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学知识 2024-06-02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惟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以前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削发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团体或默默住持普施,或积极救世济苦,实不亚于慈善机构,尤其佛教更重视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小我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小我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苦楚,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需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小我来说毕竟是身外之物,不仅弗成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定把追求小我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策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表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貌。

布施是对治贪执的第一利器,是一小我充满慈悲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小我有聪明和有责任心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聪明和责任心的人是不会想到他人会需要自己的赞助,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赞助别人。布施有物质上的赠给,有常识上的教授,有道义上的支持,有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理解。例如一个微笑,甚至一分欢乐,都是布施。佛教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了“三轮体空”的思惟,也就是说,在一小我行布施时,布施者不存着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别,不著相于所施的器械。布施不只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体验只有经由过程赞助别人才能体验到的快乐的机会,布施使人与人之间加倍接近,使人世充满了温暖。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四: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等于拯救正在饱受困苦熬煎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各种修持窍门、甚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弗成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间,是一切菩萨道的基本。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照样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惟,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赡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惟,即我的生计,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窍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本,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窍门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处死,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施,个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子脑髓,以至全部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苦楚。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各种灾害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赞助他们免去心坎的怖畏。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苦楚。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人缘果报的事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怨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为什么要行布施?因为它是立人世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因为贪爱执著境界和自体。所谓境界爱,就是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领。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甚至不择手段,造出各种恶业。一旦拥有名利等妄境时,更是惶惶不安,唯恐落空。象这样求之尚忧不得者,又何能普舍于众生?既以自我为起点,执妄境为我所者,又何能去贪著得出离?所谓自体爱,就是贪著小我、种族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夫妻和家室,就是生命爱的对象。众生因为这些妄境之故,悭吝不舍,而导致六道轮回、永无出期。而布施,是悭吝的正对治,能够破裂众生悭吝之心,让众生不被欲累,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执著,培养慈悲心,以各种钱财宝贝,甚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悉皆施予一切众生,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赞助他们摆脱贫苦、苦楚、烦恼和蒙昧,知足他们的愿求,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使他们是以而亲近我们、信任我们,为我们进一步浸染他们,激发他们向上向善,做大好分缘准备,从而能够摄受他们,使之成为法眷,自利利他者,莫过于布施,由此,也可见布施度对于众生出离死活的重要。凡布施,一般源于悲心和敬心。悲心者,是对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者,或者残废疾病之人,或者因为遭受水、火、风等意外灾祸的众生,寄予深深的同情。故以悲悯心而行布施,邻近于今人所说的慈善事业。

布施度还圆满具足后五度。在布施的时刻,首先应防护自己的身口,就须有戒为助伴;在遭受到受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若在布施的过程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进来策励;在布施的时刻,心里应安定、专注,这就需要有静虑;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晓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所施物)的如法布施时,缺少聪明能行吗?故言布施度,实为六度具足。布施,非可望而弗成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甚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乐,又何尝不是布施?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惟有奉行三归五戒,四摄六度,自净其意,惹人向善,甚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导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导、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导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指点他们建立准确的人生观,赞助他们从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良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若何开展佛教慈善事业?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法,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佛教前贤的刻度重视和鼎力提倡。下面我将商量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根据及其史实,并为中国未来佛教慈善事业蓝图,作出进一步的商量。

一、健全僧伽组织。如法如律的僧团部队,是佛教慈善事业的基本。佛陀之所以要建立僧团,那是源自他的悲心远虑。佛法的教化工作不能因佛的涅盘而灭尽绝于人世,是以组织僧团就代表了佛法在佛后必须依僧的努力,持续在我们的人世发挥慈悲济人的功用,这是建立僧团的根本意趣。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一个健康的僧伽不只能抗拒外来的不法的侵入,也更将有力地推动佛陀的法化。

二、应多方位筹集善款,并进行有效治理,包管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筹集善款大致有五个途径,一是会员费用,我们有浩瀚佛教徒,只要宣传到位,获得社会的支持应是常理中的事。以会员费用的方法筹资。二是现代财团化治理,成立董事会,将社会富有阶层佛教徒的善款吸收进来,并接收其监督与指导。三是接收社会人士及佛教徒的临时捐款。四、设想成立佛教福利企事业单位,获得国家的免税等相关优惠支持,以自筹善款。五是设想与国际相关慈善机构合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进国际慈善基金。

善款得优先发给心地善良的,身残志坚等道德品德优良的特困人员,把慈善这一善举作为宣扬佛教传统美德的手段。例如,有些人只靠救济为生,只想等着别人的救济,却不想办法自力更生,如斯养成社会的一种懒惰,凡事只想不劳而获的心态,要引以为戒。

三、建立、并且赓续成长壮大正信的居士部队,宣传发动,依教奉行,广行布施,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死力量。

弘扬佛法是佛教的重要义务,也是四众学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四众学生的本质,加强自身扶植,才能适应社会成长和佛教再次辉煌的要求。僧人要戒为师,坚持僧装,素食,独身,要当好师长教师,作好榜样。重点在社会上的充裕阶层中成长慈善会员,组成董事会,进行民主决策,以利于佛教慈善事业进一步步入正常的健康成长的轨道。寺院要以赓续加强居士教导,培养正信正知正见,以居士为为辐射面,做好佛教慈善事业的宣传发动。居士弘法有特殊的好处,可以直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他们将成为佛教慈善事业的积极有生力量。我们面临的工作还很多,然则,我们有信心,并且信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鼎力弘扬佛教文化,宣传慈善事业,为合营构建调和社会不懈努力。

通顺佛教慈善信息,应用现代传媒技巧,鼎力宣传佛教慈善事业,让世人懂得佛教慈善事业,唤醒世人的爱心,并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导社会的介入。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导合而为一,以文化、教导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树立众生与我平等无二的慈消极念,从思惟看法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所谓“诸赡养中,法赡养第一”,佛教将从文化、教导方面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夫君们的精神品德。是以,愿望各位要踏扎实实,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言、喝酒。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世。揭示了佛陀重视人世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说清楚明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世,说法度生在人世,佛法是源出人世并要利益人世的。我们提倡人世佛教的思惟,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秉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惟,全身心实践人世佛教精神,救苦救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弘扬处死,为合营构建调和社会竭尽全力!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