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则广告的启示看人心之迷醉
现代商业社会形形色色的广告目不暇接。从众多的广告中我们透视反思一下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一些广告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人心的迷茫与沉溺来推销其商品。广告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不断地刺激和烙印现代人的六根与六尘。根与尘相碰撞的结果是六识的产生,而这六识由于受到了第七识末那识执我之影响,其劣根性是一切言语与行动莫不为自己打算,以我为本位。此执我之念是六识心浪的根本无明,任其发展的结局是流转生死,带给人的烦恼与痛苦将永无止息。广告正是利用人以我为本位这一根本无明的弱点来催眠麻醉我们本已不十分清醒警觉的大脑,引诱你一步步朝它为你设置的陷井圈套里迈进。
有这样一则广告非常有趣,也很说明问题:当你伫立在一幢高级别墅的前面时,你是否想过,你对得起自己吗?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你也应该拥有这样一幢现代化别墅来奖赏你自己。人生得意,享受之时。朋友,一旦拥有,别无它求!这则广告推销的是别墅,事实上许多广告的宣传都有类似的词意在里面。比如:名贵手表、高档服装、高级轿车、名烟名酒等等的广告宣传,无疑都是在激励引诱现代人去追求物质给感官带来的享受,满足自我日益膨胀的欲望。
我认为现代人最清楚、最明显的理想都是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安全,能够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什么是好的标准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吃好、住好、穿好、行好。这种有形的欲求会逐渐发展到追求自我成就。这样的发展,大家都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追求成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有价值也是必须和应该的,也被社会所认同。但是我们却在这里要看到那一层潜在的深层的危机:人的欲念,一旦蒙昧了本性导致无明不断发生,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今天坐飞机,明天就想坐火箭,火箭又不如宇宙飞船坐着过瘾。商品社会的不断繁荣,人们对物质的贪求已经不是匮乏性的需要而是变成比较性的需要,问题的严重性,结症即在于此。
这种需要不再是自发的,而是被社会共同价值所感染,认为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也应该这样。在这种互相攀比的需要里其实埋藏着人类内心深层的不安与痛苦。这种不安和恐惧已促使比较性的需求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无端的占有欲、拥有欲。由于心灵的空虚匮乏、恐惧,财色、名利、权位、爱情,这些外在的副产品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他想依赖于这些东西来达到其心的安宁,而这些外在因缘是随处可变的,一旦突变或消失,其心哪里还会安祥呢?即使现在暂时拥有,其实也是恐惧性的拥有,当拥有的这些一旦受到侵犯、伤害、挑战的时候,极度的恐惧不安即刻涌上心头,遣散不去。由此我们可以说,生命错乱的总根源是妄念、欲望的存在。它又是人心迷茫与麻醉的根源,所能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只会是不安与恐惧。可见,解脱者,一定是依赖于某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来使自己达到真正的心安与自在。
(二)人生的两种认知坐标非超越性与超越性的自我实现
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学说和需要层次(参阅《动机与人格》),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匮乏性需要和发展需要两大类,也即人的非超越性与超越性自我实现,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层层相同,有如一座五层塔,超越性自我实现居最顶层。
我们把在匮乏性认知的世间生活,拚命追求自我成就、不断地去拥有来满足他的基本需要而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获得成功,但极少考虑人存在的终极价值的人称为非超越性自我实现者。这类人包括那些优秀的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学术专家等等各行各业的能人。他们也有相当的智慧和胆识勇气,否则追求自我成就就不会成功。由于个人的努力和开拓创造,他会拥有越来越多的钱财、名利、权位、学术、专业成就,这种追求成就也是被社会大众所肯定与鼓励的。但是在这种成功结局的背后不是超越而是他把自己慢慢地封闭在一大堆专业成就,封闭在光彩荣耀里而渐失对生命的警觉性,日益自我沉溺。表面看起来,他显示给世人的是他在一个很安心、安稳,也有所得的地方生活着,而实质是,他是为了逃避不安与恐惧人为制造这样一个避难所,不断造一些虚幻的假相来说服自己,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他现在生活得很安心,很自在!他心可欺,自心难骗。果真自己心里的不安与恐惧由于自我成就的实现而不复存了吗?不是的。他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大的假安心。
其实不安与恐惧在人们心里的存在与活动,世人是相当清楚的。无奈人们常常是不愿去,也不敢去正视它、承认它、思索它。由于心灵的软弱与自我沉溺,他虽有智慧和勇气追求自我成就,却没有智慧勇气来真正地面对自己、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英雄征服了天下,但无法征服自己。心灵的残缺使他自己或许根本还没有察觉到他是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中,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他认为他的智慧和才能及现状足以使他相信自己还会更成功,更拥有。这种不断追求的动力使他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对生活和生命没有相当透视醒觉功能的人,是极难察觉到自己一直是生活在假安心的避难所里。这一残酷的现实性,他不敢承认,他会在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又开始他新的追求。
面对众生的业力(也包括自己)如同大江东去唤不回的现实情况,一念忽起的感伤与悲悯常常油然而生。西哲有云:一个作家和一位传道者是一致的关怀着永恒,走着孤寂的路。每思及自己的亲人、同学、同事终日碌碌,疲于奔命的生活情景时,常常也只能为他们的命运挥洒一掬清泪。漫漫长夜,又有谁是知音能听见我内心无声的呐喊呢!
几年来做为修行人,我并不曾稍停禅修的体验,自觉自己每天都有大小不同的省悟,也更觉自己浅薄和渺小卑微。曾有一段时间不知深浅地想去尝试弘扬禅法,无奈自己根本还没有唤起顽石点头的本事和无碍辩才,其实只是有心无力。我所能给人的,别人似乎并不需要,而别人现在所想要的却是我没有的。即使这样,那种想把毕业精力用于弘扬禅法的理念依然存在,只是不再浪漫地奢想短期可成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解脱与心安,常乐我净,使真常不灭的自我永远安享清净无染的极乐,是人类心灵的最高峰,但绝大部分的人距此太遥远了。他们不知如何追求,同时自己也根本无意去追求。即使是知识分子、艺术家、政治家也鲜少例外。
我们把达到人类心灵的最高峰,使自我实现需要居最顶层的人称为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用佛法的观点也即是自我实现达到明心见性,自性成佛。在芸芸人群中,这种人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尤其在佛法处于末法时代的现代社会。我有时又想到用如此超越性的自我实现者(超越了匮乏性的基本需要)的标准要求非超越自我实现者,是不是有点太苛求于人了呢?但转念一想,全人类终极欲望的归宿一定是对无上菩提的求证。因为人类要想达到最终的解脱和心安,由必然王国而达自由王国,通向永恒幸福或元明极乐、无住涅槃之路最终只能是象释迦牟尼那样誓证无上菩提,这条路最容易也最难,舍此别无殊途。
我们再也不能逃避心灵的恐惧与不安,心整日在向我们痛苦地呻吟,你我岂能充耳不闻,迷茫与麻醉?要善待自己、真正地对得起自己,只有无所逃避与转移地回过头来直接面对不安和恐怖。屠刀放下,当下就是解脱者。
(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究竟是什么?
我想只有把这个问题彻底地弄清楚,才能真正地看破,放下而得大自在。我们拥有什么?在解脱者看来,你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一把杀你的屠刀而已。它把我们的心杀戮得支离破碎。整日处于焦虑、不安、恐惧中。使我们的生命发生错乱。在前文第二部分已经说到了妄念、欲望的存在是不安、恐惧的真正根源。由于我们的妄念和欲望断不了,所以活得那么不自在、不安祥,那么的疲惫不堪,身心憔瘁。数十年,我们东奔西跑,东墙壁打倒西墙壁,真可谓一片狼籍。今天我们不再逃避,好好收拾归来,静心反省一下,我们拥有那么多的名和利,为什么还有不安呢?怎么总是找不到那种山明水碧的心态呢?只有如此反思,才是认识生命真相的开始。
在静静地反思觉悟中,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是当我们意志薄弱和疲倦至极的刹那,那股莫名的不安和恐惧感显得特别强烈。当已无力并无法记起我们前一秒钟的成就时,我们的心还不恐慌吗?人之业力使大家习惯于生活在有所住的世界里,要认为自己拥有的成就和荣耀是真实的,就必须靠记忆去努力攫取证明。只有如此地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说服自己,鼓励自己明天会更好,才会认为自己生活在有所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的。而当提醒自己的力量薄弱或近乎丧失时,不安的那股幽灵即刻浮现。由此看来,我们原来是生活在由记忆和妄念构成的世界里,我们的生命中原来所拥有的其实与只是一大堆的记忆,一大堆的妄念和念相而已,它们是造成人之心灵不安与恐惧的根源。
当我们觉思到这一生命真相时,就应该在生活中发勇猛心,时时坚决根除妄念,不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否则,要想脱离不安和恐惧是不可能的。对于永无休歇的六识心浪不予止息,相续不断的意识,记忆就时刻在起作用,想要拔除生死之本,跳出茫茫苦海也是不可能的。
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众生妄念习气。全部佛法、禅法之精髓归结到一点即是断除妄念。妄念止息,当下就能回复到究竟涅槃毕竟空之老家,明悟自心彻见本性,那里还会有那么多的挂碍和遗憾呢?正如《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想做到心无所挂碍,断妄心而无有所住又谈何容易。古人说,断妄想如断四十里流,由此可见一斑。断了妄想,就是般若。
(四)想到了临济禅师的一句法语
当我刚刚接触到禅法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临济禅师说的如下法语:山僧这里别无二法,我这里是逢罗汉杀罗汉,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大禅师怎么会一开腔就要杀这个、杀那个呢?怎么说得这么恐怖?到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此语的真义。由此而感念他老人家原来是如此的慈悲无量。禅师把般若之威风亮出来,用般若之威德力横扫一切,只是为了救渡众生早日出离苦海。我们好好想一想,旷劫以来我们的六识业力,幽暗无明有多么的深重,临济他老人家若不如此生龙活虎般见什么吃什么,见什么斩什么,又怎么把你我头脑中的无明妄念扫干净、吃干净呢?我们整日抱着一大堆妄想无明却自得其乐,逐日沉溺而不知,拥有的那些只是一大堆早已腐臭的垃圾,自己都懒得去清扫。禅师本可一人离你远远的自住禅定,但慈悲的禅师并没有这样。他亲自来做一个清道夫,帮你把那一堆堆臭垃圾一点点铲除,除旧布新。想一想谁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大慈大悲的菩萨、祖师、禅师还有谁?禅师们早已安住涅槃之乐,但众生尚未渡尽、禅师们仍有欲心,这一欲心就是要渡尽众生,使我们都能从追求物质的欲望转向追求实现自性全部潜能的欲望。但是对待这一切,我们又是怎样回报的呢?
般若之威德,能动两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可悲的是我们太没有智慧,对于禅师的慈悲之举不是感激涕零而是嗔恨交加。他这样一弄反而使我们更加恐怖惊慌。因为禅师的说话使我们更没有抓拿了!我还想读大学,我还想升官,我还想升工资,我还想分房子,我还想禅师这样一下,就搞得我们这样没有,那样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也没有,心中没有一点依傍,我们怎能不慌,怎能不恐呢?自然要怨恨了!禅师想给你的你并不想要,你想要的,禅师没办法给你。我们怀宝迷邦,流离失所,心病病到何种程度,我们为什么总要抓住个什么东西才舒服呢?盼到东又想盼西,总在盼呀盼,盼到手了都不晓得究竟要盼到什么东西到手自己才满足!自己的心态自己都没有办法察觉,我们不是太可悲了吗!
有根器、有智慧的人,又是怎样回报这一切的呢?当禅师把那颗明珠指给他看的时候,他是惊喜狂欢,因缘成熟,当下就敢悬崖撒手!敢把一切包袱挂碍统统放下。因为他见到了就能做到,做到放下,还有什么不能了呢?武汉归元禅寺藏经阁有副对联我常常记起,是这样写的: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对照反省一下我们,连正确的见地都未有,更何况去做了。有的只是邪知邪见,在邪见下去做,做了怎么能放下!更不要谈了解脱。看破、放下、自在,智者能在应无所住的那一刹那间而生其心,此心无生,当下息止一切妄念,但又活泼泼能生般若,明珠显现,一了百了,一得永得。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师们一道把臂同行,并肩立于常乐我净的妙峰上,智者不欢喜,又有谁欢喜。
慧开凿巨像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王麻子清代安徽商人程伯鳞,久居江苏扬州,信奉观音大士极虔诚。乙酉年的夏天,乱兵经过扬州城,程君祈祷大士垂救,梦见慈悲的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全家十七人,十六人都能免难,只有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追求本心,回归淳朴,这样极简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转载自作者:日本二三事日本人的收纳技术,在极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酣畅舒爽,大概也只
金玉良言时间:2024-12-31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
香道道具时间:2024-10-21
贾宁燕老师是国家一级茶艺师,著名香文化推动者,香道课讲师。她和著名的茶艺大师乔木森老师学习香道多年。为什么香道课要让茶艺老师来教呢?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17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宋无门和尚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坚在论坛中提出:禅宗的本质就是生活禅,而生活禅直接目的就是使平凡的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人间佛教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年来的刻苦实践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都将参禅打坐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训练,因为禅意通常能给人带来参透人生的智慧。禅家认为,心与宇宙合一,人回归自然之后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展现心境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0
生活中的佛教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后人尊为净土宗九祖。大师一生淹贯内外典籍,著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大师与九华山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二、如何开悟?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智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08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自然规律。中国文化对于生与死的态度,自古以来真的是太沉重了,太不应该,也有些太落泊、太悲观了。世事本来无常,这些不必要的想法无形之中在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2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原来的低矮房屋,转变为现在高大直立的现代楼房了,房屋模样的变化,风水的本质确实不便的,风水是一种磁场能量,与古代风水查看方式不同,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2
禅宗公案:迦叶尊者的微笑道坚法师迦叶尊者的微笑西天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尊者,摩揭陀国人,婆罗门种姓,曾为制金器的工艺家。他过去生中曾以金饰佛面,因而相貌庄严,身有金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7
禅宗公案:临时助产师道坚法师临时助产师佛陀时代的弟子们,大都过着团体的修行生活,相对独立的活动,就是外出的乞食传教了。佛弟子乞食的目的,在于传播佛法,解除群众的身心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7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祖庭中轴线在四祖寺接待来来往往客人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客人们总是希望同时到五祖寺看看。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奇特,黄梅这个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6
在生活中善于用心就是修行如瑞法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印度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那个地方的人,生性比较好斗,所以人们都不敢去那里去弘法。那里,久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2
古代的人们,遇到嫁娶、出行、开市、动土、祭祀等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选一个好日子,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趋吉避凶。古代的行军打仗是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这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8
择吉日吉时习俗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其根本就是寻找用事活动的适宜时空点,能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吉祥如意的结果。那生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8
说起道教音乐,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法事上面的乐曲,其实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道教音乐还包括了一些戏曲当中所用到的。有的人喜欢听戏,多听道教音乐也可以修养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6
我们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地方习俗,而很多都是经过历时的演变而来的,而道家的一些习俗对于人们的生活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比如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祭拜先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5
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有一个问题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家居士持戒很难,生活中有时是避免不了犯戒,比如家里种了玉米长虫子,不打药就没有收成了,打药就杀生,在家居士怎
佛答时间:2024-06-14
佛法原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该是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研究、实践的高深学问和专门技术。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论,也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联结的,也是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风吹云舒卷,淡看人间路。静谧的夜晚,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的画面。抬头间,繁星垂挂天幕,定睛处,不知其名的星座任云儿在其间穿梭。有多久,我没有好好跟自己相处,而任由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