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的人性化(资料图)
那首先我们需要有戒,戒律。戒律是什么呢?佛教的戒律,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戒律都是,第一个它是非常开放的,第二个它是非常非常的人性化。它没有那么的教条,这个里面没有什么教条性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很死板的,所以它是很人性化的。
那么这个比如说居士,我们今天的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居士。那么居士戒在佛经里面讲五条戒:就是杀盗淫妄酒。然后这五条戒在任何一个时候,从任何一个时候比如说杀,戒律里面讲的就是杀人,不允许杀人。
这个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环境当中都是不允许的。这是为什么不允许呢?我们大家都会讲因为这个是罪过,所以不能去做。那么它为什么是罪过呢?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呢?善和恶的区分是什么呢?以什么东西来区分善和恶呢?它的标准是什么?
大乘佛教就讲:凡是对众生,凡是对某一个众生有害的,这样子的行为,这样子的言论,这样子的念头都叫做恶。为什么是恶呢?这个并不是因为它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并不是说它因为违背了佛教的教义,不是这样。那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对众生有害,所以是罪,这个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记住。
比如说不能杀生为什么,不允许杀人为什么。我再重复一遍,这个不是说因为释迦牟尼佛说不允许杀人,然后现在去杀人就是因为违背了佛陀的要求,所以它是罪过,会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
然后也不是说因为这个是它违背了佛教的教义,所以这个是罪,是这样子吗?也不是。那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言论,因为这个行为对众生,某一个生命有伤害有害,所以它是罪过,佛教就是这样子的。然后恶,恶就是这样子。
善是什么呢?某一种言论,某一种行为。这个并不是说因为这种言论,这种行为符合释迦牟尼佛的要求,所以它是善,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也不是因为这个行为,这种行为符合佛教的教义,所以它是善,是这样子吗?佛教不会这样子讲。
那为什么这个是善呢?因为这件事情,因为这种言论对某一个生命或者是对大多数的生命有利有帮助,所以它是善。所以善和恶的区别就是这样子,佛教认为所有的这些善、恶等等,这都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善恶它不是释迦牟尼佛说了算,释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比如说其他宗教它会说:这个世界是某某神创造,但是别人的宗教讲的,我们不评论这个对和不对,但是佛教它不会这样讲。
佛教就讲因和果,这个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关系的,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非常地简单。就像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道理,这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关系。
释迦牟尼佛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生的、出现的,出世的。那么人类历史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那么佛陀没有出现之前,这些善恶的因果存在吗?它是存在的,这就是充分地说明这个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那释迦牟尼佛跟这个因果有什么关系呢?
释迦牟尼佛他不是创造者,而是他是发现者。他发现了这个因果的关系,然后他发现了以后他告诉我们这个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今天相信因果,实际上我们是相信自然规律。今天我们尊重这个因果,或者我们对这个因果有敬畏感,实际上我们是对自然的规律有敬畏感,我们在尊重自然的规律,我们尊重自然的规律实际上。
如果有人去否定这个因果的存在,那么等于就是否定自然的规律。如果有人反对这个因果,那么这就是意味着反对自然的规律。他不是反对释迦牟尼佛,就是反对自然规律。他如果不承认,他不承认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承认,他这个不是否定佛教,而是否定自然的规律,就这么简单的。
所以善和恶它不是佛陀制定的,不是佛陀制定。佛陀是告诉我们的真理,实际上这个就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个自然规律的善和恶的区分,就是凡是对众生有利的,现在有利以后也有利,这样子是纯粹的善。现在暂时眼前有利,但是长久的角度来讲有害,这个不叫善。这不叫善,这个就是恶。
然后暂时眼前稍有一点点的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有利这是善,这叫做善。然后暂时的长远的都有害,那么这就是典型的恶。善恶就是这样子的,善和恶的区别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尊重因果,所以释迦牟尼佛的佛教的这些戒律它就是建立在一个这样子的一个,一个因果的规律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就是建立在某一个教条,某一个没有任何依据的教条之上,这样子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他不是这样子,杀、盗,偷盗。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或者是每一个生命来说,这个世上最尊贵的是什么呢?对他来说世上最尊贵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动物或者是另外一种生命,都是一样的。
世上有很多很多我们每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但是这所有的喜欢的东西都不能超过自己的这个生命,所以生命是对每一个生命来说是最重要最珍贵的,所以你没有权利去剥夺这样子的这个众生的生命。
如果剥夺了这个生存权,那么这个就是最大最大的最头号的犯罪。所以佛教讲杀盗淫妄酒,它有一个次第,这个次第有个顺序。为什么不说淫盗酒杀,为什么不是这样子的顺序呢?为什么是杀盗淫妄酒这样子呢?它为什么呢?这个就是次第,顺序是很有讲究的。
所以佛教觉得所有的生命,他最珍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这个是任何人没有剥夺这个的权利。如果剥夺了这个权利,那么这个是头号的罪,所以就是放在第一个 杀,就是这样子。那么这个任何时代,任何时候这个没有人反对杀。
盗,除了生命以外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除了生命以外然后他自己的财富,物质的财富或者是非物质的财富都叫做财富,这个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人活下来了,活下来了以后大家都面对很多很多的辛苦、困难、痛苦、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财富,我们为了财富,除了生命以外什么都敢付出。
但是为了财富付出生命这个有点不可能了,为什么呢?生命都不存在了,那么这个财富用来干什么,没有用的。所以除了生命以外,很多都是愿意付出的,所以财富对任何一个生命来说很重要的,所以不能剥夺其他众生的财富。如果剥夺了 那就是第二号罪,所以杀、盗。
淫,就是破坏别人的家庭。家庭对一个在家人来说特别地重要,比如说像一只鸟,它的鸟巢对它来说是非常地重要。所以很多的鸟它辛辛苦苦,辛辛苦苦它就是一粒一粒的泥或者是一根一根的草,建起来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就建起它的鸟巢,它的巢对它来说很重要。然后我们一个在家人来说家很重要,家这个字非常地重要。如果去破坏,那么除了生命和财富以外,家是很重要的,第三罪。
第四就是人的这种信赖,相信一个人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然后这个人相信我了以后,我用欺骗的手段去欺骗这个人,等于就是我剥夺了他的这种信赖、信任,这个是一个很大的罪,所以放在最后一个。那么这四个就佛教的戒律,这四个佛教的戒律。
最后一个就是喝酒,酒它本身佛教认为不是非常严重的,饮酒它本身不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如果饮酒那么人会失控,失控了以后,他本身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的一个非常好的人,但是饮酒人失控了以后,杀盗淫妄都有可能的。
所以佛教在酒这上面也是比较重视的,要求比较严格的。那这四个就是戒律,那这四个我们怎么样融入到生活当中?很简单。在生活当中不杀,不杀人,尽量的不杀其他的生命,至少不杀人,这一点要去做到。
然后不盗,在做生意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偷税漏税等等等等的,有很多很多的这些偷盗,如果细分细讲的话那就有很多,那么这些都不做。在生活当中就是做一个很诚恳的很诚实的一个这样子的人,很老实的一个这样子的人,不偷别人的东西。
做生意,在任何一个事情上就是要,比如说做生意也就是要考虑双赢。这个是全世界的企业文化当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双赢。其实这个是佛教,这是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双赢就是利他,自己本身也要赚一部分的钱,但是不是把所有的利润就为我而享,然后就是我一部分的,百分之五十可以让给对方,那么这样子的生意是最有前途的、最有成就的,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那么这个是真正的佛教的要求,在做生意上也这样子。
然后任何一个事情上都不偷盗,做一个真诚的人。然后不淫也就是这样子,就是在这个比如说我们现在在释迦牟尼佛的年代这个不是很严重。但是现在比如说在这个全球来说,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高,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离婚的过程当中很多人受到伤害,精神上的伤害等等等等。
比如说一个离婚,一个破坏一个别人的家庭,有可能对这个家庭来说,有可能这个是一个毁灭性的或者是灾难性的打击。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这个父母离婚了以后有可能因为他们的离婚,他们的小孩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然后就是得不到一个好的成长的环境,然后从此以后把他的这个未来,他的这个整个的人生也就是因此而就毁掉等等,都有可能的都有可能,所以佛陀觉得这个很严重的问题。
然后妄也就是这样子,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上可以做的。戒就是这样简单讲。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戒律vs.解脱自在得以胜出无常,自在出入三界与三昧之中,方是真正解脱的行者!修行的目的在志求解脱而得自在,如今有一班「行者」,对于戒律从严规范、扩大解释,大到几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常常有人质疑自己(或他人)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门的师兄道友也有此困惑。为了析疑解惑,现推荐阅读下文关于因果的开示:(实在值得诸位经常复习一下!)关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佛光遍照大草原甘肃合作法会开示2012.09.14皈依三宝持戒律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受戒?受戒就像给你家装了防盗门防盗窗,那个贼进不来,对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无我的修法慈诚罗珠堪布讲解一、总论(一)概述为什么要讲人无我和法无我呢?讲“四谛”的时候,提到“道谛”包含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出离心和菩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当阿难尊者出家的时候,他请问佛什么叫吉凶?这个“吉凶”,并不是帮人家算卦占相,说人的吉凶。这“事佛吉凶”,事是承事,是讲承事佛的教诫。阿难尊者问事佛吉凶,佛当时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