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烧香祈福
如今在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一个很明显的社会现象,就是“宗教”的回潮,社会开始普遍关注宗教,这种“关注”是从视觉层面首先开始的,因为许多人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宗教的教理获内部仪式,而是首先从一些外部“视觉”符号开始熟悉这股宗教回潮,许多主题、符号多是以视觉的经验形式开始慢慢回归到社会日常经验当中。
例如,我们知道现在出现许多与“宗教”相关的活动,例如收费式的禅修、瑜伽活动,虽然这些活动的“宗教”背景或强获弱,但基本是从传统宗教形式中衍生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有偿宗教消费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今天的社会蕴含着有强烈的宗教需求。
从宗教的领域来讲,教化和市场行为其实常常混杂在一起的,我们如果仅仅从外部视角看,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消费主义的逻辑,其实宗教常常作为商品出现,比如说现在常常看到有一些所谓会所式的禅修、雅集活动,常常都带有很强烈的宗教文化消费味道。事实上,从佛教界来看,经忏佛事的“商品化”也不是新鲜事,而是从明清以降的宗教市场交易行为的常态,因此近代许多改革僧人都致力于消除经忏佛事的“商品化”。
因此,从外部视角看,消费主义其实也是今天“宗教回潮”的一个特征,“宗教”或者“类宗教”慢慢也衍生出一些消费主义的新模式。因为现代人在财富快速增长之后,便需要提供精神领域的商品。无论是禅修也好,还有各种“类宗教”的体验活动也好,甚至有些形式表面上是“灵性”活动,但是背后仍然有很强的消费主义的逻辑。这也是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潮流的一个衍生现象,尤其是像上海这种大都市,非常明显。例如一些信众与寺庙的关系,常常是通过各种法事活动连接的,当寺庙办一些法事,他们便会交给寺庙相应的资金,让僧人代为祈福、超度等等,他们只是简单地给钱,佛法教育的意涵基本丧失,从外部来看,这基本就演变成了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当然,更时尚一些的则有各种各样的雅集活动,在寺庙、会所、茶馆等空间举行的香道、琴道、茶道等,这些活动虽然并不一定全然是由宗教人士主持,但是也往往具有佛、道的某些视觉特征,如关于“禅”的各种符号等等。这些当然是为了满足了新兴阶层的某种精神需求,这种市场消费模式看上去比前面的寺庙供养模式相对显得“去宗教化”一些,但是其视觉上的符号特征却也往往是宗教化的。
当然,在这样的场域内的消费者,因为自身参与此类活动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对世俗生活的不满足,被宗教的神圣性一面所吸引,所以往往不会从市场交易逻辑去理解。至于另外一些以瑜伽、心灵鸡汤、心灵成长等为名义的各种培训班,其市场逻辑的特征更为明显,但是围绕这样的活动,背后往往还有一些核心的“心灵导师”,导师和学员的关系模式会更加复杂。
注视当代的传统宗教回潮,另外一个重要的外部视角就是文化认同层面。比如说,我们现在流行的一些所谓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许多都带有明显的宗教符号特征,只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例如无印良品商品哲学背后的“极简主义”的观念,其实都和“禅”的哲学密切相关,只是这种宗教的观念和符号因为比较亲切,反而不会过多联想到“宗教”层面,而是将其视为某种内在的文化认同。
当然例如古琴、茶艺、书法热等等,其实都跟文化认同有关系,但是这些文化形式往往是和儒释道整体勾连起来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并不会刻意去联想它们属于某一种宗教,但是我们却往往通过这些视觉符号,很直观地认同他们与儒释道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当然在这些传统文化的回潮过程中,各个宗教会作一些区隔,如“禅茶”的符号则多是与佛教文化相关。
关于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层面,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类似的现象,连我们自身都开始被卷入到这样的场域当中,比如我一直偏爱咖啡,但最近几年,发现许多的朋友都开始关注饮茶,在家居装饰上也开始将“茶道”的元素引入,这是既奇怪也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因为宗教开始通过这些文化的视觉符号开始重新返回到日常生活。
当消费主义、物质主义越来越兴盛的时候,公众对神圣性、超越性的追求就开始自然出现了,这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当物质欲望层面达到一定的程度,会使得精神层面的追求开始出现,尽管这种精神生活的寻求往往也并不一定纯粹,而与物质主义、习惯性的文化认同相关,但是这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必经的一条路径。例如80、90年代大家大多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获得生命意义感,当时的许多文化先锋运动其实都通过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意义的一个重新寻找过程。接下来我会从“视觉”方面给大家作一些展示。
第一幅是春节烧香祈福的画面,这是我们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视觉符号”,我们当然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消费主义模式,也可以称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的习俗。人与佛、菩萨通过烧香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利益交换关系,我烧香了,神灵或者佛、菩萨对我及其家人能够庇佑。这种人与神灵之间的消费主义逻辑潜藏在我们民族的深层意识里面,已经比较隐蔽,当人缺乏安全感时,往往会自然地进入寺庙道观进行类似的祈福行为,这完全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所以大家可以注意的到,烧香祈福为什么在这些年变得越来越流行,甚至带有一种“疯狂”,每年大年初一各地烧头香的参与者中,不仅有中年、老年的祈福者,年轻的新兴阶层也慢慢加入祈福者的行列,这些都在每年春节的新闻报道中可以观察得很清楚。这说明什么?这部分年轻的中级阶级群体,在其教育经历中并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背景,他也从小没有生活在宗教的环境中,却在今天成为一个宗教场所里的参与者,其实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生命的焦虑感,对未来的前途的某种不安感,即意义的缺失。
古宅改建的私人会所
第二张是一个古宅改建的私人会所,这一类的会所如今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这样一个“传统宗教文化”的空间,其受众群开始扩展到一些新兴阶层,比如企业家、公务员、社会名流等等。观察这一类空间,对于一般人而言,大多会将其描述为某种人际交往空间,但事实上与前面一样,这一类“类宗教”空间的出现,也与前面讲的消费主义、文化认同以及意义的焦虑感相关。这一个阶层虽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在文化身份上基本上是空白,他们多少对传统文化有一些认同,更重要的,他们内心有不安感,当我以前作田野访谈时,曾经跟一些类似阶层的人交流,就明显感觉他们生命意义的危机感其实蛮强烈,当然这种危机感很复杂,不仅有纯粹精神上提升的追求,也与对现实财富变化的焦虑有关。
当然还有所谓中产阶级的文化运动,最近几年,一些中产群体开始试图逃离都市,追求某种理想的田园、隐逸的生活,而对都市文化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批判和不满。但这一“文化运动”多少是暧昧混杂的,也与消费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生活在别处”也可以被制作成各种商品进行消费。在这个文化消费运动中,宗教的视觉符号非常明显。比如现在非常受人关注的终南山隐居生活,就是一例。
我们随便在网上搜一下钟南山就会发现,中产阶级新兴阶层对于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一个想象,都可以在“钟南山”这个符号下面得到某种抚慰。他们似乎感觉只要远离都市,就能在桃花源获得心灵上的安顿。但事实上,这个族群不大在乎他们的精神资源到底属于哪一系统,儒家、道家,或者是佛教,他们运用的“宗教符号”十分混杂,没有明确的宗教属性。他们只是对都市文化、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感到非常不满,才会进入山林,“钟南山”也因此慢慢变成一个与都市生活相抵抗的符号。
所以今天的宗教或者“类宗教”(也可以称之为灵性)符号,大抵上可以用以上的角度去观察,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今天的宗教回归运动,当然这个宗教需要打上引号。它虽然可能代表一种对单纯消费主义的不满,但是最后却可能以非常商业化的形式出现。比如说现在办的很多盈利性的茶道、香道班,其实又会培养出一个以市场模式运作的“灵性市场”,包括茶道、香道、瑜珈、禅修等等,本来是要摆脱消费主义的“灵性”运动在这个时候转回到消费主义的逻辑。
对于“传统宗教”的“注视”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那么我们对于“传统宗教”的“注视”又会有哪些发现呢?传统宗教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也开始出现一些异质化的内容,比如出家人使用手机就往往被视为不符合传统佛教的形象。这张照片是上海大学旁的一个寺庙,建筑布局都比较传统,但是这位出家僧人却是一副洋人面孔,虽然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画面比较“唯美”,但这种“注视”却仍然让我们感到有些奇怪,我们所在的文化、族群认同使得我们对佛教的认知仍然有一些先入为主,我们会对这种身着汉传僧衣的西方人多少会感觉陌生,但在台湾,这样的“视觉符号”很容易看到。
当然,传统宗教的异质化,或者说“现代化”,仍然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比如这张放生张照片是瑞象馆展览的作品,参加人群仍然是以中老年为主,仍然具有代表传统佛教的视觉特征,就是年老的居士群体为主,这和我们一般对佛教的“老龄化”是吻合的,尽管身后是浦东的现代建筑,但是这样的佛教形象看起来仍然是陈旧、传统的。
提问:我觉得汉地的佛教完全世俗化了,你怎么看?
成庆:中国佛教的衰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台湾代表另外一种复兴的可能性,但是大陆能不能实现我并不清楚。在传统社会里,皇权、士大夫和佛教的关系很密切,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社会精英则和佛教的关系非常疏离,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形象,在公共空间里大部分就是放生、烧香等等,而且大规模放生还带来了很多负面的观感,这让许多社会精英从外相上就很难接受,因为他们无论是从行为模式还是审美趣味方面,都无法接受这种佛教的符号。虽然现在也开始与企业家、明星等社会主流阶层重新连接,但是大多数佛教的亲近者,只是简单地供养,而能在教理以及修行实践方面,则非常罕见。知识分子亲近佛教的相对较少,最多只是将其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我认为是有可能改变的,只是比较慢。
提问:这个改变应该从内部去处理,外部没有太大的改变。
成庆:当然,你不能一味则怪外部社会,本质上是因为佛教目前只能呈现这样的内容。就像民众去烧香,寺院虽然也很反感,但是他却不能拒绝,因为这是一般中国人的信仰模式,几千年都如此,而民间信仰被淡化之后,他只能来佛教寺庙祈福烧香,佛教寺庙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教育。
提问:我们遇到过很多人,他们把自己在上海的房产卖掉,拿钱捐给寺院,这个行为的背后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迷信,认为寺院可以提供养老保障。
成庆:其实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今天的宗教存在很多内在的困境,许多寺庙并没有太多的佛理教育,但身为出家人,又必须去给信众传达某些基本的佛教道理。所以会常常就说,你要多做布施,布施有什么功德,但这样的信息,如果背后没有教理和修行的支撑,最后很容易落入世俗的交易模式。作为一个寺庙来说,需要信众的供养,从信众而言,他们需要寺庙的某种心灵安顿作用,但是这些如果没有持续的佛法教育,就会产生很多的纠纷和矛盾,事实上,这些现象在佛教界非常多。如果宗教没有合理的教育,那么参与者将会永远在这种交易的层面去实践宗教。比如烧香祈福究竟有没有用?我们从教理层面可以去作解释,但是问题是怎么去解释,让信众去真正的理解。但是我们一般的解释逻辑都是,你来供养,菩萨就会保佑你,这个逻辑链条是有问题的,这就是迷信。
提问:这种根本在哪里?这种行为的出现也许是和制度有关,因为我们的制度是不支持宗教的,给宗教的支持非常少。
成庆:我个人认为有阶段性。在这30年佛教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强烈积聚资源的过程,因为过去的寺庙基本全部被毁,需要积聚资金进行建设,所以这一代的出家人主要的使命就是恢复道场。但这一代僧人可能对于佛理的研习与实践就会欠缺,但这就是这一代出家人的使命。但今天那些20、30岁的出家人,就会在教理与修行层面逐渐深入,如果能继续保持这样的趋势,或许未来20年会出现另外一批不同形象的僧人。今天台湾佛教的地位之所以比较高,主要原因是上世纪60、70年代有大量的大学生去学佛,甚至出家,最终还去日本、美国获得佛学博士学位,导致整个佛教界的社会地位随之起来。但在大陆,还没办法有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但我认为,这是未来中国佛教必然的发展方向。
因为从历史上看,佛法的传承依靠教理与修行,修行的背后会有一套系统理论去支撑,我们知道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不会简单认为那只是关于神鬼、菩萨的神话世界。所以提升佛教界学修水平,是今天中国佛教必须要去努力的方向,重新把汉传教理复兴起来,如果没有教理的学习,你未来看到的寺庙里,仍然还是简单的祈福与迷信。
本文来自瑞象馆主办的讲座《如何“注视”佛教》
原标题:从禅修、瑜伽到灵性运动:我们今天如何“消费”信仰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他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经过九年的准备,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也就是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南印度游学期间)召麴文泰入朝。也许是看到了大唐对西域的野心,也许是害怕唐太宗的惩罚,麹文泰找了个借口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中国是一个香文化十分昌盛的国家。古时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此时的玄奘也非常奇怪,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妥,也不便去问戒贤法师为何要痛哭,只是十分平静的坐在那里,静观其变。戒贤法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坐在一旁的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玄奘来到的时候,石塔和泉水都还在,更加奇妙的是,这处阿父师泉会随着求人的人数多少而改变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水洼;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个小水坑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5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学诚法师表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05
不知道是狩猎收获颇丰,还是礼物起了作用,或者觉得高昌国离西突厥那么远,麹文泰还不忘让这位僧人带礼物来敬献给自己很有面子,叶护可汗收下礼物后,对玄奘非常客气,先派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5
中国佛教史略--东晋佛教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中国传统香道可以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考古发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五千多年。黄帝时期出过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时候焚香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用于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9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来自东方,他从丝路而来;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名字
玄奘精神时间:2024-10-27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如今,这些生活中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这些老规矩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1、不许掳袖管儿;2、不许挽裤腿儿;3、不许抖落腿儿;4、不许斜楞眼儿;5、不许叉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0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说明:1.本图系根据《五灯会元》、《祖堂集》、正续《高僧传》、《禅灯世谱》、《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附表、《巴蜀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应科学理解佛教的特质与现代价值》的主题演讲。会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解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5月4日,云南昆明市民上街,反对一大型石化项目落户。通过网络,看到一幅引人注目的标语:任何执政者,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请勿恣意妄为!落千古骂名!我意识到,随着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问:作为本教信徒,在朝拜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时,诵什么经最好?答:诵什么经都可以。当然,针对性地去诵会更加殊胜。朝拜普陀山时诵大悲佛母仪轨和心咒。因为,普陀山是观音
生根师父答疑时间:2024-09-25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所办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他们照顾乐龄老人、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来说,如果着相,做这些慈善事业是修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就是无量功德。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七、中国特色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就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这种中国化从学理的层面说,主要表现为佛教的儒学化。作为结果,是中国佛教逐步走上了世俗化、伦理化的道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世界之最 佛祖擎天大佛所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河南鲁山县。而这座大佛,便被称作中原大佛。中原大佛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总高度达到208米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8
中华汉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里,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营养,不断地在融会中壮大自己。历史证明,吸收外来文化最多、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文化了。佛教文化的输入,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8
据中国 (记者王茜 姚浩然)报道,近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黄寺论坛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顺利闭幕。本届论坛以从寺庙建筑看佛教中国化为主题,35位参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16
1 佛教给我们用心,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要如何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上?佛指示我们,我们把它归纳成四点: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5
浙江青田石、福州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和内蒙古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23日,这四大名石的雕刻精品齐聚浙江青田,参加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据了解,此次展览设在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10
鸡足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09
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后记当我加上了这部书的最后一个句点,实现了多年的宿愿时,一种解脱之感不觉油然而生。早在大学时代,因业师杨廷福教授和苏渊雷教授的启蒙,使我对佛教产生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8
放下心中的执着点其实求学问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放下很多的执着点,心里就没有罣碍。心里一没有罣碍,心清净了,就长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碍的是想吃些什么,想穿些什么,想玩些什么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1
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
禅茶文化时间:2024-09-01
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第一节 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一、宗派的没落自十七世纪的中叶,清朝入关以后,佛教虽然仍被敬信,但是清廷为了笼络蒙藏地区边疆民族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1古人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个跟教育关系就大了——你念念不忘圣人君子的教诲,你自然就变成圣人君子;你喜欢跟善知识学习,你自然心善行善;你喜欢跟小人在一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7
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容易偏执、暴躁、走极端,动辄决斗,很容易对立;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26
品茶先苦后甘,放下俗事在一盏茶的工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参禅无非是放下着、吃茶去在顿悟的一瞬间云淡风轻,清静和寂...茶中参禅,禅中有茶。是为禅茶一味...在中国铁观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20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询问,是否
佛答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