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庙产兴商”产物法门寺景区
一个世纪前的“庙产兴学”,与当前的“庙产兴商”虽然相似,但后者的表现更为恶劣,理由更为猥琐。“庙产兴学”这股风潮,是2千年来政(儒)教合一体制的回光返照,它宣告了佛教匍伏于封建王权和儒教之下苟安局面的结束,从经济根源上动摇了佛教的根基,逼迫一盘散沙的佛教徒团结起来,从反面推动佛教在宗教思想和组织体制上进入自强、自立、自主的近代形态。对此我曾写过二篇文章:《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这里不再多说。
关于“庙产兴商”。我们先对“庙产”做个界定:指广义的作为佛教教团这一主体所拥有的一切有形的物质财产和无形的知识产权。如果指有形的佛教房地产,那么经过土改和公社化运动,寺院拥有的土地早就荡然无存。1949年汉传地区佛教僧尼有50万,大大小小的寺庙有5万所。到***爆发前的1965年,寺庙不到6000 所,出家僧人不足1万人。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佛教寺庙和僧尼数远远没有恢复到1949年的水平,而中国人口已经从4亿5千万增长到13亿!
今天我们谈“庙产”,主要指佛教无形的知识产权。2千5百多年来,由释迦牟尼佛和中外无数高僧大德塑造的佛教品牌,是属于十方佛教徒的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这个品牌价值,在商业社会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正因为如此,政商利益集团才会对庙产虎视眈眈,各种假冒伪劣的“佛教产品”才会肆无忌惮地涌现,败坏正统佛法的声誉。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93年,我在接受中国佛教协会机关刊《法音》访谈时预言:“在中国大陆随着法制建设,对佛教在政治上压制的极左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下降,而在经济上利用佛教的极右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上升。在这个世纪之交,土豪劣绅勾结伪劣僧对庙产巧取豪夺,将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它对佛教的破坏将是致命的。”第二年,面对不断出现侵犯佛教界利益,同时却把盖庙造像变成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怪诞现象,我们继续大声疾呼:“这种急功近利行为,可说是利令智昏。利令者,受贪欲的驱动;智昏者,对宗教的地位、性质、作用不明确。”(《忧患与思考》,《法音》1994年第10期)
20年过去了,我们的忧患涛声依旧。一个世纪前“庙产兴学”的幽灵,依然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各种变种层出不穷,甚至演变成赤裸裸的“庙产兴商”,严重地损害佛教的声誉,透支佛教未来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庙产兴商”现象会越演越烈?因为佛教的复兴是谁也不能抗拒的历史潮流,但正统佛教所能提供的信仰产品,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无法满足民众爆发式的宗教需求,这个缺口中就隐含着极大的商机。可悲可叹的是,这是被权力寻租与资本逐利所扭曲的商机。
中国文化中的入世性和功利性,从古到今,从政府到民间,都要求佛教必须为现实服务,经忏佛事演变为商业性很强的“贩卖如来”,引起教内外诟病。天下名山僧居多,当佛教被局限于寺院范围时,“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短视政策及不当行为,使佛教受到的损害最为严重,形成如下果报链:
①宗教搭台——佛教唱主角;
②经济唱戏——贪官污吏、伪劣僧得益;
③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日益丧失信用;
④政府为这个祸国殃教的做法,在道义上买单;
⑤信仰市场大洗牌,外来宗教和外道邪教泛滥。
佛教的出路在走入社会广大人群中,而不是圈在景区内,异化成佛教专卖店。当围墙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攫取高额门票收入的工具,寺墙就成为隔断寺院与民众精神联系的障碍,抑制佛教事业发展的瓶颈。由意识形态歧视和禁锢造成的佛教围墙困境,人为地在社会中制造了佛教信仰的供应短缺。权力与资本勾搭,企图把寺院与风景区打包“上市”,侵吞的就是佛教品牌和无形资产,这是对佛教赤裸裸的掠夺。
政商利益集团控制佛教,把佛教作为政治或工商势力的附庸,把神圣的宗教变成迷信,是造成佛教庸俗化的社会原因。索隐行怪,是造成佛教教义低俗化的宗教内部原因。在民众迫切需要宗教而佛教义理不彰、组织涣散的现时代,利用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神秘现象从事经济活动,简直是一本万利。比如,舍利子与修行有关,科学至今无法解释。正是对舍利子一类神秘现象的畸形追求,导致索隐行怪乃至产生大量的弄虚作假。佛法承认有神通等神秘现象的存在,但不唯神通,佛教追求的是觉悟和智慧。
将佛教的无形资产转化为物质财富,这种权力寻租的丑行古已有之。隋唐以后,出家必须得到政府批准,考试合格后发给准予剃度的度牒。在政府因战争、灾荒发生财政困难时,就出现买卖度牒现象。度牒成了有价证券,黑市上度牒的价格若折算成今天的米价,高达十几万人民币。唐宋时代,王侯贵族还享有修建功德坟寺的特权。这类寺院不但免交租税,更由朝廷赐予任命僧尼及颁衣、赐号之权利,成了权贵避税保障私产的工具。
上述流弊,于今为烈。在今天的网络大数据时代,佛教无形的知识产权被极大地放大,对它的掠夺和伤害也就放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政商勾兑下的“庙产兴商”,就是看准佛教信仰供应短缺所形成的巨大市场,不仅侵吞佛教有形的财产,更是肆无忌惮地盗用佛教品牌,制造大量假冒伪劣的“佛教产品”。这种倒行逆施,如同一个世纪前的“庙产兴学”风潮一样,有可能从反面对佛教带来否极泰来的推动作用,脓包只有烂了才可能得到根治。佛教界一定会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才会有出路。
佛教这个品牌的神圣根源和终极归宿是觉悟,佛法在世间的流布,以智慧与慈悲,作为提升人生、改善世界的核心价值。真实是佛教的生命,一旦弄虚作假,佛教的品牌价值就一落千丈。因此,历代佛教徒和社会正义人士,都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守护佛教的声誉。按佛门传统的说法,僧人的职责是住持佛法,居士的职责是护持佛法。住持佛法,就是以严格的戒定慧修行守护佛教的品牌。护持佛法,就是在家人以自己的社会身份和专业素养,保护佛教的利益不被侵吞和盗用。这二者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立的。僧人不仅住持佛法,同时也护持佛法。
《高僧传》中,“护法”、“遗身”等科,就记载历代高僧“为僧伽争人格、为教法作辩护”挺身而出,甚至为佛教而献身的事迹。大乘菩萨道六度涵盖了小乘戒定慧三学,所增加的布施、忍辱、精进这三个项目,都是佛教社会化的产物。佛教不能仅仅生存在深山老林中而独善其身,它必须走向社会,深入人群,那就必须历练这三种项目,行人之难行、忍人之难忍。
中国佛教复兴过程中瓶颈现象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的共业。所以我用“涉佛领域”这个词,表明这不仅仅是佛教界内部的问题,它已经进入公共领域。对于侵害佛教利益和声誉的恶行,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发声,大海底下每一座岛屿都是相连的,佛教团体更不能置身事外。2012年8月10日,我发表了《如来使精神与法华安乐行》演讲。在此摘引一段对社会精英的呼吁,作为本文的结语:
“我们现在已经有力量可以对那些绑架佛教的恶人恶事说不了,不仅可以在口头上呼吁,也可以在行动上阻止他们的恶行。这次为什么让我们复旦禅学会的会员和中欧商学院一些同学过来。希望你们中有若干个会计师、精算师、房产评估师、律师等等,找那些个绑架名山上市的企业算算帐。你既然把佛教名山作为商品图谋上市,那就按照商业规律来跟你谈谈股份的构成。……这个钱拿过来,不盖庙、不塑佛像。不是说社保基金不够吗?不是说养老金发不出来了吗?行,咱们就用来拯救众生,做佛教的养老基金、社保基金怎么样?咱们为国分忧。所以,要弘扬如来使的精神。什么叫忍辱?个人利益可以容忍,众生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要挺身而出,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该算账就算账、该打官司就打官司。”
原标题:王雷泉:“涉佛领域” 对“庙产兴商”说不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中国佛教素食网讯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加上生物燃料的应用大量增加,造成粮食产量也跟着提高;由于需要大量水源灌溉农田,使得原本吃紧的水供问题恶化。斯德哥尔摩水资源研
素食资讯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佛宝网讯 近日,著名学者、佛教居士王孺童之新著——《瑜伽师地论》注疏三种,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35万字,收录王孺童先生所撰“《瑜伽师地论释》宗本疏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20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瑜伽师地论》叙卷上总略第一叙曰:应学瑜伽学。瑜伽,梵语云相应,云何相应?相应者如如,相应者方便善巧,相应者菩提涅槃。学瑜伽学能自他利,曰瑜伽师。摄一切理尽,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五、在家无师范,谬也。智者大师为护比丘住持,权说在家无师范义。若遂执为真实,则有自教相违过。《梵网》卷下,第十八无解作师戒、第四十拣择受戒戒、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