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那些参加过禅七或闭关的禅人,才真正理解“业障鬼子”、“业障深重”这些概念背后所含藏的某种无法向人言说的无奈和沮丧。没有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前,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等到参加禅七或闭关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
不少参禅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参加某次禅七或闭关之前,一般都会信心百倍,甚至信誓旦旦,希望自己在这个禅七或关中,功夫上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开悟见性当然是最理想的,即便不能开悟见性,哪怕在禅定上得到某种希有难得的轻安受用,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也不错。可是在接下来的禅七或闭关当中,会突然发现,因为太过于作意或者有所求,内心不知不觉地滑入取舍和斗争当中,原来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突然变得不好使了,渐渐地,整个人被焦虑、沮丧、怀疑、难受等不安的情绪所控制;不要说开悟见性,就连最起码的轻安、宁静都得不到,更有甚者,中途落荒而逃!
要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对真修行人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这恰恰是功夫和见地即将获得一个新突破的前兆,所以千万不要错过。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见地”出了问题。对于修禅的人而言,见地的偏差是悟道最大也是最难破除的障碍。见地不圆,功夫必然会落入“二边”、“斗争”当中,落入“将心待悟”、“有求有得”的“有为心”中。这里所说见地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宗门中所讲的“道在日用”、“道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道遍一切时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若论大道,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等等——对这些圆顿的见地,解不透、信不及。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可意的清净环境中有道,不可意的、染污的人事环境中没有道;诵经念佛打坐等纯粹的佛事中有道,洗碗扫地冲厕所等日常琐事中没有道;身心调柔、没有烦恼的时候有道,身心不安、妄想纷呈、烦恼炽盛的时候没有道。在这种错误的二边知见的影响下,修行必然会变成对内外境界的分别和取舍,其结果是,生活与修行被打成两截;修行人不能安住于既有的环境,内心不断地向外驰求,功夫不能成片,甚至长时间陷入焦躁不安中。
其次是对“佛”和“解脱”的理解,落入了二边当中。比如,认为清净的境界是佛,染浊的境界是凡夫;光明的境界是佛,暗昧的境界是凡夫;法喜充满的境界是佛,痛苦烦恼的境界是凡夫;虚明的离念之空境是佛,妄想纷呈的有念境界是凡夫。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用斗争心、取舍心和好恶心来处理修行过程所面对的一切内外境界,便是必然的选择。于是,修行变成了斗争和压制,内心变成了战场。实际上,从宗门的角度来看,佛和解脱不是某种特殊的清净境界,而是一种对待一切差别境界圆融无住的态度,即能够透视诸法之虚幻性、平等无分别、无依无住、不动不摇的态度。在境界上起善恶、好坏、染净、是非之分别,都是心的妄动和迷失,而非佛之本义,亦非解脱之境界。
第三,对“解脱”的理解,忽视了“当下”和“圆顿”的精神。比如,在因与果的关系中偏重于“果”,在本(根本)与末(外在表象)的关系中偏重于“末”,在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中偏重于未来,在今生与来世的关系中偏重于来世,甚至把解脱与死后的“往生”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死后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对现实人生的重视,对未来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当下念头上透脱的重视;二是把“解脱”设想成某种诸如“身心俱忘、光明皎洁、轻安无比”,乃至“隔墙观物、神游物表、端坐莲台、身光赫奕”等不可思议的境界,并把它执为驰求的对象。其结果必定是将心待悟,不能安住当下,内心处于焦躁不安当中。殊不知,此“将心待悟的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如贪嗔痴一样,亦是生死,亦是我们要透过的地方。
从宗门的角度来看,解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心地上的无住之功夫,也就是说,念念安住于自性般若,现量透过一切六尘境界的虚幻性,内心不取不舍,不动不摇,自在无碍。死后之出离三界以及所证得的自他二种受用之殊胜果相,都是修行过程中这颗无住之心的感召和表现。当下念头上的无住,不仅是解脱的因地真心、解脱之本,同时也蕴含着解脱的种种德相,这就是所谓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百丈怀海和尚曾经在《百丈广录》中,对当下心的自在无住与临终解脱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的揭示:
问:如何得自由分?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燃;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若怕临终之时,慞狂不得自由,即须如今便自由始得。只如今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果业已现,如何怕得?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解脱就在于当下面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临终能不能出离三界轮回,完全取决于当下我们这颗心的状态。如果当下能做到“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不住无爱染、亦不生无住想,临终之时,即便三界恶业之境界现前,自心亦不会被它们控制。
以上这三个方面见地上的障碍,几乎是每个修行人都会经历的,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浅学初机,其主要障碍可能在第一个方面(在环境上挑三拣四,生活与修行脱节);略有进趣者,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面(执着于内心清净的境界或一念不生之空境,排斥念头);第三个方面则是最隐密最难透脱的,即便是老参上座亦有所不免(对修行结果的不自信和死后的焦虑)。这三个方面的障碍,最终都表现为因对宗门“当下解脱”之观念信受不及而导致内心焦虑不安这一点上。
解脱就是当下透过一切念头和境界(既不随念头流转,也不执着于离念的空境)。离开了当下去谈解脱,是没有意义的。“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我们唯一有机会可以与真实的生命状态打照面,就是当下。当下一个情绪生起来了,你马上就能够觉照到它的存在,并且知道,这种情绪是因你的分别心流失于过去和未来、流失于对现前境界的分别取舍而生起,知道它是虚幻的,并学会以平等无分别的心去包容它,既不跟它斗,也不随它相续,或者轻轻地审问一下,“它是什么?它从何处起?它灭向何处?谁在操纵它?”就在这“且疑且审”之下,这个情绪当下便了不可得。这就是解脱。
对于久参之士而言,贪嗔痴慢疑等粗的烦恼,要看破它们、不随它们转,似乎并不难;最难的是,彻底摆脱将心待悟的心、要求有得的心,以及由此而引生出的内心深处最隐密的不定。修行人要学会让心永远安住在当下,处于一种“无事无为,无求无得,闲闲自足”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当下即是”、从“歇即菩提”、从“无心合道”、从“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角度来理解“解脱”的含义,并且信受不疑。只要我们内心深处还把“解脱”当成“未来”需要达到的某种境界或目标,那我们就无法真正彻底消解由“将心待悟的心”、“要求有得的心”所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古人把这种让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将心待悟、有求有得的心,比作是“家贼”,因为它一直披着修行的外衣而落在人们的警觉之外。祖师讲,“外邪易攘,家贼难除”,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对于参禅之士而言,安心于当下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绝不是嘴皮子上说说就可以做到,它必须以宗门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以及绵密地做解粘去缚之观行功夫为基础。
末法时代,修行的人千千万万,而得道的人却凤毛麟角,大多都是因为在这个地方错过了路头,故心地未曾稳实。一些宗门下的老参上座,皆免不了内心深处关于修行解脱方面的微细不安和焦虑,亦皆因于此透不过。
其实,这里也只是一层纸,若当下捅破,当下便心安,当下即可领会“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力处省无限力”的无心用功之妙。此处所说的透过,绝不是纯粹的认识问题,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悟”的问题。古人福报大,遇到明眼宗师,当下垂一言半语,即可归于实处(此心一旦安定下来,日用中皆可用功;说是用功,却是无功可用,只是无心无事而已。此处,若立一“无心无事便是”,又成了多事和有心了,去道大远在)。末法时代的人,福报不如古人,难于碰到具眼宗师,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时对境反省(尤其是在修行过程中,因有所求、有所得、将心待悟的心所引起的焦虑、急躁、沮丧、疑心现前),不断地解粘去缚,同时辅以持诵观音圣号和大悲咒等,来忏悔业障。只要见地到位了,信心坚定,脚踏实地地做去,假以时日,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磕着碰着,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来源:《禅》)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佛教有很多误解。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如今在座的弟子,无论是独自一人在家禅修还是跟随导师一起禅修,相信平常都在修行之中。但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感觉可能并不稳定。因为今天内心清净并不等于明天也会清净,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3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刚开始我们讲的时候,‘没有没有因的果’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没有不随顺果的因’。也是讲的因缘果报毫厘不爽,这是个法则,法理。如果你想吃自己种的苹果树上结的苹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七章悟、醒觉与解脱禅是一个人独一无二对生活的领悟或省发,每个人都透过领悟而肯定了真我,发现生活的光明面。这种省发不是一般所谓的知性理解,或经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是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5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就是你们这一班有学的人,轮回还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30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何以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29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一时者,时成就也。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这个意思就讲得深,首先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真的。时间在《百法明门》里面就是时分、方分,时分是时间,方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4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闻名功德,微妙难思」,这个话句句都是真话。「如《尊胜陀罗尼经》曰: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这就是讲一些小动物,「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这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2
问:何为大平等性自解脱?答:自性与本基的自性无二无别,一体无离合。可以理解为证到了基的一切本来面目,即证悟了本来。大用现前,即道的功德一切圆满,远离阿赖耶的所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0
(六)为什么《金刚经》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没有列菩萨?这个问题,是我读《金刚经》时所产生的,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而大乘经典都是以菩萨为听法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3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没有一辈子的浪漫,只有一辈子的温暖;没有一辈子的缠绵,只有一辈子的陪伴。别说爱情太简单,平淡相守才是最真的暖;别说幸福太遥远,只要用心感念,其实都在生活的细节里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23
文:一诚长老佛不是万能的,拜佛也不是实现愿望的方便快捷的法门。佛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发现心中的宝藏,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强大,发现了自我的潜能,那么无论应对什么样的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据《五灯会元》卷一)【译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51)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那就是说,《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位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没有一个不知道。你那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为这能见人吗?你不想见,他全知道。他看到你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0
道证法师:声闻:佛的声音听得入耳,还会照做实行,所以他会开悟,解脱自在声闻法界 “声闻”这两个字,单由文字表面上来看,声就是声音,闻就是听闻。 听闻什么声音呢?听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09
我们现在讲真诚心,大家听起来非常陌生,对真诚心没有概念,为什么?从来就没有用过真诚心。真诚心什么样子?我说个最简单的,没有贪瞋痴慢疑,那就是真诚心,有贪瞋痴慢疑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6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4
这样一想,你就没有脾气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世诸佛所有愿 菩提树下皆宣说一剎那中悉现前 汝可速诣如来所三世一切诸佛,所发种种的大愿海。佛在菩提树下,统统宣说出来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4
1佛法讲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在事上看,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没有放下,他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他教学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8
我们从净土三经中,获悉西方有一尊伟大的阿弥陀佛,和那里有一个无比庄严、清净、美妙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美妙,天下没有一个词儿足以用来形容它,它就如阿弥陀佛四十八
净土法门时间:2024-07-16
在这个年代,分手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感情似乎也开始变的廉价了。如果女友分手十天都没有联系我,我应该如何挽回她呢?接下来就让大师教教你吧!1、分析原因。你要追溯到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4
我们经常会听到破镜难圆的话。但是对婚姻来说,即使是离婚,只要自己不放弃,还想要挽回,你就还有可能挽回自己的婚姻,挽回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婚姻中我们经常会于鏊而各种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2
有些人的恋爱经历比较少,被男朋友甩了之后非常难以忘怀,想要通过写信挽回前男友,这真的是一种比较天真可爱的想法,事实上,两个人是否在一起,考虑的东西是非常多的,不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9
挽回前男友的过程当中肯定是要经过很多曲折的事情的,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写给前男友挽回的信好像没有什么用,如果对方是一个文艺青年可能这样做是比较有用的,但是如果对方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9
我跟我老公在2008年认识,在2012年结婚。当时我跟他结婚的时候,家里是极力反对的。因为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加上父母是离异家庭,所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作为这一点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5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假设你不断淫欲心,也还天天打坐修行,那你一边修行一边漏,一边修行一边漏,都跑了!你修一点,就漏了十点;你修一分,就漏十分;修十分,就漏百分。你打
宣化上人时间:2024-07-04
1、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每天晚课都要念忏悔文,忏悔文只是形式,为什么?没有真正忏悔,没有把经上所说的真正当做一回事情来办,所以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04
从风水学角度上分析,办公室风水的好坏对公司运势的好坏具有较大的影响,好的风水能够位公司以及员工运势增长。所以相信大部分的公司管理者都重视办公室风水,都会请风水师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9
了解经文的意义世间的凡夫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28
随着孩子的成长,更加容易发生意外,为了保障自己家孩子的健康,很多家庭选择摆放一些健康的风水摆件,来保佑自己的孩子,因为历来就有很多的东西都代表着好运的意思,所以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8
现在已经是入秋了,马上就来迎来冬天了,我们知道冬天的时候阴雨天是比较多的,这个时候人们的出行就是比较受到关注的,特别是家人,出门在外的时候总不忘记叮咛要安全行车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5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的结婚指的是举办婚礼,而在当今社会,领了结婚证就算是结婚了。因为领结婚证和举办婚礼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所以,就会出现两个日子。那么,选好日子领结婚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5
我们中国人向来都注重择日,也就是挑日子、看日子,图个吉利。我们都知道黄历上也有破土、开市、搬移、远行、嫁娶、结婚等词且有标注宜忌,不少人只根据它来选,其实这种择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4
现在的时代处于信息化,我们基本上都有手机号码,那么大家在选取手机号码是随意的,还是经过精挑细选呢?其实手机号码存在能量场,对凶吉有一定的影响。精准通书择日有时要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3
佛陀遗嘱《佛遗教经》---正如法师讲于纽约青年佛教中心诸位法师、居士:阿弥陀佛!首先,向诸位合十问好!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的每个周六下午,我们将聚会在这里共同学习《佛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3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第一节 礼佛罪灭的征象在国内,可能有不少的佛教徒,以为只要礼佛、持咒,就可以消除业障、灭除罪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这是有经典可作根据的。然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3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的结婚指的是举办婚礼,而在当今社会,领了结婚证就算是结婚了。因为领结婚证和举办婚礼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所以,就会出现两个日子。那么,选好日子领结婚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