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禅修之修定资粮
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卷第三十,第三瑜伽处之一中,
总嗢柁南曰:往庆问寻求,方安立护养;远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
发了出离心,想要修学止观这个人,善知识那里去请问;善知识先赞叹这个请法的人,然后寻求审问其根基烦恼…等。然后瑜伽师教导初学者(初修业者)应于①护养定资粮处、②远离处、③心一境性处、④障清净处、⑤修作意处等「五处」安立。
其中修行禅定的预备条件称为「定资粮」,其内容为戒律仪(戒之防护)、根律仪(六根之防护)、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初夜与后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乃至沙门庄严(沙门之美德)等项目。
此与十四种「离欲资粮」(《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嗢柁南曰: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之戒律仪、根律仪…沙门庄严等名称相合。
又「定资粮」之中,从「戒律仪」到「正知而住」之项目,与「声闻地」所提出的十四种「涅槃法缘」劣缘(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之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之名称亦相合。
另外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
gt;p.205.3 ~ p.206.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
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1、「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住于净戒』是于所受的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戒品项目完备具足,故称具足戒。)能做到不亏损,不违犯。『波罗提木叉律仪』义为别解脱戒;佛陀制定戒规,因人、因事而有所差异,僧尼各有不同所持的戒,从而解脱个别的烦恼,也就这个意义,是名为波罗提木叉。『律仪』是泛指守戒的行为;『威仪』则是行、住、坐、卧的仪表态度;『行处』是心念所到之处。
2、「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小罪虽然细微,却能障圣道。滴水能成河,汇河成海。别轻视微细,故应心生畏怖。
3、「受持学戒。」:『学戒』即是学处,是佛陀因为比丘的不净行,而逐一制立的戒条。
从名称来看,与戒律直接有关的修行襌定的预备条件只有「戒律仪」而已。但若根据无著菩萨所著《六门教授习定论》的说法:「一、善护诸根─由正行于境与所依相扶,善事劝修能除于过。(于所行境,行清净故)二、饮食知量─于所依身共相扶顺,于饮食离多少故。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于善事发起精勤故。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能除过失,进止威仪善用心故。」(大31, 776alff.)「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正知而住」此四者是使戒律清净之四种要素(戒净四因)。因此可以说:「戒律仪」再加上此四者,则成为增助襌定之戒学。总的说是,举止行为要合乎法度,安住于正念、正知,稍有过失便深自警诫,不违犯戒律。TBC
而三学次第则是: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
「持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能如实知如实见→厌→离欲→解脱」
第二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少欲、少事、少务。」:『少欲』是减除贪爱与欲望,令心清净:『少事』是减少人事杂还的缠扰;『少务』为减少世间经营,不要把所有的事,都独揽到自己的身上,可以使精神更能集中于修行。
补充:息诸缘务:如果真心想要在安般念上有所成就,就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禅修者想要培养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的执着,结果此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实时他们努力地想使心安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只是在于他们不能放下其它目标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就因着那一丝牵引,所以,我们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静坐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一切万缘,以平静且安详的心来修行。TBC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初学者开始修行,应当要学会如何先保护自已这一念心,所以必须先速疾摄法,随顺如来的法语深入学习,闻是法已,深生净信进而努力修行;也就是由闻思修增上力故,获得正念,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护意;这样才能令自已的心清净,才能随护自心,随护聪叡,随护正念正智。自已先要成就正知正念令心清净,然后才随护他心,随顺种种因缘,来保护别人的心清净。
利他的第一步,先要能持戒忍辱,不触恼众生即可,其实如果福德,戒定,智慧皆薄弱;那么杯水车薪,米粒之珠焉能放光?要往长远看,多充实自己,厚积博发。所以在这世间什么事情你不要争,不需要争,就是尽量地栽培自己,等到功德圆满了,什么事情都是现成的,作金轮王的时候,没有人争,这些小国王自动地来奉献。所以就是努力地栽培自己,到时候什么事都是很安乐、很自在。
生净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诸尘秽,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离诸諠杂,犹若虚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续,尽其形寿,精勤修习,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今应以正信,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弃舍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财位亲属,若少若多,悉皆弃舍。
多事多业、多有所作。由此因缘爱乐种种所作事业。后彼事中其心流散。不堪修学止观!
多事多语,增过损智,滋长烦恼,障碍圣道。
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误却了一生大事。试问临命终时做得主否?切勿假借行菩萨道而逐外忘内!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菩萨道便有一分稳当。
当观有必可做之里乎?倘无则且随他去,过得去就好。即便不得已,非得应付,尤应先度德量力,不可勉强;复应审势择人,小心谨慎,仔细体察。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世间可喜可怒之事,自家着一分陪他,可谓劳矣,可谓痴矣!
所以真实想要在佛法里有成就,修行这一段时间内不能讲人情的。修行人常常为了要小事圆满,失掉了一个大圆满。
第三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饮食知量」:正确地思择:饮食的目的不是为贪爱、放逸,是为修行而养身,所以应该不多不少适量摄食。过于饥饿或吃得太饱,皆妨碍禅坐,所以必须要适中。又饮食是以解除饥渴为目的,不为满足口腹之欲,否则便会起贪欲。
第四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初夜、后夜,不着睡眠。」即「初夜后夜觉寤瑜伽」说:世人多数贪着睡眠之乐,所以佛陀每每诃责此事。佛陀那个时代,出家人没有劳务,除了乞食、听法之外,便常禅坐、经行,是故不必太多的睡眠。睡得太多反会成为禅观障碍,故佛以睡眠为五盖之一,因此不应贪爱睡眠。印度分昼夜为六个时段,称为六时。每一时段是四个小时,日夜各占三个时段。夜三时由黄昏六时至翌晨六时,分初、中、后夜,各四个小时。比丘仅在中夜养息,初夜与后夜应充分利用,或行或坐除去盖障、净修其心,才不致于因多眠而令心暗昧,影响修习安那般那念。
以上是在日常生活,则正确地知道饮食与睡眠的量,并且作适当的调节。
第五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空闲林中,离诸愦闹。」:烦嚣喧闹的地方,容易使人失念,所以,修习安般念最适宜于住空旷、林中、树下、闲房之空闲无诤住处。
补充:远离非处
云何净障。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何等为四。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
云何遍知诸障自性。谓能遍知障有四种。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
怯弱障者。谓于出离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自举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是名遍知诸障自性。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
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于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闇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于亲属国土不死昔所。曾更欢娱戏笑承奉等事诸恶寻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缘性缘起。而于三世诸行计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云何遍知诸障过患。谓遍了知此障有故,于其四种未证不证,已证退失。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恼住,自毁毁他,身坏命终生诸恶趣。是名遍知诸障过患。
云何名为修习对治。谓诸怯弱总用随念以为对治。
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令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其身羸劣、太过加行,初修加行,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
不修加行,用恭敬听闻勤加请问以为对治。
烦恼炽盛,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
若未串习。即用如是思择方便以为对治,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
余盖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违如理作意以为对治。应知是名修习对治。
又遍了知诸障自性,是能障碍,是能染污,是黑品摄,是应远离。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因缘,方可远离。故应寻求诸障因缘,能遍了知,于应远离、不远离者,有何过患,故应寻求诸障过患。既远离已,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云何来世当得不生,故应寻求修习对治。由是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当如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毘钵舍那亦有众多,毘钵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毘钵舍那由所知境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谓由三门及六种事,一一无边品类差别。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毘钵舍那串习清净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长广大。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得增长,如如于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是如是转复获得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展转相属。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转依方乃究竟。得转依故于所知事现量智生。问齐何当言究竟获得不净观耶乃至齐何当言究竟获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观行者于不净观正加行中。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若行若住虽有种种境界现前。虽复观察所有众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净行相显现非诸净相。由于不净善修习故于能随顺贪欲缠处法。心不趣入心不爱乐心不信解。安住于舍深生厌逆。当于尔时修观行者应自了知。我今已得不净观。我今已得所修果。齐此名为于不净观已得究竟。与此相违当知名为未得究竟。如不净观如是。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念。当知亦尔。于中差别者。谓多分慈心行相显现非瞋恚相于能随顺瞋恚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无常苦空无我行相显现。非彼常乐身见俱行愚痴行相。于能随顺愚痴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种种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别相想显现非身聚想。于能随顺憍慢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内寂静想奢摩他想显现非戏论想。于能随顺寻思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毘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双运转道。(
lt;
lt;中观,瑜伽部T30
gt;
gt;p.457.2 ~ p.458.2)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我时语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邪YIN多欲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 佛如是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2-21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浅译梦参老和尚主讲(二)所以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心转境而不被境转! 人家说是菩萨,我们就观想他是菩萨,像我刚才所说的杀牛杀猪的,菩萨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果报通三世。我们起心动念要纯,心地要厚。心地厚,这个人决定有后福;心地薄的人,决定有凶灾。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年轻人独身主义,基本上是因为,或许他们也是知道感情是苦的,看到社会上有人这么做,甚至父母,父母的感情如果不快乐, 他也排斥感情、对家庭也没有一个希望,所以他宁可独身。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我们为什么总是很难停下来去打坐呢?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总觉得打坐时的状态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人们渴望着刺激。比如,如果现在闲着没事,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开电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科技进步的危机科学家在皮毛上转来转去,发明这些东西,好像有所得,其实把本有的智慧都忘了。◎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五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所有的人类,一切一切都是向外驰求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3
念诵地藏菩萨,绝不会堕入三涂。不过,轮转要经过多一点,不论《地藏经》、《占察经》,《十轮经》也好,只要称诵地藏菩萨名号,现在结了缘,都能得到这些功德的。因为地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9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
上师教言集: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不漂亮,不健康,很难看?为什么没有福报,怎么努力也挣不到钱?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健康,人见人爱?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短短一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学诚法师表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05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佛放光是为照破众生的无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开示佛说法时,常常放光。为什么?因为为令众生快点觉悟。佛在最后说《涅槃经》时,从面门放光,又由口里收回,这表示去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邪YIN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健康,寿命,面貌、事业、名声、家庭、财富等等。 一、健康: 中医认为肾上通于脑,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说:“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0-26
远古时期,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诉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和、脏腑气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5
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应该以利人为前提。利人,就要从不障碍人开始做起。一九八O年三月廿一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人这个“我”是谁?是你、是我,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对因果的认知2018夏安居讲法 摘弘恩法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在加拿大温哥华,我遇到一位热心的女士,她经常照顾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行程做安排,为法会等佛事活动操心。这位女士的人事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起初,她在我的心目中象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3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06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5
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些妇女出家后,深感过去的各种欲念、邪思乱想依然强盛。她们便结伴向一个叫作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5
人生惟有看破、放下,才是真正的快乐自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一半睡着了。”现在的人懂得长生术,寿命增加很多,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29
1现在这个世界,由于交通便捷,距离缩短了,哪个地区有哪些善知识,几乎我们都能知道。可是这些善知识都有自己的道场,请也请不来,想请他来住世,谈何容易?2今天交通便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8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佛教文化 在中国的寺庙里,我们常见到一位菩萨手持宝剑的造型。那是文殊菩萨,那是一个象征。 宝剑即是宝见。在开始修行,到达彼岸的旅途中,修行人最贵见地。见地若正,直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3
《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慧律法师经典开示】为什么恶愿不能发第五小段愿望发愿的愿 希望的望第二十五句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乐内心满足意思就是说佛陀告诉我们二六时中所有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3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当某位藏传喇嘛教导一个牧民时,牧民所想要的可能只是健康、富裕的加持而已,而不是追求证悟。这类加持在西藏的环境有它的作用,就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巫术或者算命各有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9-20
1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2 诸佛如来都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我们今天学佛,无非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3
1 人是有寿命的,但是命运是可以转变,问题是你相信不相信?肯不肯真干?你如果真的相信、真的肯干,转得很快!从什么地方转?从心上转,身是受心理的支配,“一切法从心想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2
内容概要:真心修道人,不见世人过,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翁难行,愿大家多长智慧,少生烦恼,创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不妨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学佛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提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1
假如凡夫亦能如圣者一样,现量了知三有一切生死诸苦,则于了知之剎那,其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崩溃毁灭。凡夫异生们不畏三有轮回,是因他们为无明愚痴所遮障,无法自知处境的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1
有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做了恶事,却没有恶报。比如说生意人经营杀业,屠户,或者不正当场所,赚了很多钱。有的生意人,甚至带客户去KTV乃至不正当场所去消费。那为什么事业
佛答时间:2024-09-08
忏悔真正的意思,我在年轻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真修忏悔法,因为那个时候我没出家,我还在工作,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它的仪规,那个时候没有人教我,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4
1我们在这个世间,要不学佛,不接受佛陀的教育,这一世白过了;不但是白过了,这一世还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将来还有无穷的苦报自己要承当,这多麻烦、多可怜!2“心常谛住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4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九)为什么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和先答应云何降伏其心?在《金刚经》里,须菩提向佛陀请示的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3
(六)为什么《金刚经》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没有列菩萨?这个问题,是我读《金刚经》时所产生的,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而大乘经典都是以菩萨为听法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3
一生我没有怨恨过人,这是真的。毁谤我的人、障碍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都感恩。为什么?他帮我消业障,他帮我增福慧,所以我每天讲经拜佛,都回向给他们,我供他们的牌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3
“十二因缘”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又好像水清月现。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心经》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