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著述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
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
净土三经合刊序
净土丛书序
蕅益大师净土集序
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
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
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
重印弥陀净土法门集序
林居士念佛感应见闻记序
律航法师文钞序
道源法师讲观无量寿经序
赵居士祝寿印施观经妙宗钞序
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
重印思归集序
无量寿专刊发刊辞
禅话与净话弁言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
净土教法,都摄群机。三经并曜,若天日星,普遍法界,靡不照临。其间小本弥陀,收摄尤广,四法修习,无妨殊程,开端治经,罔不由始。惟此经言似浅显,义实玄幽。古德虞人不解,空游宝山,竞起宣扬,代有注释,抉微启密,奥旨大彰。方知真实教体,即在于斯,不须别藉华严以赞之也。尝取诸家注疏,周遍涉猎。或明乎心性,或圆其事理,或科判精严,或析句详尽,分枝吐芳,皆有独到。惜乎初学,力有未充,遍读则势所难能,择一又失之摸象,求其义句通诠,言浅旨备之作,愧予谫陋,而竟未获睹焉。近人虽有直解句解白话等著,非伤之繁,即病乎略,其于启蒙之功,总未觉其尽洽。芦桥之役,避兵入川,时应净侣之邀,各地开演,因取疏钞撷补,作为范本,根虽等差,语尚契众。积久集其摘录,遂成卷帙。至经中未释之文,妄僭补足。间亦旁引他书,附加考证。名数则列表另疏,为免畏繁生厌也。稿脱自视,堪助初机。久藏行箧,未正有道。岁庚寅春,侨寓台岛。复值邮路烽塞,贝叶绝源。宾主缁素,乃有印经提倡,怂恿付梓,俾公流通。爰出是编,权乘其乏。志在利生,讵计工拙。固知饾饤之诮,自不免于大雅,然凌华岳浮沧溟,以此作小梯航,似亦未始无补云尔。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
俗习以祈年诵金刚,超荐诵弥陀,世久泥之,岂其然乎?夫佛法本圆,无不一体而广用,其机如此,安能因世俗而变之哉。观四句偈,戒著寿相,孰谓祈年;持一声佛,罪消亿劫,宁独超荐耶?予友陈开士煌琳,学优而仕,退修净业。岁乙巳,眉介七艳,亦其封翁,返真百纪。子弟辈咸谋称觞,开士则嘘唏追念远芬。止之再,子弟请之再。既而曰:称觞何若祈年,追远莫如超荐。然二者皆当作福,有以成之。遂议刊是经解,行乎法施。於戏!尽美矣又尽善也。弥陀圣号,汉译无量光寿,可云善祈年矣;闻经受持,即得往生,可云善超荐矣;子寿其父,孙荐其祖,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刊施斯经,得非美耶?蕅祖要解,灵岩印师叹为古佛不逾;文微感深,古闽瑛公复作讲义以显。印师开士之业师也,瑛公开士之乡党也,刊是经解,兼有尊师敬乡之义,斯又足称善矣。且所施之法,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者,普被则法易得宏,全收则众易得化。合而观之,以此经解刊施,实为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正不止一人之祈年,一人之超荐也,故曰:尽美矣又尽善也。或曰:然则金刚不可以祈年欤?曰:意不如是也,应依乎法,不依乎俗而已。金刚者,般若之德,摄于六度;弥陀者,无量之义,包乎四檀;于以见二经圆而不偏。不惟是也,即金刚亦非不四檀;就弥陀亦非不六度;更何执此用祈年,彼用超荐也哉。惟众生根器多类,修持有专,般若宗下,自应法法不离金刚;净土门中,何妨事事皆是弥陀。尚乎专也,非生执耳。今开士专精净功,刊是亦当机之一道也。至其经中灵文,以及要解讲义诸旨,缁素前贤,各有其序,俱已摛藻咀华,钩玄抉微矣。予不学,不敢再为言,兹仅就重刊缘起,略为志其鸿雪云尔。
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
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也。佛法者何?净而已矣。所净者何?根尘识皆是也。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汇而辑之,曰净三经;近德益以华严行愿品、楞严势至圆通章,曰净五经。前汇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后益选其专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依圣言量,末法惟净成就,又云普被三根。姑无论其探源析流,遍饮其水,盱衡当时,果能贯彻三经者,宁多乎哉?仅弥陀一经,闻者较广,但亦依其文,而作讽诵,鲜能达其义,如法实修。虽有圆中钞及疏钞等,非不浩浩渊渊,探赜索隐,第以辞藻典雅清铄,非夫人尽能受;仍如宝珠裹衣,贫子不富。佛法难闻,似又不一其障也!蕅益大师要解出,文润而质,言简而精,性与相双彰其谛,禅与净融而无诤。求解者,豁显其义,求行者,详示其端,十三祖叹为观止,良有以也。古闽高僧圆瑛法师,复虑格于教相者,或犹难入,又随文逐句,增以讲义,使解若疏,讲若钞也。如是则弥陀一经,三根庶普被矣。宁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竞,流通典籍,亦复为一障焉。台省净学,习是经解者,乃为上海锓版,序有壬午暮春;迭次翻印,皆依原书摄影为之,后始察知多讹,凡所翻,无不讹也。虽亟思而正之,惟艰于校勘之求,固须胜其事,细其心,且当恒其德也。辛亥夏,古粤许宽成教授,慨而任之,复得郑胜阳居士之助,遂铸铅易型,自成新版;并拟遍搜旧刊而封之,不使重出于世。嗟夫!无圆公讲义,要解不彰;无要解,阿弥陀经之秘不显;无阿弥陀经,净土之普不被;无净土,无量佛法不能济其穷矣。稔其事重大也如此,又安可再容鲁鱼亥豕,混淆于人心耶?闲尝省其咎由,其辞至无可遁,其事至无可委者;何以未先塼本于上海,后不肇末于台湾,任其悠久流讹,垂三十年也?不知而翻,是其疏;知而仍之,是其慢,信奉弘护云乎哉?今之刊也,在正其讹,讹正而后流通,冀少补既往之愆也。若因之忽者不忽,弗信者信,是又今刊之所切愿者矣。
净土三经合刊序
泛观藏典,其后分每赞写经,若曰施大千七宝,不及此福德一分。后世闻之而兴,作者繁焉。干禄位名写之,寿写之,追荐者循写,凡有祈祷,尤多写者。默察其机,信未解佛说义也。写者或濡毫经旬,延宕期月,方成一卷。所写则择乎流行,采诸易简,毕竟高阁。其于流通利生之旨,鲜有能及之者。乡人靳君鹤声,幼任侠,文章出桐城,解绶而后耽佛。昔客渝州,还建业,继播迁台岛,无不与偕,朝夕二十年,论道相契而乐之。尝曰,流人耄矣,犹不得故乡祭埽,追远云乎哉,写经以荐如何?予默然。越岁复以告,予默如故。今寅春,适君稀龄弧辰,友好议醵寿,比闻遂辞。趋而请之,君曰劬劳未报,其自寿也奚安,再辞。众集婉陈其情,无以却。报曰,请从俭,宴蔬食,移金刊梵经,以不杀祷延寿,以施经普获福,不亦善乎?众咸喜,一人曰:本为君寿,反为众祈福乎?又一人曰然,未若报本,以成君之孝思也。议各歧,询予以决,曰经不云乎,‘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今刊回向劬劳孝也,众友贶金义也,普作法施慈也,亦何异于分炬哉。君曰有愿在,易刊不有背乎?曰写经之说,在乎宣扬,写迟隘而刊疾广,谁曰不契佛怀。为之疾行之广,则流通之道达矣。复咨刊要,四正法戒成,象法禅成,今值末法,舍净何所依哉。夫净土三根普被,群经指归,专说者为三经,第惜注繁增困。自弥陀要解出,灵岩叹为古佛不踰。观经妙宗钞出,云栖赞为利钝双接。无量寿经注较寡,以隋小远义疏称备,合刊博施,则利生之道达矣。有明乎万法一如,诸相非相,则寿而非寿,非寿而寿。至云报劬劳,祈众福,流通法,利众生,皆应离分别,随法缘,泯相归性,等观虚空。其福德之大且广,又岂心言所能思议。此予向之守默,而今之所以畅言者也。君欣然诺,嘱为序文。曰予言质而少文,不可以为序。进强之曰,质犹文也,文质之相未泯,子之言何以立。曰有是哉,遂不自谫陋,为记其刊经因缘,俾获是刊者,知所益焉。
净土丛书序
佛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云何?三车超众离火宅也。四九年不一息,三百会权实善说,良以减劫障重,众根差别,有不得不然者,岂好栖栖饶舌者哉。夫日月之出,不为照于一时,虽常而不一其象,日有昕亭晡暌,月有晦朔弦望,不一始育万物焉。圣道之垂也,宁异于是?故广八万法门,鉴机上下利钝,巧立大小三乘,非广无以摄群蒙也。然圣智远彻三际,悲愿无穷,知众知解,知因所致,而又有悬记启后,示以教顺时变,应各择其所重焉。时正法成就以戒,入像法成就以禅,此皆性修自力所致,皆以断惑而出要也。今值末法,非不禅戒,而能十方坐断,七满纳命者,能见几许人哉?故曰:成就唯净。净有殊乎?曰不殊也。论教之相,转识成智,无住涅槃,净则以心作佛,乘愿再来。论理之体,圆融三观,无相而相,净则心土一如,念而无念。如是矣,奚有殊耶?复曰:有殊也。论行之轨,三祇六度,尽元品惑,难矣;净则克期求证,带业横超,易矣。论果之德,七地不退,六即究竟,劳矣;净则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安矣。然则是有殊也。更有殊之殊者,即二力接引,同居圆具寂光,尤为一切法门所无者也。能明夫教理性体也,惟一乘不二,行果事相也,必善巧多方。言不殊,乃一乘之实际,殊者,乃事相之权宜。始则教为实以立权,终则果无权惟其实,达之则圆融一多,执之则圣量成碍矣。行者取难劳求成就,能得之,取易安求成就,能得之。苟少三祇生灭之忍力,不住涅槃之悲愿,与其以自力行难或徒劳,曷若以二力行易而保安哉?且不待末法尚净,而在正像,亦未尝不尚净也。或能微细作观,三藏十二分教,首华严,迄于涅槃,总一切法义,由戒及慧,由信及证,何莫不皆依乎净?惜众不加察,始有西方极净之特标,西方之净,实集全藏净德之精华,此精华即为全藏之第一悉檀焉。虽十方佛刹,皆有净土,而经教所赞修者,不谓其他,而专指归西方一刹也。惟其法难解行易,好执者反又生障□趄;畏解难,过在放逸以置之;疑易行,过在骄慢以轻之;遂致宝山当前,仍复空手。佛早知其如此,故谆谆说出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三部,随彼六味十方,嗜各不同,任食其一,无不皆果腹也。历代贤达,承佛之旨,广萃七经以接之,选五经以导之;其众生知见,亦与之俱增,而仁者亦辈出,匡其淆乱,宏净诸论,竟汗牛充栋矣。喻百病待疗,药尚忧乎匮哉?岁己丑徐蚌之役,兆民播迁,文献荡析,台湾行都,虽有大藏征集,而各宗论著注疏等不与焉。有道安法师者,恐久而湮放,毅然有编印各宗丛书之发起,以净宗法圆顿,摄受普,首辑之。又得陈居士子平为副、毛居士凌云主编,历三寒暑,都为二百八十余种。於戏!此乃有史以来,震旦第一之创举也。窃以散者能聚、法末能宏、反博取约、述而有作,有一尚难,况乎四者,岂但为庐山之功臣、火宅之车乘,且能顺畅我佛之本怀者矣。语录:有问三车与白牛之别者,祖斥其外觅,余曰:能拨此净丛,得于净者,祖意云何?至此次大业功德,经之,营之,成之,事物本末,言尽详于缘起,序不雷同。
蕅益大师净土集序
古有为盛德掩其学者,有为博学掩其德者,亦有德已彰而仪行犹闇然者,学虽显而文章转迍邅者,固同一可慨事也。蕅益大师,淹贯内外典籍,著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后世尊为净宗九祖,是其至道隆德,人皆仰之矣。至其四次刲肱事亲,四八发愿向众,抑终身不称和尚,嘱磨骨普施鱼鸟,反渺为人知,不亦名彰而实晦乎?小本弥陀,净宗基础,名注近百家,要解一出,天下讲席宗之,如群流之赴壑。灵岩大师,至推其书为古佛不踰,想见其学之醇,又昭昭也。人反于其文集,畏若望洋,即关宏净之作,亦未尝全窥焉,何又学显而文蹇也。夫不能诵其言,式其仪,而徒赞之,岂殊隔诸云霓而话山哉。斯众生之障欤?抑蕅祖之高且坚欤?竹南狮山会性法师者,生有异秉,童真出家,早岁受具足戒,不同流俗。一庵阅藏,十数春秋,教尚南山,行在匡庐,俨然以蕅祖为则也。见之者,或云其知守戒也,或云其好读书耳,言下皆淡漠焉。岁己亥,师掩法华关于山中,检蕅祖文集,凡涉及净土者,咸摘录集之,成书二卷,名曰蕅益大师净土集,冠以年谱,殿以诗偈。予读之,始知蕅祖不独道果圆明,而其世法助行,更有其至不可及者。曩震其文浩繁,辄惮问津,今已餐其英,而饫其华矣。悬知此书应世,虽为晚出,而其所选精粹,理机双契,行将与净土十要,先后争驰骋也。於戏!是书可谓蕅祖之功臣,会师亦可谓蕅祖之成时矣!然则会师或因是书,其德学由掩而著乎?曰此非会师之志也,亦惟有期乎四众;以戒为师,常住正法,以净为归,普济三根而已矣。
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
观夫古今之文,古尝一而今尝异。一者圣贤之文,异者文人之文。文人之文只为文,圣贤之文是为道。文者不必有道,而道者必茂乎文也。文者何?藻辞而已。道者何?立言是也。言有立乃据于德,能宏乎道,道成于功,淑于人善于世者也。屈宋班马,文之文者,鲜乎道,而其文故可仿与议,因其异乎醇也。三藏六经,文之道者,辞尚达,而文自不可仿与议,惟其精于一也。净宗十三叶祖,印光大师者,数阅藏而不注经,能文章而不箸书,于儒有近乎颜李,于释有比于饮光也。度生遍震旦,开示无虚时。人得其示,不约而同皆宝藏焉。有心者搜众藏而荟之,名曰文钞。无雕琢,去陈言,问之醒于目,读之动乎中,如闻雷音腾于纸,如饮甘露润诸喉,曩所闻真语者如语者,今始知之矣。凡天下之修净者,莫不庋藏一函,由放逸而警惕,悔懈怠而精进。不知佛者,初闻见而起信,继信增而皈依,从而持戒修福,终成愿行佳士。於戏!未见颜色能倾心,未聆言语而自化,此文钞之谓文,立言乎,立德乎,抑立功乎?信乎圣贤之文,道而已矣。吾友周子庆光,德纯学邃,祖之再传弟子也,适国家倡兴文化,受聘于文化学院,主编中华大典,采而入之,俾与龙藏并耀乎世。开众生之慧目,彰净宗之正范,此一因缘,功德亦逾须弥矣。又复征资广刊,冀得流通靡遗,所作所兴,回向朽躬,并嘱序之,朽不之辞焉。倡兴文化也,利济众生也,推阐佛法也,显扬师德也,布施回向也,无一而非夫道。以有道之士,流通有道之文,道在斯矣,道在斯矣。宜与其道故不辞,且不以难为言而不序。至祖之行业,及文钞之结集,各详原序中,兹不赘。
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
贝经流通分中,辄赞书写。厥后镌铸术兴,援义以之而代。顾其义非一,而世知每拘于福德也。今观穷乡僻壤,何莫不有贝经。斯非正法之畅流,乃镌铸福德之普行也。诚以诸经玄邃,发心宏宣者,不观所机,惟明求己福德,药与病违,遂致受者茫然;上者徒存敬而供养,下者或束置于高阁,利生云乎哉?流通云乎哉?且闻之,正法律契,像法禅契,末法仅契于净。既净矣,律也禅也,岂不一如也。惟是法体一如,而相用万殊。不有一如之实,无以阐法体不变。不有万殊之权,何以成相用随缘。是净尚大权而导实,有开显废存之善巧焉。导实惟佛究尽,故当信。善巧三根普被,故易行也。其时其机,可忽之哉。净宗十三叶祖印公,以今文时言,宏此当信易行之道。被化者广,得度者众。人集其言,曰文钞。篇短简要,已风乎海内外。而钝根犹畏其繁,不能受之,宁非憾事耶?有先进净通开士,摘其简者之简,撷其要者之要,汇而刊之,曰菁华录。契机矣,利生矣,而流通之量,又有感乎不足者矣。古吴赵居士茂林者,亦祖之高足也,净业专一,愿切宏扬,偶得是录善本喜之,集同好而模刊,以期绍述祖德,而普济乎末世也。此其愿,此其缘,而不系乎福德,深有助于利生流通矣。原录有序,备言其旨,仍存之,可窥而详焉。予与居士,为同门友。嘱为新序,虽不敢辞,避剿说,不再及前义,谨就重刊因缘而述,聊复随喜云尔。
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
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其法超乎群言,其行加乎众圣,固备权实五乘,曲尽善巧;而力不足者,仍憾学有难成,佛知其然,澈露悲悯,故于八四门余,复说净土,如是利钝三根,齐资无远矣。人见其利,代为宣扬,以致玉轴缃缥,汗牛充栋,反使后之来学,望洋不前。吾师 印公,出弘斯道,几五十年,只述不作,虽有文钞风世,皆是与门弟子问答之书,读其言悃愊无华,人辄乐受,因以被教获度者,遍天下焉。己丑变作以来,闾阎忧怛,有能屏息执书,终一卷而不厌者,似亦无多其人,此实情绪环境迫之也。然风雨昏途,漫漫长夜,张其盖,然其灯,而授之与行人,岂他徒之责哉。智温学长拟撷续文钞中,一函遍覆及临终三要两篇,合印一册,广为印送。用为应病时药,济渴蔗浆,偕老友周子慎居士,就商于予,予抚掌曰,善矣哉,遍覆三要,乃净业始终,执其两端,则得其全用,且遍覆旨在出世净因,而于伦分之敦尽,灾祥之避趋,皆为摄要,是不离世法,以求菩提也。三要旨在往生净果,而于悲心之推施,福田之培植,尤深致意,是不忽度他,以求自度也。既于净业始终,世出世法,自度度他等,俱无间然,谓为佛法澈底全彰,亦无不可也。果使契机适时,有益乎众矣,又奚必强之累累五车,浩浩三藏者哉。
重印弥陀净土法门集序
窃闻性空不变,起用随缘,心合道者,其行藏可以知矣。顾其事若显,而其机实微,至有思未能及,言辄有过也。不观夫月乎?甲见其朏则呼生,乙见其朓则呼灭,见其弦望则又呼之为圆与缺。於戏!月果有生灭圆缺耶,抑无之耶?月体性空不变,人不之察,月用相有随缘,众皆仰之。谓之生灭圆缺者,是滞显之常情,谓无者,必体微而妙悟。太虚大师者,乃一代之高僧,圆解三藏,权行四摄,其自证也,非空非有,其宏法也,亦教亦宗。亲炙之徒,得闻半偈,则质然曰,师相宗也,或曰,是三论也,亦有谓禅者、密者,惟鲜有闻称之净者。久而杯弓蛇影,竟曰师不弘净。此只窥月相一好,便谓得月,实则相尚未能广测,而月体更何从得及之也。丁丑芦桥之役,避兵渝州,亲师于长安寺,尝以净请益,辄得循循讲,不厌,并诲之曰,圣教量不须疑也。是时各方庶士,咸聚于渝,往参者各有问,性也、相也、天台也、贤首也,杂然而前陈,师皆庄而答之。如七弦在几,扣宫声宏以舒,则应以黄钟,挑商声散以明,则应以南吕,于角徵羽丝,莫不皆如所应,不鼓者不鸣,第同余所鼓者鲜耳。战结后,以舟车少,又羁渝一年,于友人处睹斯书,喜而索之,获其赠,箧而来台,将漫漶矣。莲友李树德居士欲印经结缘,就商于余,忽忆及,遂出授之曰:此三根普被之法,旷世希有之缘,可流通之,福德当亦异众。居士愕眙曰:师不宏净,无得假托者也。余笑而述其因,涣然而喜。又曰,书中补白所取甚杂,曷删之。余曰:此乃战时物乏,剞劂者有苦心焉,权存其旧,可见前人之惜物,为可法也。故仍之。居士又嘱为序,曰是可序也,特备举所知,冀袪众惑,且俾后之学者,了知因指见月,月非是指,见有生灭圆缺,亦非是月。庶几遗相观体,望道不远,否则体固不可得,恐所见之相,亦不免扣盘扪烛焉。
林居士念佛感应见闻记序
三代书如何,遭秦火而不知,汉后之书犹存,合而观之,经史子集,莫非因果,鉴之式之,世风淳焉。集部有小说稗史,递衍至今不衰,而普及读者,实驾乎经史之上。惟其品不齐,不列文献,然历史类、风俗类、武侠类、神怪类、寓言讽世、儿女柔情等类,类虽繁,无不以善恶惩劝,为其旨归,以有辅翊经史之功,故名儒开士,皆不黜焉。但事有虚构者,有尺丈过甚其辞者,有恰如其分者,是以人有信不信,故孟子有不如无书之叹,恶其虚构过辞也。书则如是矣,而人心亦多不同,有信古书所载者,有信今人所言者,有信书不信人,信人不信书者,有信古不信今,信今不信古者,夫如是,非全信也,非全不信也。是***者为今人,今人所记乃今事,今人人多识之也,今事人多知之者,不虚构,不过其辞,如之何而不信,信则培阴骘淳世风矣。此记之作,为有信者作,亦为有不信者作,今不信,未必不信于他日,故作不唐捐。或曰:君所言者因果,未敢拨无,此所记者感应,不无疑耳?噫!因果者事之现相,感应者理之动态,事与理,动与现,若能离之为二,因果何有哉?又难之曰:因果经史详矣,又焉用此为?曰:不闻乎法华之善巧欤?说法,则中下不契,说譬喻,则上中皆闻,说因缘,则三根通畅,而辅翊经史,此宁不胜,果信乎此矣,始能望经史之堂奥。
律航法师文钞序
文学一科,为世所崇者,以其载道也。其次以抒性情。载道之文多敦朴,抒情之文虽婉亦真,读之但欣乎道,契乎情,至忘其之所为文,斯文之上乘者,是以贵耳。若夫摛藻扬芬,雕云镂月之作,华多而实少,道晦而情隐,读之非不摇曳生姿,铿锵有韵,亦止于辞章而已,斯文之下乘者,有何尚哉。余友黄胪初将军,以夙世善根,获闻净业。虽处锋镝之际,未尝少懈。解甲后,避乱来台,从慈航法师剃度焉,法讳律航。逾岁受具足戒,辄以念佛教人,奔驰三台,宣扬无虚日,十年之间,其道大化,因以皈依者,惟繁不能计矣。庚子岁,示寂于台中之慈善寺。舍报前夕,梦赴莲池海会。次日告人曰:吾其去矣,召吾净侣李居士来诀。余至,互证净功,不及世态。再一日安详西逝。荼毗得舍利一钵。吾道闻之,咸振奋焉。其高足诸仁者,追慕不已,转而集议曰:与其哀以情识,曷若畅师未竟之愿也。遂谋搜辑遗文,冀惠来者。数月仅得XX篇,题曰律航法师文钞。以余知师之深,嘱以为序。披而览之,其目次凡九,皆系论道之语,亦多余畴昔所知者。道为其实践,语出于真诚,声腾纸上,宛如晤言。神为之移,几不知相对乃是文矣。鸣呼,剞劂行世,得非师之广长舌相,犹覆人间耶?然语及一时,书及多世,应有无边众生,闻风兴起,诞登觉岸,或后更有盛于前者。愿见是书之士,当严珠椟鱼筌之辨,尤不宜与之乎者也诸集等量观也。其高足兹举,是谓知本。余固质野不文,盖为揭其旨趣,欣焉不辞,而毫翰濡染敷陈其事,竟有不能自已者焉。
道源法师讲观无量寿经序
佛者性礼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祖云:心秽土秽,心净土净。从知佛众净秽,皆在于心,此为净宗之法要,亦全藏之纲领也。三藏浩浩,无非明净,通途远而难;三经鼎足善巧,别径近而易。世界悉檀,先以欲牵,能顺其秽;带业往生,伏惑出世,能融其秽。由顺而融,及近上善薰习,享乐莲邦潜移,自然心念三宝转净矣。遇此而不振奋,甘于沉没,佛恩己灵,俱深辜负矣。然三经修法,亦分难易,小本弥陀,一心持名,径中有径最易,故修者普。大本无量寿经,详说缘因,开发善根为助,较繁修少。若夫观经,依经所示,以心作观,少违教义,名为邪观,名为妄想。而圣境广大,凡心隘陋,十三观虽开方便,心粗境细,犹难作到,故从古修者讲者,直凤毛麟角如也。或言:三经鼎峙,岂宜知一忽二?言固如是,然亦有说也。是行宜守专,知必求全;行不专则定不成,知不全则慧不生。无定无慧,于净何有?有净万人去者,必明乎此也。今之学者,问以何谓净秽,愕然茫然,无以应。问以何生西后,始悉忆念三宝,又茫然,无以应。问以心佛交感,九品生相,七宝有相,人天凡相等,俱无所应。
赵居士祝寿印施观经妙宗钞序
法门无量,净乃其一,其事尚专,而其理则普蕴于千经万论,知是教之合而开,开而合者也。即净宗诸法安立,亦犹是也,群典指归,喻聚金而大冶之,为净原体;三经奇峙,喻镕金而分器之,为净起用。
用不其一,如鼎有足,展其三,而各立一方也。虽可择其一法,余亦不废互助,非所即,非所离也。顾观经独被利机,修鲜授受,遂至诵维讲说,几乎皆不与焉。以事论之,未之为非,惟行之功,于解则有疏矣。
体尚乎圆,如梵书之伊,必聚三点,始完其形也。小本经潜发真空,大本经详示妙有,观经融乎中道,遗其一则落边见。今有以持名为自力之行者,四八愿为他力之行者,终忽于以心作佛,乃为胜加行之力者也。以理论之,三谛圆融,斯即实相,乌能背乎此哉?
或曰:非不知其然也,第以观经玄奥,行解俱艰,姑舍之耳。噫!因于噎而废食,根身不延;昧于理而进修,正道弗由。不思夫万修万去言乎?是不难也;不又言惟佛究尽乎?是不易也。故大悲而有大巧,示以信为净资之首,果信矣,自能转难成易也。若尔横超三界、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等利,无信而能致乎?信而无所解,何有于根力?无根力,则愿行不真,知根力实生于解,解则增信,信后益解,于行方不纡曲也。至十六观法,自应机契者行,若畏事并弃其理,得非弃明炬而夜行耶?
宋四明妙宗钞出,为观经诸注精英,所诠皆第一义谛,于焉净旨大明。古亦有病其繁深者,欲节而略之,蕅祖直谓‘不可动其一字’其要可知矣。然有此一钞,非谓观经即可诵可讲,因以可修可证,及众能变根器也。盖修净任采何法,应明乎四土横竖之超,否则理路不清,或不免于捍格焉。祖又曰: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是此一钞,又不纯为观经所作矣。
是钞善乎善矣,惜狃于习,罕流通,致见者未尝普也。古吴净学居士赵茂林者,深具信愿人也,宏护在心,尝慨焉。适其岁逢七秩,家人亲友咸拟为祝,辞曰:减劫寿几何,寿胡私于一人,醵宴欢哗多见其劳,掷金虚牝伤廉也。吾寿乎众,俾数无量,坐而获之,静以成之,遂翻印斯钞普施之。於戏!是举也,亦可谓善乎善矣。
今施普,见者从多,行者依之而进深解,当获大助,庶可言望于道,见于道,能修于道,乃至履乎道矣。且使净宗教义,闇而能章,已趋狭而返广,鼎不折足,伊不阙画,三谛融一,实相圆成,具宏与护之功焉。有其因,必有其果,谓为寿众也,固宜;谓非自寿也,于理余未之能信。以质茂林,茂林曰:初无如许分别,只期同登净域而已。余曰:何所净域?不其极乐莲域耶?若然,则无量寿佛之域矣。经不云乎:‘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圣言寿同矣,寿域同登矣,而谓众寿而不自寿,故曰:未之能信。茂林莞尔,亦无以应。
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
周生庆光,少余十年,性仁,其学淹贯中西,尤笃于佛。政教之暇,朱墨不辍手,凡经筵必往听,典籍必校雠,故其积也,厚且精。虽师事余,实畏友也。
庚寅之秋,余应台中之邀,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无量寿五存之会集本也。庆光参焉,圆满后,有评其非原译者,及详审五种,读咸生艰。惟曹魏康僧铠本,文雄义茂,行于世者,独崇乎此。然犹有困者,往往语似重,义类复,或砉然而断,忽突兀而起,不易析其章句,致生错简阙文之疑焉。初有隋慧远大师疏,仅述大义,无科判,仍多佶聱之感。迄于清,讲与诵,每舍之。
夫净宗专籍,向称三经耳。观经人难其行,是经人难其诵,两经久成束阁之势。今畅行者,只阿弥陀一经而已。宏净云乎哉?古德取是三者,以其具互助之功,观经示心作心是,弥陀显名实不二,本经彰三业善恶,依教断惑除障;彼二抉密为修之正,此一阐幽为道之助,如三点成伊,三经方圆其净也。乌可执其一,而慢其二哉?明乎净法之要,端在定一,其不得一,在业不净,业实原于惑之不断不伏。今学净鲜功者,实忽于五烧五痛之训,敢背因果,冀徼幸也。
观经自妙宗钞出,其义大畅。惟本经震于远师之慎,后无复敢判疏者;且因憾于诸译之不精,遂有龙舒之删,莲居之集也。二士固具苦心,惜未体远师之慎意。清彭二林开士,卓识善巧,所作曰起信论,非疏非判,而前标题,后属论,醒目豁襟,亦判亦疏矣。而且语多引征,信远过也已。读是经能纾其困者,其惟斯论欤?畴昔曾筹翻印,屡觅善本不得,姑置之。
壬子秋,庆光携斯论诣余曰:明岁适生王考妣百度冥纪,为追报劬劳罔极,拟影印广施,祝超莲界,乞为序。检之,为成都文殊院重镌,木板、竹纸、双线、字大、行齐、校无讹,虽不尽善,亦今之佳者矣。庆光有题识,系孙善之老居士所藏,善之亦前参无量寿经讲席友也,不图二十年后,睹其故物,正为余夙昔所营求者也。
於戏!异哉?何以蓄志久而不得者,突如其来?曩何不出之于善之,今竟出之于庆光?得非其来也,必待乎事,其出也,必待乎人耶?虽然,庆光既孝且慈,足当其事,当其人,固能感格得之。而前于庚寅讲是经,果为谁所感?今必印是经,抑为谁所感耶?而今所印,由得善之之佳本,法施所及,彼宁无功焉?再斯论之详,自不能望于妙宗钞,但赖以引人入胜,三经略可普被矣,又为谁所感耶?
总揽本末终始而观之,著者事惟一,潜者缘则复,动因若简,而得果实繁。以如是之复且繁者,欲以片言表之,似乎有所难也,曰:否。尝闻之,君子之德也,兴一念而众善俱焉。闻斯言而信斯言,今日之事,亦如是言之而已。
重印思归集序
尝闻世称佛法利生,惟鲜有言及出要者,知出要矣,又复忽于净土之门。幸逢知识,诱掖介之,欣欣焉相率而趋之矣。涉其津,见夫浩瀚无际,又生畏缩焉,终至逡巡以退。所谓鱼子庵摩罗花,岂不信欤?或有进退未决,徘徊无所;及闻净仅三经,又易其简,复起鼓进。循其途,入渐深,始悟三经,不过净法之三纲;纲若举,目全张,则帝网群珠,有重重无尽者矣。古德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若期诸事理一心,舍夫群经论义,恶能明其法,而行其实哉?境造乎此,不免又有仰弥高、钻弥坚之叹,欲止不能,欲进莫由,其不困踬者几希。西蜀高僧,如岑上人者,承灵岩之衣钵,深得念佛三昧。悯末法钝根,不可大受,乃选经论念佛旨趣,及历代祖师法言,汇为一编,曰:思归集。纳大千于一指,藏须弥于芥子,更从而钩玄提要,抉摘窈微。能手一册,何异淹通净藏。学既无畏而复缩退,是真不知有生死之可畏也已。此集悲切权巧,堪谓莲海疾舟;然睹卞和之璞,能识其为美玉者,衡鉴教下,似有不多见也。古闽陈居士煌琳,灵岩之高足,笃于净学,一读而深契之。适其王考妣百周冥纪,思追劬劳,曰:报恩之大,莫若述先志也。先考妣崇佛,好济众,今之世与心,溺俱深矣,能济之者,其为佛法乎?若畏而难之,有净法在;仍畏其繁,有斯集焉。故重刊广布之,俾众生登此疾舟,有不出要者乎?斯举也,为宏道欤?为利生欤?或专为孝思欤?抑为岑上人之知音欤?予惑不能辨。问诸达人,达人笑曰:一举而众德备,既备矣,不亦善乎?与其遍计而执其偏,曷若权实而融其圆哉?予豁然投笔,拜其言。
无量寿专刊发刊辞
三界火宅,欲求解脱,末法时期,惟净可成。应知净土,乃系大乘法门,虽云三根普被,但须合其法要;若是疏忽此点,虽利根恐难成功。大家注意的,只是‘信愿行’;须知这是路上之资粮,你出发之目标、路上之行动,究竟为甚么,不能昧于教理,毫无所谓。若说求生极乐,自去享受大福,那是错用了心;心错路错,恐怕这不是大乘之道;查考各经之训,及祖师开示,都说先发菩提心。
大乘佛法,不是自了汉,菩提心不是求自己享受。自行化他,是菩提心,自度度他,是大乘法。这二者,原是一件事,不过一个存心,一个实行而已。如经中所说:‘菩萨在家,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若在厄难,愿众随意自在,所行无碍。见欢乐人,愿众常得安稳。见疾病人,愿众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自皈三宝,愿众发无上心,深入经藏,统理大众。’这皆是存心。
如经中所说:‘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这皆是实行。
吾辈求道,即应如法行持,若说力量小,这也是实情。但力量能作多少,便该作多少,不能以力小推托,偷懒一切。世间最苦的人,是鳏寡孤独,中国文化思想,对这类人,首先救济。先哲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说:‘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事,如肯发心,似不难办。真惭愧,外道来到中国,这类的事,早就作了很多。我们佛教分内的事,似乎还在漠不关心。我们同道,那个不晓得给孤独长者,为甚么不去学他?
竟有胡崇理居士,当仁不让,有学有行,在南县发起筹建无量寿净修苑,安养老人,建观音育院,培养幼童,这真是今之给孤独长者。又为财施征信,发行一种‘无量寿’专刊,大慈大悲,大公大勇,愿力才力,值得赞叹,谅能感格三宝,一切成就。我辈净宗学人,尤应群起拥护,上顺佛心,自培福德。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同修能以精进念佛,这是善根正因多。但佛法诸门,皆重正助双修,如鸟双翼,始能飞翔,净土法门,更不例外。六度齐修,万善奉行,这是福德助缘,善必曰万,正是怕少。有助无正,人天福报,有正无助,障碍繁兴。应知正因,关闭门户,也可猛进;若问助缘,往往有心为善,无处去寻。现在净修苑、育幼院,固然是恤孤矜寡,在于利他,也正是修净同人的‘福德助缘。’这要警觉,福德当前,且莫错过机会才好!
禅话与净话弁言
我是一个钝根汉,在少年时候,不知是那一生的种子,起了现行;见到佛寺,闻到梵音,心生欢喜!从此便讨了几本佛经,在学校课余的时候看看,当然是不懂,我却好问。有人说这是禅理,有人说这是净理,我听了更是莫名其妙!虽然如此,但是好奇的心胜,如何因看不懂就肯放他过去?于是兜起一股劲来,偏要研究个水落石出,可怜先参了几年禅,百闻不如一悟,简直作个瞎驴也办不到。渐觉得阎王常来通消息,生怕腊月三十日到来,随又改了修净,算来也有二十余年的念佛,直到今天,还是二心三心,更谈不到甚么澈见自性了。去年夏天,承屏东市东山寺邀约讲经,交识了方伦居士。或是初见面的关系,也并没多谈话,但观其举止,亦知其是有道之士,不过彼此存著客气,不好拉拉杂杂,问长问短,总算当面失了机会,未曾请其开示,懊悔也来不及了。却也难得,方居士竟肯直抒胸臆,写了一篇禅话,寄给觉生。这却与敝刊增光不小,语实平易近人,义皆探骊得珠,回忆往昔学时,说有被呵斥,说空也被呵斥,向东碰壁,回向西也碰壁,直弄得昏头转向,不知所从?假若当日能得到这篇文字,也许黑漆桶早就打破了!读完了这篇文字,感觉隽永不尽,舌齿留芬;正在回味的时候,忽又来了一篇净话,真是璧合珠联,相映辉焕;惟这篇文字却不似禅话平易,因著方居士是有禅有净之士,说的净土,似注重实相一种,尤其在‘净土与禅之关系’一段内,说的色彩较为浓厚,而少数的读者读了以后,未免生了畏难之心,来了几封信质问,我的答覆是等著登载完了再说。既至披露了‘持名法种种’一段,大家也就知道是诸法皆备,任你欲东欲西,各随自由,却又喝起采来。普通人的心理,对禅那的看法是高不可仰,不敢问津;对净土的看法,是斋公齐婆,子虚乌有;这皆是错觉。方居士这两篇文字,是把人人畏难的来浅说;把人人轻忽的来深说;我知其苦心。其实浅说非浅,深说非深。说到归根结柢,禅净本是一件事,畏难是错误,轻忽也是错误!读书不可死在句下,贵乎举一反三,更要检契己的去做,否则徐六担板,无有是处。我国自唐宋以降,禅家偏重于祖师禅一途,其间固然不乏杰出之士,而放荡不羁之流,出的也实在不少,似是只学会了热闹场中打混,六根门头洞开;满口嚼故纸,两眼望青天,若问其八识田中,恐怕旧管未曾开支,新收又加实存。这样的知识,反不如闭目枯坐的有些影子。近来净家却是心存西方者多,澈究自性者少,说来这也不算毛病,这是根器问题,纵不能坐十方道场,也能生到极乐,果能生到极乐,还不是任运坐十方道场。再说心有极乐,极乐即在心中,经云极乐虽遥,然而心量无尽,等同虚空,既无一事能在空外,便无一事,能出心外。大家不必畏难,只按‘持名法种种’任择一法去作,到时自有‘归来坐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境界。方居士写的这两篇文字,反复辩论,极为详尽,有配衬,有主旨,有引证,有比喻,有初步的诱劝,有造极的策勉,须圆看全体,善会其意;既不是专倡祖师禅,也不是专取实相念佛;可以说是浮图插天,八面玲珑,任君俯身吸海,与杯取水饮,皆能得到受用。此二篇大作,连续的登了八九期,方才完毕,在此数月中,有很多的人来信,探问方居士的住址,欲瞻仰其丰采,亲其欬謦,敝刊当然乐为介绍,不意方居士太谦虚,不肯承当,写了一个闭门羹的启事,教觉生登载,大家见了,又生了向隅之叹!但是双方这样的不接近,倒教敝刊看不下去,却又无法强人所难,既而想到大家欲见方居士,不过为的是问道,而方居士的启事中,又有这样的几句话:‘本人对于禅的见解,全部都写在禅话内,此外胸中一点都没有消息,纵使见面,欲说也说不出什么来......’好了好了,敝刊这倒有了折衷办法,反正此番葛藤,是为了这两篇文字,印成多量的册子,流通出去,不就天下太平了吗?这是印行禅话与净话的缘起。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净土教与庄严国土(1992年5月8日写于重庆慈云寺)一、净土教与净土宗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据大乘经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毗卢遮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第八章 净土资粮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31
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 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这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当机并且又能够契理。所以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慧命所在,是所有众生得救的核心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净土精要法句一心顶礼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已愿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1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念我名号(地藏名号)这个人他这个报身尽了死了,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死后不会堕三恶道,也不会堕八难。还能够听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我们打坐坐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5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明]莲池大师 撰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净土宗是佛教发展极有影响的,所以历代高僧都是很推崇净土宗。我们学习净土宗的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潜心修行净土法门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净土宗的感应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唐朝六祖慧能??今天我们能在净行法师主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近代江胜观味农妙煦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所有同修都有一个最困惑的大问题,就是家里有蟑螂、蚂蚁、苍蝇、蚊虫,怎么办?不杀牠,牠就来扰乱你的生活;何况蟑螂、苍蝇还会带来传染病的媒介。杀牠,犯了杀戒,造了罪
向生净土时间:2024-10-01
前几天,有一个居士有个附身的,来见我,见了我之后他跪在地下告诉我,他不是狐仙,他是黄鼠狼。为什么缠在这个人身上?这个人在过去生中伤害他们家十几口。也就是黄鼠狼,
向生净土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30
「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他做一个总的代表,代表出家的,跟《华严经》上所列的完全相同。「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9
故于一切众生,不计亲疏恩怨。心量大,以平等心待人接物,恩怨平等,亲疏一样。一切众生里面,年龄跟自己父母差不多大的是长辈,像对父母一样的孝顺、尊重,年龄跟自己相差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9
1现在这个世界,由于交通便捷,距离缩短了,哪个地区有哪些善知识,几乎我们都能知道。可是这些善知识都有自己的道场,请也请不来,想请他来住世,谈何容易?2今天交通便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8
在这个世间,哪个人不喜欢财?可是要知道,不义之财,决定不可以取;不义之财你要是取得,你命里头的财库就有亏损,你命中的福禄就大大地打折扣了。你用偷、骗、杀生等不如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