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二战”大屠杀肆虐之际,何凤山大悲为本将犹太人送上了生命之船

学佛受用 2024-03-20

“……但见到他人遭恶时,我们必须要大悲为本,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见其好不忍见其坏,绝不可有分毫助成他人的恶果成熟,只能助成他人的善果行持……”

——引用自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极圣解脱大手印》

何凤山

也许很多人未听过“何凤山”这个名字,但他在犹太人心中地位崇高,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因为“二战”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舍己利他、无私救助犹太人,为他们无偿发放“生命签证”。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出席何凤山纪念碑揭幕仪式,代表犹太民族向全世界表达对这位高贵的中国人最深的感激和最高的敬意:“他,不是英雄,不是天使,他就是上帝。”

故事要追溯到“二战”时期。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充斥着排挤、屠杀犹太人的呼声。这股恶浪肆虐着整个欧洲,大批犹太人被送入集中营屠杀。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欧洲第三大犹太人的聚居地——奥地利。纳粹分子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

而要离开奥地利,首先必须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 1938 年 7 月 13 日,在法国埃维昂召开的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与会的 32 个国家迫于当时纳粹的巨大压力,纷纷以种种困难为借口,对犹太人的签证亮起了红灯,拒绝伸出援手。这无疑关上了犹太人求生的最后一扇门。虽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彷徨与绝望日渐弥漫,因为他们的生命走向倒计时。

就在犹太人绝望之际,时任奥地利中国总领事馆的外交官何凤山不忍看犹太人等死,他勇敢地向犹太人打开了发放签证之门。众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终于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往中国,或转道上海去往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

偶然谈及此事,何凤山对他女儿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何凤山签发的“生命签证”

虽然,何凤山在回忆录里轻描淡写那段救人经历,但在当时他却因此面临着双重压力:一、他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行举,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甚至遭到生命威胁;二、中国政界对此也意见不一,何凤山的顶头上司直接反对其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从 1937 年 5 月至 1940 年 5 月,何凤山顶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发放有序号的中国签证就多达数千份。当时有一艘轮船一天往返 7 趟,目的地是东方的避难“天堂”——上海。那时,持有中国签证的犹太人,不仅能合法离开奥地利,危急时刻还能将中国签证作为护身符,拯救自己的生命。

犹太人获救了,然而向来低调的何凤山很少提起他当年的义举。直到 1997 年 9 月 28 日,享年 97 岁的何凤山在美国去世。他的女儿何曼礼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讣告,提及父亲曾向犹太人发放签证的往事。不久,一位素不相识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给她打来电话,向她求证了当年他父亲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事。在艾立克和何曼礼等人的努力下,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才公诸于世,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为世人所知。那些曾被救的犹太人回忆起何凤山时,他们满含着泪水,那是无法形容、难以报答的救命恩情。

历史已成过眼云烟,但大浪淘沙后沉淀的精髓,却是我们必须珍藏和借鉴的。

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何凤山在面临勇敢救助他人与自身生命威胁的抉择时,他毅然选择了前者。这也正如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说当众生在遭恶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见其好不忍见其坏”,何凤山做到了。他那颗大爱无疆的慈悲之心,没有民族的隔阂,也没有国家的分别,只有无私利益他人。他的无畏、大悲及不张扬的心行也是我们要学习和践行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其生与其死”的情况。正如何凤山面临着犹太人的生死救助时刻,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大悲为本,面对众生不分残缺病康,一律平等视为亲人,尽我们所能救众生于水火之中。“要知万法皆因果,善因得善报,善报结善果,善果获正法,依法圆福慧,步入成就境,脱离众生苦,了脱生死轮,圆满成佛道!”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