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过年如何修行?中佛协会长学诚法师告诉你

汉传法师 2018-02-09

有一个问题,在广论的学习中,看到在修慈悲心之前要修平等心。疑惑的就是冤亲平等,我想可能也无法完全做到,和亲人、和冤敌完全一样,那我们要修的话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了?

贤双法师:修平等的量,这个量是冤亲平等,一切六道有情都平等,所谓平等是从内心深处都能够相信和觉受,每一个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是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属,这个是通过教理可以推出来,也可以相信佛语。这样你串习一遍,让相信的力度越来越大,面对境界,从身边的人尽量修平等心,这也需要一个次第。

春节怎么过?在我看来过不过节是本无分别的,所以春节和平时是一样过。

贤双法师:这个过节你内心可以没有分别,如果你要是有家庭的话,那可能其他人就有分别了,对你就有分别了,可能不一定满意。佛法它一方面是心法,另外一方面是缘起法。

这段时间,马上春节来临。根据以往的经验,看到一些居士写的反馈,春节有时候看到饭桌,他自己内心突然有想吃肉的欲望,嘴馋了,忍不住,要吃这种所谓的美味佳肴。我看到有几个他们共同的反馈是吐啊,难受啊,当下那几天比较痛苦。另外过年也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对境,散乱的对境,那么大家如何面对这个境界?

那过年,也是我们一个修行的机会。对于父母我们要修尽孝,要有孝心,对于家人要关怀,年前要多干活,做饭,打扫卫生。对于我们家人,他能够对佛法起信心,了解佛法,主要是看你的表现,看你的行动,这个很重要。另外现在这个过年越来越淡,过年也没有什么心了,不像小时候,过年前几个月就开始想过年了。那现在的人,心与心之间,亲情之间,就是被社会的这种业影响,越来越疏远,传统文化的那种亲情感越来越冷漠,这个也是社会共业。那回归到我们内心,我们还是要复苏这颗心,父母对我们的这种养育,这种照顾,家人对我们的关怀,还有社会对我们的贡献,你要静下来想一下,这样就是利用这个节日,能够在我们内心对于亲情,对我们的老师,还有对有缘人对我们的恩德,如何如理的思维,如何能够报答。我们发菩提心也是讲知恩、念恩、报恩,所以在春节,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多用心。

有个最低的底线是,要皈依和祈求,保持佛法的正见、正念,这个不能失,这个很重要。另外不要因为我们信佛的原因,产生某种正面的冲突或对抗,这个也不善巧。

总而言之,佛法要回归到慈悲和智慧,因为有慈悲,任何人都能包容,都能沟通;因为有智慧,任何境界我们都能不损恼有情,都能如理地处理和抉择。

吃饭问题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网友:师父,弟子受过五戒。但每次过节回家,家人都给弟子做荤腥大餐,其中不免有活鱼虾河蟹。弟子尽可能不吃,但有些实在难以拒绝。弟子心中惶恐,请问师父这样是否破杀生戒?

学诚法师:没有正破杀生。宜慢慢向家人表达自己素食的愿望和决心,也带他们多了解素食,例如可以从健康、环保等角度入手。刚开始可以循序渐进,不要以对立的姿态去面对家人。

网友:师父,作为在家居士,我们难免要遇到亲戚请客吃饭,可是亲戚们不学佛,要吃肉,即使点了素菜也不是很清净,怕戒行不清净,每次总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很为难,有时还会生烦恼,表现在脸上,弄得亲戚们也不舒服,该怎么办呢?

学诚法师:清不清净,看自己的心。这种情况下可以吃肉边菜。不要因为自己的饮食习惯而损恼、嫌弃亲人,要尊重、理解、包容。反过来想想,亲人也在包容自己,应该感激而非要求。用这样的心态去与亲友相处,慢慢就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否则只会激起反感和排斥。

网友:法师,工作原因应酬较多,看到饭桌上的奢侈之风,很痛苦,是自己分别心炽盛吗?吃素是慈悲,发心吃素的普通人大多简单寡欲,但是这却给客户带来麻烦,每次吃饭都要强调一遍我吃素,这种感觉也不好受。

学诚法师:不用强调,自然就好。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做好自己的同时,不反感贬损别人。在不给人压力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诚心和慈悲,慢慢带动一个好的风气。先要令别人认可自己,才能感染对方;若他人感受到的是排斥和对立,自然也会对自己生起隔阂。

网友:法师,请问所谓“三净肉”到底可不可以吃?谢谢!

学诚法师:三净肉是为发心吃素,但肉食习气重,不容易一下子改过来的人提供的一个过渡之法,是一个方便。吃的人以慈悲心、惭愧心受用,发愿尽快断除肉食,就符合三净肉的本意;如果以三净肉为借口满足自己吃肉的欲望,不知惭愧,那就是烦恼了。

网友:请问师父,吃锅边素是不是不应该算吃素?是否有功德?或者与荤食是一样的?

学诚法师:吃素,是因为怜悯众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颗慈悲的心,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于有没有沾到荤腥、是不是独立干净的锅等等。如果一味执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许多烦恼,那就背离佛法了。

网友:请教法师,如果别人请客吃饭里有肉,要随顺吗?如果剩下的菜里面有肉,是让它倒掉,还是吃掉?从慈悲出发是最好吃素,但业果真实不虚。如果我们请客吃饭该如何做比较好呢?感恩。

学诚法师:别人请客,自己可以吃肉边菜;自己请客,可以请客人体验素食。

话不入耳

网友:有时耳边传来他人对我的一些消极的闲言碎语,内心十分消沉,不想与其辩解。请问大师,此时应如何做到释怀?

学诚法师:别人口中的自己,不等于真正的自己。如果不期待他人积极的评价,也就不会对消极的评价耿耿于怀。

网友:法师您好!当有人对我态度不好,或暴躁或轻蔑或冷淡或强势,我应何以处之?针锋相对可能不对,但若非如此,岂不纵容对方坏习惯,更没法正常相处?

学诚法师:“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人与人相处,若事事都争一个你对我错,不让分毫,唯有两人一起造恶业。欲帮助他人改掉坏习惯,首先自己不能受这个坏习惯的影响。

网友:和别人都能和气相处,偏偏总与母亲起争执,并且会很生气。明知母亲脾气不好,我既做不到平和对待她,也做不到劝解她平和。我的这盏明灯在哪里呢?

学诚法师:不要只看到母亲脾气不好,自己面对母亲又做得如何?我们应该把善意和宽容的眼睛对着别人,把挑剔严苛的眼睛对着自己,而不是反过来。

网友:我父母半生都在争吵中度过,妈妈是个强势的人总说伤人的话,可她也是个让我心疼的勤劳的女人;爸爸虽然懒爱打牌对孩子却很好;他们就好像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谁,最近一次吵架爸爸还动手打了妈妈,都年过半百的人了,很多事情道理明明应该是很清晰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他们,法师教教我该怎么办吧。

学诚法师:要靠自己的修行功夫了,慢慢熏、慢慢感染家人。

对放逸欲罢不能

网友:师父!我是在读大学生,放寒假之前想着学很多东西,但是一回家就什么都没做,还经常熬夜。眼看着快要开学了,有的时候玩着玩着深恶痛绝,马上开始学东西又觉得效率不会高。我想问长时间的假期应该做些什么,还有有没有能短时间内由玩乐中脱离静心的办法呀?

学诚法师:对于该做的事,总是有拖延症,思前想后,各种担忧都出来了;对于玩乐,却欲罢不能,这就是习性的力量。要克服习性,犹如逆水行舟,一定是很费力的,但此时不费劲,未来会更费劲。今天都不能做,明天就能做了吗?习气不能等到哪一天自己力量变强了才去克服,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努力,这一天永远不会来到。想找速成的“好方法”,都是偷懒的想法,还是在为自己的拖延懈怠找借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握当下,立即去做。

网友:师父,为什么同样用眼、脑看屏幕里的电影电视要轻松,看法师的讲课却感觉累、要费劲?走路坐公交听歌轻松,念咒语感觉要用力、费劲?

学诚法师:因为与五欲相应,与佛法不相应。

网友:容易跟着念头跑,有时候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怎么办?

学诚法师:要慢慢培养念力。每日在设定时间内,尽量念念分明地用功。事情要做好都是一种熟练的功夫,要靠反复训练,心也是如此,要去训练它。平常人们对心的认识和关注都很少,只有烦恼痛苦时才发现自己的内心有那么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佛法的戒定慧,就是对心的训练。

与人相处

好多学佛法的人,时间久了,不仅仅不愿意、不喜欢同不学佛法的人相处,也不喜欢同学佛法的人相处。他觉得,你学的法门跟我法门不一样,你学得那么差,比不上我,不愿意跟你相处;或者说,我自己学得这么差,学得这么不好,跟你在一起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不愿意跟你相处。就是学好学不好,高低都不喜欢同别人相处。这就是我们知见上面的问题。学大乘佛法,慈悲心,就是要培养我们面对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种能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恒常无间饶益有情,一切时处普摄护,摄受众生、护持众生。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学了佛法以后,把我们内心裹得越来越紧,绷得越来越紧,思想认识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单调,那都是在用心的过程当中有问题,在修行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那我们做了好事怎么会后悔?你常常帮助别人,给他开示、引导、关心,但是最后他不领情,他觉得不需要你关心,那你就觉得:“我刚才给你说了这么多,白说了!”你会后悔,对吧?

有时候,本来你不喜欢说话,别人硬要找你说,你又不好意思拒绝,你就陪着他一起谈天说地。说完了以后自己又会后悔:“刚才又浪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说了很多无益的话。”你觉得要陪别人说话也不是,不陪也不是。你不陪别人说话,你会觉得:对方会不会对自己有意见,会不会伤感情,以后不好相处。

再小到我们过堂用斋的时候,我们究竟要吃多少饭呢?要吃一碗,还是要吃两碗,要不要吃馒头?都会后悔,只是比较微细。

这说明我们内心里面不决定。因为我们内心对大事没有决定,所以会在很多具体的小事上得到反应。总之,没有一件事情自己觉得做得满意的。如果有一件事情自己觉得是满意的,最后又成了自己的执着,就会觉得我们自己行,别人都不行,又会成了问题。

那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远离的。所以《瑜伽师地论》里谈到“最先离恶作,最后乐成满。”

戒定慧,归根究底我们要拥有一种慧力。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能力,对任何事情都决定不了,决断不了。“慧力破诸暗”,很多迷惑、迷茫,就是我们缺乏慧力。听经闻法、持戒修定,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增长智慧的能力。

比如,修行时间长了,我们同人家相处,不容易去理解别人,别人也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心态,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我们。自己不容易理解别人,别人也不容易理解我们。那么,别人可能是凡夫心、世间心、普通心,但是,我们有修行用功的人,心跟这些心不一样,那么我们是什么心呢?我们是普通心、世间心、凡夫心,还是菩提心?这就是很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心)是菩提心的话,清净的、善良的、圆满的、慈悲的,众生必定愿意、乐意接触我们,同我们相处,心生欢喜,心生轻安、快乐。但是,我们既不是世间心,也不是菩提心,那是什么心呢?两头都不是,那么以后就要注意了。如果不小心的话,我们就会走火入魔,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词语。魔什么意思呢?就是障碍,内心当中出现了障碍,心理障碍。“走火”就是走偏,走到极端。当然也不是说有修行的人,或者说所有修行人都会走火入魔,当然也不是这样的意思。就是修不好的人、修偏的人,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所以修行需要定课,数量、次第决定。只有数量、次第决定,才能够培养我们的恒常心,才能够培养我们的平常心。就犹如我们日常生活一样,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佛法也一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慢慢培养。

我们有时候觉得旁边有很多很多的人,就觉得很厌恶,不愿意跟很多人在一起。有些人就觉得,我一定喜欢跟谁在一起,或者跟那类的人在一起,或者跟哪几个人在一起。世间上的种种都是无常的,人都是在变化的。我们需要不断说:只要跟所有的人,不管是跟什么人相处,都能够把自己的佛法智慧、快乐分享给别人,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相处之道。在相处的过程中增长我们的欢喜心,培养我们的功德,获得我们的快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佛法。

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思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才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苦恼。在家庭里也好,在社会上面也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关系、这种互动就是人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和别人进行互动。以自我为中心,就产生出种种问题。

更新于:2018-02-09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