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活着需要个理由

信心道念 2020-03-21

在这辽阔的大地上,大自然母亲蕴育着无数众生,无怨无悔地赐予一切。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来说,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各自选择各自的人生目标,我选择了信仰佛教,并且出了家。

小时候的末学,以为寺院都是在深山老林之中,出家人就在这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苦修,不和世人接触。出家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天真。

八十年代,出家人特别少,很多人都不理解,以为这么好的孩子出家,肯定是受了什么挫折,或是有什么病才出家的,因为他们认为佛教徒是消极、悲观的,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

导师对消极、积极、悲观、乐观做了详尽的剖析。这让末学认识到,消极和积极,本身是中性的,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价值观不同,对消极、积极的评价完全不同。

末学就有亲身经历。记得刚接管寺院时,很多人不理解出家人,说什么的都有。寺院原有的两个殿都很小,上殿时只能容纳二十来人,又因年久失修,下雨时就会到处漏雨,无奈只好再修建。修建中,当事情顺利时,心情舒畅,做什么都很积极;事情不顺利,就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甚至还会生起嗔恨心,怨天尤人。

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悲观、乐观体现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们都包含深、浅两个层面。消极一般和悲观互为因果,积极和乐观互为因果。

乐观、悲观都是具有片面性的。佛教既不乐观也不悲观,而是中观。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既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生起离苦得乐之心,同时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对修行抵达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出家人虽然素食独身,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和地位的占有和执著,与世无争,但绝不是消极的。

首先我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仅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济世度人,四弘誓愿就体现了大乘佛子的广大愿心。其次,佛教徒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学佛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第三,佛教徒要明辨是非,止恶行善。第四,佛教徒要完善自身人格。

出家人虽然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放弃物质享乐,但是出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出于懦弱,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要具备正见,远离常见和断见,看清事物的真相。既不被顺境时的繁花似锦迷花眼,也不被逆境时的艰难困苦所击倒,而是找到痛苦之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视生命现状,运用佛法智慧,积极改善生命,利益众生。

通过学习法义,认清事实真相,就可以破除我等凡夫的无明、迷惑,解脱烦恼,同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更新于:2020-03-21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