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的禅学思想
伍先林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流行最广的《坛经》版本,经过元朝僧人宗宝的改编,里面反映的不完全是慧能的思想,但基本思想还是和慧能一致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本文试图通过它并参照其他版本如敦煌本《坛经》和其他有关慧能的资料,来研究慧能的禅学思想。
我们先看慧能自己是怎样获得开悟的。在《行由品》中说,慧能闻一客颂《金刚经》,心即开悟,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慧能在这以前肯定追究、体会过佛法的道理。慧能“父亲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穷乏,于市卖柴”,艰辛困乏的处境,使慧能是很容易受宗教的影响的,可慧能还得维持老母和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有一个清闲的环境来专门参究佛法,只能在自己的生活、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本来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来体会和追究。当他听一客诵《金刚经》后,平时模糊、含混的东西当时就明朗起来了,同时对自己以往的一切行为包括追究活动也有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把握和肯定。了解慧能早期的生活对于理解他后来的思想很有帮助,这甚至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南宗禅的产生、发展,因为慧能的早期生活正能反映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的生活特点和思想习惯。
慧能见过五祖弘忍后,曾说:“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这句话在敦煌本《坛经》中没有出现,恐是后人加的。但这大概能够反映慧能那个期间心理状态的特点,由于慧能已经开悟,所以常常能处于一种灵妙的状态,产生一种直觉性的灵感或自由联想与自心相应,即是说常常能够默契自己的自性,以往束缚自己的某些障碍、问题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或者说在自性作用中,能在一念的变化中看到以往束缚自己的障碍、尘劳”的虚妄,这样,尘劳就不成为尘劳了。自性在《坛经》里就相当于般若、真如。般若是比一般的分别智更高层次,更全面的智慧,它就是我们本有的纯粹主观能动性自身,而它又贯彻于各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中。如在《般若品》中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上面是从外在表现和功能特征看,与这相应,如果就主体本身构成看,般若就是我们纯粹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的整体中得到贯彻、落实和显现。开悟之前,必须全面地、主动地、灵活地发挥自己本自具有的各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停滞于某一方面,这即“真性自用”,当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的整体都落实到了这个基础之上都能够集中于一个方向时,任何个别的东西都很难将此主观能动性的整体分散、破坏,这样便进入一种“自然”“无事”“无住”的状态,这个慧能在后面即有详细说明。当时机成熟,即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身的束缚也消失时,纯粹主观能动性自身便恰恰呈现,各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都落实到了这个基础之上这即是见性,在它呈现的同时就能领悟过去所执的迷妄,或者说看见迷妄的全体实相,通过此一念的变化,妄破而真显,不是妄之外别有真,妄之全体即是真。所以,悟后,仍“无所得”。主观能动性仍然必须发挥其全面作用,不过这是更高层次的作用了,或者说能够超越自身了,即是说纯粹的主观能动性自身呈现后,它能使自身超出具体的某一方面主观性的束缚。但不能脱离整体。未悟之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不自觉的,须经过努力的,悟后是自觉的,自然的。《坛经》是这么说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般若品》),“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般若品》)。慧能对于见性还做过形象的比喻:“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人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般若品》)。敦煌本《坛经》则说得更明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大水小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即是说,在见性时,由于全体自身(大海)呈现实相,各种妄见、妄念、偏执(众流)都自动消融于此全体之中。从上可以看出,慧能是自始至终都很重视本自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的全面的、灵活的作用的。《坐禅品》中说:“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忏悔品》说:“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渐渐品》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在这里,不强调各种外在的形式(如坐禅、戒定等),而强调主观能动性自身的圆满具足,以及对于它自身的信念。只要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自身不受污染(无非、无痴、无乱等),而依照其本来面目作用,同时又由于信念所产生的推动力(其实,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全面发挥已包含对自身的信念在内),这样这种主观能动性自身就能在不断作用中得到升华和超越,达到明心见性和顿悟渐修的要求。
我们回过头来看慧能的偈,在《行由品》中,神秀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针对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敦煌本《坛经》中,慧能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几个偈意思基本相同,只是从不同方面加以描述而已,总的说来是慧能是强调本自具足、无污染(本清净)的主观能动动性全体自身的内在超越性。只要这全体显现,任何“尘埃”、偏执都能通过一念相应的变化而在这全体中得到消融,或者说在这一念的转换中而通达“尘埃”的全体,这样破了偏执(妄)则全体实相(真)呈现,只是由于偏执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实相,才会产生尘埃。如果主体自身能够把握、契会自身的般若智慧,那就能消融其中的“尘埃”,也就能对它们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因为局部的肯定和局部的否定总是相应的,肯定某一事物就是否定和它相反的事物,这样我们的认识就总是处于对立之中,而不能通达全体实相。然而在般若智慧中,我们各方面的主观能动倾向即具体的肯定和否定都处于一体化作用中,从这种般若智慧中流出,分出各方面具体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由于肯定或否定某一对象才产生般若智慧,而是由于有此般若智慧,肯定和否定才成为可能,要领会、通达此种般若智慧,就不能停留于这种具体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中,不然,则不能跳出这种束缚,而看到更全面、全体的东西。再则,若没有偏执,则全面、全体亦不立(存在)而神秀的偈则表明他还是处于这种对立中,所以五祖说他“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行由品》)。
《定慧品》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也说到慧能主张“定无所人,慧无所依。”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慧能在《顿渐品》主张“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而“五蕴烦恼尘劳”引起心地痴:乱,这些都是通过我们的主观性产生。所以“定慧等学”,就是在心地无痴,无乱的情况上,发挥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全体,来使它自身得到落实、开显或升华,但这如果有不定、痴、乱,则也是以此主观能性全体自身追究此不定,这样不定也在定中了,也就无定无不定了。总之,是通过此追究使主观能动性作用自身得到贯彻、落实和肯定。这也就是“定无所入,慧无所依。”慧能主张定慧一体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先定发慧”的作法,突出了慧——我们全面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不强调禅定。这倒和儒家思孟学派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诚”“尽心尽性知天”等很相似。比如“追究”就类似于“格物。在慧能这里,定慧一体的追究对象是其全体作用自身,而不直接涉及外物,“至诚”“致知”“格物”“尽心”等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的全体就类似于“慧”。当然,儒家和禅宗还不是完全一样的。这里只作一个类比。禅学对于后来的宋明理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明的,陆王心学就不必说了。就是程朱理学受禅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如朱熹在《补大学致知格物传》中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所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里,“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豁然贯通”“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等与禅学极其类似。这倒也不能说朱熹完全搬运禅学,大概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就有这个特点吧。而禅学由于为达其目的强调和发展了这一方面,而且增加了佛教的特色。
《定慧品》中慧能说“一行三昧”就是“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行直心是定慧一体具体贯彻到行动中的表现方式,就是依照此心的本来面目而呈现作用,不行险曲、人为造作,若能如此,则不必执于坐禅,而能“于一切法勿有执着。”在下面,他进一步指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诸法上,念念不住。”《般若品》解释“无念”说“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不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无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再从前面所引用的关于般若的说明的话,可以看到无念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相互发明,这里无念是就工夫方面说。
《慧品》中说:“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很坏。”这现以真如来更深刻地说明无念及无念与念的关系。这里无念就本体上说。慧能特别强调无念,无相、无住只是无念的补充说明。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恰恰是念的全体始终用后来宋明理学家的话说,无念就是工夫,又是本体。定慧一体、行直心也是说明无念的。”如上面所用引,可以看出,般若、真如、无念就是一个东西,只是强调的着重点不同。只有无念才能使念不停滞于一处,也只有无念才能推动念的产生和为念提供活动的场所、途径(规律)以及归宿。无念是念的动力因,又是形成因,也是目的因,这样念由无念所推动,又通过无念的形式(途径)而回归到无念,这三者其实是没有分别的,我们把它分析出来只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念和无念是通过当下一念相应而得到沟通的。
《付嘱品》中,慧能教弟子说法时,“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比如“若有人向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设有人向,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慧能可能是怕后人落于对立中面的一边,在认识上不能通达无碍。正如他上面所说,在现象上看来对立的两方中,如果一方的规定性达到一定的限度,而超出其自身的局限时,就呈现为另一方的形态,另一方也是这样,其实二者本没有差别,都是虚幻的,只有这全体才使两方的对应成为可能,在一方超出自身的局限时,即是通达全体实相,其实,全体也只是一种说明的方便,若本不偏执于对立一方中,则全体亦不立,不存在。在全体实相中是没有对立两方的规定性的差别的,所以要“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只有当局限于一方的规定性而不能通达无碍时,才有与它相应的对立的另一方的出现,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对立两方自身的全体是不同的东西,那由一方如何变化为另一方,既然是不同的东西怎么能转换呢?如果能转换,那是什么东西在转换呢?况且一切都是虚忘的,没有固定的实体。所以要不被对立双方的片面的规定性所局限住,要能就在一方了中通达无碍。“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就是为这个目的。慧能的意思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有夸大矛盾同一性而取消矛盾的倾向,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片面强调同一性而忽视对立性、差别性。
(原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年第3、4期)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六交报之“思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六者思报,招引恶果”:第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晚明禅学中兴陈永革【内容提要】面对狂禅、伪禅等禅病丛生的现实流弊,晚明丛林尊宿和禅僧们都关注佛教纲宗和禅学宗旨的探究。在辨明佛教纲宗、回归禅法本源的旗帜下,强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支遁大师的般若性空思想蔡惠明支遁大师(三一三—三六六)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是东晋时代的高僧,当时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郎色宗(学派)的代表人物。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隋唐时期产生的佛教宗派,对以後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持久、深刻的影响:其中,那些因为在创宗建派过程中有突㈩贡献而被奉为各派祖师的人物,对唐中期以後的佛教演变影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四、略评释印顺以人本之立场阐明其“人间佛教”思想,并以之抉择、判摄全体佛教,在相当多的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佛教相异之旨趣。下面就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起信论》与禅宗思想《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禅宗思想渊源 第十章《涅槃经》与禅宗思想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任运灵觉在诗心——寒山和合思想探究荆三隆摘要:寒山修悟的“灵觉心”是以传统文化的“正心”思想为出发点,在儒学“动心忍性”认识的基础上汲取了道家自然顺性的“无为之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9
茶,源于绿色,赋予生命,尊享健康。今天,您关注健康了吗?禅茶一味的思想渊源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
品茶论禅时间:2024-08-06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清远一、序言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华严经》为主体论的华严宗,独具幽玄的理论思想,亦属中国佛教哲学的中柱。所谓《华严经》的思想渊源,是佛陀源自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2
心经思想蠡测~五佛陀教示我们亲近善知识,于见闻中唤起善观的基因德性,透视了真理才能成佛。有如家庭、社会、国家,都需慎重选出善于经营的人才来运营才能发达,大家才能善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心经思想蠡测~七五戒中之不杀生是身庄严,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是口庄严,不贪、不嗔、不痴是心意庄严,根本上身口意都一是体,身口意庄严,都会令人信敬,即是身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禅宗是佛教几大宗派之一,其教义礼法讲究的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对其信奉者有着极高的人文主义要求。而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用禅宗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6
《地藏经》是佛门三部孝经之一,佛法的基础为孝道,生而为人的基础就是孝亲,孝亲的扩大就是普度众生。那么地藏经的精华思想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了解地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大家都知道佛教内部因为思想的差异而被分为了八个大的宗派,分别是禅宗、净土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其中要数与佛教传统的思反差是大的,也是在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大家都知道,因为佛教思想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与各地不同的人文文化进行融合及凝华,从而才能在本地进行长久的发展和兴起,而这也是佛教八大宗派出现的最根本原因。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佛教思想的空其实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传统的佛教文化讲究的是当一个人领悟了大道之后,则凡尘之事无有可扰其心,称之为空。但是因为佛教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因为一些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第三节十玄门为了解说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境界,故设立十种玄门,以说明深奥难测的理则,这是为了要宣扬无尽法界缘起,融通自在,以进入华严大法之玄海,所以称之为“玄门”。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9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使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赋予了迥然不同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想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5
儿子的姻缘自有因缘,愁煞多年有何益?该来的自然来一天晚饭后,儿子说:“妈,明天晚上带女朋友来家里吃饭,请您准备一下”以儿子的性格,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把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5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 ——答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编者按)本文之六项问题,为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所提出,并由在闽院兼课的上海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7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庚寅年重阳节有感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善事父母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第一天讲禅,禅是要明心见性;第二天讲空,空是非常玄妙。现在我们不谈难懂的禅,也不讲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各位新戒同学们:我们在俗家时,过的是红尘的生活;出了家,是过着清净的生活。在家时,以世间法为主;出家后,以出世间法为主。各位现在既已舍俗出家,就要重新建立出世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8
【好消息】专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论坛开通啦!更新:2017.1月已改版,南无阿弥陀佛。站名:念佛回家www.huijia18.com宗旨:专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向专念南無阿弥陀佛愿景
念佛法门时间:2023-08-27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
佛教故事:禅宗小故事时间:2023-08-26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陈坚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为摆脱对国外教会的依附,开展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运动,自力更生办教,并于195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前言 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教界来看,更是呈多元地蓬勃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受害者思想这一阵子无预警失业的人实在多。有位朋友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工作,星期五下班前一个半钟头,他被总裁叫进办公室里,总裁以温和的口气告诉他:这是你工作的最后一天。我
佛教故事:为人处世时间:2023-08-03
马祖“即心即佛”说的思想渊源与禅法特色——纪华传“即心即佛”,又称“即心是佛”,是禅宗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禅宗史上常常将此说作为马祖独有的命题,造成这一印象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高振农教授:试论谭嗣同在维新运动中的佛学思想高振农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是批判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勇猛斗士,同时也是一个“畅演”佛教“宗风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高振农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从十六七岁起,由于对人生问题不胜怀疑、烦恼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振农教授:浅谈佛教伦理思想上海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高振农佛教伦理思想,是整个佛教教义的基石。佛教徒信仰佛教,就是信仰佛教教义,也就是奉行佛教的伦理思想,用以净化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振农教授: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亥革命中的作用高振农章太炎,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宣传家,他在早期的战斗业绩,如政治上高举“反满”大旗,积极投入旧民主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振农教授:梁启超的佛学思想高振农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名人物,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政治上,他从1895年“公车上书”初露头角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高振农太虚还认为,佛教道德是人类道德中最完美的道德之一。他说:“人类道德,古今中外的宏哲,罔不详言。举要言之,儒家的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0
高振农教授:《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高振农《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录。中国佛教着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0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高振农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清规和戒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