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 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
(一)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四作意
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五种验相
(一)陡山水,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九住心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也是“四个作意”当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摄住心
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三)解住心
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察觉以后,就要“作思”。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壮有力。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此三阶段,也属于五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心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此时除了需要正念以外,还需要八行当中的舍与勤。所谓“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际,不要去扰乱它。还要“勤”,勤奋、精进,三者缺一不可。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关卡,突破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四)转住心
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修行引导书中讲过一个比喻,就像秃鹫等大型鸟类在看到食物的时候,不会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会放弃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同样,此阶段修行的时候,内心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或所缘境,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一直存在。不像前三个阶段,有些时候目标会从内心彻底消失。因为此阶段比前面三个住心稍微得到了一点点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缘境,始终都能保持观修的状态,不让它彻底消失。
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五)伏住心
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稳固、清晰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持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会儿了。同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这样自然而然会对禅定生起一些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水。相对来说,心比较平静,但一些细微的念头根本没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头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
(六)息住心
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会离开所缘境。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也即比较强调平等。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扰乱这个状态,也即无沉掉时行对治。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保持侧面的监视。监视自心的状态,监视自己的禅定。谁去监视呢?就是我们的意识。因为意识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维,同时也能感觉到自己在想什么。如果没有正知,在产生掉举、昏沉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就会让后面的禅定变成胡思乱想。如果有正知,一产生杂念,立即就能发现,并采取措施对治,之后又可以继续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如果正念从内心当中彻底消失,心里就没有可修的内容了。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采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后,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禅修状态。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七)灭住心
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比如说,当一个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因为没有这些随烦恼,心更加平静,所以叫做灭住心。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我们必须知道,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
譬如,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必须要超越欲界,才能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消灭欲界的粗大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消灭,而不是彻底的断除。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
息住心与灭住心的境界,对应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大江河。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念头,却不会有太粗的杂念。此时必须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进,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甚至还会退转。
从解住心到灭住心,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如果不用功,就会有一些烦恼或杂念来破坏禅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让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继续保持禅定。所以此阶段精进力非常重要,以精进的力量,就能让禅定的力量提高、发展、成长、壮大,后期将出现五个验相中离涛大海的境界,以进入后面的无间运转作意。
(八)性住心
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此阶段,属于离涛大海的境界。
(九)持住心
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时已经进入无功用运转作意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静的状态,就像色界的众生。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的众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会立即进入禅定的境界当中。而欲界众生就可以闻思修。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无记的状态当中。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专注在一个对境当中。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
此时进一步去修,就能获得山王的验相。当然,这并不能说只有在此阶段才有山王的验相,而是在此阶段,山王的验相开始出现。在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串习力。八对治行当中的轻安,会在此阶段出现。禅定越修越适应,整个身心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会感到很舒服。很多外道修行人,就会耽执于这种禅定的喜悦。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七、四禅定
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已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而产生神通。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物,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很多外道为了获得这些神通,会专门去修禅定。佛教不会追求神通,不会特意去修这些神通,但也不会拒绝。佛经上也讲过,对凡夫来说,神通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说服力。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深奥的理论,却很容易相信神通。有了这些神通以后,也可以将其作为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一种工具与方便。
但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时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后,也会临时产生一些神通。这些神通,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个地方闭关修行,其中有个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东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人到闭关处来了,哪些人给闭关者供斋来了,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等等。因为有了这个神通,他的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所以影响了修行。
当他将此情况告诉上师以后,上师趁他不备,猛然间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两三天以后,这个人的神通就没有了。这种神通,就不是通过禅定产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为什么要这样加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障碍出现。有了神通,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没有上师在身边时时提携,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修行就会受影响。这样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碍与恶魔。
甚至,神通还会成为堕落的帮凶。譬如,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不会造两个五无间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恶业。但在四禅基础上修出来的神通,是不会去做坏事的。因为修到四禅的人,已经控制了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利用神通来做坏事。被鬼神加持而产生的神通,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对真实的神通,我们既不追求、羡艳,也不打击、拒绝。当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严加防备了。
第四禅的状态,比一禅、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神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就像大乘有见道一样,小乘也有见道。多数小乘行人的见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另外,尽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证悟,但这种证悟不会有神通。从证悟的角度,断除烦恼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证悟的阿罗汉和其他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神通。比如,有些阿罗汉会在森林当中迷路,有些阿罗汉托钵化缘的时候,会不小心踩到毒蛇,这些情况,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萨,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佛陀具备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没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八、禅定与证悟
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功夫。但即使没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从空中诞生的。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开悟了。
其实,无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七天、一年、两年,而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但仍然没有证悟,最后还是会堕落,甚至有可能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与解脱没有一点点关系。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四禅八定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意识与智慧之间虽然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大圆满的上师们,会根据弟子的描述,予以相应的指点。
打个比方,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到了大门口,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看,我在门口等着。你们每个人回来以后,都给我讲讲自己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来汇报以后,老师就能根据他们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狮子等等。修大圆满也是如此,在上师教了修行方法以后,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后将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师,上师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么程度,该得到什么样的指点。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决不能再走神!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内心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比如,当有人谩骂、侮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会很生气,但嗔恨心也会慢慢淡化消失;同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这样,刚开始爱不释手,然后开始趋于平淡,最后甚至会产生反感。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结论,只是没有佛讲的这么透彻而已。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心,不超过五分钟,就能对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却妄谈自己是利根。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可以安住一会儿,就飘飘然、欣欣然起来。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可以三四个月不吃、不喝、不思维,这也并不能代表解脱。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论已经和盘托出,能不能解脱,都要靠你们自己。佛再怎么样慈悲,都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我们获得解脱。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即使上师说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为了鼓励你,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
另外,虽然证悟以后,一小时修行的效果将远远超过证悟前修行一年或几个月的效果。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 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
(一)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四作意
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五种验相
(一)陡山水,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九住心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也是“四个作意”当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摄住心
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三)解住心
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察觉以后,就要“作思”。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壮有力。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此三阶段,也属于五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心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此时除了需要正念以外,还需要八行当中的舍与勤。所谓“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际,不要去扰乱它。还要“勤”,勤奋、精进,三者缺一不可。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关卡,突破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四)转住心
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修行引导书中讲过一个比喻,就像秃鹫等大型鸟类在看到食物的时候,不会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会放弃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同样,此阶段修行的时候,内心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或所缘境,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一直存在。不像前三个阶段,有些时候目标会从内心彻底消失。因为此阶段比前面三个住心稍微得到了一点点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缘境,始终都能保持观修的状态,不让它彻底消失。
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五)伏住心
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稳固、清晰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持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会儿了。同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这样自然而然会对禅定生起一些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水。相对来说,心比较平静,但一些细微的念头根本没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头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
(六)息住心
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会离开所缘境。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也即比较强调平等。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扰乱这个状态,也即无沉掉时行对治。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保持侧面的监视。监视自心的状态,监视自己的禅定。谁去监视呢?就是我们的意识。因为意识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维,同时也能感觉到自己在想什么。如果没有正知,在产生掉举、昏沉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就会让后面的禅定变成胡思乱想。如果有正知,一产生杂念,立即就能发现,并采取措施对治,之后又可以继续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如果正念从内心当中彻底消失,心里就没有可修的内容了。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采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后,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禅修状态。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七)灭住心
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比如说,当一个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因为没有这些随烦恼,心更加平静,所以叫做灭住心。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我们必须知道,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
譬如,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必须要超越欲界,才能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消灭欲界的粗大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消灭,而不是彻底的断除。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
息住心与灭住心的境界,对应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大江河。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念头,却不会有太粗的杂念。此时必须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进,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甚至还会退转。
从解住心到灭住心,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如果不用功,就会有一些烦恼或杂念来破坏禅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让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继续保持禅定。所以此阶段精进力非常重要,以精进的力量,就能让禅定的力量提高、发展、成长、壮大,后期将出现五个验相中离涛大海的境界,以进入后面的无间运转作意。
(八)性住心
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此阶段,属于离涛大海的境界。
(九)持住心
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时已经进入无功用运转作意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静的状态,就像色界的众生。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的众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会立即进入禅定的境界当中。而欲界众生就可以闻思修。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无记的状态当中。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专注在一个对境当中。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
此时进一步去修,就能获得山王的验相。当然,这并不能说只有在此阶段才有山王的验相,而是在此阶段,山王的验相开始出现。在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串习力。八对治行当中的轻安,会在此阶段出现。禅定越修越适应,整个身心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会感到很舒服。很多外道修行人,就会耽执于这种禅定的喜悦。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七、四禅定
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已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而产生神通。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物,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很多外道为了获得这些神通,会专门去修禅定。佛教不会追求神通,不会特意去修这些神通,但也不会拒绝。佛经上也讲过,对凡夫来说,神通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说服力。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深奥的理论,却很容易相信神通。有了这些神通以后,也可以将其作为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一种工具与方便。
但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时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后,也会临时产生一些神通。这些神通,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个地方闭关修行,其中有个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东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人到闭关处来了,哪些人给闭关者供斋来了,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等等。因为有了这个神通,他的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所以影响了修行。
当他将此情况告诉上师以后,上师趁他不备,猛然间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两三天以后,这个人的神通就没有了。这种神通,就不是通过禅定产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为什么要这样加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障碍出现。有了神通,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没有上师在身边时时提携,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修行就会受影响。这样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碍与恶魔。
甚至,神通还会成为堕落的帮凶。譬如,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不会造两个五无间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恶业。但在四禅基础上修出来的神通,是不会去做坏事的。因为修到四禅的人,已经控制了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利用神通来做坏事。被鬼神加持而产生的神通,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对真实的神通,我们既不追求、羡艳,也不打击、拒绝。当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严加防备了。
第四禅的状态,比一禅、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神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就像大乘有见道一样,小乘也有见道。多数小乘行人的见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另外,尽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证悟,但这种证悟不会有神通。从证悟的角度,断除烦恼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证悟的阿罗汉和其他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神通。比如,有些阿罗汉会在森林当中迷路,有些阿罗汉托钵化缘的时候,会不小心踩到毒蛇,这些情况,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萨,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佛陀具备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没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八、禅定与证悟
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功夫。但即使没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从空中诞生的。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开悟了。
其实,无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七天、一年、两年,而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但仍然没有证悟,最后还是会堕落,甚至有可能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与解脱没有一点点关系。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四禅八定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意识与智慧之间虽然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大圆满的上师们,会根据弟子的描述,予以相应的指点。
打个比方,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到了大门口,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看,我在门口等着。你们每个人回来以后,都给我讲讲自己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来汇报以后,老师就能根据他们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狮子等等。修大圆满也是如此,在上师教了修行方法以后,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后将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师,上师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么程度,该得到什么样的指点。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决不能再走神!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内心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比如,当有人谩骂、侮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会很生气,但嗔恨心也会慢慢淡化消失;同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这样,刚开始爱不释手,然后开始趋于平淡,最后甚至会产生反感。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结论,只是没有佛讲的这么透彻而已。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心,不超过五分钟,就能对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却妄谈自己是利根。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可以安住一会儿,就飘飘然、欣欣然起来。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可以三四个月不吃、不喝、不思维,这也并不能代表解脱。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论已经和盘托出,能不能解脱,都要靠你们自己。佛再怎么样慈悲,都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我们获得解脱。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即使上师说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为了鼓励你,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
另外,虽然证悟以后,一小时修行的效果将远远超过证悟前修行一年或几个月的效果。
但初步的证悟,也只是相当于到了高速路口的收费站,之后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并不是二天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耐心。很多人喜欢打禅七,这虽然很好,但我们不要妄想在十天半个月内,就可以修出四禅八定。六七天的训练,也许可以让心平静一点,但如果只坐一个星期,马上又回到世俗红尘当中,或许只要两三天,就会从根本上毁掉之前的“战果”。所以,恒常不懈的坚持尤为重要。
这是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一个禅修诀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的《俱舍论》解释当中,会讲得这么具体。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经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要知道,前辈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说过:“远离上师窍诀的中观,是中等的中观。”为什么只是中等?这只是想告诉我们: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望各自珍重!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2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最适合嗔恨心强的对治佛号我们学佛,其实主要是修炼自己的心,如果能将嗔恨心降伏,则佛就修成了!嗔恨心是菩提心慈悲心的大敌,嗔恨心是下地狱的种子,一个学佛人如果不想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宣化上人说: “你叫我死可以,叫我不搭衣不可以;你叫我死可以,叫我不吃一餐不可以──有这样坚决的定力,有这样的信心,才是万佛圣城的一分子。”大家都知道,“搭衣与一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30
一、禅的文化禅文化的发达显现了现代人心对古老智慧的需求。但就禅的本义来说,非属东方,也与时间上的古老无关。禅是令心灵觉醒的方法和觉悟心灵的智慧,原本不属于宗教,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这五种丑可能是心脏病的前兆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身体所有的功能,都需要心脏泵血来维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器官,其实很脆弱。据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上公布的统计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23
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若有大罪过,则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9-17
内容概要:真心修道人,不见世人过,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翁难行,愿大家多长智慧,少生烦恼,创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不妨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学佛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提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1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一生我没有怨恨过人,这是真的。毁谤我的人、障碍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都感恩。为什么?他帮我消业障,他帮我增福慧,所以我每天讲经拜佛,都回向给他们,我供他们的牌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3
梦参老和尚:念佛的障碍(下)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担,自己念了,阿弥陀佛佛性,就是我自己的佛性。要自己念念地把自己的佛性,念得能定下来,巩固了;定就发生慧。这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8-30
陆、福慧双修问:如何无我?答:只要不断培养觉性,觉性越高,我执就自然逐渐减少了。问:无我跟空一样或不一样?空是大乘后来传承的,一直强调空。在此一直强调活在当下,究竟是指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伍.练习境界问:何谓见法?见法意谓着所见的事物不同于世俗所见吗?答:见法是见到法,是要真正来练习,实际来修行的人,才见得到法。否则,就算我们跟别人讲,别人也听不懂。一般的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3-5排除障碍由于心的变化太快,加上每个人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种种烦恼与习气,禅修当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障碍。了解处理障碍的方法与善加运用才能有效地克服困难,超越障碍,使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问:底下一个问题,修学应常生忏悔、感恩之心,可是因为烦恼重重,这个感恩、忏悔之心难以生起,请老法师慈悲开示。答:这是真的,而且非常重要,感恩的心为什么生不起来?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1
译言五盖是禅修中的恶不善法,它们不单止妨碍入定,更遮盖和歪曲我们对世间实相(无常、苦、无我)的认知。禅修的工作就是去对治五盖。当五盖在心中越是减薄时,内心越是清淨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文/本性禅师1放下是境界,不是方法放过他人不易,放过自己更难!20年前,已尝试放下与他人的恩怨,今天,却还在和自己纠缠。当年,严阳禅师与赵州禅师有一段对话:严阳禅师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阿姜查尊者答:很好,这是有益的心灵训练。你若有智慧就不会执着在禅定上面。这好比想要坐久一点,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不过真正的修行与姿势无关,它是直接观照内心。这才是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6
续接上文:《大龄单身、晚婚、感情不顺、离婚的因果以及求得美满姻缘的方法(一)》14、身体不好、运气不好如一个单身的人身体很不好,那么他的运气也不会很好,桃花运不好当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26
1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他的意愿没有别的,就一桩事情,帮助一切众生求生极乐世界——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2 佛陀告诉我们,最快捷的成佛方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4
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周末休闲的时候,慢慢地泡一壶茶,享受假日的休闲。不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茶养生的。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状况下的我们需要和茶叶隔离起来。1.发烧忌
茶的知识时间:2024-07-21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8
许多恋人之间都会发生一些小矛盾,但有时候矛盾呈放大化,就会让感情破裂。男生们经常会问,让女朋友伤心了怎么挽回对方?其实非常简单,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吧!许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都说女人心,海底针, 女人的心思你是永远都猜不透的。情侣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因为小问题的积累而来的,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爆发出来。男生一般面对女生的哭闹或是撒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如今当代的女性已经越来越自立,其中很多人自己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很多女生在恋爱的时候也是很有自己的主见,无形中给男生在挽回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难度,下面一起来看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爱情就像一盒巧克力,看着很诱人,但是真正尝到嘴里后就会发现,既有苦也有甜。两个人相处久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来了,要是没有及时的沟通解除掉误会的话,那嫌隙就开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每一对夫妻在婚姻中都会面临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婚姻中不仅有炒米油盐姜醋茶还有和想自己的爱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想要一个幸福的婚姻就要知道提前预防婚姻出会出现的各种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失恋中的女孩最想是知道的事情,就是如何挽回前男友的心。让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失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想要挽回男人的心就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挽回男人的心可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很多女人在结婚之后才发现,原来经营夫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很多容易的事情。两个人没有了新婚时期的甜蜜之后,应该怎么样相处,对于彼此的不满也是越来越多,最关键的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很多人一气之下就提了分手,可是分完立马就后悔了。那么刚刚分手如何挽回就成为了许多人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提出分手的那个人来说,虽然心里面悔恨无比,但是要是主动求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中国的男人是内敛的,是更多沉默的,真的是这样的吗?女人像水一样温柔,男人像山一样伟岸。女人多变,而男人基本上很少变化,那女人如何挽回一个男人的心呢?下面就和你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很多的情侣在步入婚姻成为了夫妻之后,在很多事情上就不会那么的用心了。往往就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在结婚后,人的很多陋习就会慢慢的展现出来,夫妻矛盾就会由此而来。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很多的朋友,特别是晚熟的男人,他们在很多的时候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挽回自己的女友,从而错失了一段真挚的感情。真爱,或许在一个人的一生只出现过一次,男人在遇到爱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婚姻中吵架,不和,有矛盾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当你们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对方还会产生离开你的想法,那你就需要警惕了。这就是婚姻产生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我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女孩,跟老公是在老家认识的,以前我们的感情还是挺好的,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出轨了,我觉得天都要塌了,但是我又爱他,后来我遇到了情感专家,是他指导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为何相爱的两个人,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矛盾就会慢慢的增加,难道他们都互相不爱对方了吗?答案当然不是的,感情中出现矛盾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合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夫妻之间为什么会闹离婚呢?很多夫妻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没有及时处理双方的矛盾矛盾会随着时间不断地积累。最后使自己的婚姻陷入僵局。矛盾不仅能让感情受伤,也会让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如今当代的女性已经越来越自立,其中很多人自己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很多女生在恋爱的时候也是很有自己的主见,无形中给男生在挽回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难度,下面一起来看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当男生在知道自己女友和分手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慌张和不舍去盲目的进行挽回。有的是不断地去哀求自己的前女友,有的是寻求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帮助,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换来女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分手后挽回爱人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举动让人丢面子,上一秒刚放狠话以后不会再联系,下一秒又甜腻地复合在一起。其实呢,爱情就是这样飘渺,为了爱情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很多男生在分手后也会尝试一些方法,但是结果却是失败。其实,挽回不是你想挽回就能挽回的。你的女朋友和你分手肯定是有原因的,你们的分手也是需要正确的方法。挽回时有些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如果你和心爱的人是相隔两地的话,那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维持这段感情。深处异地的两个人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对彼此的信任,要是有什么小的误会没有解释清楚,那嫌隙也就会慢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女生在恋爱中经常是很敏感的。在生活中,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无限放大,甚至对男友不依不饶。虽然女生总是想要男友多爱自己一点,给自己更多,但是男生的忍耐也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3
几乎每一对情侣都发生过矛盾,经历过争吵或者是短暂分手。但是很多情侣最终还是走到了最后。和自己的男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在挽回中的技巧与方法。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2
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快餐式阅读,到外卖,再到一夜情,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快节奏生活方式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