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药师山·紫虚居士:谈尘根识与六道众生的色身

更多文章 2020-09-12

谈尘根识与六道众生的色身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本文描述六尘的本质及六道众生色身的组成,对尘根识如何成「见」亦详加分析。文中对十二因缘中的「名色」与「生」二支亦详细说明,最后并以如来藏的种子来说明「虚妄有」的一切现象。

壹、前言

在一般佛书中,我们经常会把色尘与眼见的色相混淆不清,不了解其真正的意义。佛书中对「尘」的解释是「不净能污染人们真性的事物」,或者「六根所对的事物」,若依这些解释,我们所见所知之任何事物都是尘,如我们看到一朵花,那色尘到底是它的形状或颜色或是什么?其实世间的一切现象就是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与意知六用所成的各种相,这些「相」是我们八个识的共同作用,还有很多有缘的众生(如其他的人、畜、鬼、神及无想类众生等)的参与。可以说一切诸相是「非我非缘、不离我不离缘」。这些森罗万象虽是「虚妄有」的相,也许与只想了生死的修行人无关,但对想在菩萨道上行走的人却大有关系。对「虚妄有」的了解有助于「观世间如幻」的修行。要了解这些虚妄有的相,我们就必须对与其息息相关的尘、根、识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做一些探讨,此外,六道众生的色身也是根尘识的问题,本文亦做些解释。本文中很多看法是属于个人的见解,若有不对之处,请各位来函指正,当不胜感激。

贰、十二因缘与八识的状况

我们为要了解「眼见」等的真相,就必须先了解众生的根与识。十二因缘暗示众生根与识形成的过程。「无明」是指由真如而生的一种妄明,即妄起分别、它是无因而生,没有什么来源可说,是原本伴随真如(即众生本体)而有的,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对菩萨而言指无始无明,对缘觉行者是指根本无明,而对声闻只是指枝末无明,因后二者尚不能达无始无明之境。由「无明」而妄立同异分别,使真如生虚妄有的第八识,然后再由其他妄想分别真如就同时生出第七识及前六识。在十二因缘中,「行」支即指第七识,「识」支指前六识。识再下来就是「名色」,名色是第六识无始以来所积存的名相符号,阿含经中解释「名」为四无色阴,「色」即地水火风四大。「名色」是六根对六尘境界时,第六识妄取尘相而生的各种名相符号,经长久累积而成,这些名相包括四大(即坚湿暖动之性质),也包括由第八识经过第七识的「动」而流出的业识种子(到第六识即组成名相),因此,「名」亦含第七识之行阴与第八识的识阴,故「名」是四无色阴(即受想行识四阴)。名色中的「色」(即四大)将是众生执着物质的因,也就是会有肉身的因。第六识是指其能想、能判断、推演、认知等「功能」而言,而「名色」是包括第六识及其所累积的名相符号,第六识与名相二者已「浊」成一体。在人类而言,「名色」与大脑在空间上是结成一体的。

有名色再来就有「六入」,也就是妄成六种器官(可能是中阴身或细腻身,随情况而不同。)「六入」之后就会有「触」(接触之身)再下来就有「受」、「爱」、「取」、「有」等「六入」对六尘的执着过程(详见药师山小乘佛法),一旦对六道之一执以为「实有」,则就会有「生」(即出生、投生)的现象。「生」即生出「色身」之义。有了「色身」就有老死等现象。人若入定能进入第六识末缘则称为进入「无色界」(但不是无色界众生),能进入「名色」者则为「入色界」。

参、六道众生的色身

十二因缘的整个过程(由无明到老死)对三界众生都相同,「无色界」众生也会因行之变迁,定久之后出定而「老死」。三界众生皆有「身」,老死则其身败坏,无色界众生的「身」是由禅定之果报而生成,其禅定可入于第七、第八识之境界。(详见楞严经及佛教的世界观)这些众生的身属「定果色」,非因果业力所成者,乃禅定果报所成,其身量大小可随念力而化,但因为有「虚无」之习气,故其色身是取「虚无之气」而成,即其只有气身,呈半透明状。「气」是由「风大」加上妄想而成,「风大」是真如起无明妄生动静之相而有。由不同的妄想而有不同的「气」。无色界众生的「气」是真如起「虚无妄想」,风大形成虚无之气。色界众生取色质为身,其属「业果色」,由业报所成,故身长、寿命皆有限度,此色质亦为「气身」,它是「成色妄想」(即妄想有空间)而成之「气」。「欲界」诸天的身亦为「气身」,其性质与色界天相同,只是气身的「结构」不同。

阿修罗的「身」亦是气身,但其「气」是「嗔恨妄想」所生。人与畜生的身为肉身与气身二者,人之气身是「淫欲妄想」所生之气而成。肉身亦淫欲妄想较重。饿鬼与地狱道众生的身是「火气」、「水气」与「地气」所形成,这些皆风大经诸妄想所生,「火气」有火烧之性质,「水气」有冰冷之性质,「地气」有不明呆笨之性质。六道中除人与畜牲有肉身之外,其他皆是不同性质的「气身」所成。除无知觉的身之外,各界众生尚「混」(注一)有知觉的身,在无色界与色界此为意身(或称识身),但不含「名色」在内。而在欲界诸天与阿修罗,则为由「名色」与清净四大所成的细腻身。在地狱与饿鬼众生,此为一种精神身,其乃是第六识对诸恶道境界产生恶业的执着(注二),这种妄想使名色成为其精神身。

在人与畜牲道,此则为「五蕴身」,此身亦是一种精神身,它是第六识对人道或畜牲道起妄想而使名色形成此精神身,由于只有人与畜牲有物质的肉身(这是原于此精神身对「色」之妄想),故人与畜的精神身特别称为五蕴身。「蕴」是聚积,有想「久」成身之义。五蕴身的觉知属「意识心」的性质,而不是单独识的性质。对人而言,五蕴身是五蕴(指功能)与人间的名相所成,二者「浊成一体」。五蕴就是八识的功能,只是其适用范围只在人界。众生的「色身」是「知觉的身」与「无知觉的身」二者相浊而成。无色界众生由于身相可由心念幻化,因此,众生的身高、身体形状有很多种不同。(但每一众生只有一种,不会变。)而色界以下,每一类众生皆因业果而呈相同之身形。其高度与寿命亦相差不大。三界众生也都有六根,只是形状、大小不同而已。无色界众生入定时可使第六识以下不生作用(称不起现行),但不是色身不存在。色界众生入定时,可使名色以下不作用。(指一般的色界天众,有修习更深禅定者亦可入无色界,就如同人界众生亦有在定中入各上界者。)众生的「根」有胜义根与浮尘根二者,前者是「知觉身」(即精神身)的六根而后者是「无知觉身」的六根,如肉身的眼睛即是此类。

肆、眼见的意义

当我们张开眼睛的剎那,觉得「看到」,这是来自「识身」的「眼见」。这种「看到」的视觉尚未分别明、暗、空、塞、浓、淡、色、形等各种「色相」。这个「眼见」是眼根与色尘接触而来的「视觉」,但眼根与色尘皆是无知之物,视觉之所以会产生,除了色尘与眼根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眼识」。眼识是眼根的知觉,它是「活的」、非机械的,故这种「眼见」是色尘、眼根与眼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那单独的「色尘」是指什么?若是指所见的「明」,则此明非色尘。若是所见到(因此知道)的颜色,则此颜色亦属眼见而非色尘。色尘是眼根所对的境界,是眼识所觉知的对象,属物理世界所描述的现象,在科学上看来,色尘只是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波或是光波与一些物质结构共同呈现的现象。

人的「眼见」一般并非来自识身,而是来自五蕴身的眼根(详见参所述),五蕴身的眼见属意识心的层次,它是色尘与人的眼根、眼识、第六识、第七识与第八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五蕴身的眼识乃人类对人界色尘诸相起执着的结果,故其眼识只能见人界的现象,其「能力」与色界天众生由识身而出的眼识是不能相比的。此外,见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当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一朵花,觉得「看到」,那是识身的「见」,看到(知道)其形状、色泽,这是五蕴身的眼见,若知道花名、颜色的名称、感觉的好恶,那是五蕴身「意知」的层次了。不论是识身的眼见或五蕴身的眼见,「色尘」是同样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眼见非识非根非尘,但不离根尘识」。同样耳闻声音(简称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与意知皆是如此。在楞严经中提到「见大」就是探讨这六种用的「体性」。

在此,我要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唯识的书藉有言「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眼根与色尘皆无知之物,如何生觉知性质的眼识?这是由外面观察所看到的。此中所说的眼根包括有知觉的胜义眼根与无知觉的肉身眼睛,眼根对色尘生眼识,此眼识就是五蕴身的眼识,也就是识身的眼识。(人类八识身已因对人界尘相的执着而成为五蕴身,五蕴身与肉身如泥与水相混,成为泥水,不再有泥与清水。(注三))若要清楚的解释「眼根对色尘生眼识」,可能有些问题,应该是「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见」。眼见的结果是色相,而「眼识」是指「见的能力」而言,是有自主作用的,故唯识中称为「心王」之一(八个识都是心王)。眼识之所以是「能见」,其有识别的功用乃属「真心」本有的见闻觉知之用,由于真心对色尘时,起妄想故有眼识产生。其形成的机制类似一种「浊相」(真心与虚空混浊不清之义)。

伍、尘的本质

除了意根所对的法尘外,其余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所对的都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包括物质、能量、波动等),物质属于「无想类众生」(见楞严经中所述十二类生),是四大的尘相(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大代表坚固质碍的特性,水火风分别表示潮湿、温暖、流动之特性。)为了解尘的真正意义,我们以眼见「红色的圆球」为例来说明色尘。在此,我们的眼见包括「红色」与「圆形」,以科学的观点来看,此红色的「色尘」就是能反射红光的表面,它是某些种类的物质粒子(如分子)在排列上呈现特殊的状况所形成,这种是由表面结构而来的色尘。而「圆形」是形状而来的「色尘」,其来源是物质结构在边界上有特殊排列而形成的。另外物质由于温度的关系,自身会显出某种颜色(即放出某种色光),这是另一种色尘的来源。

在理论上,我们应该可以描述或制作出我们「眼见」的红色圆球,但目前科学尚没有这个能力。因此,色尘的本质是光波与物质结构所成的现象。同样的色尘对不同的眼根或眼识,其「眼见」是不一样的。佛经上说人见到的水在鬼看到就是血,这是同一种色尘而有两种眼见。对同样的东西,我们的眼见与有复眼的昆虫的眼见就完全不同。

声尘的来源比较清楚,它是物质的振动在空气中传播的现象。人耳所能听到的声尘,其振动约在每秒二十次到两万次之间。声尘的特性包括其振动的快慢、振幅的大小、振动快慢与振幅组合的一些特质,这些会使我们「耳闻」到声音有高低、大小、音色不同之「声相」。

香尘(鼻子嗅闻的对象)的来源是空气中某些不同的气味分子,这些分子由于结构不同,进入鼻腔中会使我们嗅觉到特殊的气味。鼻腔中有特殊结构的「接受体」,科学上最近已发现有一千多种不同的基因分别或共同制造嗅觉的接受体,以感受不同的气味分子。

味尘(舌所尝味的对象)亦是不同物质分子的特性,物质分子特殊的性质会刺激舌头的味觉细胞而生味觉。

触尘(身体接触的对象)的来源亦是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冷热是温度所致。平滑度来自物质表面的结构,软硬来自物质本身的结构。

「法尘」是意根(脑)觉知的对象,在科学上属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它似乎不是简单的物质现象。「法尘」类似科学家所说的「意识」。科学上目前尚不知道它是否如同「基本物质」(如电子等),也不知它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现象,在「前世今生」一书中,透过催眠的方式,好像「意识」是可以流传到来世。科学家们目前的主流思想还是相信「意识」是物质所表现的现象。他们目前比较了解的是行为与意识的关系及意识发生在大脑的那一部位等,但对意识本身是什么却所知有限。以佛教的看法,意根属物质,并没有觉知的能力,「觉知」的来源是「胜义意根」(即五蕴身的意根),这是「名色」加上对世间妄想所成的「精神体」,「法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由第八识流出来的识种子,另一个是前五根所收到五尘的印象,这些「信号」都不是物质层次的东西,它是属于「识」的层次,是心灵、非物质层次的东西。「法尘」最后都收集在「名色」中,它包括众生今生或过去多生经验的各种法尘。法尘经由「名色」中的第六识(即五蕴身的意识)「解读」后再由众生的「意根」表达出来,就是我们的「意知」,此「意知」在大脑产生之后,会命令各器官去执行工作。众生在轮回转世时,由于有不同的意根与「知觉身」(见前面肆之说明),故对同一法尘,「意知」的结果不同。

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与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阴即色阴与受、想、行、识四阴,是精神力量的聚积,它会使真心失去功能产生障碍,但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功用,如形成物质、色身(如五蕴身)等,它是如来藏所起的妄相。六入是眼入及耳鼻舌身意五个入处,即六根摄入六尘之义,例如眼入就是眼根摄入色尘(如对焦相似)。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的总称,权教相宗(如唯识宗)认为眼根在内,对着在外的色尘而生出眼识。十八界是六根、六尘与六识的合称,拫据相宗的讲法,根在内,尘在外,识在中间。六入是如来藏所生六根之用,十二处是五蕴身之用,而十八界是识身之用。「七大」即地、水、风、火、空、识与见七种「大性」。「大」是无所不在之义。地水火风空分别表示坚、湿、暖、动与空旷之性质,这些是物质界的特性。识表示认识与觉知性为有情众生之特性。而「见」是有情众生「用」的特性。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与七大即含盖有情与无情(即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详细请参阅药师山刊物「楞严经注释」)楞严经上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与七大皆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又说它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在本节中,我们要解释这句话所代表的意义。在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尘根识相互作用而形成见闻觉知诸相。在世间法来看,好像是因缘和合所生,例如眼见到一物,在一般的认知,这是物体、光线、眼睛、眼识等条件互相配合而才会使我们「看到」此物体,但楞严经告诉我们这属于「意识心」的认知,我们「见到」这些相本质上都是虚妄所生,虚妄无因,如病眼看见空花,何来因缘、自然、生灭之义?这些「虚妄有」的相,其来源是如来藏本有的种子所现,这些种子是「真如」(即自性)所生。「如来藏」是众生的「佛性」,在众生位时,由于无明所遮覆,如来藏不能显出而成为阿赖耶识。众生无明破除时,如来藏即成为「法身」(但非法身佛之义),如来藏中的种子是不含无明的「智种子」,而阿赖耶识的种子是含无明的「识种子」,二者不同,依照如来藏所说,我们认识的世界身心一切相,还有身心的各种功用,甚至于第七、第八识即是如来藏中本有的智种子。

例如我们眼见到一朵花,这「所见」是妄见之相,是由于「真心」起无明有各种业障之故(无始以来即如此),而实际上,我们是见到如来藏中本来存在的一些种子。这些种子都是真如所生,真如之性质是清净、周遍法界无所不在。

楞严经中对如来藏的种子有很详细的描述,例如,「性色」种子,这是一切色(包括物质)的体性种子,由真如而来。「真色」种子,这是一切色的相的来源,亦由真如所生。「性空」的种子,是虚空的体性的种子,亦由真如而来。「地大」性质是质碍坚固,它就是如来藏中「真色」与「性色」的种子所成。此外还有「性觉」与「真觉」种子,在性质上很类似妙观察智的体与用。对于「见大」,在第八识层次有「觉明」种子,而在第六识层次有「性见」、「明见」,在意识心层次的「见精」,这些在如来藏中都是一些种子。而「第六识」也是一些种子,其名称为性识种子(第六识之体)、真识种子(第六识之用),觉明与明知之种子。(此为真识而起之名相种子)

柒、结论

真如无因而起妄明(即无始无明,本明中妄自加明),由此本明中妄生明暗对立之相,明暗之中妄取明相而有虚空,妄生动静而有风大等。又在明暗妄相之中妄取同与异等相,经过复杂的业相、转相等执着过程而形成第八识的种子,又真如本有各种妙用,但因无明之故,与虚空等相,妄生「浊」而成为八识之用,再经各种复杂的妄想执着而有名色、五蕴等复杂之妄相,更进一步而有物质、肉身等形成,在此同时,各道众生也由八识、五蕴之妄想而生成。这些详情,在楞严经中有详细之描述。对这些「妄想」,我们要以智慧当成「如幻」来处理,但首要必须先消除各种业障,否则你的「如幻」与你的「智慧」皆是识心,有如醉人说梦话,不能「真如幻」。能真观名相如梦幻(不执以为实有)则能进入第八识的种子世界,能观种子如梦幻(即须破尘沙等无明)则可以入本心。但必须注意的是,菩萨不能「断除」善种子与名相,而是观其为「如幻」,否则将不能入世间行菩萨道,断除种子与名相则成偏空之罗汉,不能成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注一:肉身、气身与五蕴身三者一体不可分,但其成「浊」状况与八识由空等相与真心成浊的情形不同,后者是如泥与清水混浊形成泥水,混浊后完全见不到原来清水与泥之相状。而前者状况不同,我们在肉身尚可见到气脉之存在,有三脉五轮及很多细气脉可见,而每个细胞中皆有不同的识存在,如眼细胞中有眼识等,因此,在人畜的色身之中,肉身、气身与五蕴身三者彼此相关,其之状况以「混」来表示也许比「浊」更适当。注二:中阴身执着人界的尘相而成为五蕴身的真正意义:中阴身受到「六道净光」的熏染,此六道净光是源于第八识中六道的种子,故中阴身是感受到其本身无始以来所含有的六道习气,若其名色中某一道的名相较多(此生与过去无数生所累积而成者),则中阴身由眼根所生的识心会喜欢该道的光(如地狱名相多则会喜欢黑色光)。于是中阴身就会进入该道的净光之中,则该投生道的尘沙无明发生,就执名色中该道的名相以为实有,此名相之数目只是名色中名相总数的一部份而已,中阴身于是依此投生道的名相建立投生道的五蕴身、气身与肉身。注三:中阴身建立了五蕴身之后,其名色中的部份名相与该投生道的六尘「相浊」,其中尚未成浊的部份在该投生道没有识别作用,在道教中称为「元神」,在佛家称为「识神」。故人的「身」在人界中有见闻觉知直接作用的有三身(即肉身、气身与五蕴身)称为色身,而实际上还有一个「识身」存在,故应该有四身。

更新于:2020-09-12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