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今说
贤宗法师香海禅寺义工开示
杨柳整理
欢迎各位来到香海禅寺体验禅修。禅修是一种净化心灵,启发内在智慧的古老修行方式,它能够使我们心灵深处本有的面目得以展现。这几天大家在禅修的体验中,若能切实感悟和实践这一点,便能得到莫大的收获;否则,若身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带有一颗排斥的心,那便不会得到一丝收获,甚至会带回苦恼与不顺心。
佛教说,有多少心便有多少风景,有多少心便有多少认识。心是一切的根源。
今天与大家做一个专题分享,讲《佛说八大人觉经》,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佛说八大人觉经》本文
首先让我们一同高声诵读《佛说八大人觉经》本文(东汉·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餍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经文很短,然而其中的内涵很深,今天我们试着稍加解读。
二、《佛说八大人觉经》题解
先来破题。佛就是指佛陀,他是一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智者。要成为这样的一位大智者,首先就要“自觉”,亦即自己首先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够去影响别人。自身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呢?从学习中,从思维中,从远见卓识中,从踏实践行中得来。唯有自身先得到解脱,才能够帮助别人得到解脱;在此基础上,便能够证得自他圆满的果位。这就如同一位企业家,不仅要依靠经营企业使自己获得财富,而且要让自己的员工、客户都得到收获,最后得到自他圆满。因此佛的境界就是不断地使自己提升,以便能更好地助益别人,最后取得双向的圆满。佛在这部经中所说到的是八条“大人觉悟”的重要方法。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有大智慧、大善根、大能力、大福德之人。智慧无量无边,福泽无穷无尽,善根无可限量,故曰“大”。佛在佛教中是圆满自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人而言,便是达成自己的愿景。
财富、名声、长寿、尊严,这些可能都是人生渴望实现的愿景。但我们往往没有办法得到它们,这就说明,在我们身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遮蔽了我们、障碍了我们,使我们缘木求鱼,距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怎样弥补这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呢?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修行”。修行即是改变我们原有的习惯,改变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让自己不断地走向正道,不断提升和超越原本的境界。
刚刚学习打坐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你生活中尚不完满或苦痛纠结的种种人事,因为这些人和事,你没有办法处理好,因此就成了你的心结。一旦进入打坐,首先呈现在眼前的可能就是这些心结。如果你的心想到的一直是这些琐事,那么内心便是躁动的;而人生的时间又如此短暂,如果你刚一静下来就又躁动起来,便不可能在清醒、自觉的本来面目中有任何的成就。当你的心凝聚在某处,你便在那里得到收获;如果内心一直纷弛躁动,便不能够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安住下来,心不安住,谈何收获?
大家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少动,让心随之沉淀,从而使心神澄明开阔。如果你整天所担忧的都是一些最为琐碎而具体的事情,就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更为高远的事情。
当你刚开始经营杂货店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自己督办,所有的角色——进货者、售货者都是由你自己一力承当的。可是等到你的事业渐渐扩大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不用你再整天操心,事必躬亲了。在佛教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到很多人的尊崇和信仰,甚至有人说,每一个藏传佛教的信徒都是千手观音的一个化身。在企业经营中,你得让你的下属成为你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一个化身与承载者。企业渐渐成长以后,就要让更多的人认同你的价值,认同你的品牌,认同你的人生使命。观音菩萨就是通过自己“予乐拔苦”的行动进而让这种思想渐渐扩散开来。只要你行善,你就是观音菩萨;只要你有智慧,你就是观音菩萨。佛所说的“大人”也会用自己的能量去影响身边无量无边的人。
三、如何成就“大人”的境界
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这样的“大人”,不仅要拥有开阔的心胸,高远的境界;而且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一夜暴富了,于是有的人就开始动歪脑筋:为什么别人一下子就富裕了起来,而我还在原地踏步呢?于是,很多生产假冒伪劣的厂商就开始行动起来了。这绝非一条正道,这样得来的财富是不会长久的,三鹿奶粉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近几年,网络经济又发展起来,这种经济模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积累起财富。但是这种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使我们的传统经济模式面临新的挑战。我经常打趣说,我们寺院的香客没有快递多,因为我们寺院的义工们都会在网络上购买东西,每天都有许多快递光临我们香海禅寺。未来,这种网络经济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
几年以前,就有人对我预言说:“未来的智能冰箱会和超市联系在一起。当你的冰箱缺货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报告给超市,超市马上会提供你所需要的货品。甚至不需要你拿出一分钱,它就能够在你的银行卡上进行自动转账。每过一段时间超市就会把你的消费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报告给你。同时,这些供货信息也会发送给供货商,让他们及时向生产商反映,市场的需货量。这就是网络经济对于传统经济模式所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舆论的力量也非常惊人。前几年有一个人在丽江与别人打架的视频被目击者拍下来,放到了网上,后来网友发现此人竟是一位短跑运动员,于是运动员的素质问题便引起了普遍关注。微博的力量更是惊人,它时时监控着每一个人的言行。这使得现在许多人都提高了警惕,不敢随意放任自己的言行。当生活方式改变时,许多传统的模式都会受到冲击。如果我们还是向以前一样地做事情,不能够认清方向的话,你就会莫名其妙地被淘汰,哪怕你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比如你还是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经营你的杂货店,说不定哪一天你以打开门,发现对面开了一家大超市,你可能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就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世界整体的变化。
大家都知道义乌是中国小商品最发达的地方,而且那里人均拥有高级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的。但是今年我去到那里的时候,那里的一些老板告诉我说,现在他们的生意大不如前了。是什么冲击了他们的生意呢?是网络。因为网络省略了层层中间商,使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这就使传统的批发商大受打击。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不能看到潜藏的危机,便会遇到种种阻碍。我们身边的每一种变化都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做一个思考,静下心来去捕捉。
按照我个人的推想,在国家整体经济保持持久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未来可能生命科学、养身保健、心理建设等相关行业可能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这是人对于身心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在现代生活中,人的心理诉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智力发展了,而网络却改变了人类的原始交流方式,渐渐地便会使得一些心理问题显现出来,这时,心理咨询师、催眠导师等职业可能是很有前景的。
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着人转动的,一切的所思所想都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平时,当我们将自己的时间排得太紧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考虑更多有关“人”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更好地省觉自己。因此我们说,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就会促使我们走向更加高远的人生的境界,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最高处,我们所能找寻到的就是“道”,明白了道,才能明白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落实到现实的层面上,才能超越原先的局限,不断地提升自己。
我对大家说“大人”的境界,说“佛”的境界,可能有些人会暗自想道:“这样的境界对我而言太高了,我根本就不可能达到。”于是,他什么都没有做,就直接放弃了。这就是自我否定,把自己不断地限制在一个越来越小的樊笼之中,最后就真的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了。我常常对寺里的义工说:“今天你来大殿擦地,如果你能够将这块地方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便实现了你今天的圆满。”这并不是虚妄之辞,每一个成就大事的人都是从极小的事情上着手,慢慢培养起自己的能力的。把地擦干净,需要心静,需要智慧,这份静与智不比任何做大事的人更少一分。
南朝著名的文论家刘勰曾在南京定林寺跟随当时的高僧僧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潜心为僧佑整理各种文稿与佛教典籍,从佛学中吸取了深厚的学养,才最终写出了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压卷之作《文心雕龙》。这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在其潜默整理佛学论稿的时候便已经孕生出最初的因子。这就是积累的意义。使命与坚持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今天做一下,明天放弃了,一样没有办法得到最后的果报。
“大人”的境界兴起于我们将自己活着的意义与他人、民族、国家、地球、宇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刻,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产生巨大的能动性。
现在很多企业提出要向宗教学习其持久的生命力。而宗教的生命力向所从来呢?它来自于持久的愿力、强大的使命和忘我的精神。比如佛教誓要将佛陀的教育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所有的出家人,只要身披僧衣,便要弘法利生,使更多的有缘人能够了解到佛陀的智慧,利益诸有情,使他们都得到幸福的生活,得到圆满的自由,这就是每一个佛弟子活在世间的唯一意义。
我们寺院里成立了读书会,定期分享很多好书。我们的香海读书会现在已有固定会员500人。我为什么要让在我们寺院学习、静养的每一个人都读这些书呢?我就是想让他们了解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只有当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以后,我们才能够拥有幸福,拥有智慧。
四、“觉”的关键意义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题眼就在于一个“觉”字。这部经的题目点明这个核心以后,每一句都以“觉”字总领,佛要“大人”觉悟、觉知。什么是觉呢?从不明白到明白就是觉,从黑暗走向光明就是觉,从混沌到清明就是觉。人生在世,诸多挂碍、烦恼之根由,就是因为不觉,就是因为“无明”。
这部经要“大人”所觉知的,正是世间种种苦痛的根源。经文若是竖行排版,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进行“横读”(读每段第一句,这是读《诗经》的主要方式),从中可以发现这些烦恼依次包括:无常、多欲(主要指贪欲)、心无厌足、懈怠堕落、愚痴生死、贫苦多怨、五欲过患、生死炽然等八项。而对治这八种苦难的唯一办法,总起来说,仍旧归到一个“觉”字上。
佛学中有一门因明学,专门讲逻辑,略等于西方所说的逻辑学。由此可见,佛经是非常注重逻辑的,言必有据,事必有因,绝少牵强附会。
佛教中称为“经”的,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的实践,认为该种道理是正确的,以此所著的文本,才能够被称为“经”。
下面开始进入经文正宗分的解读。
五、觉悟世间无常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段说无常、无我的觉悟。当我问你,这世间什么不变时,你会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何其困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大地,孰能不变?唯有“变”的规律不变而已。
人都想拥有永恒的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却是不存在的。我们身边有许多女士,花在脸上的钱可能都比黄金还要贵重。她们都希望青春永驻,或者至少使青春暂留。这都是违背宇宙的规律的。其实美容最好的圣品就是开心。如果不开心,多少化妆品都没有办法拯救你。
其实,“无常”这两个字谁没有听到过呢?但是人往往容易落入永恒的妄想之中。当你创办了一个企业,就希望它能够持久地运行下去;当你与自己的恋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希望能够永浴爱河。是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这样呢?结果都能够实现吗?世事变化,虚伪无主。苏轼在《赤壁赋》中大叹生命的短暂:“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确就是如此。只要你的身体存在,任何的疾病都有可能降临;只要你的心在,任何邪恶的念头都有可能会产生。这就是“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以前有一部电影说,一个男人目击了一个车祸现场。当时他见到伤者倒地,就抱起那个伤者去就医。没有想到这个受伤的人竟然携带有艾滋病毒,而那个救人者正好手上有一个小伤口,于是伤者的病原体就通过血液传染给了他。那个人没有任何的罪行,可是不幸还是照样还是来到了他的身上。
再比方说,我们可能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推心置腹,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跟他分享,结果有一天,他却可能突然因为利益而背叛你、出卖你、诋毁你,这样你能够接受吗?当我们拥有一份幸福,一份友谊,就好好去珍惜它,若是有一天失去了,也要马上做好自我调整,做到心无挂碍。
佛说,只有“大人”能够觉悟到无常这一点,不断进行观照与修行时,我们才能够渐离生死。当我们正确地认识生命时,我们对于生死便是没有恐惧的。
六、觉知多欲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里要通过觉知来对治的就是“欲”。而诸多欲望之中,最为首要的就是要对治“贪欲”。所谓“富贵如浮云,贪字变成贫”,许多罪恶的渊薮,不幸的开端,就是在于一个贪字。
内心不足,所以要贪。“贪”字上面是一个“今”,下面是一个“贝”,贝字从财。你今天所最宝爱的东西,就是你目前所想要“贪”的东西。而“贪”字同样还指出了一个时限问题。亦即你今天所贪慕的东西,它所能留存的时间非常短,过了今天,这个“贪”字也就不成立了。你今天所贪爱的,可能明天就不喜欢了;但是你今天如果一味贪求,他日就必得报应。为了一些自己以后可能根本不会喜爱的东西,而不惜搭上自己的良知和性命,这不是很不值得吗?
在民间故事中,有一个故事类型非常有趣,它所讲的都是贪得无厌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母题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其中的一个版本说:相传上古帝王舜有一子,名曰象。舜曾为他发明了象棋以训练他的智慧。象饲养了一条大蛇,颇通人性。一日,象的母亲生病了,需蛇心一片以为药引。象与蛇商量,蛇因可自行修复伤处,遂同意。象持刃入蛇腹,想:取心一片若母病不愈,奈何?乃将蛇心全部割下。蛇亡口闭,将象吞入腹中亦死。这就是多欲的果报。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它所讲的也正是此理。
佛说要“少欲无为”,这并不是教大家不要作为。否则,这话就和第四觉中的“常行精进”自相矛盾了。这里的“无为”是叫人“不妄为”,也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正道的事情就应当去做,恶事就一概不做。这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七、觉知心无厌足
第三:觉知心无餍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紧接着少欲无为来讲,第三点要“大人”觉察的就是“心无餍足”的问题。人总是想追求更多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也总是以“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为最大的想望。岂止这一行止会增长罪恶?你越是着意追求什么,就越是成为这样东西的奴隶。你所追求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心魔。因此,佛教一直教人打破自己心中最为牵念的东西,教人休息诸事,放下万缘,以免被自己无止境的贪婪所淹没。
世人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在佛看来都不是究竟。有以财相交者,则财尽人唾;有以名相交者,则名淡人离;有以文相交者,则思竭人谤;有以情相交者,则情灭人散;有以身相交者,则身死人去;有已神相交者:此一物生于清风明月,流水落花,苍山大海,寰宇六合之未发处,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说,菩萨与世人行事不同,在于菩萨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这也就相当于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所说的“孔颜之乐”。颜回甘于清贫生活,能够守持住自己的内心,所谓:“子颜子,一箪食,一瓢浆。”“知足”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对于“知足”都持赞同的态度。人的生命有限,经历有限,资源有限,能力有限,而要去一味追求无限,这岂不是荒诞之说吗?
可惜很多人就是“不觉”,就是不愿意接受这种“知足”的智慧,而认为房子、车子、票子是他人生价值的标签,于是在世界各地都购买房屋。结果却不知自己与房子哪一个才是主人了。
八、觉知懈怠堕落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人的惰性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佛陀教“大人”要常行精进。
之所以发愿容易而践行为难,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人具有惰性。心理学上有一种拖延症,据说很多人都有这种拖延的倾向,就是不到规定的期限就不会提前将一件事情完成,一定要磨到最后一天才省觉自己未完成之事,于是匆匆忙忙,应付了事。现在有一些年轻人所信奉的信条是,能躺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站着,能站着就不要走着,能走着就不要跑着。一切都总是寻求最省力的方法为宜。其实,一直行进在顺境之中,长养在温室之中的人所具有的正面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根本不足以应付。反之,只有以逆境为人生前行之动力的强者,才有足够的心量与能量以成就大事。因此,佛教以精进这一方法来制伏人心中的四魔。
什么是四魔呢?《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说:“当知诸魔,略有四种。魔所作事,有无量种。勤修观行诸瑜伽师,应善遍知,当正远离。云何四魔?(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在佛经中,有用“苦集灭道”四谛来对治四魔的具体办法,而这里又将降服四魔的办法归结到一个精进上来。这其实都是相通的。
圣者要证得“四谛”,必用精进之法。若不精进,谈何修证呢?佛教的修行讲究精进,因此大家常会见到寺庙里使用木鱼。木鱼象鱼之形,鱼精进少息,即使休息,也只在水中停留片刻而已。这就是木鱼的象征意义。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要注意精进。这是一个很素朴的道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说亦同此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精进不是钻营。若是将佛教的精进精神用到功名利禄的求取上,用到一些见不得光的旁门左道上,这就大错特错了。佛教既讲精进,又讲随顺,教人在认清宇宙规律的前提之下做出努力,最终解脱生死。而对于悖逆正道,违反宇宙规律的事情,佛教是坚决反对的。
九、觉悟愚痴生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如果说第四常行精进觉所能够解决的是人的怠惰本性,那么第五觉佛所要求“大人”修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愚痴无明的问题。在自己省觉、得到智慧以后,佛还进一步要求“大人”要“教化一切”。先讲自度,然后度他,最后达到自他圆满,就是佛的境界。
“佛教”一词,亦即“佛陀的教育”,由此可知教育乃是佛教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寺院自古就是论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样,是一个传播学问、传承智慧的场所。我们香海禅寺一致致力发展的也就是发扬佛教的文化,恢复寺院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不但成立的禅修院、舍得书院、读书会,而且专门有居士楼与关房提供有志者在此静修。
既然佛教重视教育,当然也就非常看重论师的辩才。佛教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非常善于讲经说法,口吐莲花,教化一切。这是建立在博闻强识、精进修行的基础之上的厚积薄发,绝非一日之功。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不仅学养深厚,而且非常善于论辩。在印度那烂陀寺时,戒贤法师曾派他为寺内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传说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前来向他挑战。在寺门前书论点四十条,扬言谁能破他的论点,他就以头相谢。好几天过去了,都没有人出来与他对抗。最终,玄奘法师为了保护那烂陀寺的尊严,决定挺身而出。他命人将婆罗门唤入,请戒贤大师等人为证人,与此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将对方的论点逐一驳倒,对方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脑袋。玄奘当然没有要他的性命,从此那个婆罗门便跟随玄奘,做了他的仆人。
佛教要求论师成就辩才的原因,并不是希望以诡辩之术来博取名誉与资产,佛陀明确地开示“大人”要以辩才度化一切众生,使众人得到共同的快乐。
十、觉知贫苦多怨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一觉也称“布施平等觉”。意思是要以觉知因果来修行己心,广行布施。贫苦的人,内心缺乏而不满足的人最容易滋生怨念。因为财物上的缺乏或者因为心理上的不满足,人常常滋生怨天尤人之心。但是这种怨心一旦产生,马上就会种下逆增上缘的因,结出种种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利。一个总是嫉妒、抱怨的狭隘之人,往往在无形中结下许多恶缘,而这种恶缘如果从这一世延续到下一世,那么来世贫苦就会更加厉害,恶缘又会随之而来,形成一个恶循环。
当然,并不是说贫穷的人一定就会多怨,这里所说的贫苦更多的还是指内心的不满足。贫而乐道的人有很多,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殊具风度的人物,如孔子、颜回、庄子、陶渊明等等。他们即使身在困厄之中,依然能够体道自乐,丰盈的内心带给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使他们无须向外索取。相反,许多人虽然很富有,却依然不满足,有了一套房子就想要第二套;有了车还希望能够再拥有名车,这样内心不能满足的人才是真正贫苦的人。而要摆脱这种贫苦,就要奉献,要行布施,以此积累顺增上缘,使你在事业上与家庭中都能够左右逢源。布施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因此并非只有有财者才可以布施。你若有力气,就用力气帮助别人干一点活儿;你若有才华,就用才能帮助别 和;你若勇敢,就布施以无畏……
菩萨行布施的时候,是不分仇人与爱人的,他爱一切众生,因此平等地度化一切众生。他不结恶缘,不憎恶人。因为这世上本来没有绝对的善恶,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以宽容来对待他,具有大心量、大胸次的人,就是菩萨。
十一、觉悟五欲过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尘境,佛教认为这五种欲望如蛇如毒,害人不浅,因此又称“五箭”。为什么说五欲害人呢?佛教所说“色”,基本等于“物质”,一切物质皆有形有色,有生有灭。也因为有生灭,所以物质都没有其自性,因为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这样的“色”,是不值得执着的。美人、美酒、美玉,不仅不值得贪求,相反的,对于这些东西若追求过甚,还会引火焚身。《聊斋志异》中《画皮》的故事人人皆知,鬼怪通过形貌的修饰来引起人对于色的贪求之心,最终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书生。这个故事的书生就是因为被女子的相貌所迷,故而将她收留下来。而这个美貌的女子竟然是鬼怪用人皮装饰而成的。蒲松龄栩栩如生地描摹画皮的情状道:“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这个故事影射出一个道理:执着于色的人终被色所害命。
现在科技发达了,许多女士会利用高科技的方式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容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合理的,只是不要过度。许多因整容过度而适得其反的例子警示世人:美应当顺应自然,而不要过于假手人工。红女白婆、死死生生,这就是自然。对于声香味触的追求也不宜过度,否则,当某种欲望的追求成为你人生的坐标时,你就沦为它的俘虏。
佛教用戒定慧三学来对治人过盛的欲望,劝人适可而止,省觉自性,切勿迷失。
十二、觉知生死炽然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最后,佛要“大人”觉知的乃是生死的问题。佛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论,它最终的指向不是宇宙观,而是解脱生死。这个问题最为困难,对于人来说,也最为根本。
“生死炽然”,其实是一个偏义的说法,令人炽然难安的最大问题还是死亡。但是,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哪怕是最智慧的,也无法谈论它。因为确实知道死亡的,在彼岸而不在此岸。但是这个永恒的谜题,却也造成了人无量的苦恼。每当有一个人预言了一种灾难或者一个末日,听者便会感到恐慌,因为这种语词直接指向死亡。任何一个有觉知力的人,天然地会因为关于死亡的思考而感到发背沾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古诗中写满对于死亡的惊怖而感怀,兴发之处,令人苦叹。佛陀之所以出家,所要解脱的也正是生死问题。
在这里,佛陀所提出对治生死问题的方法即是“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一个关于奉献与利他的无上愿景。以众生的苦乐为自身的苦乐,超脱小我的偏执境界,达到一种与天地众生同在的博大胸次。每一个人,要成为菩萨,都要发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利他的宏愿也就是“大乘心”的根本,只有突破自己眼前的利益、突破自己的爱憎、突破对于死亡的恐惧,最终突破自我,放下我执,以天地众生的喜乐为自我的喜乐,才能做到不着两边,自他圆满。这种菩提心落实到生活当中,就好比当我们见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就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当作自己一样来尽全力帮助他。
只有当我们忘记自己,托身于清风明月之中,才能够真正与自然合一;也只有当我们忘记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道中常用的香为沉香与檀香。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曾说香的好处是:“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
香道道具时间:2024-10-21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贾宁燕老师是国家一级茶艺师,著名香文化推动者,香道课讲师。她和著名的茶艺大师乔木森老师学习香道多年。为什么香道课要让茶艺老师来教呢?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宋无门和尚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