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扎西郎加上师:各宗派对俗谛真谛的定义

藏传法师 2017-12-01

佛陀曾经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之时,佛陀教授四圣谛。对于那些清净持戒的人,佛陀讲授《般若波罗密多经》,其中主要包含了「空」的教授。然而,根据人们诠释佛陀教授「空」的思想方法,出现了唯识宗与中观派两个宗派。在三转法轮时,佛陀主要强调如何清净心的黑暗迷惑。换句话说,心的清净本质可以透过全面整体的方法来发展成形。在四圣谛的教授中,包含了十六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总括来说,这是四行相﹝Four Seals﹞之教授,普遍受到所有佛教徒的接受。

所谓四行相,即所有依缘而生的事物皆无常;所有无明烦恼皆苦;所有现象皆为假相,非真实存在;涅槃即宁静安祥。谈到所有现象皆为假相,非真实实体,由于对此观点产生歧异,四种各持不同教义的宗派于焉形成。它们分别是有部、经量部、唯识宗、中观派。这四个宗派都阐述了二谛的概念,但有部和经量部两个派别却对二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部

根据有部的哲学理论,俗谛或世俗谛意指,在分解之后无法保有原来之本体特性的现象。相反地,即使该现象在精神上或形体上被分离拆解成不同部分之后,仍然保有原来之本体特性,那么该现象即是究竟之真理,即所谓的真谛或胜义谛。举例来说,麦克风是俗谛;如果我们把构成麦克风的各个组件拆解开来,那么麦克风便失去了原本的特性。而我们提到麦克风的细微本质时,我们便无法分解它。这种特殊的本质,即是究竟本质,也就是真谛。根据有部的哲学体系,它接受无可分解的粒子﹝法﹞为究竟的真理,而就心识而言,它把心识视为每时每刻不可分解之究竟真理。

经量部

根据经量部的教义,俗谛是指无法终极地运作、起作用的事物;相反地,能够终极地运作的现象即是真谛。举例来说,在经量部的哲学体系中,花乃真谛,因为它藉由因缘的聚合而自生,也能够产生结果与效力。因此,如果它能够产生结果与效用,便可以称为「起作用的」。由于这个特殊的客体──花── 不是任何其他的事物,因此它具有非任何其他现象的所有相反的特质。而这个特殊的特质仅仅是一个心理上的描述,这种对于特定花朵所具备的特质的诠释,即所谓的俗谛。

根据唯识宗与中观派的哲学体系,二谛源自相同的实体,但其概念及现象是相异的。唯识宗与中观派皆指出,如果你的心熟悉任何客体之俗谛与真谛,那么即使俗谛与真谛源自不同的实体,也无法摧毁俗谛对于现象乃真实存在的执着;俗谛与真谛必定源自相同的实体,否则即使一个人了悟了真谛,也无法摧毁俗谛对于现象乃真实存在的执着;俗谛与真谛必定源自相同的实体,否则即使一个人了悟了真谛,也无法摧毁俗谛的执着。因此之故,主体与客体来自不同的实体是无法被接受的。

即使俗谛与真谛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谛仍然是相异的。如果二谛是相同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正确地了悟一个特定现象,例如一把壶,那么他也可以直接了悟那把壶的究竟实相或空性。从唯识宗的观点来看,前述的说法无疑呈现了二谛的本质,但是根据中观派的教义,这种诠释不尽理想,因为它无法了悟主体之空性。

根据中观派的理论,每一个主体或现象皆具备两种特质:世俗的特质以及究竟的特质。换句话说,每一个主体或现象皆具备短暂的、无常的特质,以及真实的、常住的特质。在一个客体之中,无可避免地具备了这两种特质,以及某种本体。当唯识宗的论师阐释二谛之时,他们先开始解释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三性」,并以此三性为基础来说明二谛。

我们解释二谛的目的在于,对于何谓实相,我们往往感到迷惑与无知。为了破除无知、消灭迷惑昏暗,我们必须了解现象的真实本质。因此在了解实相的过程中,二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更新于:2017-12-01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