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劝善止恶伦理思想试析
杨曾文内容提要:据敦煌本、元·宗宝本《六祖坛经》,对慧能在传授“识心见性”和“无念为宗”禅法的过程中,倡导信众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伦理思想作概要考察和论述。关键词:慧能 无相戒 佛教伦理 识心见性 净心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等。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以韶州曹溪宝林寺为传法中心创立了中国禅宗南宗,弘传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为宗旨的“顿教”禅法。唐末五代,南宗成为禅宗主流,至两宋禅宗进入鼎盛时期,对中国佛教和历史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禅宗在社会各阶层民众中传播,除了阐释“识心见性”、“即心是佛”等禅法思想外,还在各种场合以十分灵活的方式向信众弘传与中国传统伦理十分接近的佛教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广大信众净化心灵,增进道德情操的修养,以行善止恶,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这是禅宗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得到广大信众支持和信奉的重要原因。现主要根据敦煌本、元·宗宝本《六祖坛经》,对慧能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理念作概要考察和论述。一、 借授“无相戒”,引导信众确立实践至高道德的理念慧能(638-713)在黄梅东山寺从弘忍受法南归,以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广东省韶关南华寺)为传法中心,按照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并结合传法的实践,建立了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和“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宗旨的南宗“顿教”禅法体系,致力培养弟子,向社会民众传法,不断扩大影响。经过唐末五代,慧能的南宗传播于南北各地,先后形成“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进入两宋禅宗臻于鼎盛,不仅对中国佛教,而且对中国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原因何在?慧能在向信众倡导以“识心见性”为至高目标的禅法同时,还在各种场合向信众弘传佛教伦理思想,引导他们确立实践至高道德的理念,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致力净化心灵,行善止恶,将日常道德修养与最后达到见性解脱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禅宗不仅迅速得到儒者士大夫的支持,也得到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从而不断拓展传播的社会空间。唐本《六祖坛经》(敦煌本)记载,慧能回到曹溪后,应韶州刺史韦璩之请到韶州大梵寺向包括州县官员在内的众多听众说法。慧能在向听众介绍自己的身世后,首先向听众授“无相戒”。他所授的“无相戒”是以佛性为戒体的大乘菩萨戒,亦即《梵网经》中所说的“佛性戒”,并且把授这种戒与传统的“四弘誓愿”、“忏悔”、“三归依”结合在一起,宣示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为什么称“无相戒”呢?一是表示此戒以“佛性”为体,而“佛性”是实相无相的;二是通过授戒说法来引导信众体认象征佛性的戒体,而不授以如同具足戒(按《四分律》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或菩萨戒(按《梵网经》有10重戒、48轻戒)蕴含具体内容的“戒相”。慧能所授的无相戒包括四项:归依自性三身佛,四弘誓愿,无相忏悔,三性三归依戒。借助归依自身“自性”三身佛,让信众建立佛在自性、即心是佛的信念,接受“以心传心”、“识心见性”等宗旨;通过发“四弘誓愿”,认同慧能的创新阐释,接受自修自悟,“自成佛道”的主张;进行“无相忏悔”,无需忏悔任何具体罪过,让信众在内心断除迷妄、烦恼、杂念,以确立终生以实现至高道德境界的理念和意志;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将归依外在的佛法僧“三宝”,改为归依“自性三宝”——自性的觉、正、净,以坚定佛在自性的理念。慧能借助信众受无相戒的仪式,促使信众了解并信奉南宗“顿教”的禅法宗旨,成为南宗弟子。在授无相戒的过程中,不仅始终贯彻着佛在自性和自修自悟的禅法思想,也贯彻着以自我心灵净化和道德修养作为实现见性解脱基本要求的思想。现主要结合其中的归依自性三身佛和“无相忏悔”这两项来加以说明。慧能向信众讲,大乘佛教所信奉的三身佛,即法身佛、化身佛和报身佛,从根本上来说皆在自性,只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才把三身佛当成外在的,到身外求佛归依佛,“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为什么佛在自性呢?他说: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三身,即识大意。(敦煌本《六祖坛经》)[1]佛教讲的“归依”具有礼敬、归投、依伏、依托的意思,归依佛、法、僧三宝,就是归依佛教,就是虔诚地信奉、礼敬和依仗佛教。慧能侧重从思想转变上讲归依。既然归依自性法身佛,就应转变心态,所谓“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这里包含了对道德修养的要求,即要将一切不善的、不清净的心念加以清除,在行为上制止一切不善的行为,以形成与自性法身佛相适应的精神环境,才能归依法身佛。慧能在领信众归依“自性三宝”时,对归依佛有这样一段解释:“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按:指人中之尊)。”这里同样将归依佛与道德修养联系了起来。所谓“少欲知足,离财离色”,正是佛教伦理的基本要求。慧能还借机发挥说:地狱、天堂、畜生、菩萨、上界、下方,皆是众生心态和精神境界造成的:“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以此激励人们向善止恶,以慈悲、智慧来利益人群,造福社会。他说报身佛是心性的念善为善的功能,化身佛是心性的应变思量的功能,皆未离开自性。关于无相忏悔,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是这样记述的: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2]佛教将能够引起各种过错乃至罪恶、人生种种烦恼痛苦和招致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贪、嗔、痴,称之为三毒。佛教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围绕克制乃至最后断除贪、嗔、痴而进行的。在这一点上,佛教的道德修行与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目标的修行是一致的。所谓“无相忏悔”,并不要求对照佛教戒律检查违犯过什么戒条,进行忏悔,而是从佛教道德的整体高度,要求信众确立终生不受贪、嗔、痴的影响,除却愚迷、矫诳、嫉妒等等思想,以免招致过错和做出各种恶行。慧能对忏悔解释说:“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他向信众强调的是终生不作恶业,并且应做到言行一致。在元代宗宝本《六祖坛经》中还记载,慧能引导信众“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借说法向他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即: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妬、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得外觅。[3]慧能所说的“自性五分法身香”,是指众生自性本有的道德属性、道德潜能或境界。他传授这五种香,实际是引导信众体认这种思想,并要求他们通过修行“各自内熏”来加以挖掘、发扬,好像儒家性善论者主张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发挥生来所秉有的善性(仁义礼智四端)那样。如果真的做到无非、无恶、无嫉妬、无贪嗔、无劫害;虽见善、恶境相而自心不乱;不造诸恶,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岂不是达到道德的至高境界了吗?虽说这还不是“识心见性”的解脱境界,然而却是通向这一境界的必要前提。二、 西方净土和自我净心、人间净土慧能在大梵寺授无相戒之后,接着向信众讲般若波罗蜜法,将他经过深思熟虑体悟出来的道理讲解授给信众。他把般若之智和佛性、空观和心性之有,加以会通结合,把般若学说所说的“空”与心性等同起来,说人人皆具清净的佛性本心,然而因为受到世俗“妄念”掩覆而不能显现,如果借助般若智慧来观察领悟世界的实相,便可使各种掩蔽自性的烦恼和妄念断灭,从而觉悟本有的清净佛性,达到至高的精神解脱的境界,即“一悟即至佛地”。他还对自己的寄坐禅于日常修行和生活的“无念”、“定慧等”的禅法作了详细的讲述。他在讲述中,特别强调:凡夫与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关键在迷、悟之间,凡夫一念觉悟便可立即成佛,并且说修行不必远离现实生活,即使在充满烦恼的世俗环境也可以达到觉悟。当时社会上净土信仰已经十分盛行。道绰(562-645)撰写《安乐集》,提出依《无量寿经》等经典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佛法为“净土门”,与此相对的其他佛法为“圣道门”;说前者易修,后者难修,说念佛不仅能够灭罪,还能使念佛者死后往生西方净土。此后,善导(613-681)著《观无量寿经疏》等,特别倡导口称念佛,说一切“罪恶凡夫”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死后皆可往生西方净土。禅宗兴起之时也正是净土念佛法门盛行的时候。敦煌本《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在大梵寺说般若法之后,韶州剌史韦璩站起来向慧能请教说:“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被否?望为破疑。”慧能在回答之中,并没有否认净土说教,然而依据他的见解提出新的解释。他说,佛经上讲的西方净土离现实不远,但对素质低的人(“下根”)来讲是远的,对于具有“上智”的人来讲就在近处;因为如果能够自净其心,净土便立即显现面前。他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4]在这里,他将佛教伦理体系中的“十善”置于重要地位,然后对往生净土进行解释。佛教所说的十善,体现在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三个方面,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与此相反则称为“十恶”。“八邪”,或是指违背大乘中观“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种“邪见”,或是指违背佛教基本“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邪见”或行为。慧能认为,往生不往生净土,关键在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境界。“心净则佛土净”,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够做到十善,断除八邪的恶思恶行,便可立即往生净土。既然如此,又何必求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呢?他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意为净化自己的心灵,所在就是西方净土。这里实际蕴含着后世禅宗主张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想。慧能此后向信众说,让我移西方净土在诸位面前,请大家看一看。他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5]在慧能绘影绘声的讲述中,一切外在的须弥山、深海、恶龙、鱼鳖、鬼神、地狱、畜生等,都不过是自身各种情欲烦恼、妄见恶念变现出来的,而修持十善、慈悲、喜舍、净心、正直、则意味着就是人们称羡的天堂,就是菩萨、佛。如果人们能够自我净化心灵,做到灭除情欲烦恼和各种邪见,便可使清净自性显现,实现人间净土,所谓“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慧能的禅法思想中,已蕴含着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的内容。三、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以净心和行善止恶为中心无论古今,佛教的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与在家男女居士相比总是少数,此外还有数量很大的虽未受戒做居士但却接近乃至信仰佛教的民众。慧能在传法中告诉信众,若要修行,未必非要出家在寺不可,在家也是可以的。他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韶州刺史韦璩立即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慧能随即口诵《无相颂》,说如果照此颂的意思修行,便像与他相处一样,“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宗宝本《六祖坛经》)[6]其中讲的几乎全是与社会公德一致的佛教道德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如心平、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忍让、听逆耳忠言、勇于改过而不护短等。做到这些,不仅是普通在家民众的道德要求,也是佛教信徒修行必须做到的。当然,作为禅宗信众,还有更高的目标,即觉悟自性而成佛。这就是慧能说的“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四、 慧能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慧能的禅法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可通过自修和“识心见性”达到顿悟,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向外求”,“一悟即至佛地” ;二是以“无念为宗”——寄坐禅于自然无为和日常生活之中;三是强调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必须遵循五戒、十善等佛教伦理,通过行善止恶,利益群生和克制贪瞋痴来净化心灵,以便将掩蔽自性的“妄念浮云”清除,使清净自性显现。前三点是为了达到解脱成佛的至高目标,后一点是为了达到道德圆满,成就完善人格。对广大信众来说,后一点是学佛和一切修行的基础;从逻辑上说,只有造就完善的人格,才有可能进而体悟真如实相而解脱成佛。慧能的这种思想,实际上为中国禅宗历代著名禅师继承。他们适应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社会环境,将儒家和广大民众熟悉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仁义礼智信及忠君、孝亲、敬老、济贫等等,与佛教的道德思想相结合,一起纳入道德的善的范畴,从而促进了儒、佛思想的会通,既扩大了佛教道德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的充实和发展。慧能的这种思想,体现着中国佛教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近现代中国佛教界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因素。近现代中国高僧太虚(1889—1947)主张佛教必须契理契机,适应时代进行革新,最早倡导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对中国近现代佛教转型和发展影响极大。他主张佛教必须重视人生、贴近人生,以改善人生和完善自我为基础,然后才实践更高级的佛法,通过体悟真如实相而达到解脱成佛。1938年他作偈述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表明他是倡导和推广从完成人格到最后成佛的人生佛教的。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界已经达成致力实践人间佛教的共识,在促进佛教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在加强佛教自身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和发展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中,在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个时刻,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六祖坛经》,可以看出当年慧能大师在创立顿教禅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佛教教化的最基本的要求——引导信众通过净心来加强道德修养,从事慈悲善行,制止一切恶行,从中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的。《七佛通戒偈》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弘传任何高深的佛法,皆应倡导“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善止恶,净化心灵,增进道德修养。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这方面提供了范例:(一)教导信众若要“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必须从日常修持佛教道德做起;(二)只有成就完善的人格,才有可能进而修证成佛。 2010年8月13日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1]杨曾文编校《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4、25页。[2]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28页。[3] 载《大正藏》卷48卷,第353页下。[4]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3-44页。[5]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5-46页。[6]载《大正藏》卷48卷,第352页中下。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慧能的性净顿悟说方立天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一、北宋云门宗的兴盛宋初在北方的佛教界以法相宗、华严宗和律宗比较有影响,在最高僧官机构――左右街僧录中担任僧官的也多是这些宗派的义学高僧。由于这些宗派的义理高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支遁大师的般若性空思想蔡惠明支遁大师(三一三—三六六)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是东晋时代的高僧,当时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郎色宗(学派)的代表人物。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摘要:晋阳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本文对这一区域性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晋阳佛教文化的亮点凝聚在:一个菩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四、略评释印顺以人本之立场阐明其“人间佛教”思想,并以之抉择、判摄全体佛教,在相当多的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佛教相异之旨趣。下面就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起信论》与禅宗思想《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禅宗思想渊源 第十章《涅槃经》与禅宗思想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任运灵觉在诗心——寒山和合思想探究荆三隆摘要:寒山修悟的“灵觉心”是以传统文化的“正心”思想为出发点,在儒学“动心忍性”认识的基础上汲取了道家自然顺性的“无为之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9
一、前言:在佛教的修行观中,伦理的善通常被安置在一个基础的,而非究极的位置。如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T2.551a)关于此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4
茶,源于绿色,赋予生命,尊享健康。今天,您关注健康了吗?禅茶一味的思想渊源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
品茶论禅时间:2024-08-06
1 今天要办好教育,难,是真难,为什么?教育的基础崩溃了,大家迷信科学,否定了神圣的教诲,否定了宗教教学,把宗教看作迷信,把宗教看作消极,不知道宗教是最好的真善美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7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清远一、序言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华严经》为主体论的华严宗,独具幽玄的理论思想,亦属中国佛教哲学的中柱。所谓《华严经》的思想渊源,是佛陀源自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2
陈坚教授:中国佛教促进了女性的解放陈坚: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12
心经思想蠡测~五佛陀教示我们亲近善知识,于见闻中唤起善观的基因德性,透视了真理才能成佛。有如家庭、社会、国家,都需慎重选出善于经营的人才来运营才能发达,大家才能善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心经思想蠡测~七五戒中之不杀生是身庄严,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是口庄严,不贪、不嗔、不痴是心意庄严,根本上身口意都一是体,身口意庄严,都会令人信敬,即是身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应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付与了迥然不合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惟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17
禅宗是佛教几大宗派之一,其教义礼法讲究的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对其信奉者有着极高的人文主义要求。而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用禅宗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6
《地藏经》是佛门三部孝经之一,佛法的基础为孝道,生而为人的基础就是孝亲,孝亲的扩大就是普度众生。那么地藏经的精华思想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了解地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大家都知道佛教内部因为思想的差异而被分为了八个大的宗派,分别是禅宗、净土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其中要数与佛教传统的思反差是大的,也是在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大家都知道,因为佛教思想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与各地不同的人文文化进行融合及凝华,从而才能在本地进行长久的发展和兴起,而这也是佛教八大宗派出现的最根本原因。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佛教思想的空其实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传统的佛教文化讲究的是当一个人领悟了大道之后,则凡尘之事无有可扰其心,称之为空。但是因为佛教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因为一些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第三节十玄门为了解说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境界,故设立十种玄门,以说明深奥难测的理则,这是为了要宣扬无尽法界缘起,融通自在,以进入华严大法之玄海,所以称之为“玄门”。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9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使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赋予了迥然不同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想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5
有一位医生到母校去进修,上课的正是一位原先教过他的教授。教授没有认出他来。他的学生太多了,何况毕业已整整10年了。第一第一堂课,讲授用了半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一个
处世哲理时间:2024-03-04
儿子的姻缘自有因缘,愁煞多年有何益?该来的自然来一天晚饭后,儿子说:“妈,明天晚上带女朋友来家里吃饭,请您准备一下”以儿子的性格,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把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5
有一位医生到母校去进修,上课的正是一位原先教过他的教授。教授没有认出他来。他的学生太多了,何况毕业已整整10年了。第一第一堂课,讲授用了半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一个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时间:2023-10-18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庚寅年重阳节有感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善事父母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诗曰:贤妇施衣裹圣伤,悲心毁谤劝修良;善因福报生天上,身着金缕口妙香。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从前有一位家财万贯,贤誉远闻的长者。他经由媒
佛教故事:佛教圣众因缘集时间:2023-09-01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第一天讲禅,禅是要明心见性;第二天讲空,空是非常玄妙。现在我们不谈难懂的禅,也不讲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各位新戒同学们:我们在俗家时,过的是红尘的生活;出了家,是过着清净的生活。在家时,以世间法为主;出家后,以出世间法为主。各位现在既已舍俗出家,就要重新建立出世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8
【好消息】专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论坛开通啦!更新:2017.1月已改版,南无阿弥陀佛。站名:念佛回家www.huijia18.com宗旨:专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向专念南無阿弥陀佛愿景
念佛法门时间:2023-08-27
陈士强教授:净土宗文献方隅录——南宋宗晓的《乐邦交类》与《乐邦遗稿》陈士强北宋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流播最广的佛教修持法门,而且渗入诸宗,变为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若问:《周易》六十四卦中,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陈士强《唐高僧传》,又名《续高僧传》,唐西名寺沙门道宣撰。载于丽藏“左”至“明”函、宋藏“内”至“承”函、元藏“内”至“承”函、明南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上)陈士强佛祖释迦牟尼在世之时,虽然已有根据直接的听闻或间接的传授而能讽诵若干篇佛语(此为口语佛经的原型)的僧人,但由于那时尚未对佛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下)1、分别说部分别说部,指的是佛灭后三百年间,统一的上座部中自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以后,剩下的那部分“根本上座部”(略称“本上座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陈士强大约在南传佛教所传的斯里兰卡阿卢寺结集,与北传佛教所传的迦湿弥罗结集这两次大的结集之间,即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案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立强33年尝百草救母 孝心感动山村收获爱情利川新闻网讯(通讯员唐旭)为了治疗母亲的癌症,33年来,一位土家汉子查阅医书,独自钻山越岭采草药、尝草药,几次中毒险些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坚教授:除了“五明”,还要“文明”——论佛教与文明引言玉佛寺今年举办的学者论坛以“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为主题,既应景又开新,说其应景,正如邀请函中所表明的,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士强教授:纯正密典研究作者陈士强1949年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内容提要:学术界一般把密教分为“杂部密教”和“纯正密教”。前者为尚无完整教理体系的密教,后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降服欲心 现代人的欲望重,罪孽也重,弟子过去的行为也是这样。以前干过太多错事,诸如看黄片,色情小说,还唆使别人看黄片,发表一些不恰当的图片。过去的淫心太重,老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