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竞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释昭慧
一、但求真理而不执己见 四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在佛教与社会各界瞩目中,佛光、法鼓、慈济三大团体与弘誓共同为庆祝印顺导师百岁嵩寿,举行“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来宾七百余人;祝寿系列活动中,共同主办单位另于五月一日在花莲举行“国际丝路座谈会”,国内佛学研究专家以及热心旁听的百余来宾,远道赶来。两场会议虽然规模大小有别,但同样是在与会者法喜充满的气氛下,圆满落幕。
五月十七日,笔者至慈济大学演讲,乘便至静思精舍向导师礼座。见导师座旁就摆着本次祝寿研讨会论文集,显然导师这段时日有在阅读该书。因此笔者顺为问及导师对于拙作〈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的意见,导师莞尔,说:“有道理!”
由于该文是笔者对导师的“一乘究竟”论,表达不同的看法,认为单凭“缘起性空”理论,推演不出“一切众生类,究竟得成佛”的答案,成佛只有“可能性”而无“必然性”,若要证成成佛之必然性,那么,不是回到“真常唯心论”,就是推出“佛寿无量”的理想佛陀观,这两者都不是导师所能赞同的。导师不但不以为忤,还作如是答,这种但求真理而不执己见的器度,以及对后学小子胡言乱语的宽容,真是令人感动!
二、“无我”特质的慈济志行 五月十七日至慈济大学演讲,会后至静思精舍向导师与证严法师礼座,沿途德傅法师(证严法师高足,也是慈大宗研所研究生)向笔者询及一个问题:
“我本来以为师公(指导师)与师父(指证严法师)的思想是一样的,但后来研究发现,两人思想确有不同,师公的思想以‘缘起性空’为主轴,但师父是倾向‘真常唯心’的。请问法师对于慈济的看法如何?”
笔者以前述基本态度回答她(大意如此):
我在《佛教规范伦理学》中,对“真常唯心思想”提出的看法是,它与“上帝”信仰一般,无法透过经验以检证之,也无法透过理性以验证之,所以只能诉诸信仰与想像,因此必须面对“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问题。
然而长期在宗教圈中观察发现,思想固然影响信念,但个人的习性,会支配其做法,也会自动在各自的系统理论中,寻求其做法的学理依据。因此基督宗教信仰者,无论是主张“属灵”还是主张“属世”,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寻合理的依据,同理,佛教信仰者,无论是“缘起论”还是“真常论”,各自都有隐遁者与入世者,分别在各自的系统理论中,寻求学理依据。
我对证严法师的思想并不详知,但我认为,依她悲增上的心行,要在真常唯心的系统理论中,寻求“人间佛教”的依据,同样是有可能的。相对而言,厌离心切的行者,无论嘴里说的是“缘起”还是“性空”,也总有一套合理化其隐遁独善之行的说词。
我认为,无论慈济的“人间佛教”,在学理上是否与导师思想相同,可贵的是它把握了佛法的“无我”特质,所以在类似印尼红溪河整治计划的国际赈灾中,慈济可以超越族群与宗教意识,不但为印尼贫苦人民建立大爱村,甚至还为他们建立伊斯兰教堂。
三、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 五月十七日傍晚时分,在静思精舍药石过后,拜见证严法师。法师对笔者来慈大演讲,谦逊致谢,笔者则笑称:“不好意思,让我这么有争议的人,到没争议的地方来演讲。”法师笑答:“争议只要是说理,又有什么关系!”并略述其在浴佛法会的仪轨方面作了些调整,庄严性并不稍减,但是不免有人质疑:“为什么慈济的浴佛,没有将香汤灌到如来身上,再放个红包到旁边功德箱的程序?”以此印证“慈济也是有争议的”。
提及慈济赈灾近事,笔者乃向证严法师略述拙作〈人间佛教的两个悖论〉的内容(详见第64期本刊,页4~7),认为隐遁派指“人间佛教”导致佛教庸俗化,这种指控其实是偏差的。人间佛教的神圣性,正是在世俗中体现的。无利可图的奉献事业及其理想,反而维持了它不腐化、不俗化的基础,摄受到的也会是美好的心灵,因此而带来了佛教总体品质的“向上提升”。
相对而言,神圣性的证境,原本是“自作证、自受用”的,如果被拿来标榜,那么,无论是化约作图腾崇拜(如将神圣的教典拿来当作议价式的“经忏”),或引发为广大信众的偶像崇拜(如对神秘僧“神通力”的向往),往往就会汇聚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这些人力与财力,若因其标榜“自利优先”,而不屑于济世事行,不愿将它发挥在救苦救难的事业上,那么,稍一不慎,就极有可能用之不当,而导致自己(或自己所属教派)的腐化与俗化。此所以国内佛教几桩性丑闻案或震惊社会的剃度风波,主角竟是标榜神通或苦修的僧侣。
易言之,入于“世俗”的慈悲行不尽然就导致俗化,因其亦可用“无我”精神以印证“神圣”;而标榜“神圣”的神秘经验或图腾事物,反倒容易吊诡地趋向“世俗”——这是笔者观察台湾佛教生态,所得到的一个悖论。
证严法师接续笔者的话语,一连串提了三个慈济终身志工在临死时,虽有病苦却洒脱自在,心不颠倒,不但不畏怯生死,反而一心发愿再来世间做慈济行的近事。她说故事一向生动,但笔者当场没有笔记这些精彩片段,因此无法忆述个中细节。想来证严法师应是对于笔者所论述的“神圣性”角度,有感而发,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共鸣。法师并强调,这只是随手拈来的例子,在慈济人中,这类例子实在说不完。
生死自在,不正是解脱心切的佛弟子梦昧以求的神圣境地吗?这些慈济人生死自在的亲身见证,是另一个很好的角度,可用来考察“人间佛教神圣性”的问题。笔者相信,这都是证严法师长期领导志工发为实践,有了许多志工“在生时出生入死以赈疾济苦,临终时不畏生死且发愿再来”的鲜明见证,而产生的无比自信;复以此无比自信,拿来印证经典中“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萨身手吧!
四、千山竞秀的人间佛教 笔者于四月二十五日“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研讨会闭幕式上曾说:
印度神学家潘尼卡神父将宗教对话归为三个类型:“排他主义、包容主义与多元主义”。简单地说,排他主义就是认为:“你们都不对,只有我最好。”包容主义就是认为:“你们都不错,可是还是我最好。”多元主义则认为:“大家都很好,可能你们比我还更好。”人间佛教三大团体与我们在此相会,证明了多元主义的可能性。最起码,今年大会中的配乐,采取了佛光山梵呗与慈济“爱洒人间”、“普天三无”等歌曲,就让中研院音控室的朋友告诉我们:“你们今年的配乐比去年好听!”这证明了人间佛教可以多元发展,而且“万象森罗许峥嵘”。
笔者深受印公导师思想之训练,长于“辨异”。但这样有感而发,绝对不是突如其来的转变,而是立基于“缘起性空”的省思,套句导师的话:“离精严无贯摄”,赞同有多元发展的人间佛教,这应是笔者在“精严”思辨之后,所产生的“贯摄”态度。
首先,在社会关怀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民主社会票票等值,因此成事的关键,往往不是在思想纯度与学习背景上“又红又专”,而是支持者能“求同存异”以共襄盛举。由此而体认到:“感情的认同,也是一种弥足可贵的认同”。
再者,笔者近年观察台湾社会,人间佛教的多元思想与多样风格,在“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共同宗旨下,不但不是“负债”,反而是一项可贵的“资产”,它们千山竞秀,万壑争幽,相互激荡,但也相互助成,呈现出的是总体佛法的庄严性。
兹以慈济为例。也许诚如德傅法师所言,证严法师之思想体系仍属“真常唯心”,而非“缘起性空”。这部分,因笔者对法师大作欠缺全盘的瞭解,所以不敢骤下定论。但是在卢蕙馨教授大作〈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中,她所提到的证严法师法语:“小我若能开阔成大我,‘我’必将天长地久存在永恒中”,[1]确实是倾向“真常唯心”的。
虽然笔者的思想仍是“缘起性空”系统理论的类型,认为“真常唯心”只能诉诸信仰与想像,不若缘起论之可以诉诸经验与理性。然而证严法师的开示与作略,与导师所述人菩萨行的要领——“缘苦众生”、“自利与利他统一”、“以悲心而学而行世间正业”,是不谋而合的。证严法师的实践成就,与志工不畏生死的活见证,证明了“真常唯心”思想,依然可以转化出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所赞叹的“人菩萨行”。
导师对真常唯心论的评价,当然不如缘起性空论,对于从真常唯心而“至圆至顿”或“秘密乘”的思想倾向,是有所批判的,而且这些批判出自逻辑的辩证与史实的考察,是强而有力的。
然而从证严法师的实例以观,公道而言,中国佛教的“说大乘教,行小乘行”,也许过失不全在其“真常唯心”,而在于:宗派义学,无论是“缘起性空”或“真常唯心”的理论,到头来都极度地玄学化了(前者如天台家的“一念三千”、“一即一切”,后者如华严学的“法界圆融”、“十玄门义”),变成“但坐而言,鲜起而行”的一套高妙学问了。而实修派的佛弟子,又有着极其浓厚的急证精神,所以趋向山林隐遁的风格。
因此笔者认为,感情的认同,也是一种弥足可贵的认同。人间佛教的多元思想与多样风格,在“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共同宗旨下,不但不是“负债”,反而是一项可贵的“资产”,它们千山竞秀,万壑争幽,相互激荡,但也相互助成,呈现出的是总体佛法的庄严性!
九三、五、三十 于尊悔楼
--------------------------------------------------------------------------------[1] 《“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海峡两岸佛教学术研讨会〔第五届〕论文集》,N16。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中国是一个香文化十分昌盛的国家。古时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中国佛教史略--东晋佛教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中国传统香道可以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考古发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五千多年。黄帝时期出过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时候焚香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用于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接受得救之道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怜愍飘泊在生死苦海中无依的众生,想到大家轮回在六道中没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归宿,佛陀想说出这个得救的法门来,又怕小根小机的人不能信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如今,这些生活中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这些老规矩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1、不许掳袖管儿;2、不许挽裤腿儿;3、不许抖落腿儿;4、不许斜楞眼儿;5、不许叉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0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说明:1.本图系根据《五灯会元》、《祖堂集》、正续《高僧传》、《禅灯世谱》、《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附表、《巴蜀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