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
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的车子来;车子对你的日常生活很有用、很重要,所以你会很爱著它,你们都爱著你们的车子吗?非常爱著!假设你的车子被偷了,当你发现车子遗失,你会感觉快乐吗?你会很著急、难过、有时候甚至会很消沉–啊,我怎么回家呢?!走路回家!这些著急、难过、消沉都是痛苦,这些痛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我、还是你造成的呢?是对于车子的爱著所造成的。爱著是苦的近因,叫作集谛,这是苦的原因这项真理,是四谛当中之一。四谛是哪些呢?第一是苦谛,苦的这项真理;第二是集谛,苦原因的这项真理;第三是灭谛,是灭除苦的这项真理;第四是道谛,这是通向离苦境界的道路这项真理。 71
在这里已经解释了第一项苦谛,佛陀说身心现象就是苦,因为它们是生灭无常的,所以是苦。然后第二集谛,佛陀说苦的原因就是贪爱或者说执著、欲望。如果你能够完全实践八圣道分,彻底了悟身心现象只是苦,你就不再贪著、不再爱恋一切的身心现象,你就不再爱著你的儿子、你的女儿、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车子、你的房子、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贪爱已经被正见所毁灭掉。正见就是正确了解身心的真理。当你灭除了贪爱,你还有苦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苦的原因–贪爱已经被你灭除掉,所以不会再有任何的苦产生,于是你灭除了一切的痛苦,也就是达到灭苦的境界。灭苦的境界这项真理叫作灭谛(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这项真理叫作灭谛)–经由正念的修行法,正确了解身心现象,就能扣够灭除一切的贪嗔痴烦恼而达到灭苦的境界。
在这里我忘了跟各位解释三种苦,就是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不过现在并没有时间,所以我不打算完全解释。这里所说的无常这是属于三种苦之中的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说持续地受到刹那、刹那生灭的压迫这种本质,请各位注意这个意思,人们常常误解行苦的意思。当你观察一切动作,观察得越来越仔细,没有任何一项动作遗漏掉,你能够很明确、很准确的观察每一项动作,你深深的专注在每一项动作上,然后你能够了解到有许许多多的动作是你必须观察;因为你已经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的动机,所以譬如说当你坐在餐桌前要吃饭,你首先必须观察坐下的动作:坐下、坐下、坐下,然后当你的身体接触到椅子,你观察接触、接触;当你看见盘子,观察看见、看见;当你有动机想取食物,观察动机、动机;当你想伸出手臂,观察动机、动机,或者想伸、想伸;当你伸出的时候,观察伸出、伸出;等等。这样子有多少的动作你必须观呢?太多了,数不尽的动作是你必须观的。你的定力之所以能够持续加深,是当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才能达成,然后你会观察到一个动作生起然后又迅速消失,下一个动作生起又再消失,再下一个动作又生起、又消失,再下一个动作生、起消失,这样子下来你感觉到怎么样?感觉到厌烦了–这意思就是代表说,你经验到持续的受到身心现象刹那、刹那生灭这种压迫的本质,也就是你经验到了行苦。你必须修行中道或者八圣道分,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如此渐渐的你专注的力量越来越深,你的内观觉悟力越来越强有力、而且锐利,能够了悟身心的无常性、以及身心是持续的刹那/刹那生灭的压迫性–就是行苦,还有无我性,于是你灭除了无明、灭除了贪爱,你没有再想要有来生的欲望,你就是证到了灭苦的境界–灭谛。
72
时间到了,明天再继续。最后祝大家能够正确了解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努力去实践,而能够证悟解脱的境界。
73
跟各位解释到假如你不能正确了知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你就无法灭除贪爱的原因–也就是无明,唯有当你了悟身心现象是苦,你才能灭除无明。这就表示正确的了解能够灭除无明,正确了解、或者说觉悟、或者说内观透视–这三个都是同一件事情。当你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就能灭除一切苦的根源–无明;灭除无明之后你就不再认为身心现象是快乐的、可爱的,你就不会再有继续生死轮回的贪爱,于是你不再生死轮回。继续轮回生死的贪爱,是一切苦的近因、一切身心现象生起的近因,所以一切身心现象是苦谛,这个苦谛是必须完全了悟的;了悟了苦谛、了悟了身心现象是苦,就能够去除无明。无明去除了之后,就不会生起贪爱–贪爱是一切苦的原因,叫作集谛:只要我们还不能去除苦的原因,就是集谛、贪爱,我们就必须继续受苦、继续生死轮回,唯有当我们去除了贪爱,我们才能解脱一切的痛苦、解脱生死轮回,因此这个贪爱–集谛是必须完全去除的,所以佛陀说集谛应该要灭除。集谛这个贪爱是因,造成苦谛–一切身心现象的产生是果,贪爱引生痛苦,只要我们还有贪爱,我们就还要受苦;当我们能够灭除贪爱,我们就不再受一切痛苦,我们也就达到了灭苦的境界、达到了苦的止息,也就是灭谛–灭谛是灭除一切苦的这项真理,灭除了贪爱就能灭除一切苦,就达到了灭谛。因此灭谛是我们必须证悟的、必须达到的、是我们必须亲身体验的。
然后什么是灭除苦的境界呢?是天堂吗?还是梵天?当你投生到天堂或者梵天,你能不能灭除一切苦呢?很困难!因为只要你还有贪爱,你必然还要再受苦,不论你是生到天堂还是人间或者是地狱等等。这里讲说灭除一切苦的境界,就是指涅槃,涅槃也就是解脱一切苦的境界,所以灭谛就是涅槃。如果你想解脱一切的痛苦,你必须灭除苦的原因–贪爱。你能够灭除贪爱吗?是的,你可以!什么时候呢?是现在还是以后呢?以后!还要再多久呢?直到你能够完全了悟身心真相、直到你能够了悟苦/无常/无我,你就能去除贪爱,因为贪爱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有无明–无明就是对身心现象的无知,正确了知身心现象就是去无明,也就能去除贪爱。你能够正确了知身心的真相吗?你能的!用什么方法才能了知身心真相呢?用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就是通向灭苦境界的道路、就是灭除贪爱的方法。当你能够完全修行八圣道分,你必然能够灭除贪爱。
然后问到你如何机藉著修行八圣道分灭除贪爱呢?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八圣道分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正见–正确的了解;当你修行八圣道分当中的正定,你的定
74
力够深,这时候与定力一齐生起来的内观觉悟力变得锐利,你就能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相,这时候你的正见就生起来。所谓无明是对身心的真理无知,所谓正见就是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理,如此当你得到正见的时候,你就是去除了无明,也可以说正见取代了无明。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贪爱,没有了贪爱也就没有了一切的痛苦,所以八圣道分能够引导你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理、灭除贪爱,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也就是说八圣道分就是令你达到灭谛–涅槃的道路。佛陀说八圣道分是必须完全修行的、必须完全发展的;当你完全修行、完全发展八圣道分,能够灭除贪爱的正见就能生起,也就能令修行者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涅槃。
这里的苦谛是指名色,所谓的名就是一切的心理现象、所谓色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名色也就是一切的心理现象及物质现象,就是苦,大家了解了吗?其实大家只了解一点点,如果大家真正了解了,大家就不会执著它们;不过现在大家对它们还有某种程度的执著,因为我们对苦的了解还不很清楚。
然后讲到集谛–苦的原因这项真理。佛陀说集谛就是贪爱或者执著,你们大家同意佛陀的说法吗?一切痛苦都是由贪爱或者执著所造成的。接著灭谛–就是灭除痛苦或者痛苦的止息这项真理,我们在哪里能够找到灭除痛苦或者苦的止息?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呢?佛陀说就在你的身心里面能够找到灭苦的境界、苦的止息,而不在于你们的身心之外。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灭苦的境界呢?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很富有的人,他深深了解到人生是苦,譬如猛烈燃烧中的火一样;他已经结婚了,并且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婴儿。这时候他请求他的妻子允许他出家修行,他的妻子很不情愿的允许了他,于是他来见佛陀请求出家,佛陀就叫僧团为他剃度受戒。出家之后他到森林里修行内观–正念的修行法,非常精进,甚至晚上也不睡觉精进修行;几天之后他证到了阿罗汉果,灭除了一切贪嗔痴慢疑等等的烦恼。这个人他要出家之前,先请求他妻子的同意,但是事实上佛陀并没有这样子规定,佛陀只规定说要出家的人必须得到父母亲的同意、只要父母亲同意他就能出家。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父母亲的同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倒是妻子的同意比较重要,即使只是要来短期修行也是如此。昨天我收到一封信,有一位缅甸的年轻人想来参加这一期禅修,但是他得不到妻子的同意,因此不能来,这是非常可惜。现在在座的各位很幸运,因为你们都得到了同意,所以说大家很幸运。
然后我们说到这位比丘证到了阿罗汉果,我说这个故事的用意是要告诉大家,灭
75
除一切苦的境界存在大家身心之中、不在大家身心之外。当这位比丘灭除一切烦恼证到阿罗汉果,他就回来见佛陀,住在僧团当中的一间僧寮里面。这一天他在僧寮旁边一颗树下静坐修行,他的妻子听到他回来的消息,就来找他、请求他还俗,请求了三次,可是这位比丘并没有睁开眼睛,他只是宁静不动的坐在那里、在如实的观察一切身心现象。因为这位比丘对他妻子的要求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他的妻子就大声哭起来,但是这位比丘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仍然闭著眼睛静坐在那里。然后他的妻子想到了一个妙计,她跑回家去把他们的婴儿抱来,然后将婴儿放在比丘的面前、对比丘说:大德,他很想念他的父亲、来找他的父亲了!但是比丘仍然丝毫不受影响,既不睁眼、也不移动。他的妻子很聪明,接著怎么做呢?她就扭转婴儿的手臂,于是婴儿放声大哭;然而比丘仍然不为所动,也没睁眼、也没受到影响,仍然平静安详的坐在那里。婴儿哭了很久,比丘仍然不为所动。最后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抱著婴儿回去了。比丘静坐了很长一段时间,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经行,他的内心充满了平静安宁、没有任何外境能影响他、能打动他,因为他一点也没有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灭除了苦的原因–贪爱。所以苦的灭除存在哪里呢?是内在还是外在呢?是内在!你藉著修行八圣道分,也能够亲身体验到苦的灭除。
八圣道分很重要,所以在这里想让大家再复习一下:第一是正见,第二是正思惟,第三是正语,第四是正业,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第一个正见,就是正确的了解一切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这种正确了解就是正见。第二个正思惟,并不是在思惟其他的事情,而是将心引导到修行目标的这种心理作用–当我们修行的时候心跑掉、胡思乱想,就有正思惟能够将心引导回来观察修行的目标;如果没有正思惟,你就无法专注在观察的目标。接著正语,就是戒除邪语、不说邪语。然后正业就是戒除邪业,不做不正当的行为。然后正命是戒除邪命、不做一些不正当的职业。那我们如何才能戒除邪语、邪业、邪命呢?很容易,就是藉著持守戒律–当你尊守五戒或者八戒,你就具备了正语、正业、和正命。
在这里想跟大家说明的是如何在实际修行上来发展这八圣道分、修行这八圣道分。当你在经行的时候,你很努力精进的持续专注在观察脚的移动,然后你的定力越来越深,内观的力量也变得锐利,你观察到脚的每一移动、而不见到脚的形状,你只感到举起的移动、跨出的移动、还有落下的移动,这时候你不会将这些移动认定是你的脚或者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完全没有脚的形状的感受、完全没有自我的感受;你76
观察到每一移动分成一系列的小移动,这时候能不能说你已经具备了正见呢?可以!因为你是照著移动的样子来看到了移动、来了解移动–移动只是移动,是单纯的自然现象。当你正确了解移动,你就不会将移动认为是你的脚或者你的人,移动只是自然现象。在你观察脚移动的时候,你必须付出精进心努力观察这个精进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引导你了悟移动的真相,所以是正精进。因为这个正精进你观察脚的移动,你深切注意脚的移动,这种深切注意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引导你了悟自然现象,这种深切的注意就是正念。因为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心渐渐就得到相当深的定力,这种定力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引导你了悟自然现象,这个定力就是正定。但是有时候心会往外跑、胡思乱想,于是和正念同时生起的一项心理作用,就将心引导回来观察脚的移动–这个将心引导回来的心理作用,就是正思惟。当定力越来越深,内观的觉照力变得锐利,观察到移动是一系列小移动的过程,这种正确的了解就是正见。于是你具备了八圣道分当中的五项,就是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和正见,至于另外三项: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三项在你遵守戒律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如此在你的内观修行当中、这种正念的修行法当中,包括了八圣道分,它能够引导你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
时间到了,最后,愿八圣道分引导大家达到解脱痛苦的境界–涅槃。77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昨天解释了内观修行当中如何将八圣道分包括在内,相信大家还记得四谛–四谛是佛陀所开示的四项真理,其中佛陀开示到必须完全了知的真理就是苦谛、必须完全灭除的真理就是集谛、必须完全证悟的真理是灭谛、必须完全修行的真理是道谛。苦谛就是一切身心现象都是苦,我们必须完全了知苦谛、完全了知一切身心现象才能够去除集谛–就是苦的原因:贪爱,去除了苦因贪爱,才能解脱一切痛苦,修行者就达到了苦的止息,就是涅槃–涅槃是修行者必须完全证悟的,涅槃也就是灭谛。想去除贪爱、执著就必须完全了知身心的真相,想完全了知身心真相,就必须修行道谛,就是八圣道分;道谛是必须完全修行的,当你藉著内观修行法,在一切身心现象发生之时,照著它们的样子去观察它们,渐渐的你能够了解到身心的真相,这种了悟就能够去除贪爱;贪爱去除之后,痛苦也就止息,于是你解脱一切痛苦。
八圣道分是互相关连的,这四谛当中的苦谛–一切身心现象是果,集谛–贪爱是因:一切痛苦都是从贪爱而来,贪爱是因,痛苦是果。这一对因果是世间的因果,集谛的贪爱是世间的因,苦谛的身心是世间的果,它们是造成这个忧悲苦恼的世间、系属于世间的。想要解脱一切痛苦,必须灭除苦的原因–贪爱;想灭除贪爱,就必须正确了悟身心真相;想正确了悟身心真相,就必须修行道谛–八圣道分。当你修行八圣道分,在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照著它们自然的面貌来观察它们,渐渐的你能够正确的了悟它们,你能够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也就是灭谛–因此道谛是因,灭谛是果,这对因果是出世间的因果:道谛、八圣道分是出世间的因,灭谛、涅槃是出世间的果。出世间就是能够超越忧悲苦恼的世间。所以四谛可以分成两重的因果,第一重因果:苦谛和集谛是系属于世间的,第二重因果:灭谛和道谛是超越世间、不系属于世间的。
当我们非常专注、非常准确的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我们必须付出相当的精进努力观察,这个精进是正确的,因为它能令你达到解脱,所以叫作正精进。因为有精进,你能够生起正念,密切的注意到每一个当下身心所发生的状况、照著它们自然的面貌/真实的样子观察它们;这种密切注意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达到解脱的境界,所以这就是正念。当你继续保持正念观察,渐渐的心越来越专注、定力也就越来越深,这个定力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达到解脱,叫作正定;有时候你的心会往外跑去胡思乱想,就有一个心理作用将心引导回来、专注观察修行的目标,这个心理作用78
是正确的,因为能令你达到解脱这就是正思惟。当你的心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你就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它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我、也不是一个众生,它们只是身体或者心里的自然现象–这种了解是正确的了解,叫作正见。如此,当你修行内观的时候,你就是已经在修行八圣道分当中的五项,也就是刚才所说的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和正见;另外还有三项那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所谓正语就是远离邪语–不说四种邪语,这是正当的言语;所谓正业就是正当的行为,远离三种邪业、三种错误的行为;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行业、正当的职业来养活生命,就是要远离邪命,不藉著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来从事职业养活生命,这样子正当的活命。在你修行内观这个禅修期中,你不说邪语,所以你具备正语;你不从事邪业、不做不正当的行为,所以你具足了正业;你不从事邪命、不做不正当的职业,所以你具足了正命。这样子在你修行内观的时候,正念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状况,这时候你就具足了八圣道分,但是在这里讲的八圣道分仍然是系属于世间、仍然包含在这个忧悲苦恼世间里面,还不能算是超出世间的,只要你还没有证悟到初果须陀洹–也就是第一阶层的觉悟、证悟,那么你所修的八圣道分仍然属于世间的八圣道分;唯有在你证悟初果须陀洹之后,你继续修行的八圣道分才是出世间的、超越忧悲苦恼世间的八圣道分。因此,如果没有世间的八圣道分,就不能证悟到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唯有当你完全彻底修行世间的八圣道分,能够证悟到初果须陀洹的道智,这时候你开始达到苦的熄灭、你亲身经验到灭谛、涅槃的滋味,你就是修行出世间的八圣道分。修行出世间八圣道分的修行者,就开始体验到涅槃。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四谛分成两组,第一组是苦谛的身心、以及集谛的贪爱执著;第二组是灭谛的涅槃、以及道谛的八圣道分。在第一组当中,集谛–贪爱、执著是因,苦谛–身心是果:苦谛的身心是由集谛贪爱、执著造成的;在第二组当中,道谛–八圣道分是因,灭谛–涅槃是果。但是这两组因果关系,它们是有差异的:集谛–贪爱、执著是苦谛–身心的近因或者说直接原因,而道谛–八圣道分,并不是灭谛–涅槃的近因或者说直接原因,虽然说如果没有修行八圣道分,你就无法达到灭谛–涅槃,然而八圣道分并不是灭谛–涅槃的近因,因为你修行八圣道分,于是你才能完全了悟身心的真相,你不再执著有真实的人、我、众生,于是你灭除了贪爱执著;唯有灭除贪爱执著之后,你才能解脱一切苦、达到苦的熄灭。如此,虽然八圣道分是苦灭的因,然而不是苦灭的近因,根据佛法中的《阿毗达摩论》,贪爱是苦的近因,而八圣
79
道分不是灭苦–涅槃的近因,但是如果没有修行八圣道分,你无法达到灭苦的涅槃,所以八圣道分也是涅槃的因。
在这里要说的是,当我们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或者观察行禅时脚步的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或者我们伸手观察伸手的动作/弯手的动作、或者观察妄想等等的心理现象、或者观察疼痛等等的感觉,我们必须提起正念专注的来观察。这种正念修行法是由八圣道分所组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之下,你只具有八圣道分当中的七项而不是八项;在某些情况之下,你是具足八圣道分的全部八项。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的修行只具有七项、在什么情况下你具足了全部,大家可以了解吗?大家来修内观的时候,能不能开始修行心就非常专注在目标上定力很深呢?不能!你的心只是瞬间、瞬间的专注在各个目标–你具有瞬间的定力或者说刹那定,但是这种定力是不够深的、不够强的;当你能够观察专注在腹部的上升、下降很准确/很密切,你的定力渐入佳境、渐渐的你能够很轻松/舒适的就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动作很准确/很密切、心很少分散,即使是在你走路行禅一个小时观察脚的移动,你并不感觉到累、你感觉到很舒适/快乐,因为你的定力够好、心很少往外跑,偶尔心往外跑的时候,你一注意到心在打妄想,你观察妄想,妄想很快就消失掉,如此渐渐的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于是你也越来越能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举动,例如你能观察日常生活中百分之四十的动作,都能够观察得很深入,也能够观察到某些动作之前的动机,于是你的心在当时能够专注得很好、你感觉你的定力达到相当的深度;然后在静坐当中,你的心很专注的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或者坐姿、以及接触的感觉、或者痛麻酸痒等感受,你能够持续观察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很少有妄想,稍微有一点点妄想,也是一观就消失;于是你非常准确的了知到腹部上升、下降的移动不是普通的腹部的上升或下降,在此刻你所观察到的是上升或下降的移动只是单纯的移动本身,完全没有观察到腹部的形状,有时候你甚至完全没有身体的感觉或者自我存在的感觉,你了知到上升下降这些动作的自然本质;同样道理,在行禅当中脚的移动也是一样:你观察到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等等的动作的本身,完全没有观察到脚或者身体的形状,这时候你是正却了解举起、跨出、落下等等移动的自然本质,你不会将这些自然现象认定是你、或我、人或众生,你所见到的只是移动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
当你在静坐当中观察疼痛的感觉,你很密切的注意、很准确的观察痛,心渐渐能穿透到痛的中心,然后你感觉到疼痛是存在某一个地方,与你的身体或你自己毫无关
80
连,心照著痛的样子观察痛,而你自己一点也不必去干涉疼痛,疼痛只是客观的存在那里,你观察它知道它是痛,因为痛与你的人毫无关系,你不会感觉不舒服、你不会厌恶疼痛,因为疼痛对你没有影响,它与你的身体、与你的人是分开的,这表示你不再认定疼痛是你的人、或者你的东西,所以你体验到痛不是你、不是我、不是人、不是众生,它只是单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苦受–你正确的了解到痛,这种正确了解就是正见。
在你正确了解疼痛、正确了解腹部起伏上下、正确了解脚的举起、跨出、落下等等移动之前,你还在培养、累积你的定力,这时候你还没有能够了悟到一切身心现象真实的本质,你就还没有正见。你还没有正见之前,你所修行的只是八圣道分当中的七项;然后当你开始了知腹部的上下以及观察的心它们的真实本质,你开始了悟到行禅当中脚每一个移动、移动的真实本质以及观察的心的真实本质,你观察到疼痛与你毫无关连,它好像存在距离你两尺远的地方,于是你正确了解这些自然过程,此时你具足了正见,所以你的修行当中具足八圣道分当中全部八项。所以说有时你的修行只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还没有能透视身心真相,这时你只修行八圣道分当中的七项,唯有当你透视到身心真相,你才完全具足全部八项。
大家已经相当了解八圣道分,因为大家都很认真在修行,然而根据经论,我们必须再强调八圣道分当中戒律的部分,也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正语的意思就是不说四种邪语,这四种邪语就是第一妄语–说谎、骗人;第二两舌–挑拨离间;第三恶语–说粗野、无理、骂人的话;第四绮语–讲无意义、没有利益的闲言闲语。当你离开这四种邪语,你就具足了正语。然后说正业–正当的行为,也就是不做三种邪业,也就是不杀生–不要伤害生命;第二不邪淫–不做不正当的男女性行为,第三不偷盗–不将一切别人没有给我们的东西占为己有。如果你离开这三种邪业,你就具足了正业。所谓正命就是依靠正当的职业来养活生命,也就是不从事邪命;如果在你从事职业时,你说四种邪语当中任何一种、或者做三种邪业当中任何一种,这就是邪命–有时候商人会以说谎的手段来增加利润,那就是邪命;然后商人也不应该贩卖毒品、毒药、武器等等一切害人的物品。如果他远离这些,他就是从事正命。不做邪命就是从事正命。因此八圣道分是佛教徒、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依照八圣道分来过生活,你就是过著一种清净的生活、一种平静/安宁/快乐的生活。
81
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都能够远离邪语、邪命、邪业,过著平静、安宁、快乐的生活。
82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在前面已经跟各位解释过四种清净:第一种是戒清净、第二是心清净、第三是见清净、第四是除疑清净或者说杜疑清净。当你能够完全来遵守戒律、持戒清净,你就具备了戒清净;当你的定力够深,心能够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你就具备了心清净;当你能够清楚的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你就具备了见清净;当你很清楚的见到因果关系、你了悟到因果法则,你就具足除疑清净或者说杜疑清净;杜疑清净可以藉著第二层的内观智慧–也就是觉悟因果法则的内观智慧,藉著这个内观智慧能够达到杜疑清净。我们已经将这些内容解释到相当的程度,并且也解释过四谛与八圣道分。
当一个修行者他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有了这些体会之后,他继续保持精进、不断的努力在修行、付出相当的毅力,进一步他就能够了悟到身心现象的无常性–他能够发现到身心现象的生灭、生生灭灭的情况,这是接著前面的内观智慧之后譬如分辨身心现象差别的观智,或者了悟因果法则的观智,接著这些内观智慧之后的三十秒钟内或者一分钟、两分钟之内,它能够发现身心现象的生灭。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内观觉悟力还不够锐利、还不够分明。再进一步修行之后,他的定力更深,他就能够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更加明显,譬如说当他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他观察到腹部上升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还有最后阶段,观察得非常清楚;然后腹部上升的动作结束的时候,他很清楚的观察到上升动作的结束、的消失,然后接著观察腹部下降,也是从下降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都观察得非常清楚;当下降动作结束的时候,他很清楚的观察到它的消失、下降动作的消失,紧接著腹部又开始上升,又是很清楚的观察到腹部上升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然后在上升动作结束的时候,也是很清楚的观察到它的消失。有时候在下降动作结束之后,他会发现有一小段的空档、有一小段时间空档–在下降动作和上升动作之间,这是因为他能够了知下降动作的消失、非常清楚,所以它能够发现这个空档;如果他还不能很清楚的见到下降动作的消失,他就不能发现这段小的空档,于是他就能够判断说上升的动作是生起然后又消灭、生起又消灭;下降动作也是生灭、生灭,这时候他就了解到腹部上升的无常性、腹部上升的短暂性,这也就是理解到身体现象是无常的这种内观智慧。同样道理他也能够观察到心理现象–当腹部的上升一开始的时候,心就开始观察上升、上升、上升,然后他会发现从一开始上升,他就必须连续的观察三到四次,一个观察的心观察最初的腹部上升,然后这个心消失掉,接著下一个观察的心生起来观察上升的中间阶段,
83
然后又消失掉;接著又有一念心生起来观察腹部上升的最后阶段,然后这一念心又消失掉。于是他发现观察的心是一念生起然后消失,接著下一念观察的心在生起、又再消失,然后接著再下一念心生起、消失,如此他了悟到心理现象的无常性。修行者完全了知腹部上升动作它的最初阶段、中间阶段、最后阶段、以及它的生灭;并且他了知到每一阶段观察的心以及观察的心的生灭,于是他见到了无常。同样道理在行禅当中,他观察脚的每一个移动: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每一个动作都是生起来然后消失,生起、消失,这表示他见到移动的无常性–脚的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都是生灭无常的。然后当他观察胡思乱想想的心、观察妄想的时候,因为他的定力够好,所以妄想一生起来不久他就觉察到这个妄想,然后他观察这个妄想:妄想、妄想、妄想,才观察三四次妄想就消失掉,于是他又回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然后又有妄想生起,妄想生起不久他就能觉察到,然后他一观察妄想、妄想就立刻又消失。如此他了知妄想也是生灭无常的。有时候当他刚刚准备要观察妄想,妄想就已经消失掉,这时候他会讶异说妄想它消失是如此的迅速,这就是妄想的无常性。
然后说到当你观察疼痛的时候,你的心越来越专注,专注在疼痛的感觉里面,你能够持续不断、很有耐心的观察疼痛,你越努力观察,观察的心就越深入疼痛的中心,渐渐的你不感觉痛,但是你知道有一个痛的感觉存在那里,这个痛的感觉与你无关、离你很远、与你的身体或者你自己是远远分离的;有时候当疼痛变得很强烈的时候,你的心也是深深的专注在这个疼痛当中,这时候你的身体形状会消失掉,有时候乃至你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在这个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以及有一个观察痛的心在那里、这两样东西。有时候你会发现疼痛它的生灭,好像是大海中的波浪,一波生起来然后又消失,接著下一波的疼痛生起来然后又消失,又接著又有一波生起又再消失,如此你观察到一波接著一波疼痛的生灭。有时你观察到的疼痛是一层接著一层这样的生灭,如此你就了悟到痛的本质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苦受;你观察到疼痛的生灭,你了悟到痛是无常的。当你的定力深深的透入疼痛的感觉当中,你就能够忍受这种剧烈的疼痛,因为你不感觉到痛、你自己并不觉得痛,痛是与你的身体分开的、与你无关的,你不认为痛是你或者是你的,痛只是某一种与你分离的事物,这时候你就是照著痛的样子在了解痛–痛它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苦,痛的本身是生灭的、无常的,因此苦就是生灭无常的。偶尔当你的心穿透到痛的中心,这时候痛它渐渐消退、远去,因此你是见到疼痛的无常性–在疼痛当中你
84
并不能发现有恒常不变的性质,有时当你观察的心穿透到疼痛的中间,你感觉到痛好像是泡泡一样,你感觉到痛好像是有一团物质成分组成的,但是事实上这些物质并不是疼痛本身,而是疼痛是由这些物质造成的;当你穿透到痛的中心,你发现痛好像是泡泡,有时这些泡泡会破裂掉、解体掉,所以你了悟到痛是无常,佛陀说当修行者的定力够深,它能够了悟到色蕴好像是聚沫;色蕴就是一切的物质现象,好像是聚集在一堆的泡沫。你能够在泡沫当中找到任何实质的东西吗?不能!所以当你观察色蕴、观察一切的物质现象,你无法发现有任何实质的东西存在,你所发现的只是生灭、生灭,不管你是在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也好、观察脚的举起/移动/落下也好、观察手臂的伸出/手臂的弯曲、站起来/坐下去等等,你所发现的只有生起和消灭、没有任何实质存在,所以佛陀说色蕴好像聚集的泡沫。
然后讲受蕴,受蕴就是指一切的感受像痛、麻、酸、苦、乐等等,像水中的水泡,因为当你用专注的正念来观察它们,你会发现它们慢慢模糊、解体、破裂、消逝,好像当你把石头丢入水中,水中会有水泡形成,但是很快的水泡就会渐渐解体、破裂,如此,疼痛的感受是受蕴当中的一项,它的存在不能持续到乃至百分之一秒,它生起之后就迅速消失;同样的快乐的感受也是一样生灭迅速。一切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生灭无常的,好像水泡一样。
接下来是想蕴,想蕴就是记忆、回想的这种心理作用,佛陀说想蕴譬如是阳焰或者说海市蜃楼。阳焰是当太阳光很强烈的时候,地面上水气蒸发非常的盛,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在那边,这时候有一头口渴的鹿远远看到阳焰,心里以为有水,就跑向前去,结果到了那里一滴水也没有发现,水只是一种幻觉。我们人也像这头鹿一样,以为身心是实质存在的、是永恒不变,但是假如他能用正念来观察,他无法发现任何实质的东西、永恒存在的东西,他发现的只是身心现象的生灭,因此缅甸有一句格言说:“你好像一头鹿”,其实不只是你,我也是一样。
接著是行蕴,是指种种心理作用的组成,除了感受、记忆、和认识意识之外,除了这三项受蕴、想蕴、识蕴之外,其他一切心理作用都包括在行蕴里面,譬如说正念、定力、慧观以及一切烦恼贪、嗔、痴、嫉妒、掉举、昏沉、后悔等等,总共有五十种心理作用。佛陀说行蕴像芭蕉树干一样,当你砍下芭蕉树的树干,然后一层一层的剥开,你想寻找能够做为栋梁或者做家具的木材,但是一曾又一层剥完之后,并不能找到有实质的木材存在;同样道理,当你一个又一个剥完这五十个心理作用,你无法找
85
到任何实质存在,所以说行蕴好像是芭蕉树干。最后是识蕴,就是意识等等的认知作用这种心理。意识好像是幻术一样、魔术一样,因为你的意识欺骗你,你以为你有一个心,但是当你的定力够深,你观察妄想:想、想、想,妄想消失了、没有任何实质/实体的存在,但是你以为你在想、有一个人在想,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发现,所以说意识欺骗了你、好像是幻术。
因此这五蕴是无常的、没有实质的、无我的、苦的,佛陀说无常的事物就是苦,无常、苦的事物就是无我。因此五蕴是无常,也就是苦,是一种行苦–所谓行苦就是刹那刹那生灭迁流的一种逼迫性。五蕴是苦的,也就是无我的,如此你就能够了知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这三种特性。
这里,希望大家将五蕴记起来,五蕴是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的现象;第二受蕴,这是感受;第三,记忆、回想;第四,除了受蕴、想蕴、识蕴之外的一切心理作用;第五,意识或者说认知的心理作用。所以总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针对这五蕴佛陀说了五个譬喻:色蕴好像是聚沫–聚集的泡沫、受蕴好像是水泡、想蕴好像是阳焰、行蕴好像芭蕉树干、识蕴好像是幻术。在内观的修行当中,如果你的定力够深,你会发现这些五蕴的身心现象正如是佛陀所说的这五个譬喻一般,而对于修行者而言,非常明显的一项识受蕴–这些感受非常的清楚:当你正念观察会发现它们就像水泡一样。所以大家要常试著把观察的心穿透到这些疼痛感觉的中心,当疼痛很强烈的时候所引发观察的心也是非常强烈。
当你了悟了身心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这三种性质,这就代表你已经达到了第三层的内观智慧。在这一层观智的阶段,你会有很多痛的感受,但是当你的定力够深,你不大感觉到痛,因为你了解痛是与你分离的,你不认为痛是一个人、一个我、或者一个众生;有时候你甚至感觉这些疼痛距离你有三尺之远,所以你会认定痛是你吗?不会的,因为痛在那里,而你是你,你不会将疼痛认定是人、我、众生。当你的定力够深,你就能够达到这一层的内观智慧。想要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你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正念;想要正念持续不断,你就必须去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
时间到了,最后愿各位都能够勇猛精进、努力修行,每个人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86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三十日。今天要跟各位介绍修行内观或者说修行毗婆舍那的七种利益。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开示的《念住经》当中,佛陀很仔细的教导一切佛弟子修行毗婆舍那内观的方法,在其中的一章,佛陀讲到修行内观有七种利益,之后佛陀才开示四念处的修行法。当你来修行内观,你必须了解修行内观的利益,但是即使你不了解在理论上修行内观有哪些利益,然而当你在实际修行当中,就能够亲身体验到修行内观的利益,你自然而然能够继续精进的修行。你有了这些不寻常的经验,它们能继续鼓励你向前进步。不过大家如果能够了解佛陀在经上开示到内观的七种利益,也将对大家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佛陀说修行四念处的人能得到七种利益,第一是能够清净众生–意思就是说修行内观的人,能够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但是你在这边修行内观的时候还没有能达到这种清净,因为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当你能够从三个方面很精进、很老实的修行内观–这三方面就是坐禅、行禅、和日常生活的观照,渐渐的你必然能够达到相当深的定力,譬如说你精进的修行了一个月,你的定力达到相当的深度;定力够深的时候,能够让你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你就达到了心清净;而在这坐禅、行禅、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你都必须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努力修行,尤其是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像坐下、站起来、伸手、曲手、握住物品、拿起物品等等,佛陀在《念住经》当中针对日常生活的观照特别开示了一章,佛陀开示说,当你前进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的前进;当你后退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的后退;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的伸手;当你曲手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的曲手;当你向前直看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的向前直看;当你向旁边顾盼的时候,你必须有正念的向旁边顾盼,等等,这表示说当你向前走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脚步移动;当你向后走的时候、向后退,你必须注意你的行走、注意你的脚步移动;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的手伸出去的动作;当你曲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曲手的动作;当你放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放手的动作;当你举手的时候,你必须注意你举手的动作,等等。
佛陀又说到,当你手持袈裟的时候、穿著袈裟的时候、脱下袈裟的时候,都必须有正念的作这些动作。当然在经上佛陀是常常称呼比丘、告诉比丘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然而同时也有很多在家弟子在听讲,在家弟子也同样要这么样去做,佛陀只是以比丘作代表,因此如果是在家人,就是手持衣服、穿著衣服、脱下衣服,都必须有正念的来进行。当你穿鞋的时候、脱鞋的时候,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然后佛陀
87
开示说,当你在厕所当中、或者浴室当中,你必须正念观察在厕所中或浴室中的每一个动作,为什么佛陀要开示我们即使在厕所当中或者浴室当中也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个动作呢?因为佛陀对我们非常慈悲,所以他老人家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正念观察所做的每一个举动、而且要越做越仔细,如此我们才能保持整天正念不间断以及越来越深的定力,能够引伸越来越锐利的内观觉悟力,以便透视了悟身心的真相。
这是佛陀教导我们要正念观察一切动作,即使在厕所、浴室也不例外。大家都了解了佛陀的用意吗?如果大家能够尽可能了解一切日常生活即使在厕所、浴室也不例外,而且要越来越仔细,那么大家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导在奉行,识依教奉行者,也就是追随佛陀足迹在履践的人。当你能够正念的观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你的正念就能够相续保持不间断,于是你的定力必然越来越深,能够专注观察每一个修行目标。当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你的心就得到清净,唯有到这一个阶段,你才能从一些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而不是说你一开始修行就能够达到清净。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说修行内观的利益其中之一就是清净众生,意思是说修行内观的人,能够一步一步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到最后一阶段的证悟,修行者就能够清净一切的烦恼、灭除一切痛苦,那时候就是完全解脱自在。只要你还不能灭除烦恼,你就仍然不能解脱痛苦,当你来修行佛陀所教导的内观修行法,渐渐的你的定力一步一步加深,心也就渐渐清净。这是七种利益当中的第一种。
在此要跟大家讲解一下三种去除烦恼的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部分的去除–你能够去除某些烦恼而不是去除全部烦恼,或者说你能够将烦恼去除到某种程度,譬如你有一百元,有一个小偷进入你的房间偷走了二十元,这是完全去除还是部分去除呢?是部分去除,因为你还剩下八十元。当你的心非常专注在修行目标,内观觉悟力变得很锐利,这时你暂时从某些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例如当你看见一朵玫瑰花,你会喜爱它、执著它是吗?佛陀说当你看见任何事物,你必须了知它、必须正念观察它,你必须正念观察你的看、正念观察你的听、正念观察你的嗅、正念观察你的尝、正念观察你的触觉、正念观察你的念头,所以当你看见了一朵玫瑰花,你该怎么办呢?你将它摘下来吗?不是的,你必须持续的观察看、看、看,当你如此观察的时候,好像有向外看的心以及观察的心同时发生,其实不然,向外看的心生起来、消失掉,然后观察的心才再生起来;如果你不观察看、看、看,你就会将玫瑰花的种种特性看的很清楚–你可以看到花的颜色、形状、花蕊、等等,当你知道玫瑰花的特性知道得越多,你就越
88
贪爱它,于是你就会越因它而受苦,例如你对玫瑰花一生起贪爱心,你可能会不加考虑的把它摘下来,结果什么事情发生?结果你的手指头被花刺刺伤了,这是你所遭遇到的第一件痛苦。为什么你会贪爱它呢?因为你将玫瑰花的特性看得越来越仔细、知道得越来越清楚,假如你能够观察看、看、看,这时向外看的心不能很清楚的来分别玫瑰花的特性,因为观察的心障碍了向外看的心,所以它没办法将外境看得很清楚,于是向外看的心就越来越弱、乃至最后消失掉、乃至最后你不知道那是一朵玫瑰花,你所知道的那只是一种视觉的对象而已,当你观察看、看、看,你的心不能将玫瑰花看得很清楚,玫瑰花只是一种被看见的对象,如此而已,你不会对它生起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正念在观察,你不会生起喜爱或厌恶的种种情绪,在此时一切烦恼都不会生起,你的心从一切烦恼当中清净出来。在这个观点上佛陀讲到,当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看到什么被你看到了,如此而已;当你看到任何事物,你的心只知道看到的是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取舍、分别的念头。
对于佛法学者而言,佛的这些话他们可能不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修行者而言,他不难了解佛陀的意思。当你看见任何事物,你只注意到看,没有任何的判断、心不去分别所看到的事物的性质,因为你分别、判断外物的心念变得越来越弱,为什么呢?因为观察的心生起的作用,如果你能够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奉行,在看到任何外物的时候,你的心只看到什么被你看到,你要怎么做呢?就是要注意观察、起正念来观察;在这里必须说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很清楚的就能够观察到向外看的心,于是我们没有一切的贪爱、执著、愤怒、傲慢、等等的烦恼;如果你懒惰不去观察它,于是你就看见了玫瑰花,你开始分辨它的性质,越看越清楚,你觉得说喔,很好,这朵玫瑰花很美、颜色很鲜艳、气味很清香、等等,于是你对它生起贪爱,烦恼也就生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用正念来观察它,所以烦恼随著生起来;当你能够正念观察它,你不会因为它而生起贪爱、愤怒、愚痴、骄慢、等等烦恼,因为正念的作用,你的心就不会去详细分别玫瑰花的种种性质,你只看到一样东西,如此而已,没有其他多余的念头,于是在此刻你不会生起任何烦恼,你也就是从可能生起的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这表示你的正念破坏了某些贪嗔痴慢疑烦恼;然而在你的心中仍然还存在著许许多多的烦恼等待你去灭除,大家可以了解吗?这就是说藉著正念的修行法,能够部分的去除烦恼。对于大多数学佛的人而言,如果他们不实地的来修行,他们很难理解这个部分去除烦恼的意思,因此有些学者就将这个错误的翻译成“瞬间去除”,这是不对的,
89
应该是“部分”的去除、而不是“瞬间”的去除,这是在经论注解上有争议的地方。第二种形式的去除是暂时的去除,这个意思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当你修行当中,你的心专注在修行的观察目标、心很少分散向外跑,偶尔心跑掉打妄想的时候,你很快就能觉察到、提起正念观察妄想,于是妄想消失了,你的心又回来观察修行目标。当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内观觉悟力就还不够锐利,你仍然无法了悟身心的真相,但是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很专注在观察目标,这时候你的心就暂时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没有任何烦恼能够生起来,因为你的心完全专注来观察目标,但是这时候假如有其他修行者开门、关门不小心“碰”一声,这个声响就打搅了你的定力,你的定力破散,然后烦恼就来了。这表示当你的心专注在观察目标的时候,你得到暂时的清净,然后当你专注的定力破散掉,烦恼又起来,因此这只是暂时的去除烦恼、暂时的清净。事实上清净烦恼的形式总共有五种,在这里我只选出三种来讲解,以便大家能够很容易来了解。
第三种形式是完全去除、彻底的灭除一切烦恼得到完全清净,这是唯有证悟道智的人才能够完全去除一切烦恼。总共有四种道智,一层比一层高,这里所说的道智也就是开悟、证悟的意思。在佛法当中有四个阶段的证悟,第一个阶段是须陀洹道智,第二阶段是斯陀含道智,第三是阿那含道智,第四是阿罗汉道智。须陀锾翻译作入流–这个流意思就是指八圣道分,入的意思是说进入了、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证悟;第二斯陀含翻译作一来,意思就是说证到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在人间过世之后会生到高层的天界去、生到梵天,然后他会再投生到人间一次,只有一次,在这一次投生欲界之后,他就会证悟到三果乃至四果、完全灭除烦恼;第三个阶段阿那含,意思是不来–他们证到三果之后,死后就生到高层的梵天、不会再回到欲界人天来,所以叫作不来;第四个阶段叫阿罗汉,意思是他们完全灭除一切烦恼,所以他值得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一切的烦恼在这第四个阶段当中完全去除,换句话说在这第四个阶段完全破坏烦恼。然而第一阶段的证悟能去除某些烦恼,第二阶段又完全去除一些烦恼,第三阶段又再去除一些烦恼,第四阶段完全去除一切的烦恼,第一阶段的初果他去除了萨迦耶见、我见以及疑,在他心中完全没有人、我、众生的错误概念,他对佛法僧三宝也完全没有疑惑,这种去除叫完全去除。
我们说了三种形式的去除烦恼,大家想得到哪一种呢?想得到完全去除,那么大
90
家必须留下来住一年继续精进修行、完全不浪费时间。在缅甸我们修行中心的修行者,从早上三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睡觉,中间没有间断的完全精进修行。如果你也能精进修行不浪费时间,你必然能在三个月当中达到完全清净,假如你不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你就必须试著来精进修行三个月,你会知道结果。时间到了,最后愿大家进自己最大努力精进修行,都能达到完全清净、灭除一切的痛苦。
91
昨天讲解到修行内观七种利益当中的第一种:能够清净众生;昨天也介绍了去除烦恼或者说清净烦恼的三种形式,是哪三种呢?第一是部分去除或者说部分清净,第二是暂时去除,第三是完全去除。藉著证悟四种道智修行者能够完全去除烦恼、完全清净烦恼,这四阶段的证悟能够完全去除烦恼–第一阶段的证悟是初果,须陀锾,须陀洹翻译作入流,这里的流是指八圣道分,初果的圣人进入八圣道分之流,一旦他进入八圣道分,他就体验到涅槃;同样道理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也都体验到苦的止息,涅槃。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灭除了两项烦恼,也就是萨迦耶见或者说我见以及怀疑;萨迦耶见也就是认为有真实的人、我、众生这种错误的见解。
修行内观的过程当中,必须经历到第十三内观智慧,观察一切身心无常、苦、无我越来越深入,然后才进入圣人的果位,意思就是说成就初果的道智,例如当你观察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定力越来越深,观察的心穿透到疼痛的中心,如果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你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疼痛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种苦受,这时候你发现疼痛不在你身体上、疼痛是与你分开的,有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你身体的存在,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这种感受以及观察疼痛的心,这时你不会将疼痛认定是你、是我、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众生,事实上那时候你并不感觉到痛,你所知道的只有痛的感觉以及观察的心,没有任何人、我、众生;有人、我、众生这种萨迦耶见的错误观念,在你达到初果须陀锾的时候,就被完全灭除掉。当疼痛仍然存在,你的观察的心穿透到痛的中心观察疼痛,你发现在疼痛的中心有一些感受,有时候是一波一波的热或者一波一波的冷,然后疼痛渐渐消失,这时候你会认为疼痛是恒常不变的吗?不会,疼痛是生灭的、无常的;当你感觉疼痛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你会认定它是一种快乐吗?不会的,你发现它是苦的感受,但是这种苦的了悟并不是一种很深的了悟,另一种苦叫作行苦,就是受到身心现象刹那刹那变化这种压迫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行苦是一种更深的了悟,而这也是修行者必须要了悟的。当你观察到身心现象都是迅速的在生起、消灭/生起、消灭,你发现身心都一直被刹那生灭所压迫,你观察到一波的疼痛生起来然后消失掉,接著下一波的疼痛又再生起来、然后又消失掉,接著又有下一波疼痛生起、消失,有些人所经历到的疼痛是一层接著一层生起消失、生起消失,这表示疼痛是无常、是苦,你不会认为疼痛是一个人、一个我、或者是一个众生,因为它是不断在生灭当中,是无常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众生、或者灵魂,是无我的。
92
当你修行内观,能够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你就能去除这种人、我、众生的错误观念;然后如果你进一步证到了初果,你就能够完全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在这里,为什么初果的圣人能够完全灭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呢?因为它能够了悟到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为什么他能有这样的了悟呢?你说因为定力够深、心从烦恼中清净出来,是的;然后心为什么能够从烦恼中清净出来呢?你说因为有正念在修行;然后正念为什么能够清净烦恼呢?喔,因为这就是正念修行法的特质!你在哪里能够找到这种修行方法呢?你能够在《念住经》当中发现这种修行法、或者说在佛陀的教义/教导当中发现,那么这是正路还是错路呢?是正路,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使修行者迈向圣道达到初果乃至四果的证悟,你相信佛陀的教导吗?相信,相信佛陀祂本人吗?你既然相信佛陀的教导,应该是相信佛陀本人;你相信佛陀的圣众弟子吗?这些遵行佛陀教导而证悟到圣道、圣果、涅槃的弟子,就是僧;证悟初果须陀锾的圣人他完全相信佛法僧三宝,因为他已经完全灭除了怀疑这一种烦恼。
初果须陀洹的道智将疑惑灭除掉,因为我要讲到清净疑惑这一项烦恼,所以我刚才才故意问大家很多问题,在问题当中相信大家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初果须陀洹破坏了萨迦耶见或者说我见以及怀疑这两项烦恼。然后因为你相信佛法僧三宝,而且你回忆到在禅修当中所了悟的经验,这时候你还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吗?没有,不过当你没有回忆所了悟的经验时,你可能仍然还有模糊的人、我、众生这种观念。烦恼之所以生起,乃是因为有人、我、众生这种观念才生起,当你还有人、我、众生的这种观念,这个人、这个我就有欲望,想当总理、想发财、要当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这个我想要英俊美丽,这些欲望都是因 为有人、我、众生才生起,当你了悟一切身心现象只是不断生灭的自然过程,你还会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吗?没有,在了悟的那一个时刻当中是没有这些错误观念的,但是当你在没有回忆禅修当中了悟的境界,你可能还有模糊的人、我、众生这些惯用的名词;名词对于我们要了解目标以及人际之间互相沟通是必要的,但是名词只是一种概念、不是实质的东西,譬如我们说到佛陀,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证道、说法度众生,我们称祂为佛陀,佛陀是一个名字,佛陀这个名字是有实质的还是一种概念呢?是一种概念,如果是实质的东西,除了涅槃之外,一切实质的东西都是生灭变化、都是无常的;根据佛教的哲学,我们将实质的东西分成四种:第一种是身体现象或者说物质现象,第二是单纯的心意作用,第三是附属的心理作用,这些附属的心理作用会和心意同时生起,比如说贪爱这是一
93
种附属的心理作用,当你的心意认知一项可爱的对象,这时候就有一种心理作用认知对象知道它是可爱的、你感觉到它是可爱的,你就开始执著它,于是贪爱生起来了。因为这些附属心理作用与心意同时生起,所以将它们叫作附属心理作用或者说心所。总共有五十二个心所。
接著说到第四种实质是涅槃。这四种实质当中,除了涅槃之外,其他三种都是无常的。物质现象,心意以及心所都是无常,因为它们生起之后就会消失掉,为什么它们会生起、消失呢?因为这是自然法则,因为有原因造成它们生灭,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都是依靠条件而生起的,是条件下的产物。然后说如果它们生起它们应该永远存在,但是它们能不能永远存在呢?不能,为什么呢?为什么它们生起之后不能永远存在呢?很简单,因为它们有生起必然会消失,有生必有灭;如果它们不生起,它们就不会消失,好像说如果你不出生,你就不会死亡,因为你出生,所以你必然会死亡;一切生起的事物必然会消失,这是实质的自然现象,除了涅槃之外,其他三种实质都是无常。
然后我们讲到名字,名字有生起吗?譬如说佛陀这个名字,佛陀这个名字有生起吗?如果世间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佛陀这个名字。假设说名字有生起,名字会消失吗?佛陀本身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在世间,说法度众生之后,佛陀入涅槃,入涅槃之后佛陀就在这个世间消失了,然而佛陀这个名字会消失吗?如果佛陀这个名字会消失,现在你就无法说佛陀这个名字。因此名字是不会消失的,即使佛陀本身已经消失,但是佛陀这个名字并不会消失。那么名字是概念还是实质呢?是概念,只要大家想到佛陀这个名字,它就存在,如果你死了,你的心终究没有佛陀这个名字,只要你还活著,你的心一想到佛陀这个名字,因为你的心造出佛陀这个名字,所以你就有它。因此名字是一种概念,除了涅槃之外,一切的实质都有生起、有消失,而概念则是不会消失的,这是实质与概念之间的差别。
当你回忆到禅修时所了悟的境界,内心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你就不会生起烦恼;即使在你不回忆到禅修当中悟境的时候,你会有模糊的人、我、众生的观念,然而你已经没有强烈的烦恼,也许你还会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但是这些烦恼已经不强烈。在第一阶段的证悟初果须陀洹,并没有灭除贪爱,所以当你证到初果须陀洹,你仍然有贪爱,但是这种贪爱的力量不强;你还有欲望,但是你的欲望不强,譬如说你有欲望想得到别人的东西,但是你会因为这个欲望而去偷盗吗?不会的,因
94
为你的欲望强度弱,还不到使得你会去偷窃的程度、也不到使得你会去杀人的程度;当一个人欲望很强烈,他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杀害财物的主人,但是证到初果须洹还的圣人,虽然还有欲望,但是欲望不强,不会为了欲望而去杀害物主。因为你的烦恼力量弱,所以你能够戒除杀生、你能够戒除偷道、戒除邪淫、戒除妄语、戒除饮酒等一切毒品。当你能够戒除这些错误的言语及行为,你没有这些恶业,所以经论上说,证到初果的人,不会堕落到四种恶道,也就是阿修罗、畜生、饿鬼、何地狱,因为它能够持守五戒、不造重大的恶业,所以他不会堕落四种恶道,只会生到人道和天堂。
接著讲到第二阶段的证悟,是二果斯陀含,翻译作一来。二果斯陀含的圣人灭除了粗重的贪爱和嗔怒,虽然粗重的贪嗔烦恼已经灭除,但是还有微细的贪嗔烦恼存在。二果的圣人,贪爱和嗔怒越来越淡薄,但是因为他还没能完全灭除嗔怒,所以有时候他也会生气,譬如说遭受他人侮辱或者遭遇不愉快的事情。但是这种生气的心很轻微的,有时候甚至他自己不知道那是生气,因为二果的圣人已经灭除了粗重的贪嗔烦恼。第三阶段的证悟是三果,阿那含,他灭除了一切感官的贪爱以及一切的嗔怒,一点也没有剩余。阿那含翻译作不来,他完全没有感官的贪爱,他不会贪爱好看的东西、好听的声音、清香的气味、可口的滋味、等等,而且他一点也不会生气即使他遭遇别人侮辱,他的心一直是平静、安详、快乐的。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年纪才二三十岁的年轻富翁,他的名字叫作Vissaka,他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有一天他和朋友来拜见佛陀、听佛陀说四谛法,佛陀讲到道谛的时候解说得非常详细,道谛八圣道分是达到灭苦境界的道路,佛陀详细解说如何正念观察身心、如何证悟道果涅槃。这位年轻富翁在听法之时就一面正念观察自己身心现象以及听法的心与听法的感受,当佛陀说完之后,年轻富翁就证到了三果,他完全没有一切感官的贪爱也没有嗔恨,意思就是说他没有一切所爱–既不爱无生命的财物、也不爱有生命的人。他回到家,他美丽的妻子就像往常一样过来牵他的手,但是Vissaka非常温和轻柔的将他妻子的手推开,然后他妻子再一次伸出手来握他的手,他就再一次非常温和的推开他妻子的手,他的妻子非常讶异他的举动,但是她并没有发问,只是静静的望著他,她发现他的脸润泽发光、非常平静安祥,他的妻子内心判断必然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在他丈夫身上;她是很聪明的女子,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然后他们进入屋内,妻子端上为丈夫准备的晚餐,但是Vissaka并没有吃,因为证悟到三果的圣人没有一切感官的欲望,所以【录音
95
带到此中断】
96
昨天解释了四种道智,如何能够完全去除烦恼、清净烦恼。今天必须继续讲些什么呢?啊,故事,大家还记得很清楚讲到哪里了吗?讲到Vissaka 的妻子感到很迷惑,于是在晚餐之后她就问她的丈夫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如果我有什么地方冒犯了你,请你告诉我,我会改进;或者你在外头有所爱的女人呢!这时候Vissaka就必须向自己的妻子解释自己的证悟,否则他的妻子会非常的不安。所以年轻富翁向他的妻子解释说他自己如何听佛陀说法证悟到第三阶段的证悟阿那含这个经过,他的妻子名字叫Damadina,他就跟他的妻子说:Damadina,我到佛陀那边听闻佛陀说法,我照著佛陀所教导的方法观察自己一切身心现象,于是我证悟到神圣的佛法、成就了第三阶段的证悟阿那含,因此我去除了一切感官的娱乐,一切感官的娱乐已经被我所证悟的阿那含道智全部破坏掉,因此我不会再爱著一切的财物,乃至对你我也不再爱著。假如Damadina 不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听了丈夫这番话,她可能会感觉很厌烦,但是Damadina是一为很有智慧的女子,而且具备证悟佛法的慧根,只要她有机会修行佛法,她也能证悟到佛陀所说的这些果位。于是Damadina问丈夫说我也想证悟到你所说的佛法,如果女人来修行是否也能够证悟你所证悟的佛法呢?Vissaka,回答说,任何人不论他/她是什么性别、什么年龄、什么种族、什么身份,只要他/她按照佛陀的教导老实精进的修行,都能够证悟到佛法,也就是证悟到正道的智慧。Damadina听了非常高兴,所以就要求丈夫说请允许我出家作比丘尼,请送我到佛陀的比丘尼道场剃度受戒。大家想年轻富翁听到妻子这项要求会有什么反应呢?他对妻子这项请求感觉到很高兴,他告诉妻子说:明天我就去请求国王的同意,然后送你到佛陀那边出家。第二天早晨年轻富翁就来拜见国王,请求国王允许自己的妻子出家,这位国王也是已经证悟到初果须陀锾的圣人,他听了非常高兴,他回答Vissaka 说,很好,请将你的妻子带到佛陀的道场出家作比丘尼吧!于是Vissaka 送妻子到佛陀所住持的竹林精舍,佛陀就命令比丘尼僧团为她剃发受戒。Damadina受戒成为比丘尼之后,就到远离王舍城的一个森林道场修行。他的丈夫Vissaka也就很高兴、很平静的回到家里去,可是过了不了几天,Damadina回到佛陀的竹林精舍来。Vissaka听到 Damadina回到王舍城来的消息就前来求见Damadina比丘尼,想问她为什么离开修行的森林道场回到王舍城来。他内心认为Damadina之所以回来,可能是因为受不了森林道场中清苦的修行生活,因为她已经过惯了舒服享受的生活;在森林道场中食物很简单,有时候乃至食物不足,住的地方也很简陋,有时候可能无法入睡,而且她必须像其他修行人一样修行
97
到半夜,相当辛苦。因此Vissaka 对他以前的妻子Damadina 的回来感到很失望,他想知道Damadina 比丘尼回来的原因。于是他见到Damadina 比丘尼之后就问她几个佛法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Damadina什么是佛陀所开示的萨迦耶?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具受这句话是印度当时对平辈或者晚辈的称呼。Damadina比丘尼对她以前的丈夫Vissaka 说话的时候用“具受”这句称呼,她说:具受Vissaka,五取蕴就是萨迦耶。Vissaka 很满意Damadina 比丘尼的回答,因为她已经很清楚了解佛法的精髓,知道这项回答是很正确的。接著Vissaka问第二个问题:Damadina,什么是萨迦耶的因?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贪爱执著是萨迦耶的因。所谓萨迦耶是绝对的真实的意思,也就是名色或者说身心现象,所以什么是萨迦耶的因,意思就是什么是名色,也就是身心现象的原因。Damadina比丘尼立刻回答说:贪爱执著是萨迦耶的因。Vissaka对这个回答也是非常满意,因为这是非常正确回答:一切身心现象、一切痛苦都是因为贪爱执著所产生的。
所以贪爱执著是萨迦耶的因。然后Vissaka问了第三个问题:Damadina,什么是萨迦耶的止息?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萨迦耶的止息就是完全灭除贪爱执著,当完全灭除贪爱执著之后,萨迦耶也就不能久存。萨迦耶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当你灭除贪爱执著、证到涅槃,这时候萨迦耶就不再生起、身心现象不再生起。这个回答也令Vissaka非常满意。然后Vissaka再问第四个问题:Damadina,你如何破坏萨迦耶呢?意思就是用什么方法才能破坏萨迦耶。Damadina 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有一条路能够破坏萨迦耶,那就是八圣道分;如果你完全修行八圣道分,一切萨迦耶就不再生起。所以八圣道分能够引导你达到一切萨迦耶熄灭的境界。Vissaka问了四个问题,Damadina比丘尼都非常充分、非常正确的的回答了这四个问题,于是Vissaka 判断说Damadina 是一为很有智慧的女子,她已经证悟了阿罗汉果。Damadina所证到的阿罗汉是第四个阶段的证悟,而Vissaka所证到的阿那含只是第三个阶段的证悟–Damadina 的证悟超过Vissaka 的证悟,因此她称呼Vissaka 说:“具受”Vissaka。这是妻子所证悟的境界高过丈夫所证悟的境界。也许在这期禅修当中的情况也是这样子,女众超过男众,不过大家在佛法的境界证悟如何我不知道,但是至少在数目上来说,女众确实是多过男众。
接著Vissaka 问到Damadina:我很满意你对我四个问题的回答,让我再问你一个问题。Damadina比丘尼默然、表示同意接受他的问题。于是Vissaka 再问:Damadina,
98
什么是萨迦耶见?Damadina比丘尼回答说:具受Vissaka,认为名色是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就是萨迦耶见,因为不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而将身心现象误认为是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也就是萨迦耶见。Vissaka 非常满意Damadina 比丘尼所有的回答,他确定Damadina 已经证到阿罗汉果、已经灭除一切烦恼,达到完全清净的境界。于是Vissaka很满意的回到家里去。所以在这一段禅修期间的修行者回家之后应该教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修行内观,以便他们能够证到阿罗汉的境界。这样子好吗?太好了!
我之所以要说明这些,就是要解释第三阶段的证悟阿那含已经完全去除了感官的娱乐与嗔怒心。然后第四阶段的证悟,阿罗汉,灭除了什么烦恼呢?就是在阿那含阶段还没有完全灭除的烦恼、到阿罗汉阶段都完全灭除了,所以当你证悟到阿罗汉之后,你完全没有烦恼,一切烦恼都清净。Damadina比丘尼完全灭除一切烦恼,所以她过著解脱自在、平静安乐的生活;而Vissaka他证到阿那含果,还有一个阶段必须证悟。在第三阶段的阿那含这个证悟,他能去除一切感官的欲望与嗔恨,但是他仍然还有四禅八定这些禅定的欲望。四禅八定包括四种色界定和四种无色界定。色界定也就是藉著物质现象及心理现象而生起的禅定,无色界定是单纯藉著心理现象生起的禅定。因为阿那含的圣人还有达到这些禅定的微细欲望,而这些微细的贪爱到阿罗汉的阶段就完全灭除掉。并且阿罗汉也灭除了其余的一切烦恼像掉举、散乱、傲慢、无明、等等。阿罗汉的意思是杀贼,就是杀除一切的敌人;他也杀,这种杀好吗?好,为什么呢?当他还没杀掉他的敌人,他是被染污的;当他杀掉敌人之后,他就清净了。所以是好的。他的敌人是谁呢?是烦恼,所以阿罗汉的意思是杀贼–灭除一切烦恼贼。然后阿罗汉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应供–他值得受到一切众生的恭敬供养,因为他完全没有一切烦恼、他完全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为什么他能得到清净呢?很容易,因为他修行了正念的修行法,所以他能够从烦恼中清净出来。这就是佛陀之所以说,修行内观的利益当中第一项就是能清净众生–令众生从烦恼中清净出来。现在大家也在修行内观,大家杀掉了多少烦恼呢?喔,你会说我们可能会被烦恼杀掉,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修行,是不是呢?
接著讲到修行内的第二项利益,是超越忧愁、遗憾;第三项利益是超越悲痛。当你修行内观,假如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修行,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能用在修行上,你的心能够深深专注观察目标,偶尔你可能会回想到过去生活中的失败、遗憾,
99
你可能会感觉忧愁、遗憾,但是因为你的定力够深,你一感觉忧愁、遗憾,你就立刻提高警觉正念观察这些情绪–观察忧愁、忧愁、忧愁,或者遗憾、遗憾、遗憾因为你的定力够深,所以这些忧愁遗憾的情绪渐渐变弱乃至消失,你的心再回来观察修行目标,定力继续加深,你感觉到非常平静、安详、自在,忧愁、遗憾不能干扰你,为什么呢?因为你所修的是正念的修行法,大家多少都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吧,因此你是不是相信佛陀所开示的修行内观第二项利益:能够超越忧愁、遗憾呢?是的,因为你亲自经验到这种利益,所以你应该很有勇气的回答、而不是不情愿的回答。然而这只是部分的去除忧愁、遗憾,还不是完全去除,即使在你定力够深,你能够超越忧愁、遗憾,然而一旦禅修结束,你离开这里,万一忧愁、遗憾来的时候,你还能超越它们吗?如果你能够提起正念来观察这些忧愁、遗憾,你是能够超越它们的,即使你不在禅修当中,你仍然能够超越忧愁、遗憾。你们相信我的话吗?如果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应该去试验看看。
内观修行法并不是只限于禅修期中才要修,你必须将它运用在你的生活当中、这是非常有帮助、非常有利益的;假如内观修行法旨在禅修期中对你有帮助、有利益,那么大家不值得来参加、大家应该回家去。所以大家应该将正念的修行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一些不愉快的情绪生起来,令你感到忧愁苦恼的时候;当忧愁、遗憾生起的时候,你必须记得观察它们–必须持续的观察忧愁、忧愁、忧愁或者遗憾、遗憾、遗憾,一直到它们消失为止。
这就是佛陀之所以说修行内观的第二项利益是能够超越忧愁、遗憾。然后在《念住经》的注解上讲到一则故事,嗯,时间快到了,大家想听这个故事吗?是的,讲不完的部分可以明天继续讲。这个故事是这么说:在第二层天忉利天上有一个天子名字叫Subiyama,他有很多太太,有多少太太呢?大家猜猜看,一百、两百、五百?在注解上说他有一千位太太–五百位在左边、五百位在右边,忉利天有一座非常大、非常美丽的花园叫作“无忧园”,所有忉利天的天人都常常到无忧园去游玩、享受那边的风光,Subiyama 天子也带著他一千位太太到无忧园去游玩。在这里你必须考虑到你只有一位太太,你已经要受这个太太她的气、她的吵闹、妨碍、干扰,你必须为她担忧、有时你必须为她难过,而现在这位天子他有一千位太太,他怎么能令这一千位太太和好相处呢?我不知道,你们可能知道。然后说到在无忧花园里他们享受了种种快乐,可是到了隔天清晨,他的五百位太太寿命尽了、倒在花丛当中死了,全部五百位都死
100
了。天上的天人们死了之后不会有尸体留下来,他们全部身体都消失,因此别的天人不能再见到他们。Subiyama 天子不知道他的五百位太太已经死了,而且死后投生到地狱去、受到很大的痛苦。当他准备要回家时,他就点名看看他的众太太是不是到齐–他就算一、二、三、四、五、…一直算下去,然后他发现, 啊,少了五百位,他找遍了整个无忧园都找不到她们;他看遍了所有天界,也不能发现她们,然后他向下看找遍了人间也没有发现他的太太;他更往下看看到了地狱,啊哈,他发现他的五百位太太堕落在地狱当中受到极大的痛苦,这时候他吓坏了,为他这五百位太太感觉到忧愁、难过。
然后他观察自己还剩下多少寿命能够活在忉利天上,结果他发现七天之后他的寿命就尽了,于是他非常担忧自己死亡的来临,他受到忧愁、难过等等苦恼的压迫,它要如何超越这些忧愁、苦恼呢?你说藉著正念修行法,是的,大家当然知道,但是他不知道,因为他享受太多的感官娱乐。他这时感觉忧愁悲伤无助–没有人能帮助他,他落入苦恼的深渊,于是有一位太太提醒他说我们忉利天有天王,你应该去请教天王解决的办法。于是Subiyama天子来请教天王如何才能够解除他现在的忧愁苦恼,忉利天天王名字叫释提桓因告诉Subiyama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你解除你的苦恼,但是我能给你建议的是你应该到人间去,因为佛陀出现在人间,你应该去请教佛陀解决的办法。怎么去呢?他应该单独去、还是带著五百位太太一齐去呢?如果他带著五百位太太一齐去,他能不能超越忧愁苦恼呢?他必须担心她们的安危,他将没有希望超越忧愁苦恼。
时间到了,明天再继续讲。最后愿大家都能够藉著内观修行法,超越一切忧愁、遗憾,达到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
101
今天继续讲到修行内观的第二个利益,是能够超越忧愁、难过。昨天讲到哪里了呢?故事,什么故事呢?喔,就是失去五百位太太这位天子Subiyama的故事。他到哪里去呢?去见佛、去向佛请问他如何才能解除忧愁、苦恼。他请问佛说,大德,我现在感到极端的忧愁苦恼,因为我的五百位太太死了、堕落在地狱当中,受到极大的痛苦,我为她们感到忧愁难过,因为我爱她们。而且当我观察自己的寿命,发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就要死亡、而且也同样会堕入地狱受极大的痛苦,因此我受到这些忧愁苦恼的打击,请大德帮助我令我脱离这些苦恼!佛陀就如此的开示他:如果不修行七觉支、不遵守戒律、不关闭六根的门、不证到完全灭除烦恼的涅槃,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这是佛陀给Subiyama 天子的忠告。佛陀为Subiyama 解释了这首偈子内中的含意。于是Subiyama天子了解到如何来修行。
这里讲到的七觉支又翻译作七菩提分,大家知道怎么样来修行七觉支吗?不知道。然后大家知道如何来遵守戒律吗?知道,也就是奉持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唱伎、也不用香花缦来装饰自己、然后是不坐卧高广大床。如果你能够遵守八戒,你的言语和行为就变得清净,就有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接著是关闭六根的门,六根也就是六种感官。你怎么样关闭六种感官的门呢?就是要用正念观察–在眼睛看见外物、耳朵听见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身体接触到一切的物体、以及心里面意念到任何的事情,都要来观察这个看、这个听、闻、尝、触、还有想,如此就能够关闭六种感官的门,烦恼不会生起来。
七觉支或者七菩提分是哪些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当中的一种,如果不修行七觉支你就不能开悟正道、不能达到圣道、圣果、和涅槃。
七觉支当中第一项是念觉支,也就是正念。如果你能够密切的注意观察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你就是有正念、你就是在修行七觉支当中的第一觉支,叫作念觉支。第二项叫作择法觉支,这里的法就包括身体现象、心理现象、以及涅槃。择法的意思就是要拣择身心和涅槃这些法,所以能够了悟这些法的真实本质。事实上这个择法觉支并不是用聪明才智去思惟、分析这些法,而是当你的正念强而且持续、定力加深,这个觉支也就是内观的智慧,就与定力同时生起来,能够透视到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
102
观察到身心现象的实相,了悟到身心是无常、苦、无我。这个择法觉支它本身就具有洞察、透视身心真相的能力,不需要再用脑筋去思惟、分析。这种洞察了、悟的能力叫作择法觉支。
第三项是精进觉支。如果你具有持续、稳定的精进,你必然能够保持持续不间断的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于是你的定力加深、内观力变得锐利,能够透视身心的真实本质,所以精进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
第四项是喜觉支。这种喜是一种非常微妙的、非常细柔的喜悦。当修行者的精进持续、稳定,定力越来越深,修行者的心非常平静、安宁,进一步修行者就感受到微妙的喜悦、全身沐浴在微妙的快乐当中。有时候你会起鸡皮疙瘩,这种喜悦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大家有这种经验吗?有,你必须小心,这是修行者的好的敌人,它很可爱、很好,但是它是你的敌人,因为修行者很容易贪爱、执著这种喜悦的境界。当修行者的定力渐深、精进的力量也持续稳定,你很轻易的就能够观察一切身心现象、而且你感觉非常的舒适/非常安稳,丝毫不用费力你就能够很清楚的观察一切修行目标,这时候你感觉非常平静、安宁,进一步你感觉很微妙的喜悦、快乐,在注解上讲到有五种喜悦,其中一种是很强烈的喜悦,它能够将修行者从座位上举起来浮在空中--有时候修行者得到这种喜悦的时候,感觉自己被某种力量举起来离开座位、离开四吋或六吋,有时候乃至离开一呎那么高,在缅甸有蚊子,但是不是很多,不像澳洲的苍蝇那么多,因为有蚊子所以晚上静坐的时候需要用蚊帐,当修行者坐在蚊帐当中打坐,有些修行者他的身体浮起来,浮到头碰到蚊帐的顶端,这时候也许他会吓一跳,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种经验。在注解上也有两三则故事讲到这种喜悦,能将修行者举起来的喜悦,但是我并不打算来讲,因为我们旧的这一则故事还没有讲完。我们正在讲佛陀给Subiyama天子忠告的这个故事。
第五项是除觉支。除觉支就是一种宁静、平静的状况。在你感觉喜悦之前,你会先感到宁静,在你感到宁静之前,你的定力先加深;当你的定力加深,你毫不费力的、轻易的就能够专注观察目标,然后你的心变得非常的宁静,之后喜悦才生起来,所以这种宁静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
第六是定觉支,定力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项,大家已经相当了解这一项,所以也就不多加解释。
103
第七项是舍觉支。舍,这是一种平等、稳定的状况。当你感受到喜悦的时候,你观察喜悦、喜悦、喜悦,渐渐的喜悦稳定、平静下来。你不会贪爱喜悦,不会认为它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因为你正念观察它。这时候你的心不往外跑,你的定力并不是太深、也不是太浅,定力达到平衡、稳定,你的心既不感觉到痛苦、也不感觉到快乐,你的心是在痛苦和快乐的中间,这时候的心叫作舍。这种舍觉支也是七觉支当中的一种。因此七觉支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如此解释之后,大家知道如何来修行七觉支吗?就是正念,正念就包括一切的佛法。当你能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你就是在修行七觉支。当你达到第四层内观智慧的阶段,你特别会感到这七觉支的作用,但是前面讲过,你必须要特别小心这七觉支,因为你很容易执著它,你一执著它你就不再求进步。有些修行者甚至以为这些境界就是涅槃,他感觉非常的平静、安宁、快乐,他以为已经达成目标了,于是他不再修行求进步。事实上总共有十三层内观智慧,他们只达到其中的第四层观智,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是他们以为已经达到涅槃,就不知道要再进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碰到了好的敌人令他生起执著,这种情况叫作堕落。当你执著这些好的境界、好的经验,这时候你的内观停留在那里不再进步。在我们这期禅修当中,有一位修行者修到某一种深度的定力,他很轻易的就能够观察修行的目标,他感觉到非常平静、安宁,有时候他感觉到自己变得一无所知,既没有自我的感觉、也没有身体的存在,但是他感觉平静、安祥、快乐,他来跟我面谈小参的时候,说到他有如此、如此的经验,修的非常的好,他认为他已经成就了,所以他要告辞回家去,不过他现在还在这里继续修行,因为我向他解释说这只是好的开始,所以你必须继续修行。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八关斋戒才是了脱生死的门径,是修出世的正因。八关斋戒的内容:一、不杀生;二、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禅修法座各位同道,上午我在这里讲了佛法的缘起、空和业果轮回几个问题,下午就根据慈雨法师的意思讲讲关于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9
◎对寺众开示★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有些人老埋怨:“你看那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人家现在就有钱花,花也花不完。你说我一天辛辛苦苦,又善良又做好事,一天穷得当当当!”实际那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以前修的善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2011年6月22日隆波通尊者关于手部动作的特别开示时间:2011年6月22日下午地点: 镇安寺翻译: 邓虹嵘居士有些学员曾参加过别的老师教导的动中禅,学习的是14个动作,现在想拜隆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在前两天我们讲解了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讲解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那,即观禅。所谓的人或众生是由心和身,即名和色构成的。名色分成五蕴,佛陀教导了这五蕴。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苦有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第五章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一、戒清净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第一是戒清净(sila-visuddhi):指道德行为的清净。禅修者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应作慈爱经》的利益在佛陀时代,有五百位居士出家成为比库,他们的修行很好。有一天,他们请求佛陀允许他们前往森林里禅修,佛陀许可之后,他们就出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我希望你们能正确了解禅修方法,因此在禅修前,了解一些有关禅修准备事项很重要。巴利文经典中提到了这些准备事项,并给出了一些重要的观想方法。第一是礼敬佛、法、僧,并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觉知心识和所缘境)很高兴看见你们来这里学法,看到你们禅修我感到很高兴。我们全都想要快乐和满足,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如果你问:「我有发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Namo tassa Bhagavato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Yo ca vassasata j?veduss?lo asamhito,ekha j?vita seyyos?lavantassa jhyinoti. ─Dhamma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第七讲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Game va yadi va'ranneninne va yadi va thale,yattharahanto viharan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修持篇*经行的方式◎找一个地方,可安全来回走约20~40 步的距离,不要受到干扰。安静之处,能打赤脚更好。◎站直、颈背要直,以目不斜视、看着前面地上约4~6 步的地方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经行的功用经行:会不会太累?酸疼?本来经行是不累的,我一边念一边做,一个人做不累,很轻松。现在你清清楚楚地走动:脚跟提高,慢慢的离地,慢慢的移动,移动是直的,降低,触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练习呼吸吸气、吐气大家来练习,第一次静坐的人要注意:脊椎骨要放直,头部下额要稍微收回来,肩膀放轻松,两肩平等,目标放在鼻孔里,嘴闭起来,眼睛也闭起来,注意鼻孔中间,手平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安静可增强六根能量整个星期有练习吸气到左脚右脚,左手右手吗?感觉怎么样?吸气吐气有没有比较清楚一点?它虽是手、脚四个地方,但事实上是整个身体都有影响。吸气时全身非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观色如聚沫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大堂开示开示:性广法师纪录整理:李素卿时间:2006.07.27晚间地点:佛教弘誓学院禅堂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晚安!今天过得好吗?我们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6
十四日开示修行是天下最大的事情,别的事情都好商量。修行走岔路的也很多,你看吕祖说: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用错心。吕祖是道教的大祖师,见黄龙禅师而发明心地,始知从前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7
初四开示生死大事,古往今来,诸位大德为了这件事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我们参禅念佛也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修行不知里边的甘苦。起疑情不会起,参话头倒成了念话头,前念话头一过,后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5
广东梅州千佛塔寺大悲息灾法会开示觉明法师2003年8月4日—10日(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三日)“千手”的涵义“大悲神咒,中道神章,圆融无碍妙难量,结界净坛场。大众宣扬,热恼化清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3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一)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2007年12月30日下午今天是佛七第五天,诸位菩萨们非常精进,非常勇猛,一句佛号紧跟一句佛号,一句佛号顶一句佛号,后浪推前浪,没有妄念可想,也没有机会可想。这样呢,佛七会打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佛七开示第四讲(二月十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农历二月十六,是榕桦寺“佛七法会”的第四天。释亲佛住持继续给打七信众进行开示。现谨取主要内容如下:念佛主要是摄心,摄心清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8
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进入了佛门,成了一名学生。学习什么呢?学习佛法。佛法教导我们什么呢?让我们真正地破迷开悟,找到我们人生生命的真谛,成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5
希望佛教徒对于弘扬佛法要有责任感,个别人可能因为身份、工作、家庭等条件所限,不太方便公开弘扬佛法,这另当别论。但如果因缘具足,身为一名出家人或居士,在这样的信息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6-12
佛经上的重要开示嫖妓危害:1、《善生经》:“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2、《发起菩萨殊胜志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8
世尊的开示:如何对待父母、妻子、丈夫、儿女?【父母十恩】《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一、怀胎守护恩六、乳哺养育恩二、临产受苦恩七、洗濯不净恩三、生子忘忧恩八、为造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5
四七第一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平时不注意这个问题。人命无常,死时不分男女老少,社会上多少枉死的,如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经常有意外发生,所以人命是脆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4
我们为什么要用念头和情绪作为禅修的助缘?因为,念头和情绪往往是我们制造问题的根源,即使我们有能力以五种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作为禅修的助缘(即利用眼根来禅修形状或颜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
大安法师时间:2024-05-02
开示四十六都是这个样子过来的,我们要学诸佛菩萨,也从这里走,这是个老路。老路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从生灭达到不生小灭,这个样子来修行,免得走冤枉路。虽然是我们吃饭穿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开示二十八造了因果,造了罪,尤其是命债,要想把这个业报改了可不容易,一个是遇到佛可以改变,再一个自己见了性、得了道可以改变,要不然,杀人一定要还命!古代有安世高法师,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开示三十七古人说: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禅宗以无所得为入道方便,你说这道怎么修呢?法怎么问呢?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家用功就在这一无所得上用。说这到处都是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7
开示十三佛在世有六师外道,各说各的高尚,他们观察佛这些弟子,像舍利弗、迦叶那些大阿罗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剃除须发,穿粪扫衣,他们一看也佩服,也有点嫉妒,说:翟昙沙门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