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一)
--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
西方寺于农历五月初四日至初六日(公历6月22日至24日),爰例启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三永日,于中虔诵《妙法莲华经》全部,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灾难远离,风调雨顺,人民安乐。《妙法莲华经》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谓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实为畅佛本怀之无上法宝,亦是如来一代时教之精华,大乘佛法之核心;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既会三乘归于一乘,复导群迷入佛知见;实是究竟之谈,了义之说,堪称诸经之王,佛法之最。若能时时念诵,恭敬恒持,当能悟佛法之微妙,入佛法之平等,证佛之究极本怀;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悉共成佛道。
是次参加法会之善信十分踊跃,大众虔心同诵经典,法喜充满,如意吉祥,现將宽运大和尚于法会期间之开示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阿弥陀佛!非常高兴看见大家来到西方寺参加我们一年一度的《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相信大家都诵过《妙法莲华经》,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什么呢?怎么样解释呢?大家知不知道啊?
《妙法莲华经》以「莲华」为名经名,就是说「莲花是出于污泥而不染」;「妙」是微妙;比喻这部经就好像莲花一样,清净无比,而经中所说的法更是无上微妙。因此,这是一部殊胜、难得的经典。
大家都知道释迦佛所说的教法广大浩瀚;所以,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如来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五时」,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而「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五时」来判定如来说法的次第,以「八教」来分别其说法的内容。
有一个偈颂是这样说的: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
清楚地说明了佛说法的次第及时间。
(一) 华严时:第一时期说的是「华严」。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也就是说,佛成道后所说的第一部经就是《华严经》,说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内所说的法,何以经文会这么长呢?其余的《法华经》说了八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 经文也没有《华严经》这么长。因为《华严经》是佛的报身──卢舍那佛所说的,所以说得又快又多。
华严时,于化法中,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于化仪中,是属于顿;所以在华严时,属于顿教,又兼渐教。
(二) 阿含时:第二时期说的是「阿含」。说完了《华严经》之后,佛陀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说了十二年的时间。如日照幽谷之时。阿含时又称「鹿苑时」,因佛陀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佛所说的是三藏的教理与法,属于「三藏教」;所以阿含时称为「藏教」;说的就是小乘教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
四谛,即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三)方等时:第三时期说的是「方等」。即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方等」即是由小乘刚要走向大乘的一个初门,属于別教。为什么叫做「別教」呢?因为是「别前别后」,与前面的「華嚴」、「阿含」有分别,与后面的「法华」、「涅槃」也有分别;也就是与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别,与后面「圆教」也有分别,所以称之为「别教」。
(四)般若时:第四时期说的是「般若」。即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般若」属于什么教呢?般若属于「通教」,它因为通前通后,既通到前边的「阿含」、「方等」,又通到后边的「法華」、「涅槃」。所以属于「通教」。
(五)法华涅槃时:第五时期说的是「法华」、「涅槃」。即佛陀为使受教者的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之知见;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而法华、涅槃时又属于什么教呢?是「纯圆独妙」,就是纯粹的圆教,没有夹杂藏教、通教、别教,这是专为大乘的根性而说的教法。
这就是「五时」。
而所谓「八教」,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即是「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即是「化仪四教」。
(一)藏:阿含时即属于藏教,即是三藏教,所说的就是小乘的教理。
(二)通:般若时即属于通教。
(三)别:方等时即属于别教。
(四)圆:「华严」为圆教,但不及「法华」纯圆独妙。
(五)顿:就是来得很迅速的,頓时就开悟了,这即属于顿教。
(六)渐:是渐次而开悟,一步一步地去修行,是一点一点地开悟,所以称为「渐教」。
(七)秘密:即佛所说的秘密教法,也就是「咒」;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教」。这个秘密的教,是「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这才能称之为「秘密」。
(八)不定:就是佛所说法无有定法,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一定的法。这就是不定教。
这八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由于这所有的经藏,犹如大海那么浩瀚广大,所以称为「教海」。
由此可见,《法华经》即《妙法莲花经》实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此经迹、本二门的权实法中,天台是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方式来凸显《法华》之妙。
所谓「权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实法」,指的是诸法实相。正如经中所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但为何《法华经》特别重视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须经无数劫之修行乃能知诸法实相;二者诸法实相言辞相寂灭不可示。
然由于众生根钝,不信有一乘,故佛先说二乘及三乘,引众生入道。最后说一乘。三乘人皆能成佛。因此,简单地说,《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开显一佛乘道理,引领众生悟入佛慧。而其开显的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说的随宜权法入手,然后再一一开显入实。若具体地说,也就是以「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的三部曲,来开显权法即实法的道理,显示法法无不是中道实相,法法皆为成就佛慧而设置,而这就是如来以种种方便,甚至以种种异方便用意之所在,亦是如来施教之本怀。
由此可知,如来种种善巧方便的权法,无非为成就一佛乘之实法,且实由权显──实法不离权法而有,若无权法则实法亦无。
还有经中用了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这个「诸法实相」,大家知道有多少个譬喻呢?去年我曾经为大家讲过,大家记不记得呢?有七个譬喻,可能大家都不记得了。这七个譬喻就是:(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医子喻】;这都是非常好的譬喻。日本人把这部《妙法莲华经》视为文学作品,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偈颂,好像诗词一样,文字非常的优美。由于我们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以天台思想为前导,而实践上即行持上则以念佛为主。所以,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为大家讲一讲天台的教理,让大家了解一下佛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慈悲本怀,最终三乘人都可以成佛。
这两天我会继续为大家说一说「三乘归一」的义理和经中的七个譬喻,希望大家都能有所获益。现在我们大家就开始一起来诵《妙法莲华经》。阿弥陀佛!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二)
──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非常高兴大家一起能在西方寺诵一诵《妙法莲华经》。刚才我们在经里看到,看到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人都是烦恼重的,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如何能够收摄此心,令其趋向于佛道呢?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正如本经《方便品》中所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意思是指,只要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由此因缘皆可共入佛道。最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礼拜。
如最为大家所熟识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是一般佛弟子常用的修行法门之一。不过,不管采用《法华经》哪一品作为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此法门有信心,并且有恒心地修持,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行,都能与法相应,这就是无上的法供养,亦可以消除累劫业障,开佛智慧,而受持之功德,能得六根清净、离苦恼、有福德力、诸佛菩萨护念、护法龙天守护、未来当得作佛、来世圆满之果报。
此外,在《妙法莲华经》里头,也提倡念佛法门,因为整个的《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它对天台宗的影响非常之大。
昨天说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统摄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其中「八教」中的「化仪四教」即有顿教、渐教,秘密、不定,这是一种。而「化法四教」即有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
「五时」即是把释迦佛四十九年的说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华严」时所说的就是《华严经》;但说了《华严经》以后,由于太深奥了,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小乘的人,如聋如哑没有办法听得懂;其实佛陀所说的是「一音佛教」,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好像太阳一样能够照耀高山,也能普照大地,把所有的地方都照到了,令所有众生都能得益。
后来,佛陀又去了鹿野苑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这就是第二时的「阿含时」,所說的是小乘法。由于说法的地点在鹿野苑,所以又叫鹿苑时。接着是第三的「方等时」及第四的「般若时」,又讲了「方等」系及「般若」系的经典;我们都知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经》属于「通教」;而方等经则属于「別教」;谓「通教」是因为它通前通后,既通到前边的「阿含」,又通到后边的「別教」。最后是「圆教」,「圆教」是什么呢?就是第五时的「法华涅槃時」所说的《法华经》与《涅槃经》。就好像日轮当午一样,既照到山顶,也照到平地。《法华经》是佛陀最后八年所说的经典,是为畅佛本怀所说的经典,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经典。什么是佛的本怀?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的慈悲。
我们常说的「六度四摄」的菩萨道,在《华严经》里头其实已经说得非常地清楚;到了最后,三乘人都能成佛,也就是「会三乘而归于一乘」。这个「一乘」,即是开权显实后,所显现的最后成佛的究竟法。当然成佛以后也就无所谓菩萨,也无所谓罗汉,也无所谓辟支佛,「究竟一乘」这是成佛以后的境界。
而本经〈方便品〉中,有所谓「十如是」,即:「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十如是」对天台宗的影响甚大。智者大师因而提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思想;然何谓「百界」,这个「百界」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佛教将宇宙分为「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每界又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上述的十如,则成千如;此千如在我们一念心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我们一念便具足了三千!这就是天台宗的一个禅观修行方法。让我们更为深入认识这个宇宙。所以,在天台宗里头提出了一念三千、圆融三地、一心三观等理论,都是教导我们修行实践的观法。这些思想及理论非常的圆融及深刻,以后有机会再为大家详细解释。
还有,我们可以看见经中说到,当佛陀讲这部经的时候,有五千人要离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反复说过了,这是一部「开权显实」的经典,佛说这部经是为了度脱这些声闻、缘觉;而声闻、缘觉是菩萨的后来人;声闻、缘觉再往前迈一步,一发心就是新发意菩萨了。菩萨是从这里选拔出来的,不可能一修就马上是菩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当时有五千人离席,说明佛住世时也有众生不信佛说大乘法,那要现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了。
由于佛所说的是大乘法,而很多小乘人聽不懂反而起增上慢心;所谓「增上慢」即是:未证说证,未得谓得;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知道了究竟的法门。其实,只要有我见或我执,还是不究竟的。但是,佛非常的慈悲,还是准许他们离席,让他们走了。为什么走呢?佛就是怕他们谤佛、谤法;这个谤佛、谤法的罪,將來是要下地狱的,所以,慈悲的佛就让他们离席了。由此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其实,我们一般认识的佛,是化身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佛早在久远之前已经成佛了,佛无所谓去,也无所谓来;也无所谓无去,也无所谓无来。这是让我们对佛陀真正的法身有多一份了解。
所以,整个的《妙法莲华经》的意义,就是要令我们了解「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本怀,目前就是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果我们真能做到的话,当悟入佛境界的时候,也就无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了。但是现在我们还未做得到,所以要依赖我们的身体,所谓的「借假修真」。当然究竟圆满的佛,是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的,但我们现在仍處凡夫境界的时候还要以假修真。所以,我们经常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从这部经里头,我们可以对整个的佛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然,佛陀最后所说的,还有《涅槃经》;《涅槃经》亦说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甚至是「一阐提」将来也能够成佛。所以,这些思想对我们修行净土法门都有所帮助,对我们念佛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智者大师就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大家有缘一起来诵一诵《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功德无量啊。而且还能对佛教多一点了解。法会只有三天的时间,希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都好好发心,好好珍惜,好好地了解经文;因为日本人把这本经作为文学科的课本,它里头有很优美的文字,很容易来背诵、来朗诵。不过我们大家不必朗诵,只要跟着法师一齐诵念就好了,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这个的妙法莲华的境界。好了,时间又到了,我们现在就结斋。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三)
──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好!今天(6月23日)是端午节,非常高兴看见这么多的人来参加法会!你们不但出钱出力,而且出一份心来到西方寺诵《妙法莲华经》。昨天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的经典;本来是唯一的是佛乘,方便而说三;说的三乘人,都是方便;「方便」就是「权」、就是「迹」;「痕迹」的「迹」。而「本」也就是「实」,这个「实」即「如实」;什么是「实」呢?唯一佛乘,余皆方便,这就是「本」、就是「实」,就是真实说、如实说。
那为什么说会有「权」和「实」的分别呢?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有三乘的差别;根基未成熟的,就为其说「权法」,也就是「方便法」。对根基已成熟的人,就说「本」、说「实」。我们可以看到释迦佛在成道之初说《华严经》,由于这部经是说给法身大士听的,当时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就如聋如哑;于是慈悲的佛陀就改说「小乘法」,讲《阿含经》,解说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道理,这就是为了缘觉和罗汉而说的;由于以前佛陀没有跟他们说过「大乘法」,也没有说过最后的「唯一佛乘」,因此他们心生疑惑,所以,「法华会上」才会有这么多人的离席。但是,他们还是很礼貌的;怎么样礼貌呀?我们中国人常说「拂袖而去」,或「不辞而别」,但他们都给释迦佛顶了礼,也就是「作礼而去」。虽然他们起了增上慢心,但是他们还是懂得礼法,对佛陀还是尊重的,只是有些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呢?因为佛说了,「我从成佛以来,用种种方便,种种譬喻,广演言教。」就是说佛陀成道以来,用了种种的方便和种种的比喻,跟很多人说法,也就是用无数的方便善巧,来引导众生,令他们离开执着,所谓「执着」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贪着」。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用了七种譬喻来说明,这也就是著名的「法华七喻」;这七喻就像七颗明珠,不但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更彰显出此经优美的文学性。以下即为大家简单地略作说明:
一、火宅喻
出自第三品《譬喻品》,内容是说一位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宅广大,可是却只有一道门,家中人数却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生起,很是惊恐,自己必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年幼的稚子。长者知道他们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他们逃到安全地带,于是采用下面的善巧方便。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各种娱乐玩具的方法,让所有的稚子都能逃离火宅,来到安全的地方。故事中的长者譬喻慈悲的佛陀,稚子譬喻苦难的众生;大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
「火宅喻」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好像火宅一样,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故事讲一位走失在外的穷孩子,到处流浪、乞讨,一天来到富裕的长者门口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失散已久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即時昏倒;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唯有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派人将穷子请回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慢慢觉悟自己就是长者的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业。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进入大乘的最高境界。
三、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 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后面的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故事说到,一次,一群众生到远处寻宝,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雀跃地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高兴地进入化城,補充水糧及食物,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休息,身心不再疲倦,于是就去除化城,对众生说:「你们现在,离宝所不远,刚才的化城,是我变化而成的,只是为了让你们休息一会,养足气力,继续再往前行。」
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行人而说。小乘行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化城」,只不过是幻像,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才能真正达到藏宝之地──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故事说,有一个穷人,一天来到亲友家中;亲友非常热情地接待,穷人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正赶着要出门,怕穷人醒来无衣无食,于是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待他醒来将珍宝变卖换得金钱,就可以过着丰盛的生活。可是穷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发觉;待醒来之后,见亲友不在家,便又离去。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一天行乞于路上,偶然碰见这位亲友;亲友非常惊讶地对他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的窘迫!我过去为了解决你的贫困,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没想到你竟然全不知道,如今仍艰苦如此,以求自活,实在是太傻了。现在你可用这个宝珠,换取所需之物,生活就不再困乏了。」
经文讲述一位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亲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却因醉酒而蒙然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亲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实在是可怜、可惜。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并大获全胜。王见兵士中有战功之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自己发髻中的一颗明珠,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但是,后来觉得众兵士立下如此大功,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
经文中的「转轮圣王」比喻如来,「发髺」喻二乘权教,「宝珠」喻一乘实理。珠在髺中,就如实理为权所隐。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所以以此为喻。
七、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远行到其他国家,孩子们不慎错误饮用毒药而中毒病发,有些完全丧失心智,有些还是一半清醒。不久,医生回来,孩子见父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上好医药,色香美味,捣筛调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
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孩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其实,佛陀巧设的比喻还有很多种,在《涅槃经》里头有有八种比喻。哪八种呢?就是:
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为喻。如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
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而为喻。如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
三现喻:以现前事而为喻。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
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而为喻。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
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如说有人贪着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
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
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八徧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徧喻佛弟子等。
上述种种譬喻,目的就是让大家对三乘要有所了解,对佛乘也要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提婆达多本来是作恶多端,犯了五逆十恶罪的人;但是慈悲的佛陀仍然授记他将来成佛,当然是等他在地狱里头受尽了苦以后,才为他授记。这是什么样的因缘呢?因为我们释迦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是一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他讲解过《妙法莲华经》;因此他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释迦佛仍然帮他授记成佛。
另外,经中的《提婆达多品》还说到龙女成佛的故事:
龙女原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闻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首。站立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此情况,不平地说:「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得无上菩提?」
文殊菩萨看不过去,解释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这么说,女人的身体、容貌,和男人相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样,佛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萨的悲愿、热情、勇敢、进取、牺牲的最好象征。」
于是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佛陀;佛陀微笑地接受了宝珠。佛陀接受以后,龙女回过头来,走到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礼貌的问道:「刚才我把宝珠奉献给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这样的时间,快不快呢?」
「很快的!」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都这样的回答。
「请你们运用神力观看,我马上就能成佛,比献珠的时间还快上几倍哩!」龙女说后,会中大众,皆见龙女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足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大宝莲华之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普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后来成为观音菩萨的胁士。
所以,我们大家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提婆达多能授记成佛、龙女也能授记成佛。而且今天我们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虔诚恭敬地念阿弥陀佛,大家都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如果我们成佛的时候,那么极乐世界也是不真实,但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极乐世界还是非常的真实,而且还能够带业往生,又能永不退转。
所以,我们多诵《妙法莲华经》自然对整个的经教多了很多的了解,希望我们每读一卷,每读一品,都能深入思考、好好体会。全经一共有二十八品,我们要慢慢地了解,自然就会得到智慧的开启,而且还可以得到成佛之门的锁匙;有了这个锁匙之后,你就能开启八万四千的法门,知道什么是顿、什么是渐、什么是秘密、什么是不定法;也知道什么是藏、通、别、圆,哪个是方便说,哪个是究竟说。这样大家在学佛的路上个个都不可思议,个个都能得成就。(全文完)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和人打机锋!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在《维摩经》上,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是第一义谛?”你们猜一猜维摩居士说什么?怎么样答复的?你们现在若有人知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2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对于这样的法门,凡夫根本不要来思惟,你怎么思惟呀?阿弥陀佛的大愿经过五劫思惟,你怎么去思惟?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真为生死考虑,你就念 「南无阿弥陀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方海权:我们是幸运儿,是幸运中的幸运 修学者,必须修学好,使自身能够大智慧,得到大利益。 要从何方面入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福德之本必须从孝顺而生,这是我们必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善恶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恶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里解释,善以利他为前提,恶以害他为前提。能够利他就能够自利、自他两利,那么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好处,这就是善。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别人不是你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的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今天我想讲一下粗心用功和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是粗的,气是粗的,念头也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阿弥陀佛我们的依靠现在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释迦佛已经灭度了,弥勒佛还没有来到这个世间。所以在第四尊佛、第五尊佛之间这样的一个空荡的时间,众生就很可怜了,他依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9
东林佛号把我们的悲心唤醒东林佛号念得一定要深沉一点,然后掌握它的节奏。一句佛号走四步,它有抑扬顿挫的关系,要唱得哀婉有致,这样容易摄心,可以把我们的悲心唤醒,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8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浅译梦参老和尚主讲(二)所以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心转境而不被境转! 人家说是菩萨,我们就观想他是菩萨,像我刚才所说的杀牛杀猪的,菩萨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种迫切,而不是一种勉强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过患,地狱、饿鬼、傍生有如何如何痛苦,就不愿意听,这都是逃避心啊!执着,患得患失!你把轮回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年轻人独身主义,基本上是因为,或许他们也是知道感情是苦的,看到社会上有人这么做,甚至父母,父母的感情如果不快乐, 他也排斥感情、对家庭也没有一个希望,所以他宁可独身。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科技进步的危机科学家在皮毛上转来转去,发明这些东西,好像有所得,其实把本有的智慧都忘了。◎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五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所有的人类,一切一切都是向外驰求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3
念诵地藏菩萨,绝不会堕入三涂。不过,轮转要经过多一点,不论《地藏经》、《占察经》,《十轮经》也好,只要称诵地藏菩萨名号,现在结了缘,都能得到这些功德的。因为地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香道茶道花道都为生活的艺术,从贵族拓展到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生机勃勃。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上师教言集: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不漂亮,不健康,很难看?为什么没有福报,怎么努力也挣不到钱?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健康,人见人爱?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短短一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今属桐乡县)人。丰子恺多才多艺,既是著名的画家、木刻家,又是颇有成就的散文家,并擅长书法,精通音乐。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邪YIN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健康,寿命,面貌、事业、名声、家庭、财富等等。 一、健康: 中医认为肾上通于脑,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说:“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0-26
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应该以利人为前提。利人,就要从不障碍人开始做起。一九八O年三月廿一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人这个“我”是谁?是你、是我,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对因果的认知2018夏安居讲法 摘弘恩法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园中。当时,佛陀的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摩诃男来到尼拘律园拜见世尊。抵达后,摩诃男向世尊顶礼问讯,于一旁坐下。摩诃男请示佛陀:‘世尊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在加拿大温哥华,我遇到一位热心的女士,她经常照顾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行程做安排,为法会等佛事活动操心。这位女士的人事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起初,她在我的心目中象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3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06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30
人生本来存在着许多的苦。 面对着接二连三的苦难境地,好似是个急需逃离的不堪,人有时的自我意识会在这个地方慌了手脚。 在人生屡遭苦难的际遇中,假如出现一种很好的感觉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09-29
1现在这个世界,由于交通便捷,距离缩短了,哪个地区有哪些善知识,几乎我们都能知道。可是这些善知识都有自己的道场,请也请不来,想请他来住世,谈何容易?2今天交通便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6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所办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他们照顾乐龄老人、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来说,如果着相,做这些慈善事业是修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就是无量功德。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当某位藏传喇嘛教导一个牧民时,牧民所想要的可能只是健康、富裕的加持而已,而不是追求证悟。这类加持在西藏的环境有它的作用,就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巫术或者算命各有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