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净空法师:佛说,念头一动,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佛学视频 2020-05-31

洗去铅华 重归平实 ——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僧人角色之思考

释宽见

(2008-12-31安徽宣城市佛教寺院住持培训班上的发言)

一、 前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急剧变化、大国相继崛起的时代,一个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一个鼓励智慧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欣逢盛世,佛教界应该有怎样的作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僧人,我经常在思考:“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僧人?僧人(或僧团)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在此后学不揣浅陋,向各位长老、法师、大德、领导简单汇报,请予慈悲指正。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佛教界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人自身的心灵的多重和谐,作出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价值的贡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切实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作为僧人,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抵御市场经济浪潮带来的世俗化倾向的挑战。

赵朴老若干年前就曾经大声疾呼:“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朴老的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但佛教的人间化(佛教的教导净化功能在人间的落实)绝不等同于世俗化(佛教被歪曲,随波逐流,追逐名利,被世俗所染)。僧人群体中存在的信仰缺失、道风不振、追名逐利等弊端,违背了佛陀教义的本怀,败坏了佛教的神圣和纯洁性,衍生出形形色色急功近利、只重表面光鲜热闹却无视佛法实质内涵的浮华现象,若不予以及时纠正,不但有损于佛教自身的建设,也势必对社会、对众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后学倡导“洗去铅华”,即是要避免热衷做表面文章的浅薄心态,勿沉迷于对名闻利养的恋慕追逐,抛弃对世俗价值判断的附庸屈就;同时倡导“重归平实”,即是要致力于“以戒为师”的本分,做到深信因果、谦虚谨慎,做到实实在在修持长养自己的德行,做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众生的实际的帮助,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去实践佛法利益世间的真正价值。

僧人欲端严僧格,须以戒为师,学习祖师大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教诫,做到十八个字——不作怪、不攀缘、不折腾、畏因果、怀谦逊、修德行,从而洗去铅华,重归平实,舍去好高骛远,重视僧人自身素质的建设,如此方能实现佛教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二、 洗去铅华

2006年12月21日,叶小文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发表讲话,以国家宗教局局长的身份,提出“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令人拍手赞叹!他提出僧人注重自身建设,尤其是依戒自重,塑造高尚的僧格,在这个时代尤其重要。后学以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从出家僧人做回自己本色开始,“国家兴,佛法兴,僧像僧,众中尊”。洗去铅华,做到:不作怪、不攀缘、不折腾。

1、不作怪

僧人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秉持这个目标而精进办道,贯注精神,一心一意修戒定慧,安住如来正法当中,为证悟菩提而迈进,为度化无量众生而发宏誓愿,不达目的绝不终止。能如是者是名真佛子。然而时至今日,末法邪炽,学佛若偏离正道,很可能就会陷入“傻子、疯子、油子、骗子”的误区,以下就谈谈偏离正信佛教的“骗子”之过。

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思想自由了,文化开放了,于是好的坏的东西也都出现了,人们在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同时,对新问题(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贫富不均、人情淡漠等)存在不满和失望,于是往往就把理想和希望转向了宗教。以佛教为例,普通百姓和大多信众不明佛理,缺乏正确的佛法知见,因此到寺院门口见到出家人时,往往喜欢追求神通特异——越神秘的东西越容易勾起人的欲望和好奇心,于是乎神奇特异(甚至怪异)就有了市场。从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到民间的巫术热及宗教迷信(而非正信)热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轮功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现在一个*轮功倒下了,而不吸取教训的后继者又络绎不绝地涌现。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现象也波及到了佛教界,于是有“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之说。

某些急功近利、不肖的出家人发现,只要故作神秘,加上“神圣”的包装、暗示己有“神通”、给予“功利”的承诺、甚至进行“灾难”的恐吓,利用众生的贪婪和对五欲的执着及人们对出家人的信任,很快就会吸引大批信众,骗取大量的“供养”。

于是造“神”运动开始了,一些自诩自封的“法王”、“活佛”、“大师”、“神僧”、“佛菩萨化身”等就这样堂而皇之涌现出来了。他们有神奇的“传记”、与名人权贵的合影,甚至种种华丽的头衔,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敛财),他们热衷于钻营风水、看相、算命、占卜、看“因果”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邪命行为。不是说现在没有真正的大师,其实越是真正的大师越谦逊、越慈悲、越淡泊名利、越不炫能标异。怕就怕本是凡夫,伪装圣人,没有说有、未证言证,犯大妄语,如此后果极为可怕。出家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要为了“让居士拜”,于是“就作怪”,而要学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出家人大丈夫也,有所当为,有所不为。虽然“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但是我们能否做到“不管你来拜不来拜,我就是不作怪”?出家人切勿因为眼前暂时的短浅利益,而丧失永久的尊贵僧格,此虽能得逞于一时,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现在糊涂,将来总有清醒的一天),一旦谎言暴露果报现前,到时悔之莫及也!

2、不攀缘

同时,出家人也无须攀缘,古有庐山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近代宣化上人亦有三宗旨:“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心怀利益众生之菩提心,不论亲疏贵贱贫富,一律如法平等视之,人到无求品自高,则僧格自然高洁为人所重。当深信因果,知“各有福德因缘”,因此“莫羡他人”,“只管耕耘,勿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广结善缘一心奉献、多做善事不求回报,积功累德三轮体空,一旦因缘具足,自然水到渠成龙天推出,何用攀缘哉?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连曾经的政治明星于幼军、陈良宇等尚且因贪腐而被“双规”,况我以修道为务之出家人岂堪为之乎?

3、不折腾

***主席近日(2008-12-18日)强调:只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伟大目标。胡主席亲切地借用了老百姓的通俗语言:“别瞎折腾”,勿反反覆覆、劳民伤财,不要内耗,干点正事、多做实事,别没事找事,不要华而不实搞表面文章。我们佛教界也是如此,有些寺院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举办活动,动机可能是好的,但是成千上万人参加,会餐一通、旅游一通、热闹一通就散去了,人气自然是有了,可究竟为众生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同时,佛教界急需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许多偏远困难的修行人、灾区的百姓、孤寡贫残等弱势群体,都亟须我们去慈悲济度,我们是不是可以少举办一些不太迫切、单纯应付差使的活动,减少一些过度的土木建设,把节省下的费用去多做一些对众生更有切实帮助的事呢?

三、 重归平实

欲离以上浮华之过,不妨提倡“畏因果、怀谦逊、修德行”,把精力放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做好我出家人本分事,那就是——重归平实。

1、畏因果

若论当前佛教界之怪现象,有“和尚怕居士,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的个别现象。因果是佛教之基础,若假借“权巧方便”、“空不执着”、“心中有佛”等借口,而忽视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则已叛离佛教矣!如是佛教岂不成了人修己不修,因果人信己不信,则自已成骗子、佛教徒之败类矣!古大德云:纵持见地如虚空高,护持因果如粉尘细。修行人证悟越高、见地越深,其行为就自然会越符合因果法则、纤毫不犯(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出家人什么都可以不怕,绝不可不怕因果,当以戒为师,深信因果,仔细辨明是非善恶,“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有所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有所必为(不因善小而不为),持五戒十善,以此为基础,进而具足别解脱戒、菩萨戒,发大菩提心,为究竟利益一切众生解脱成佛而修善止恶、行四摄、六度、四弘誓愿,自利利他,成就一切善法。

2、怀谦逊

“谦受益,满招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出家人当具谦逊之美德,不必文过饰非,《二规教言论》云:“智者以不懂不问为耻,愚者以不懂而问为耻”,当效常不轻菩萨,不轻慢一切众生,“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每人都有优点,看每一个人的好样子而学习之,如此方能智慧增长、道业日隆。切不可志存轻慢,诈现威仪。我的研究生导师——八十多岁的王新老师,常与我提起过去高僧大德谦逊高洁之风,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勿得自称法师”等语,至今言犹在耳。观今日教界,动辄排场惊人,当然若为庄严道场则无咎,若为傲慢请慎勿为之,因为于自他无益。唐代悟达国师,因皇帝赠予沉香宝座而起一丝慢心,即遭人面疮的果报,因而忏悔造《慈悲三昧水忏》。古德先贤尚且如此,吾等后辈岂能不慎?

3、修德行

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首先要学做人,佛教讲五戒十善,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都是做一个好人的基本要素。另,若按《二规教言论》中所说,在世间做一个好人,具备完善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连一个世间好人都做不到的话,想要修行解脱生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里说的好人主要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按《二规教言论》中说,好人有十种特征——智慧、稳重、有惭愧心、不放逸、正直、守信用、知恩报恩、有利他心、诚信心、布施心(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从略)。作为出家僧,尤其是一寺住持,不妨把精力多放在如何修持增长自己的德行上,而不一定要太急着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宣传、做网站、做光碟、做包装。不患人不知己,而患己无德行。出家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流利的口才或美妙的梵腔,但一定不能没有德行。如果一个出家人具备很好的德行,即使不具备其他优点,也必定没有人瞧不起他,反之,如果一个出家人其他优点再突出,但是德行有亏欠的话,也必定遭世人讥嫌。当然若已具足了相当的佛法造诣、在福德智慧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会有护法出现广而告之,因势利导广度众生,此所谓称赞如来(善知识)、请转*轮是也,如是则功德无量而无过咎。真诚善良等德行是人一生最好的名片,有之则在世间受人敬重,进而出世可期解脱果位;无之则现世为人讥垢,死后沦落三途。有“修学八次第”讲得好,“以无常钱,买出离土,筑戒律墙,下菩提种,浇大悲水,施定力肥,开智慧花,结佛陀果”,修行不可不明次第,而以上属学佛之最初次第,不可忽视,不可躐等,不要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切实际的。

四、 结语

后学之所以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浪潮下提出洗去铅华、重归平实,把僧人僧格的培养着手点落在十八字:不作怪、不攀缘、不折腾、畏因果、怀谦逊、修德行,既是着眼于佛教的自身建设及为社会尽现实责任,也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佛教历经辉煌,也曾数遭“法难”、几度衰败,丛林毁于一旦,佛子颠沛流离,经像横遭毁掠,四众无所归依。鉴往知来,社会为何从兴佛而灭佛,寺庙为何从兴盛而荒废?固然有政治、经济的外部因素,但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其内部根源正出于佛教自身的腐化与纷争,道风不整,戒律废弛,舍本逐末。前车之覆,不可不鉴;历史遗训,不可不察!当前僧人应当把精力多一点放在自觉觉他、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出家僧之本分事上来。

后学无德无能,虽有所思而必不周,且观己所为所欠尤多。虽作此文,实翼求教诸方大德慈悲指正。以上文字系个人观点,所有过咎皆归于我,或有功德,全属众生,祝诸位长老法师大德领导新年吉祥如意!

更新于:2020-05-31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