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慈悲心与空性的关系,及具体禅修方法

藏传法师 2016-09-08

我们最终所获得的慈悲,是从洞察空性,即实相的本质中产生。这是广大(弥勒菩萨知见)与甚深(龙树菩萨知见)遇合之处。这究竟本质就是指不论实相的任何层面都缺乏根本性存在,所有现象中都属于自性空的。我们将身体与心灵都视为自性有,然后视此客观的存在状态为自我或「我」。这份强烈的自我感会令人执着于现象的自性本有特质,像我们钟爱的新车所具备的「车的本质」。由于不断攫取和具体化的结果,我们也可能在得不到冀求之物时,内心生起愤怒或不快乐的感受;像是车子、新电脑或任何想要的东西。具体化意味我们赋予某项物体本身并不存在的实相。

若我们把人生所有痛苦是源自对实相本质误解的了悟,与慈悲心相结合,那就迈入灵修之旅的下一个阶段了。当我们明白悲哀根植于错误观念,以及对根本不存在的自我谬误执着,就会了解这些痛苦其实可以泯除。一旦拔除这些谬见,我们就不再受痛苦缠缚而得到解脱。

一旦理解人的痛苦是可避免与克服后,那我们对那些无法靠自力得到解脱的人,会生起更强烈的同情与慈悲心。若没这层领悟,纵使我们慈悲心再强烈,内心还是很可能涌现无力甚至绝望感。

若我们诚心培养慈悲心,就要在正式的禅修上更精进。我们必须全心奉献于此目标。若是每天都有时间随心所欲的静坐与冥思,那是非常好的事。清晨是禅修最佳时机,因为那是我们心思最澄明的时刻,但我们不只是利用这段时间来培养慈悲心。例如,在较正式的禅修期间,我们就专注于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与亲密感。我们思惟这些人悲惨的处境。一旦对他们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就应该保持这份心境,单纯地体验它,运用禅定来维持心神的专注,切莫运用思惟或理性思辨企图攫取它。这能让心境完全沉淀,当这感觉开始减弱,我们再运用理性重新激发自己的慈悲心。我们交换运用这两种禅修方法,这过程极似陶匠在揉锻黏土前先濡湿它,然后再依实际需求将土形塑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通常最好的方式是,刚开始别花太多时间在正式禅修,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迸发出对众生的慈悲心,这种事不是一个月或是一年就能奏效。若我们临终前能够泯除各种私欲和习性,并对他人产生更多的关切之心,那么就算善用此生了。若我们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佛性,那很快就会对修行产生厌倦。到那时候,即使瞥见自己以前每日禅修的坐垫,内心都会涌现排斥感。

更新于:2016-09-08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