破坏性却更具有盲从性和扩散性。
***中,官民联合破坏,几乎给佛教带来灭顶之灾。当前,大众对官商挟佛敛财的颇有微词很大一部分只是源于对政府本身的意见,而未见得是对佛教宗教性的维护和对信仰的敬畏。
作为宗教,寺院、寺产、僧团等等就是佛教价值的有形体现,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有形的现象世界中,就必须遵循有形的规则,给佛教的“有形资产”以确切的认可与保护,令其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否则,佛门利益与大众慧命都得不到保护,不是双赢,而是两相受损。
“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已成末流,佛教自主渐成共识
年复一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弊端早已上通高层,下至民间,在佛门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而***主席“信仰外交”的方略转向,也意味着治理“宗教经济”、“信仰买卖”歪风之路终将开启。
9月17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多年来首次未列席取代“全国假日办”的国务院旅游部际联席会议。这意味着以“门票经济”为代表的“挟佛敛财”祸端之首——佛教旅游或将首先受到整改与遏制。
这一调控的出台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与积极回应,可见近年来民间对“承包信仰”恶性发展思路的不断反思和证伪已获一定成效,社会各个层面都逐步意识到佛教要生存,必须免门票;信仰要庄严,必先求自主。
挟佛敛财者应有自知之明,撤离佛门以自利利他
俗话说:前人栽木,后人乘凉。我们当前尚有名山可以寄情,有古刹可以养心,有佛法可以解脱,全靠先人的尽心耕耘与勉力维护。而这一份沉甸甸的信仰财富到了我们手里,难道除了肆意掘取,就不能给与任何善待吗?尤其是掌握着大量权力和金钱资源的官商们,不能善用权钱为信仰、文化的传承张帆铺路,反以宗教为自我难填之欲壑买单。如此颠倒之行,除了葬送这笔珍贵的财富和大众的信仰生命外,别无他利。
如今土豪暴发户的嘴脸早已没有了市场,唯有护持他人的利益,自身才能获得利益。否则,如批评“寺院上市”者所言:
“如果所有的宗教资源,西班牙巴塞罗那城的教堂、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国的法华寺全都打包上市,这样的资本市场离天堂远,离地狱近。”
停止挟佛敛财:又逢立雪时,断臂须大勇
但话说回来,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为佛门自家事,寺院必须主动拿出决志和勇气。
赴日元使一山一宁禅师曾赋《少林》诗云:面壁人归岁月移,丛丛寒树半无枝。霜凋万叶红于火,又是魂惊断臂时。
昔年二祖慧可大师立雪少室,断臂求法,只因福至心田,慧勇勃发。今日以少林寺为代表的汉地佛寺,在祖庭遭厄、信仰被蚀的境遇下,更应不畏权钱之势,承古担今,以壮士断臂、金刚降魔的决志与大勇,果断昭示立场,斩断挟佛敛财的恶缘,而为佛教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形态保障,而不使寺院沦为挟佛敛财者的乐园、信仰者的墓地。
当面关难过,而不得不过。否则,若“断臂”终成千古绝唱,再无人敢于为法忘躯,为道舍身,纵有雕梁画栋、高幢广厦,寺院将何以立足,佛教将何以立身?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北京著名的夏荆山老艺术家,老居士,他说: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文化,文化看佛教。在古印度,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出家人没有了,他们就会生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昆明春节期间哪里好玩?据悉,位于官渡六甲的宝华寺将举办丁酉年新春祈福系列活动,为民众奉上礼佛、祈福、迎祥的传统民俗文化盛典。历史上的宝华寺就是老昆明春节佛教和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严耀中[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30-37页--------------------------------------------------------------------------------【作者简介】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佛教学第三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原始佛教以后,佛教在印度有长达15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大阶段。第一节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约百年之后,佛教僧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应科学理解佛教的特质与现代价值》的主题演讲。会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解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导读△△去年10月,东山岭迎来了每年的旅游旺季,随着纷沓而来的游客一起到来的,还有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对景区的视察工作,陈主任对景区的变化和佛教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佛教文化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3
浅析佛教“空门”的真实义刘元春一般人常讲,皈依佛教是“度人空门”,从此便是“五大皆空”了。但这其中不乏调侃甚至误解,认为是空无所有了,实际有否定一切,消极逃避现实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2
栖霞山酝酿打造国际知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南报网讯(记者 李子俊)未来的栖霞山,有望成为南京佛教文化的新地标,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记者日前从相关部门获悉,根据最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2
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 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人格一词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但其中的特质模式要作出界定,因为这一概念很像被佛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