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7集)

大德居士 2014-11-28

关於法藏比丘在佛前发了殊胜的大愿,在上次我们谈到「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供养无量无边众多的圣众,诸圣,这个就称为「外慕诸圣」。你外慕诸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供养恒沙圣是外慕诸圣,是好,是必须的,但是相比较之下,你倒还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内重己灵」。这两句话都要,我们既要外慕诸圣,又要内重己灵。但是在这里头,如果再要比较之中,法藏比丘提出了,这样去外慕诸圣,你不如要内重己灵,坚勇求正觉。

这个上次我们已经介绍过,现在可以再补充,把蕅益大师的几句补充一下,就是说我们要求自觉的重要。「自未能度」,你自己还没有度了自己,「云何度人」,你谈什么度人?你怎么样去度人?你何能去度人?你自己还没有把自己度了,你连己灵还在沉沦、还在昏睡之中,有什么资格谈觉他?所以这很可笑。「如」,这个就是蕅益大师的比方,很不容易体会,要把这个体会深了,对我们就很能够警觉。「如被漂者」,被水所漂流,你陷於狂流之中,你在水流之中,你现在想去救岸上的人。这件事就这样「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说这话就很深刻了,你自己其实更困难,你自己在河里头漂,你还要救岸上的人。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就是在这个地方上还是不明白。所以我们不是阿罗汉那样的,只求自己觉悟,不管旁人。正是为了要真正的去管旁人,要负责、认真、彻底去贯彻,只有先度自己,是这个关系。因为要度他,所以先要度己,不是为了我需要解脱,我就先来解脱我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对於前后的关系,重点就很清楚了。

底下又是八句,这八句就是前头的总结,前头说了许多愿意什么、愿意怎么样,实际就是为了这八句。而这八句就是大家都常念,阿弥陀大愿王,发了四十八愿,也就是下面发四十八愿的核心。所以四十八愿就只是这几句话更具体、更详尽、更完备的发挥和补充。所以这八句话非常重要。「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我愿意安住於正定之中,可是在正定之中我是老放光明,我还是普照一切。我要以这样来感得「广大清净居」,居就是住所。我们现在说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居就是住的地方。也就是国土,凡夫说的就是他的住宅,佛说就是国土,我愿意感得一个广大而清净的佛刹、佛土。「殊胜庄严无等伦」,殊胜和庄严没有能相比的。

「轮回诸趣众生类」,就是在轮回之中,一切众生很快的到我刹土来享受安乐,不要受苦,离苦得乐。所以慈悲心就是两个字,慈悲,慈的含义是与乐,悲的含义是拔苦,把他的苦给他拔除了称为悲心,使他得到快乐这是慈心。拔苦,一个疮你给他治好了,这是拔苦;你还要使得他康健,身体舒适,这是与乐,这是进一步。照极乐世界来说,为什么要这样放光明照一切、常住三摩地?就是为了要有这样一个地方,使一切众生来到我刹、来受安乐。所以有个唐人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一切可怜的人都能够欢颜,也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个意思扩大了,他那个是诗人的一种遐想,他所谓的乐也是一个很暂时、虚妄的,这个是彻底的。「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无边的众生都誓愿度尽。所以这八句话就后来成就极乐世界种种的愿力,都是以这八句为核心。所以上面说,这个时候的发心跟下面的发心只是有广略的不同,但是是一个心。

下面我们再仔细的分析一下。头一句,「愿当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我们已经知道,就是正定、三昧,三昧译的是音,正定译的是意,我愿意老住於正定之中。正定之中就是常寂光这个寂字,住於寂,住於正定还不是寂吗?这是体;底下「恒放光明照一切」,这句就是照,是用。有体就有用,它要有照用,所以体用总是相连系的。这两句表明什么?表明是定慧等持,我安住三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普照一切这是慧。所以我们修持就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要并运。所以我们定慧要等持,不可以只是单打一,福慧也是双修,这一切都是。所以在咱们学习的人就需要行解相资,你的修行和你的解慧要互相来促进。到这个地方,恒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这个就是定慧等持,而且寂和照是同时的。这就是根本的意义,寂和照是同时的。有的人入定之后他不能照,有的人一照心里就有所住,他就是不能同时。在定中他就只能够,枯木崖前他就定,无所知,好像什么都放下,他要一起照用就会被这个事所牵引,就有所住。寂和照是同时,只有寂照同时,这才真正的是寂、真正的是照。所以有「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这个忘和照哪里有先有后?所以说寂照同时,也就是忘照同时,这些在修行人中都是在实践中可以达到的。从这种地方入手,才能真正体会经里的意思,你得做得到。你讲的只是两个轮流交换,当然这是一个全部,但不是同时,还需要很好的继续去祈祷、发愿、忏悔、修持。体用不二,体和用不是两个,是表明这样的德。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这也就是《华严》的所谓事理无碍。理是寂然不动,事是感而遂通,通和不动,通是通达,有所变化,你又不动,不动和通达在众生分上就是矛盾,不统一,放下的人他就可以统一,事理无碍。放光就是修德,它的本体就是性德,所以修德和性德都显现出来了,这两句话里头。这两句话就符合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寂里头它老是在照之中,而且永远没有失掉定意。所以四十八愿中,菩萨循环多少多少世界去供养,但不失定意,他仍在定中。净土最高的就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四土之本。「寂而常照,照而恒寂」。所以能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在这个情形之下才能够感得广大清净居。所以我们发愿不是一个狂愿、一个虚愿,更不是喊口号。现在有人发愿就是在佛面前喊口号,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怎么怎么样,喊了一些口号,喊了一些口号,底下又没有行动。所以这个是很具体的,他首先是达到这一步,然后再以此来感,这样才能够得到。

所以后面庄严净土的时候也说,后头发了愿得到印证之后他开始,他说「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妙土是在真实慧的流露之下所显现的。所以要度众生、要成佛,这个里头就很清楚,怎么度?要感受一个这样广大清净的佛国。「广大者,即经中宽广平正,不可限极」,极乐世界是非常宽广,平的,是正;不可限极,无有穷尽,没有边界。所以从这些话里头我们都可以体会。《观经》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阿弥陀经》说是去此十万亿佛土。又说十万亿佛土,那十万亿的佛国,一个佛国是多大?现在这个天体,你说星云恐怕还不够。你要经过十万亿个,咱们就暂时用星云来说,你要经过十万亿个星云,你得多少亿亿光年,光的速度才能达得到,怎么说去此不远?你再看到这两句话你就明白了,极乐世界是在那,它是没有限极,没有限极它遍一切处,那就遍在咱们这,就遍咱们教堂里头,还远吗?所以我们都要善於体会经中的文句,不要轻轻的放过。但是在我们心中有限极的话,那就是极乐世界去此十万亿佛土。

「清净者,即清净庄严,超逾十方」,没有垢染,没有污浊,这是清净,所以说「广大清净居」。还有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他也特别注重这几句,他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三种庄严入在一个法句里头。这个文字非常富有禅机。一法句是什么?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所以清净很重要。《汉译》称「无量清净平等觉」。大家知道,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同时佛也是无量清净。《汉译》就称为「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清净。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极乐世界庄严?他的心清净。「一法句者清净句」,它底下就点破了,这就是教下跟禅的不同。就说到这,那就是禅机,这一切庄严就是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不要再说,这就是禅宗祖师的语录。将它道破,成为教下。「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说它是清净庄严。它就是真实智慧清净庄严无为的法身所流现出这一切庄严,一切庄严入了这一法句,再从这一法句流出无量庄严。所以这个是紧连著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感得这样一个广大清净之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体,从体流出种种依正庄严是用,因此它的殊胜和庄严就没有等伦。这不是咱们世间,多少工程师在那搞设计、在那比赛、在那得奖,多少工人在那劳动,所建筑起来的一个居,这个不是。它这是从真实的本体之所流露,因此它的庄严、它的殊胜没有等伦,没有能相等、相伦(伦是比),没有能比的。这个句子见於唐宋的译本里头。

而《魏译》,它只有「道场超绝」四个字。道场是一个意思,说超绝,超绝就是殊胜,殊胜就是不同、特别、超出。嘉祥大师解释这个超绝解释得很好,超绝是什么意思?他说「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因为在这个清净居里头,你在那修道你很快成佛,所以说超绝,也可以说无等伦。关键在於什么?在於疾速成佛,这句话很重要。不然我们就说这好看,好看得无以复加,比谁都好看,光明比谁都光明,这个体会都还在对比法里头,没有找出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是疾速成佛。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生极乐世界?如果怀著这样一个心,我常常要说,一个人他就是不念佛,他就想活著的时候要好,死了以后还要好;活的时候求佛保佑一切平安如意,比别人都强,身体也好也长寿,死了之后也生个好去处,彻头彻尾的个人打算,这种心是不能往生的。这是事实,他也做对了,但是可惜,就好像你看见一个仙人,他有无量的珍宝,他有很多大的宝贝你都不要,你只跟他要一根冰棍吃。极乐世界之殊胜就在於疾速成佛,他是去了就不退,而且寿命无量,种种都是使你前进,而且很快的前进,这才是我们要求往生真实的动机。

因为这个世界退缘太多,进一退九。多少人,我曾看见,很不错的,垮起来,垮得也是很彻底。进一退九这是规律,谁都得谨防,我们没有证之前每个人都要谨防。八万四千魔军,在行人的六根门头,等待你开悟或者得定、得神通的这种机会,以这种事情的到来,也正是他来得逞的一种机会。《楞严》就是这样,大家看看《楞严》,就是在你要得的时候你就著魔了,极乐世界没这些事。这个是非常关键,这才是真实的安乐。别的什么享受,想吃什么有什么,宫殿随身种种的,那个不是彻底的意思,彻底的意思在於此,就在於他顿脱生死,速成正觉,所以说安乐,都在法上的安乐。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经》说,「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又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所以都是在得法上、在清净上这样的安乐。而且最究竟的就是顿脱生死,速成正觉,一往生就脱了生死,在那之后很快成正觉。所以我们这个经里说度化众生「惠以真实之利」,这就是真实之利。感得这样一个国刹,让大家都来到这,清净庄严无等伦,而且到了这就受安乐,轮回诸趣的众生,在六道中,都到我刹来受安乐。

底下,「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法藏的大愿,我是恒久如此。所以念佛不难,难於发心;发心不难,难於真实;真实不难,难於勇猛;勇猛不难,难於长久。所以发长久心是很难。很多人一阵非常极积,后来又退了,受一个打击就退了。所以发长久心,我常运慈心拔有情,我度尽众生,我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常就是时间上,过去、未来、现在,无边就是空间,一切处的众生我都要度脱,一切时间、一切空间都是在度脱众生。但是时间是不可穷尽的,空间也是不可穷尽的,众生也是不可穷尽的,於是法藏比丘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也没有穷尽,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样,我此誓愿无有穷尽。这八句就是前头发的许许多多愿最后就归到这,而自己要求正觉,感得一个清净的国土,让一切众生来此受安乐,疾速成佛,要度尽无量无边尽未来际,恒誓救济。

底下,最后四句是请佛证明。「我行决定坚固力」,我所行,决定和坚固这两方面的力量决定不能改移,坚固,不能转动,也不可破坏,这种力唯有佛的圣智才能够给我做证明,才能真正了解我。所以要了解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个水平问题,粗浅的人你就了解不了深刻的人,总得水平差不多才能有些了解,那是个水平问题。过去批孔就是对孔不了解,了解要水平。我这个唯有佛才能证知,只有世间自在王如来才可以给我证明,唯有三觉圆满、五眼明朗,智慧无碍的世间自在王如来,唯有佛你可以给我证明。最后两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有的时候碰上打击,一般人的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也是五分钟热气。在《唐译》的话里头说,「纵沉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永不退。」这个地方就包括了地狱,诸苦之中当然包括,而且是最苦的地狱。若按《唐译》的说法,我就是入到地狱里头去我也不退转,我这个行、我这个愿纵使我入了地狱,我此行此愿不会退转。所以就说明这个愿心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个虚愿;但有其行而没有愿,这个行也是一种盲动。这是前面一品最后的两句。

底下是「至心精进第五」。经文之中,「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这个偈子说完了之后,它底下,偈子都是可以唱的,至少是可以像现在我们朗诵似的,有种韵律、韵调要把它读出来。一般的就叫长行,这就是一般的语言,一般的话。说了这个偈子之后,用偈子来表达之后,就用这种一般的语言,「而白佛言」,还是继续对世自在王说。「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我现在还是在菩萨的地位,可是我已经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所以这个发心是非常重要,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他已经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无上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发了成佛的心。我是要「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我愿意我自己成为佛,而且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悉令如佛,悉令如佛就是以我的力量帮助大家,让他们都成佛,也就是度一切众生都成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希望佛哀悯我的愚诚,你就给我宣说经法,请你开示我、教导我,用经法来教导我。「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会信受奉行来执持,如法来修行。

所以修行大家要注意,要如法修行,常常就有的是你修得不如法,修得不如法就称为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好处,而且很有坏处。所以我们必须要行解相资,你要有正见。所以密宗讲见修行果,把这个见字搁在前头,修行搁在后头,果搁在最后,你必须有正见。打破***后第一班,有一个学员他说他要去住山。我说你凭什么住山?你还没有正见,你住什么山?不是盲修瞎练吗?所以必须要有正见,才有正修、正行,这才有正果可说。所以他要如法修行,请佛开示。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请善知识教导我们,读经也是亲近善知识,经文之中我们得到教导,我们要如法去修行,而不是用自己的意思。现在很多人他都是喜欢别出心裁,我怎么出现一点新招,我要跟别人不一样,一开头就想的是这个。咱们不说别的,说一般的,就是学文化,学写字、学画画、学音乐,你先得继承。现在有很多好东西你都不去继承,从你这就要开始搞一个新东西,古人那些个劳动,那些个宝贝,你全都利用不上。你要说创新,那你就从头,你去开荒,你去拔草,这个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很多果实,现成的果实,你先要继承,要如法修行。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我要拔除种种的勤苦,勤它就是老来,这个事情它老来的,老有的,它来得很勤,这个苦来得很勤,而且是很苦。来得最勤最苦的是什么?生死的根本。你没有拔除生死根本,所以就永远是勤是苦,永远在苦之中,要拔除这种勤苦的生死根本。大家要知道佛是不妄语,地狱之苦这种种,那确实确实不是虚妄,佛骗我们干什么?佛也并不是说要有这么一个队伍,都是佛教徒,这么佛就高兴,他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众生真正得到觉悟,就是这样子。所以他都是真实的话。要拔除这个根本,这个根本不容易拔。真正要拔除根本,在所谓的三惑你不但不起现行,你还要拔掉这个种子。在你八识心田之中,你过去种种的杀盗淫,种种那些留在你八识心田里头的,成了种。因为现在你做的事,就在八识心田就印下了,将来它就是种子。这个都是反覆反覆,最多的都是贪瞋痴,这个种子它极其牢固。不但我不再贪痴瞋,而且我连八识心田的种子都拔除了,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才断那生死根本。所以你不是往生,在这个不退的地方继续修,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确实是很难。法藏比丘就说,我要拔这种种根本,要很快来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他要让大伙,悉令大家都如佛。

刚才说,你不自度怎么度他?要不我现在这样一个心愿,我成佛的时候,在我达到成佛这个境界的时候,我的国土,佛就必有佛的国土,我这个佛,我所住的这个国土,这个国土它的教授名字,所谓教化,可以教给别人的这是教授,我这个国土我有一些什么可以来教授。而且种种的教授,有的国以香为佛事,你闻见香自然心里就清净、就觉悟。我这个国土,我这个教授种种,包括各地方;极乐世界同样,它的香普薰一切世界,光明也是如此,所以极乐世界它超越。我的教授,种种教授众生这些方法,我的名字,我这个名号。你们大家想想,这也很特殊。你看咱们中国人,你说谁不知道阿弥陀佛?一般「阿弥陀佛」,他张口而来;你再问别的佛,无量的佛,很少人念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谁念释迦牟尼佛?所以一张口就阿弥陀佛,大人、小孩,这个就是名字普闻。我愿意我成佛的时候,我教授众生这一切的教化,我这个佛的名号都能够闻於十方,没有一个地方不知道的,十方世界都能知道。为什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现在也有很多人也想他的名字能够闻名於世界,这个跟法藏好像是一样,实际是无有共同之处。所以我们出家人最忌讳,居士也应该是一样,你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我这个修持,我这个功夫,我这个理解,我的学问,我只是为了我能够闻名、我能得利益,这是邪见。这是邪,这是很坏的事情。你只是为了名闻利养,所以我就示现我很能持戒,但是你持戒的动机就是让大家知道我的名,恭敬我。这个细微之间,这些地方很要注意。所以印光法师说,你们想做法师想说法,甚至说法是度众生,但是这里头要提防这种心,为了名闻,再接受供养,还有为了利养,你这就麻烦了,这个因果就很不真,「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阿弥陀佛之所以要名闻十方,因为十方闻名就念佛,这是一个最殊胜、最巧妙的度众生的方法。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使众生能够得度,这个愿是实现了。所以十方诸佛都在那赞叹阿弥陀佛,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愿是满了。但必须要如此,你知道了这个名,你才能念这个名,知道这个国土殊胜,你才愿意生这个国土,从这样一个开始。蕅益大师说得好,从事持达理持,你先事上这么念去,当你念得很诚恳、念得很清净,你对一切(娑婆世界)无所留恋,名闻利养你都放下,你只是清清净净的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就达到了理持,你从持名念佛不知不觉你也就实相念佛。众生所做不到的事,地前三贤做不到的事,无住生心;你暗合道妙,不知不觉,你也就无住生心。所以它是一个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的方法,最殊胜的方便在於此。希望他名字闻於十方为什么?还是希望大家都选他一票吗?选阿弥陀佛当什么?全法界主席,没这个组织。可是我们要知道,利心大家还容易认识,名心是和利心同等的卑污可耻,要深自警戒,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姑息。学阿弥陀这样,这个名字闻十方,那就不是这个范畴,全全是两回事。

我要都闻十方,为什么?因为诸天十方听了我的名字,阿弥陀佛第十九愿就是名闻十方,名闻十方乃至於大家闻了之后至心信乐,你去念,你十念都能往生。这样的话,「诸天人民及蜎蠕类」,天、人,蜎是小飞虫,蠕是小爬虫,小飞虫、小爬虫这样的众生,很下等,这代表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之类「来生我国」,到了我国,「悉作菩萨」。所以极乐世界是大乘法,是一乘。天亲菩萨这个论,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想自觉自了,你不能生极乐世界。你就是最初没有发大乘心,在你临终你能发起大乘心来,这样才能够往生;你始终固定是个小乘的心,不能往生。所以来的都是菩萨。那个下品下生的,多少年不能花开,花一开之后他就是菩萨。他修菩萨道,他大乘,都是菩萨。所以大家有人很轻视净土,愚夫愚妇,不知道他只要一生就是菩萨,就是阿鞞跋致,必定成佛,都作菩萨。

我立了这么一个愿,我想要胜过「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这个地方我们又要详细说,我希望我这个国要胜过一切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办得到办不到?可得不可得?这个地方千万不要看做法藏他是出奇斗胜,我要盖过余人,我要超过一切,这个心那就不叫阿弥陀佛。头一个字也是阿,是阿修罗王,这种逞胜的心就是阿修罗的特点,阿修罗就是要逞能好胜,不希望别人强过他,要是别人强过他,他就要破坏。阿修罗有两种,一种是护法的,一种是毁法的,毁法的将来他的势力尽了他入地狱。他是要胜过别人,而胜过别人。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随喜,你比我好,我高兴,我也喜欢。实际,我常常说,我们等於是一个联军,我们的敌人是共业,有一个人修行得好,他就可以多消一点共业,就替我们多消一点敌人,只有好。不管你学哪宗哪派,你是真正的修持,都应当赞叹随喜,不是某一个独好、独修,这样的一个形势。所以阿弥陀佛他不是这种心,我要超过其余人,而是我要想使众生得到别的佛国所得不到的那种殊胜的方便利益。是想给,不是想要,要一个地位一个什么什么超过别人,我是想给别人,一切的众生,他们所得到的好处,是这个好处要大於别的佛国,所以这才称为大愿之王。

但是他也没有把握,这个事能做到做不到,所以他请世间自在王如来开示。「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开示了。他说:「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一个大海拿个斗去量它,一斗一斗舀海水,经过多少劫,也可以让海露底。「人有至心求道」,人如果以至心来求道,不是来挖大海,他来精进不已,老精进,这样子「会当克果」,他也一定得到。「会」就是都的意思,也就是必然的意思。「克者,必也,遂也,得也」,也可以当杀字讲。在这就是必然得到的意思,当然得到他的果位,圆满他的愿望,还有什么愿是不可得?

底下就回答得很妙,「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你自己想想,你修什么方便,你才能够成就佛刹庄严?照这个愿望去修行。「汝当自知」,怎么去修行,你应当自己知道;「清净佛国」,这样一个清净佛国,你应当自己去摄。这个地方只是说可以,但是具体的就没有回答。就是这个事是可以的,但是怎么去修,修什么方便,头一个你一定要自己想,怎么修行你应当自己知道,这个国土你应当自己去摄。一口气下了三个「自」字,没有回答,下了三个自字,这个很可以让我们深思。这就跟《法华》里头,《法华》最后开权显实,说多少年都给大家说的是权法,现在应当给大家说实法。以前都是权巧方便,跟大家说一些,没有和盘托出真实的东西,所以《法华》是说的实法。大众请求三次,世尊都是「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止,两个止字,止止,停止停止,不需要说,我法妙难思。所以三次都是用止止、妙难思,也就说明这是不可说。不可说,但是不可说而说,也不是就完全停在无说之中,所以三请而后说。这个地方,这三个自字就是相当於当初《法华》的「止止不须说」。而且这三个自字,我们说是世尊「老婆心切」。老婆心切是禅宗常用的话,就是这个婆心,婆心就是悲心,悲心太切。在禅宗来说,有人问法,六祖就说「密在汝边」。所以这三个自我们可以用禅宗来体会。禅宗是说密,密在你那一边,所以说「汝自」,你自己。还有古时候禅宗人问问题,他回答说「汝自会取好」,你自己去会取,「我不如汝」。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比回答了一大套还好得多。所以这个经,世间自在王如来在法藏问他之后,他说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不就跟禅宗是一致吗?你自会取好,我不如你。所以直指他的自,这自是什么?自性。所以连下三个自字在这,确实是有深意。

在净土宗来说,日本大德,他说当年佛回答他说了三个自字,他说这含了三个意思。刚才我们说禅宗的意思,这里咱们说净土宗的意思,净土宗说教,他就要解释一些道理,「谓法藏菩萨宿殖深厚」,这个殖跟种植的植是一个字,多生以来就种了很深的善根,宿植就是宿世所种的善根,他所培养的东西很深很厚。「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前头都有这个文章,世间自在王如来出世,这个世饶王,当时就有这些字样,他还用了这两句话,「高才勇哲,与世超异」,称赞法藏比丘的话。「净佛国土之事」,他早就通达了,刚才我们不是说他是地上吗?虽然是佛的智慧也不超过他。所以就说这个是如你所知,你自己可以去做。这第一个回答用三个自字的含义,就是说你水平很高,这件事情你自己知道。第二,「谓摄取佛国,各随乐欲」,想怎么摄就怎么摄。有的像释迦牟尼佛是秽土,有的像药师佛那是净土,浊净各个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或者是三乘都有,或者只是一乘,像极乐世界是一乘法,去了都要成佛,不是以成阿罗汉就可以究竟的,不是,这一乘法。所以这个佛国就任菩萨的意乐自己摄取,不用如来指示,是你自己的事,这是第二个解释。第三个解释,就是说净土里头有说三土,有报土、化土,报身佛居的实报庄严土,化佛居的凡圣同居土,还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法身的这种土,这个高妙不是菩萨的分际。这个事情就「唯应自分,宜摄取之」,唯有以你自己的本分才能通达,才能摄取。所以这个地方说「汝自当知」。所以到了净土,它虽然前两个是说明这些道理,到了这又还是跟禅宗是一味。所以到了法身境界,常寂光的境界,「非菩萨之分」,不是一些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际所能了达,必须要超过这个分际,超过这一切,那只是自分。所以这个自分就超过这一切。

当年唐朝时候皇帝问忠国师,忠国师说,「陛下应当在毗卢顶上行履」,皇帝你应当在毗卢遮那佛的脑袋顶上走路,这是禅宗的话。所以这不是菩萨之分,你只应自分。这个自分他这没把它解释,实际上就是这意思。陛下你要在毗卢的顶上行履,一切佛都从毗卢遮那流出来,日本称为大日如来,最高的佛。可是陛下(皇帝)你应当在毗卢顶上行履,不是皇帝应当如此,另外换个人,小太监来问,他也可以说你应当在毗卢顶上行履。所以宗门叫破三关,现在把这个破三关解释得很乱,我说个不客气的话,有些庸俗化,把这个解释得太浅了。破初关应当见法身,破重关是安住於法身,破三关是法身向上,不仅仅安住在法身。所以禅宗批评,你堕落在法身数中,没在法身量里,你沉没在法身这个量里头,还要超出,是法身向上的事。所以这些佛,报、化,这一切一切,不是菩萨之分,你自摄就超出这个,这就是法身向上,比法身还要向上,说你自己摄,法身向上的事是你自己的事,这就是回答。

回答之后,法藏继续请求,「斯义宏深,非我境界」,佛所说的话,这个意义、这个道理太广大了,宏是大,深是太深,非我境界,不是我的境界。宗门根本不许谈境界,谁有什么境界不许谈。自己著魔你还谈,不谈算了,你谈正表示你著魔,不许谈境界,什么光、神,什么见佛,什么到净土,如何如何。现在这些奇异功能微不足道,都不值一谈,就是值得谈也不准谈。教下只许论功夫,也不是谈境界,就是我功夫怎么样,我心里很掉举,还是很不安,还是如何如何,这个功夫怎么样情形之下可以有所改善,在功夫上可以谈论、交流。但是这个境界,刚才说不许谈,不许谈还是有境界,什么叫境界?这个境就是指「心之所游履攀缘者」。境,当然是环境,而且有实际地方。这个境界就不一定是脚所游履的地方,你心所能够达到的地方,心之所游、心之所缘都叫做境。如眼睛所看见的色,眼识看见眼色,这个眼色也是咱们眼识所游履之处,就称为色境,它是我眼识所看的地方。所以法也称为法境,也属於境。界,当然就是区域,一界一界的。《笺注》解释,它说是所得的果报的界域,所得的一种情况,就这些东西。简单说一点,这个地方我们就该解释这个经,这个地方说「非我境界」,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够游履,所能够去达到的。我的心,心之所达不到的,心想不到这个地方,理解不到这个地方,这不是我的境界。

「唯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我只是盼望如来,我的请求(应供、正遍知,就用这两个佛号代表佛的十号),给我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让我知道诸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是什么样子。所以他这问得很具体,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狂愿、虚愿,他想做这个事,他就去做、就在佛那请教,只有请佛垂慈加被,他不可能知道种种佛国的情况。别的佛国情况不知道,你怎么能知道我这个佛刹能超过一切?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得知彼,我知道一切佛刹是什么样子,才有可能我这个佛刹都超过他们一切。我根本都不知道,我关著门,说我这个超过,这个就是闭门造车,那是不行。所以他就请佛,也只有佛这个力量能够使他满愿。「若我得闻」,如果佛满了我的愿,我能够得闻这样的法,我就能够思惟修习,我要努力去做,我一定要满我发的愿。这段话就是法藏比丘继续申请的话,这不是我的境界,各个佛刹的情况我要超过他们,只有请佛慈悲,给我广演。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知道他高明。高就是崇高、高尚,上也、远也。「明者,光也,照也,通也」。知道他的高明,就像我们常说这人很高明,就是说他的境界很高,明照通达,知道他很高明。「志愿深广」,他所发的志愿确确实实是很深、很广大。「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是什么?就是这个地方,这个非我境界,上头世间自在王如来用三个自字,叫他自己知道,自己去做,他这说不是我的境界。日本峻谛师他的解释,他也从三方面来解释,他说一个就是说法藏比丘是很高明,但是一般的净土之行,怎么来摄持净土我是知道,可是我现在要成就的是诸佛土之中最殊胜的佛土,这个意思太深了,不是我的境界。佛说你应当自己知。是,我是自己知,一般净土的情形我是知道,但是我现在要的是这么殊胜的一个,我不知了,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当然各个都随著他的所乐所欲来摄取的,可是我现在所想要让这五乘都能入报土。五乘有六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取一个最通途的,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五乘。一般所说三乘法,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加上人乘、天乘就成了五乘法。这是六种之中的一种,还有不同的,多少是差不多,有的包括佛乘,有的把人、天合成一块的,有的把声闻、缘觉合成一块,那就不同,我们就不列举了,我们用通途常说的这五乘来解释。我要想这五乘都入报土,五乘中只有菩萨才能入报土,可是现在我想让声闻、缘觉、人、天这种水平的人也都能进来。从断惑来说,你要断了见思惑才是声闻、缘觉,你要修五戒才是人,修十善才是天,要让这样的人,不是说只发这个心,就你断惑的水平只是这个水平,这种水平的人也生到报佛的净土,一起入报佛净土,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之特殊在此,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西方世界最特殊是在於它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的净土。我们这就是凡圣同居土,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就在咱们这。咱们也有圣,***之前,福建的和尚到五台,见了文殊菩萨。这有好多证明,亲见文殊菩萨,里头有千多个修行人在里头,有的是喇嘛,有的是出家人,在作佛事。这不就是同居吗?天台、雁荡有几百个阿罗汉都在那,也是圣。这也是凡圣同居土,但我们是秽土。他是入凡圣同居净土,它最殊胜,他去了就是阿鞞跋致。所以最不可思议,你说他是凡夫,他是阿鞞跋致;你说他是阿鞞跋致,他是凡夫。这十方世界之所无,十方世界再也没有这样的例子。所以你看诸佛都劝去极乐世界,你念《药师经》,修药师法,你成就了,药师佛派多少大菩萨护送你去极乐世界,它可以容纳你。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还加了一个极字,「世间极难信法」。有的人肯念佛,可是对这些地方他还没有能信,他不了解,他信了之后念佛可以更勤、更进。这个不是我的境界,所以我要请佛给我开示。

底下就说第三个,法身境界、报身境界是高、是妙,不是菩萨之分,但是我要经过无量劫,我都可以达到法、报的境界,这我可以证明。但目前还不是其分,因此这个意思很宏深、很大,还是要请佛,请世间自在王如来给我开示,就是这个意思。峻谛底下他讲得很有智慧,他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上面世间自在王如来指出他的自,说大家都要内重己灵,刚才我说要内重己灵,知道这个自。蕅益大师也是讲六信,要信自,这个自很重要。现在法藏比丘听了,这不是我的水平,来请佛开示,这是什么意思?他下的这八个字,「抛却己分,专归佛力」。他现在把自己这个己分,自己这个本分把它抛开,我专来求世间自在王如来,这是从佛的力量,你给我开示。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是法藏菩萨自己开显的他力门。所以我们读经,有的时候要看一些好的注解就是在这,不然就这个地方,一个问答,很容易就滑过去了。这是法藏比丘自己开的他力门,要靠他力。所以我们前头那跟禅宗是共的,这个跟禅宗就不共。太虚大师他就讲,他说净土宗和密宗是他力派、果教门,是靠他力,是果教。什么叫果教?是从果上起修的,是在果实上头起修的,这叫果教派。不同於其余,其余完全要靠自力,你打坐、参禅,一切一切的,完全是凭你自己的力量,你去读教、坐观,靠自己的力量。

密宗和净土宗,净土宗是密教的显说,道理是一回事,有很多人他就是妄分彼此。显教,当然现在密宗有很多很多流弊,你不能把这个流弊就全都说成是密宗它本身的错误,流弊将来要取消它,它同时都是极殊胜,所以日本判教把密宗判得最高,判在《华严》之上。当年《华严》他们反对,跑到天皇面前去辩论,后来得胜,才承认下来。密宗是十住心,华严是九住心,禅宗是第八心。当然也不要这么去分,有的时候分不了,不是像咱们学校的学科能这么划分,有的你划分不清。只有说那个明显构成这些分别的地方,有时到通的地方划分,界限也不存在。不过总之说最高的就是这三个,最高谁划也得划这三个,有别的你再划,他那是自己的,不是公认的,公认的就是这三个。天台藏通别圆,圆教,华严小始终顿圆,法相你总不能把它搁在圆顿里头,很明显。三论只是始教,这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是有的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新的说法,大家没有认同,久而久之站不住。

它这个就是他力门、果教派,这是净土宗最特殊之处。所以很多人念佛,他说我念了半天我没有一心不乱,他就灰心了。他没有明白,这个一心不乱是你自己的解释,我必须要念到一心不乱,人家不是这个解释。所以要参考,你要参考。为什么玄奘他又把《阿弥陀经》翻译了一遍?他翻译的话不是「一心不乱」,他是「系念不乱」。你念佛的时候一心在念佛,你不要再想其他的,你别今天又想念佛,明天又想参禅,又参念佛的是谁,又夹杂著修密,又要修教观,甚至於我还要想练练气功,这就都乱了。系念不乱,一向专念,我就是这一条路,我就死心塌地。所以有人说净土宗囫囵就供一尊佛,就念一部《阿弥陀经》,就念一个佛,这是为什么?不是说别的不好,就是你心太乱了,你这样才能够心里安定一些。所谓系念不乱,不要一会东一勺子西一锤子,这不成个东西。所以不需要达到一心不乱。怎么不乱?玄奘大师翻译得非常好,他说人到临终的时候以佛的力量,「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以佛的慈悲力来加护你、来保佑你,使得你的心不乱。所以弥陀大愿之王惠以真实之利就在此,你只要真正的信愿持名,这个你做到了,阿弥陀佛就要对你负责任,他的那个愿就在你身上落实,在你临终的时候佛就慈悲加被你,令心不乱。还有一部经,它说佛入种种三昧,也要让临终的人入什么什么三昧,很长的名字,好几个三昧,你都在三昧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所以就把这个令心不乱就得到补充。这个是什么?他力,仗的是他力。所以有念佛者,真正念佛的人,大势至菩萨就摄受这个人,阿弥陀佛就从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个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不受魔的侵扰。现在有些气功他忽然间失灵,昨天在报上看见批评苏联这个,他说外天人这个事情,闹得很热闹,现在在辩论这个事,一个就很振振有词,一个说他危言耸听,并且指出苏联这个现在很乱。一个气功师说他要表演他的能力,他说他能阻止火车开,结果是让火车压死了。你说他是神经病吗?他不是神经病,他是可以,有时候他可以阻止火车,但不是他的力量,他也是他力,这些妖魔鬼怪的力量,妖魔鬼怪一天舍弃了你,你就压死了。现在有个很有名气的气功师在南方表演,不灵了。这就是说大家这些地方要正信。这是他力门,就是佛力。

现在大家回过头来,这样心外取法不都是魔业吗?你怎么又来个他力,舍弃自身求他力。这就是最圆融的地方,自他不二,他力正是自力,自他不是两个,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是两个,自己和他也不是两个。你依靠他力,你念佛持咒,靠佛的加被,你能够有这个信心,正是你的自力。而这个他,现在我们再三都讲,你念的这个佛就是你自己。这一句名号,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迷时不念悟时念,你念的时候就是悟,一句佛号就是你的本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本心完全朗然现前。所以念佛的人,「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觅长安」。到了天安门,你在天安门城楼上,你再问北京搁哪?所以你真能信他力,真能老实念,就是已经到了天安门城楼。所以这是极难信法。所以以众生心入诸法实相,最容易的莫过於持名(我后头加了一个小补充,还有持咒也可以),就是这么念去,你这样念去,你能入诸法实相,比用其他任何方法都容易。当然不排除其他的,都是好的,没有一个不是绝妙的、最殊胜的,但是从容易不容易说。因为现在是末法,科学发达,人所要掌握的东西、学问很多,一切都强调速度,所以用於修持的时间就很短。所幸现在人的平均寿命还长一点,这还是一个时期,这一段时期还是好,适宜用功的时期。所以就是说这他力门,他力门不是你心外求法,就是说这是一个殊胜的方便,你这么去念,老实去念,你入诸法实相就很容易;密宗同一个道理,密宗说声字皆实相。所以一切都是实相,你哪里找一个不是实相的给我看看。既然都是如此,所以首楞严翻译的意思是一切法究竟坚固,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究竟坚固的,这一句佛号就是首楞严。一切都是法身,就是法身,就是实相,焉得不是?什么是佛,录音机放出声音来就不是吗?录音机就是,放的声音也是。所以说声字皆实相,但是这个你很难体会。所以要从他,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谁都能念、谁都能信,你就这么念去。一切根都摄,但是将来品位不同,就是分别在此。

现在把前头跟后头总起来,前头说三个自字是开显人的妙心,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说「是心是佛」,你的本心就是佛。法藏回答就是我靠佛力,外慕诸圣。这就是净土宗的圆融之处,称为他力法门。净土宗所以能够三根普被,所以能够一生成办,就在这一生就解决问题,凡夫(就是咱们这个凡夫)、二乘(声闻、缘觉)都一律跟菩萨一样都可以登不退,完全靠弥陀的愿力,一乘的愿海,靠弥陀这个法门,六字洪名,这个摄受之力、加持之力,这就是仗他力。仗弥陀愿海之力,仗六字洪名功德之力,我们就一生成办,都登不退,这就是净土宗最方便之处,而且是真实之利。以佛最上的果觉做为咱们因地最初开始的这个发心,做为我们的心,这个因就通於果的海,因为它是从果海之中才有这个名号。果也彻於因源,我们得之果就是从今天我念佛这开始,而且更殊胜是因果同时。讲到大乘法,《妙法莲华经》,为什么用莲花经,佛坐莲花?最殊胜的意思它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我要出污泥而不染,我不为烦恼、不为一切所染,它不但要出泥,而且还要出水,莲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殊胜的意思,花果同时,莲花一开那个小莲蓬在里头了。别的花是花落了那个果慢慢出来,莲花是花果同时,这是最殊胜的含义,还是花的时候,果已经在里头了,不需要经历前后。所以我们具缚的凡夫只要信,刚才说的两个有字,「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切愿往生,他有信、有愿还持名,就一定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成为阿鞞跋致,这个是凡愚(凡夫、愚人)所共同都能做的事。

「若独言究明自心」,我们先谈自心,这都能做得到,最后还是达到这个,因为先从这开始,你必须要明白自心。所以禅宗说得大死大活,你不大死哪有大活?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不能起疑情,这个疑不是这是怎么回事,瞎想,这不对。疑情,这个疑情那就不断,依归何处,他那个思想老在这个归何处,在这个地方专注,这个思想不为任何所干扰,就是这么一个疑的情,这么一个情之中,疑情,他应该会开悟。小疑就小悟,大疑就大悟,中疑就中悟,不疑就不悟。悟是有大有小,很不同。宋朝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就说有一个人小悟一次,他就以为他悟了。我们不能不说他悟过一次,但他是小悟,你就认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可惜得很。所以究明自心,像我说这个情况,参禅开悟的人,要以他参禅那一种如醉如痴,什么都忘了,什么都没有了,吃饭都忘记了,衣服都忘记穿得整齐,就是这样。所以江西他骂人说傻瓜是神头,这是音走了,就是禅头,参禅的头,禅头。你遇到禅头这种人就跟傻瓜一样,这成了流俗的话,那人是个神头,这骂人的话,你是傻瓜,心都不在焉,心都不在这个地方。到这个时候他不见得就悟,他忽然就死灰里头蹦出个热豆来,大死之后才能大活。所以死后更生、绝处更生,他得把这个妄想又绝,他这个又是一个方法,又是一个方便。这个只有上智,参禅是限於上智,所以就很难。现在我们开显这个法门,上智也收、下愚也收,所以称为大愿之门。

这一种他力门「正是弥陀悲愿至切处」,他的悲愿最真切的地方,也正是密宗、禅宗这两宗最方便里头究竟的地方、彻底的地方。自他本来是不二,你肯仗他力来信这个极难信的法,对这个极难信的法你能够生到净信,难信的你能信,这就是你的智慧,智慧就是你的自力。但能信入,你的自力就在那显,老实念去,念念自然就能所两忘。念来念去,是谁在念你也忘了,所念的是极乐世界的佛,这些都不存在,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所两忘,你自心明明朗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心朗朗就全现。所以净宗之妙就在这个地方,从事持就达理持,凡心就成佛心。

前头只讲明自,这里他又说非我境界,请佛说。请佛说,底下佛就给他宣说,宣说多少?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为什么二百一十亿?二百一十亿这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按《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佛刹是无量的,有二十重,每一重一共有二百一十微尘数的佛国是一重,有二十重围绕,所以莲花世界海正是这二百一十微尘数,这用二百十一亿正好跟它相合,就是以二百一十亿代表二百一十微尘数,又以二百一十亿微尘数来表明无量的佛国,这是一个含义。第二个方面来说,《大智度论》讲,「阿弥陀佛先世时」,过去世是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佛把他导引到十方,「示清净国」,种种的佛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这是《大智度论》里头的话。这个意思也是说什么?二百一十亿表示十方佛刹,不是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具体的二百一十亿。俱胝是千万,这个亿和俱胝古时候都是有好几个数,总之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两个是相当。反正意思就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说代表无量,知道这是无量就可以了。一个就是二百一十亿,恰恰跟《华严经》一周、一圈里头的这个数字,也用了二百一十亿;另外根据《大智度论》说的是无量,含了无量的意思在里头。「说是法时,经千亿岁」。所以当时佛国这个事情也是很微妙难思的,经过千亿岁的时间使得法藏比丘来看到。

底下又有一个问题,他所看到的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国土?这里头有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认为二百一十亿都是净土,清净的佛土(这个倒跟龙树菩萨的说法很像,是指清净国),这是嘉祥大师的意思,我们不引他的原文。另外《净影》就不同,《净影》底下它说,二百一十亿,根据下文来说,国土有粗有妙,它说粗是什么?粗就是不精。因为「说恶说粗」,就如天人有善有恶、国土有妙有粗,所以人恶、国粗就是秽土,要避免这个;人善土也就妙,就是净土,让大家修习。所以中国过去两个注疏,这两个人的意见不一致。日本很多人他们都同意说这里头包括秽土,跟嘉祥这个不一致。

拿《悲华经》来证明,就是说所现的这些佛国里头,它的原话,「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所以我们要以经来证明,这可靠一些。以后者之说我们比较可信,所现的不完全是净土,有净土、有秽土,它说他所见的还有火灾,那就是这个国土很粗。这个国土之中也包括了报佛的国土,也包括化佛的国土。《悲华经》里头,「或有世界,纯是菩萨,遍满其国,无有声闻缘觉之名」,这就是报佛土。「或有世界,清净微妙,无诸浊恶」,这就是化佛的净土。所以说这些世界里头也有粗的也有妙的,也有报土也有化土,这个时候都显现,让法藏比丘能够得见。这个时间说无量无数的佛国,让法藏比丘一个一个都能得见。说这个法时,经过一千亿岁。亿字是从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古时候都采用过,现在咱们采用的是万万。极表这个说法时间之长。因为这都是菩萨境界,也证明法藏比丘当时就是大菩萨,这是很好的明证。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他都看见了。《甄解》说,「睹则眼见,见则慧见。」皆悉睹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睹就是眼看见,这个见字是什么?就是智慧的见,就像唯识所说见分所指这个见,相分、见分,推求、照察的意思,都能够推求、能够照察、能够了解。也就是都看见了,法藏比丘都看见了,心里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目睹心明。或者就怀疑,说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怎么能够遍见十方诸佛的国土?《甄解》的回答,《甄解》是日本人的著作,它回答,根据《法集经》,「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大智度论》说,「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这就说明法藏比丘当时是由於世间自在王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他也具有跟佛一样的天眼。一般的天眼也是这样子,也不是我要去,也不是他要来,看见了。佛的天眼十方国土一时都看见;我们的眼睛看见前方就看不见后方,我们不圆。我们声音可以,前后一时都听见,眼睛就不行。但是佛的天眼就没有这些分别,十方各处一时都看见。这两个经都是证明,这是得了如来的天眼,所以就是皆悉睹见。

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也就是发。殊胜就是「超绝希有」,是超出、绝妙、稀有的,没有比这个更上的,就叫做无上。「超胜诸愿」,比别的愿都超过,所以叫做殊胜。这是说它的庄严没有再比它更好的了,无上;来的人受的快乐也是无上,没有更超过他的;光明和寿量也都没有更超过他的;名号的功德普闻十方,也没有更超过它的;生的因这么样容易生,也没有更超过它的;人所得到的利益也是无上,这就是说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这是《会疏》它所赞叹的话,这一切都无上,总的来说四十八大愿都是无上,起发这样的大愿。

「於彼天人善恶」,於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的天人,他们之善、他们之恶,以及他们国土之粗之妙,他就「思惟究竟」,在那思惟。这个善恶也诸说不一。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菩萨璎珞经》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所以地藏王菩萨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样一说大家就心服口服,你要顺第一义谛的是善,不顺第一义谛的都是恶,心恶不是造罪吗?这个善恶的事情标准不一样,这个解释是高标准。这个根据经,一切众生他的这个识,由於起了一念,在所缘的时候所住,这种情形,他能顺於第一义谛叫做善,不顺、相背叫做恶。第一义谛就是中道、真如、实相种种的。第二种是根据《唯识论》的说法,「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就是说不光是此世,而且以后的世,不管是对於有漏、无漏,他对於这一切的行法,他都是相顺的,这才称善,不是仅仅现在,而是以后都顺;於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这又是一种,这就比我们这个讲法又稍微严了一步。

《净影》判了三种,它说是「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就跟刚才《唯识论》的说法一致。第二种,「顺理为善,违理为恶」。比方你要布施,你不住於相,三轮体空,顺乎理,这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我布施给他钱了,违了这个理,於是有了相,这还是恶。这就深刻一点,比我们原来想法深刻。我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你有所住相,你觉得我做了好事,这个就是恶。这么来看的话,菩萨、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众生的法,你所谓的善法也都有相,都叫做恶,所以说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恶。第三就「体顺为善,体违为恶」。这跟刚才说的头一个是一样的,跟《璎珞经》那个一样,你顺於本体的才是善,跟本体相违的都是恶。这样,凡夫、二乘,以至包括菩萨乘,凡是还有所住缘在修的善都叫做恶。

天台宗就判了六种善恶,这个我们不说了,说得差不多了,分得更细了。反正最后也是这样子,一个上来就是人天的善恶,以五戒十善称为是善,你违反了这个就堕落三恶道,那就是恶,这是最低这一头。最上就是圆教菩萨的善,就要顺乎圆教的理。再有,它一个比较深刻的,值得提一提的,你能够达到圆理为善,但是你执著它还是恶。所以有很多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到了最高的顶尖上还要犯错误,就在这个地方,你是达到,这是最高,你可以理解,也能通达,但是你就执著这个,这还叫做恶。所以禅宗常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法身向上,不在法身那住,也就是这个意思。你著在、堕在法身量中,就是这,在最高的地方上,你在这住了。法身还要向上,这才是善。

底下就是对於这些善恶,他都「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思惟究竟就是穷深极微的去思考达於究竟。这个究竟是什么?也就是经中所说的那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他这个思惟都达到究竟。专一他就至心,一心,人知道本,他本心中自然具足了无量的悲心,这个悲心的流露、智慧的流露,於是他就选择度众生所需要的这一切,就开化显示,流出种种庄严,极乐世界应当如何如何庄严,流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这就是「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就出现了这个净土法门,这个大愿四十八愿,「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一其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没有两件事。《止观》里头说,「一心具十法界。」我们一个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包括了佛法界,所以佛也是从我们自心所流出来的。十法界,六道是六个,然后声闻、缘觉两个,这八个,菩萨,这九个,加上佛是十个,十法界皆是自心所具。《探玄记》说什么叫一心?一心具十法界,什么叫一心?「心无异念」,叫做一心。底下《教行信证文类》这个著作里头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所以一心就是什么?信心不二。而且,底下一句话很重要,「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所以古德有时下一句话很超凡。说便一其心,怎么一心?一心就是无二心,清净,一心就是真如、就是一念,这样来思惟究竟。而这个一心是什么?就是清净报土的真的因。所以清净报土由何而生?清净报土就是由这一心,这样清净的一心而生出来的。现在这个经,他就是这样一其心结得大愿,这个大愿就成就了极乐国土,这不就正是吗?一心的结果就产生了极乐世界,所以这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这说明他结得大愿,「精勤求索」,精是勇猛精进,勤苦的求索,索是索取。「恭慎保持」,恭慎,《汉译》的话是「我当奉持,当即中住。」恭就是恭敬,慎就是慎重、诚实、安静的意思等等。恭慎,就这么来看,他实际最大的恭慎就是《汉译》所谓的中住,他能安住於中道,这是真的恭慎。「恭慎保持」,保持两个字,保持跟禅宗的保任是同一个保字,这也实在是同一个意思,这个保字跟那是同一个意思。这个保字,我们为什么引用这个保任,禅宗的保任?它这一个字就概括这个任在里头。所以恭慎保持,这个保字,宗门的保任,保任怎么讲?所谓悟后就是要保任,往往有的悟后之后,一悟也就没有怎么样了,就是保任得不勤、不精。保者,是「心心不异谓之保」,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改变,如如不动。不是说这个心一点都不动,死灰,一个死疙瘩。而是心都是怎么著,随便你是动是静,随便你想这个想那个,做种种方案都可以,但是它没有违背,没有离开那个如,都是如那个如。所以憨山大师他写《楞严通译》,凡是脑子想出来的都不要,他那个文章是如如不动流出来的。所以他那部书是楞严三昧的境界,不是意识中出来的东西。现在人著书立说全部是意识里头的东西,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名之想报佛恩,意思很好,但是实际报不多。保,心心不异谓之保;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谓之任。不是像宋儒岸然道貌,满腔都做作,没有。所以恭慎保持,安住於中道,自然的敬肃,心心不异,任运自如,是这样做的,所结的大愿他是这样保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里头又有些争论,有人就说这五劫都干什么?你说这个五劫都在那修行,说是这五劫他已经结得大愿,发愿之后在修行,这是一种解释,只为发愿之后的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中国的净影、朝鲜的憬兴是这么主张的。日本《合赞》就说,这个是发愿时间,菩萨利用这五劫来发愿。实际《宋译》它的话,是「往一静所,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於五劫。」所以他这个五劫,《宋译》的意思就是又在那思惟、又在那修习、发愿,一共五劫。可是那两个师说得不完全一致。这个跟谁一样?这跟嘉祥师一致,嘉祥师说,这五劫中是修行发愿是也。所以他这个跟《宋译》是合的,双举,又是在修行、又是在发愿。我们是同意嘉祥师的说法,因为跟这个经文合,而实际也是这样,不会花五劫时间单独在那考虑这个愿,他这又是修习、又是在那思惟,来结这个愿,一共是五劫。所以他这五劫之中是以清净之行,修习摄取佛国,这样一个大愿,一共经历这么长的一个时间。

经过这个之后,「所摄佛国,超过於彼」。这个大愿他要摄,我的佛国是个什么样子,就是一个方案、一个蓝图,虽然佛国还没有出现,但是这一切都很清楚,是个什么样子,脑子里都很清楚了。而这个佛国就超过於彼,彼就是指的二百一十亿那些所看到的佛国,也就是超过无量的佛国。所以我们采用第三说。经中有时候用俱胝,有时候用二百一十亿,咱们这个里头要相合,俱胝就是千万,二百一十亿,亿字用得小,不是咱们万万这个亿,是千万,就是二十一千万和二百一十亿这两个数目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他所摄的佛国就超过这一切国土。既然是成功了,他又到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这,「稽首礼足」,跟佛磕头、礼足,很恭敬的,「绕佛三匝,合掌而住」。他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我以前发愿要超胜佛国,佛给我示现这么多佛土,经过千亿岁,现在我又经过了五劫修习、发愿,我已经成就了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这个今正是时跟《法华》讲的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用了这四个字,「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这个实际就是说,世间自在王佛告诉法藏,现在你正是时候,有因缘宣说,也就是众生的因缘成熟,要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法而得度脱,这样一个大事,现在这个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说今正是时,所以叫法藏来说。「汝应具说」,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具就是具足、具满,圆满的说出来。「令众欢喜」,让大家欢喜,也令大众听了这个法之后得大的善利。这个大众就是当来的一切众生,所以也包括咱们都在内,让我们都听到得大的欢喜。他们也能怎么样?对於佛刹也能够修习,也能够摄取,这样的话,都可以满足无量大愿。

「满足无量大愿」,昙鸾大师的解释是非常好,他解释《往生论》,《往生论注》里头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一切众生他有无量的愿、种种的愿,如何这个时候就是说你去摄受之后,将来众生他都可以满足无量行愿?昙鸾的解释最好,他说只要众生能够满足往生净土这一个愿,也就是他能够往生,他一切志愿都满足了。事实也就是如此,一切大愿,所以我们是说我们只要往生就是为了要实现,要最快实现我们所发的大愿,不然就是一个空愿。我们要实现很快的满足我们一切大愿,只要去往生。只要去往生,你一定都满足,因为你必定成佛,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再说一句话,时间是什么?爱因斯坦说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时间、空间、物质,大家想不开,固执这些东西,这个科学家都知道(当然是很高明的科学家,一般的还不行),都是人类的错觉。所以就是说去往生之后,还要很多时间之后就满足了。怎么说就满足了?这不就是差点时间吗?差点时间,科学家都跟你说时间是错觉,那无所谓。因此这话就完全成立,只要满足你往生的一愿,你一切大愿都圆满。

这也就跟那个因果同时是一个道理,所以是超情离见。为什么我们觉得好像不大好想得通?就是对於人类这个错觉你还在那坚持,你对於这个时间,你说这是以后的事,还有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就把这个很固定起来,这个时间概念你在那坚持,你就坚持一个错觉。你认为这个一定是有的,色即是空,它怎么不空?你又是坚持一个错觉,物质就是人类的错觉。空间也是如此,极乐世界离我们这太远,离这好多好多光年,这又是错觉。所以我常说,今后的佛法就好弘扬了,很不好理解的道理,科学家给我们排除了好多困难。但不等於说他就,很多人就把它误会了,错了,这是大错特错,以为他就是,大错特错,不过我们可以说很感谢他们,替我们排除很多困难。

更新于:2014-11-2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