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

入门知识 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一般寺院道场都会开设盂兰盆会这个法会。我们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一方面了解这个法会的因缘,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学习当中生起对父母报恩的孝心,学习如何来落实佛门的孝道,所以我们这次讲习的题目叫做「落实佛门至孝」。孝有三个层次,所谓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一般世间人行孝的方式,但是有比这种孝道更高的,是佛门的至孝。我们学佛目的就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正是圆满我们的孝道,达到至孝,孝的顶点。如果在道理上不明了,确实不知道如何来落实佛门的孝道。

我们讲这个经,这个经有它发起的因缘,佛讲法都不是无缘无故,必须是有因缘。本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启发众生的孝心,藉弟子大目犍连尊者欲报亲恩这个事件,留给我们这种垂范。这部经讲的是佛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他出家修道证得了阿罗汉果,六种神通现前,所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六种神通是阿罗汉才有的。他证得神通之后,就看到自己的亡母堕在饿鬼道中,想要去救拔她,看见自己母亲没有东西吃,瘦得皮骨连立,非常的哀伤,所以用神通把一钵饭送到他母亲面前,供养他母亲。他母亲一见到这钵饭—要知道饿鬼是长期受著饥饿的痛楚,所以一见到食物就迫不及待要去吃,可是由於业力的缘故,这饭还没有吃到嘴里,就化成了火炭。因此,目犍连尊者看到这个情况非常的痛心,知道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解救他母亲,所以哭著、哀号著到佛那里去,把这个情况向佛报告,请佛来救度。所以佛就为目犍连尊者说盂兰盆供这种设供法会,供养十方僧宝,藉三宝的威神力,令他的母亲得以超生到天上,不仅把他母亲救度出来,而且救七世的父母。目犍连尊者是孝自己双亲而扩展,孝敬天下的父母,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向佛请问如何能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像他那样超度自己的父母,所以佛就给我们留下这个法门。这是本经发起的因缘,完全是目犍连尊者至孝的感召,所以这部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一样,也是佛门的孝经。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这是农历的日子,是僧自恣日,也是佛欢喜日,这个日子佛把它定为盂兰盆会法会的日子。为什么?这是因为出家人每年都有结夏安居三个月,从农历的四月十六日起开始安居,安居的过程中是精进修道,认真改过,克期取证的时期,在三个月之后往往证果的人很多,所以佛非常的欢喜。即使是还没有证果的修行人,这个时候他也公开的请僧团里面所有的人向他提出他的过失,给他批评,以便他能够忏悔,所以能忏悔、能改过也是令佛欢喜的,这种公开的接受任何人批评的这种方法就叫自恣。因为这一天证果的人多,证果的出家人叫福田僧,真正的福田僧;即使是没有证果,而能够自恣、忏悔改过、认真修行的出家人也是世间福田。所以,在这一天(农历七月十五)设供,供养这些出家人,供养十方僧宝,功德就特别的大,不仅能够超度鬼道的众生,真的,六道十法界的众生都能超度。所以这个盂兰盆会不是只超度鬼类的,六道众生都超度。而且不仅是超度的法会,更是挽救僧团、扶持僧宝的一次法会,佛制定的这样一个制度,自恣、安居,这是什么?真正扶持僧宝,所以这个功德是非常的殊胜的。

这部经从头到尾讲的就是一个「孝」字,是以孝为宗。儒家跟佛家一样都是特别注重孝道,《孝经》里面孔老夫子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道德的根本,它是一切教育(这是指圣贤教育)的发源地,从这里开始。茂森过去曾经也立过孝愿,立志孝养父母,立志以身作则弘扬孝道。自从三年前,我从大学教授的职务上退下来,跟随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习,讲解儒释道的经典,其中关於孝道的经典也讲过几部,也在各地讲解像「百善孝为先」这一类的专题。儒家《孝经》,佛家的《地藏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孝道经典,这些我们都有讲解过。

这一次我们来讲解《佛说盂兰盆经》,正值农历七月。过去圆瑛老法师每年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都讲解这部经,启发修行人的孝思孝愿,这个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先修三福,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一条讲的就是「孝养父母」,没有这个根就很难成就,往生净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往生净土的人都是诸上善人。善,孝是百善之先,如果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善;反之,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就是善人,要是他学佛也必定是会非常顺利,没有什么障碍。

山东电视台曾经报导过一位王希海先生,他是二十六年来照顾卧病在床的植物人的老父亲,天天给他洗身、换衣、洗毛巾、洗被单、喂饭、吸痰,他吸痰是直接用吸管放到自己嘴里,另一头放到他的父亲嘴里把他的痰吸出来。如是二十四小时的细心照顾,坚持了二十六年,最近他父亲才往生,往生时八十多岁了。这种孝行感天动地!最近有一位同修给我打电话,说他刚去大连拜访了这位大孝子,说他已经开始学佛了。我听到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孝子能够学佛,必定是一帆风顺。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教是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石的,孝道的根基扎得好,成佛都不难,成佛也就是孝道的圆满而已。

这部经非常的重要,启发我们的孝心,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如理如法的行孝,以达到至孝。我们怀著殷重恭敬的心来学习这部经典。本经不长,但是它的文字虽浅,义理甚深,表面上看它是讲一件事,但是里头含的义理却是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我们这次是主要依据明朝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的注解来研习这部经,看了蕅益大师的注解之后,我们才知道这部经非同小可。

我们来首先看蕅益大师对这部经的注解,他的这本经的注解叫《新疏》,疏文的疏,疏就是经的注解。为什么叫《新疏》?因为这部经在历代古德就有多种注解,《大藏经》里面都能看得到。在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大师就对这部经做了一个疏《佛说盂兰盆经疏》。蕅益大师是在宗密大师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新的见地,所以叫《新疏》,确实又更加超胜一筹。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他这么重视这本经,为它作《新疏》,可见得这本经对我们修净土的同修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讲经之前,古德注经之前,通常都有写一个概要,天台宗用的是「五重玄义」,华严宗往往是用「十门开启」。十门开启是在十个方面来解经,这个比较复杂;天台宗就比较简略,它用五个方面,叫五重玄义。玄义就是玄妙的义理,这是注经之人对於这本经的一个学习心得报告,他的见地都在其中,就是这本经的一个概要。

我们先来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因为蕅益大师是学天台出身的,他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五重玄义是指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这五个方面。释名就是解释这本经的名题,题目;辨体是辨明本经的体性,以什么为体,也就是说以什么为他讲经的原理;明宗,宗是方法,是修行的方法要径,我们要明了这部经教导我们什么样的修行方法,如何去落实;论用,是讲本经有什么样的作用,修学这部经得到什么利益,这是讲论用;判教相,是对这本经所处的地位,在佛所讲的经教里头是属於哪一个层次的,佛讲经就好像一个教学的课程,它由浅至深,这是属於课程当中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是判教相。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判定,他说,「此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用,大乘为教相」。这开宗明义,把五重玄义都画龙点睛给点出来了。首先讲释名,以法供为名;辨体,是自性三宝做为它的体性;宗,修行的方法是孝慈;本经的力用,修学的利益,是拔苦与乐;教相一般分小乘、大乘,它是属於大乘经。我们一条一条的来看。

蕅益大师在没有开始讲五重玄义之前,首先有几句话做为前言,讲得非常的好,我们来学习一下。他说,「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法供之式。时必择夫自恣,德乃藉於众僧。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举一即三,最胜无比」。这是这段前言,都是扣著五重玄义来讲的。原夫,是语气助词,没什么意思,讲话之前先讲这个助词。他说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三宝是佛法僧,是人世间无上最胜的福田。什么叫福田?这是比喻田地我们可以种东西、长东西,这福田是什么?我们在这上面种福,将来收获的是福报。福田里面最殊胜的是供养三宝,供养三宝能种无量的福田,收获无量的福报。

出世道法,这是修道人要出离三界六道,此生了脱生死,念佛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出世道法,最先要做的就是孝慈。孝是对父母而言,慈是对众生而言,这个心都是同一个爱心。爱心先从孝养父母那里长养,长养起来之后,用这颗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叫慈悲。成佛是以慈悲为本,而慈悲又以孝心为本,要报答父母深恩,这是孝心。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十月怀胎,三年抱持,养育之恩,几十年来,父母对我们的关怀照顾都是无微不至。这种深恩大德,佛跟我们讲,哪怕是一个孝子左肩担父、右肩担母,担负著父母绕著须弥山—须弥山是我们这个小世界的中心,很大很大,你绕著它走,如是来供养,毫无疲倦之意,能不能报答尽父母的深恩?佛讲报答不了。所以,这个恩德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如何才能真正报恩?佛告诉我们,一定是拔苦与乐,帮助父母拔除三界煎熬的痛苦,帮助父母出离三界,得到涅盘之乐,这才是真正报恩。不仅要帮助父母拔苦与乐(与是给与),拔究竟苦,给究竟乐,而且还要帮助一切众生拔究竟苦、与究竟乐,这是报众生恩,报佛陀恩。父母的恩德已经恩重如山,而佛陀的恩德更超过父母。为什么这么说?父母对我们恩德是一生一世的,过去生中没遇到,就很难互相有恩,来生见了面可能也不认识,这也就无法真正报恩,所以父母之恩是一生一世;可是佛陀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无量劫的,对我们这种爱心没有穷尽、没有止息,即使是我们骂佛、毁佛,佛陀对我们还是那样的慈悲救拔,这种恩德更是无量无边。欲要报恩,必须是自己努力的断贪瞋痴,修戒定慧,早日成就,广度众生,这才能报佛陀深恩,所以佛法四弘誓愿还是由这种报恩的孝心生起来的。这里是专讲拔济父母之苦。

欲成济度,要救济、超度自己的父母,最好的方式莫大乎盂兰。盂兰法会,这个性质就是供养三宝,藉三宝威神之力超度自己的父母。所以刚才讲到的,这本经是以自性三宝为体,正是因为三宝是一切众生自性中具足的本体,所以藉自性三宝之力,可以修遍法界虚空界之供,这个供养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刚才讲到的,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所以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之后,道满,就是他已经修成正觉了,阿罗汉称为正觉,出了三界,不是六道众生,真的是圣人了,首先要报的就是父母乳哺之恩。这个是出世圣人给我们示现的,第一个就是孝亲报恩。大圣垂慈,大圣是指释迦牟尼佛,他为一切众生慈悲讲法,满目犍连尊者的祈请。广示法供之式,告诉我们修盂兰盆会的供养这种法会。真正的法会是什么?超拔众生、济苦的一个活动。这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而在时间上选择,必择夫自恣,必定是选择自恣日这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刚才讲到的,在这一天修供,功德最大。德乃藉於众僧,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大弟子,他有翻山倒海之力,但是却不能够满足他母亲一顿饭的需求,这是业力太重。《地藏经》里讲的,众生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他母亲堕饿鬼道的业力是什么?悭贪,悭贪就得饥渴的报应,堕饿鬼道,连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都没办法解救,必须要靠众僧之力。众僧是什么?三宝,十方众僧,这里的僧是代表佛法僧。

底下讲的,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有僧宝存在的地方就有法宝。僧宝是什么?住持的僧宝就是出家人。所以出家人的功德很大,为什么?他是代表著佛教的形象,代表著僧宝所存在的地方。虽然一个出家人他未必是证得圣贤的果位,可是剃了头、穿上圆领宽袍,这就是代表僧宝,我们就要尊重。僧宝所存在的地方必定有法轮常转,他用经典教化众生,有讲经说法的法师,这是法宝。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一个地方能够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的地方,佛就在此地,佛常现前。代表法宝的是经典,所以古人讲,佛经是佛的法身舍利,经典所在之处,即是佛所在之处,所以这是佛宝也在。举一即三,最胜无比,用僧宝就已经代表了佛法僧三宝,这个是非常的殊胜,能供养三宝,这是世间第一福田。

底下蕅益大师说,「略述五重,用探奥旨」。用五重玄义来探究本经的奥旨。旨是宗旨,奥是深奥,确实宗旨很深奥,旨趣非常深奥,如果不是蕅益大师给我们开解,我们真看不出来,只是把它当作一本小经,随便看过去就罢了,所以我们感恩蕅益大师。「就五重中,又各二番明义,一就事,二观心」。蕅益大师讲五重玄义,他用两个方面,对每一重的玄义来做开解,第一个是就事而论,第二个是观心而论,两种解释的方法真的是精彩绝伦。

我们来先看第一重玄义「释名」,解释本经的名题,本经题目《佛说盂兰盆经》,是六个字。一切佛经立题的方式不外乎七种,所谓人、法、喻,这是三种。人,是以人来立题的,譬如说《佛说阿弥陀经》,这以人来立题,只有人,没有法、没有喻;或者以法来立题的,就专门讲法的;或者是专门讲比喻的,以喻来立题的,这个是立题的方式。还有人法、人喻、法喻,这是叫复题,就是两个合在一起的,以人和法为立题的,或者是以人加上比喻来立题的,或者是法加比喻来立题的。也有一种是人、法、喻三种都有的,像我们常常读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就是人、法、喻三种都有。佛是人;佛说大乘,大乘是比喻,用车乘,大的车乘能负载多人,这比喻要普度众生的,不是小乘,是大乘;清净平等觉这是讲法,所以它是人、法、喻三种都有。本经《佛说盂兰盆经》是以人、法为题,佛是人,盂兰盆是讲法。

「佛」,我们在讲解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因为蕅益大师讲的很多是非常精要的,我们辅助以其他大德的著述做为补充,我们主要参考两部,一个是慈舟老法师的讲录,另外一个是圆瑛老法师的讲义。底下是圆瑛法师他讲义的部分,他说,「佛称能说之人」,「佛者觉也,乃是大觉悟之人」。能说的人是佛,佛是什么意思?这是印度的梵文翻译来的,原文是叫佛陀耶,英文叫Buddaya,中文的意思就叫觉悟,这是尊重不翻,它不翻成觉悟。为什么?尊重,因为它跟一般的觉悟不是一样,他是大觉悟之人,是大觉者。

什么是大觉者?这底下讲,「佛乃三觉圆满,方得称佛」,三种觉悟都圆满了,这才能称为佛,不是普通的觉悟。这三种,「一自觉,觉悟心即是佛,寂湛常恒,灵明洞彻故」。这个自觉是什么?是明心见性,恢复了自己的本性,恢复了自己的真心。心是什么?心即是佛,觉悟的这个心就称为佛,迷了的这个心就称为众生,佛和众生没有本质的差别,只在迷悟不同而已。觉悟的这个心是什么样子的?寂湛常恒。寂湛是讲它的清净,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它并不是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到的,所以也叫空寂。常恒,是它不生不灭的样子,这叫真常。世间万物都是无常,为什么?有生有灭,即使是再大的星系,在宇宙当中它都有生有灭,没有不生灭的东西,不生灭的只有真心。所以六祖称为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虽然它清净、它空寂、它不动,可是它又灵明洞彻。灵明,是它能知能觉的功用,真心有见闻觉知的功能,这个功能是灵明洞彻的,是遍法界虚空界的,不仅是能知能觉,而且是能生能现,宇宙万物都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真正明了这个心,恢复了心本有的功能,就真正称得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这是宇宙的本体,本体抓住了,没有一样不通达,这种叫自觉。

第二种觉是「觉他,觉悟一切众生,返妄归真,信解修证故」。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觉悟一切众生,让众生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到自己真心本性上来,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要回归本性,必须通过修证,修证之前必须要有信解,你能相信,你能理解,你才肯修,你修了才能证得,证得自性。所以佛在世间唯一的工作就是讲经说法,觉悟众生。

第三种觉是「觉满」,这是觉行圆满,自觉和觉他两种觉都圆满。「惑净智圆,自觉智满则慧足」,惑净了,迷惑、烦恼全都放下,智慧圆满了。他的自觉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圆满,这个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这叫三觉。「三觉圆,万德具,两足尊,乃称为佛」,三觉圆满,必定是具足万德,因为他已经跟自性融成一体,具有无量无边的德能。两足尊是指佛有福德、智慧,这两方面都圆满,足是圆满的意思,两种圆满,这称为最尊贵的,叫两足尊,这个人就称为佛。这是讲能说之人,「今说此经之佛,是释迦牟尼佛,果上说法利生也」。所以讲此经的人是我们三千年前的佛教创始人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是证得果位上圆满的佛,说法四十九年,利益无量众生。这个是讲「佛」字。

底下一个是「说」字,说什么?说是「宣说,佛以八音四辩,观机施教,对众宣扬,欲启大众之孝心也」。这个说是佛用八音四辩来说,这佛果地上的声音有八种,一是极好音,极其美好,令闻者入於好道;二是柔软音,听了使之柔软;三是和适音,和雅调适,听了自会於理;四是尊慧音,最极尊贵、最有智慧的声音,令闻者尊重,智解开明;五是不女音,讲话没有那种阴声阴气的调;六是不误音,讲话绝对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令闻者各得正见,远离邪非;七是深远音,佛梵音深远,连目犍连尊者曾经有一次用神通向东方飞去无量亿国土,想要看看佛的声音到哪儿为止,结果到了那么远还听到佛的声音,深远;第八是不竭音,不竭是没有终止的,说法无障碍、无间断,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四辩是讲,第一个义无碍辩,佛讲的义理无穷无尽,从不可说的心性中演述出无量的义理,义无碍辩;二是法无碍辩,讲经说法,本是一法,能说出无量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无碍;第三是辞无碍,佛讲经用词非常的美妙,我们说出口成章,辩才无碍;第四是乐说无碍辩,佛爱乐说法,从来没有间断,没有间断说法利生的心。这是简单解释八音四辩,目的都是观机施教,根据众生的根机施行教化。本经的目的就是启发大众的孝心,这是「说」的意思。现在第一堂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会儿,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重玄义。刚才讲到第一释名,我们继续看名题的解释,刚才讲了「佛」、「说」两个字,现在来讲「盂兰盆」。「盂兰乃是梵语,正云乌蓝婆拏,此翻救倒悬」。这里是蕅益大师的注解。「盂兰」其实是梵文,古印度的语言,它的原文应该念成乌蓝婆拏,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救倒悬。什么叫倒悬?底下讲,「谓三涂剧苦,无可喻陈,借喻倒悬」。所以倒悬是个比喻,比喻什么?三涂剧苦,三涂是地狱、饿鬼、畜生,非常苦痛,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陈说这种苦痛了,就用倒悬来做比喻。像一个人被吊起来,绑著两只脚,倒著这么挂起来,那是很痛苦的。实在讲,比喻只是讲的大概,真正三途苦报比倒悬要痛苦得多。

底下说,「此法一兴,倒悬斯解,名之为救」。所以盂兰是救倒悬,这个救的意思就是超度,超度三途苦难的众生,用什么方法?就用本经这种方法。「此法一兴」,一用这种方法就能够解开三途之苦,超度这些苦难众生出离三途,甚至出离六道。底下又说,「盆字是华言,乃贮食之净器,一切碗钵,通名为盆」。盆字是中文,就讲的储存食物的这种容器,碗、碟,都是属於盆,一切碗钵都叫盆。但是这里是要用「净器」,净,首先是我们心要净,以净心供养,清净的心、恭敬的心去供养,用这种容器盛著食物来供养,供养三宝,供养众僧,这是法会的样式。

实在讲供养是个形式,从形式中启发我们那种恭敬三宝、皈依三宝、念念不离三宝的心,这个心就有功德,这个心就是觉心(觉悟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能够有这种心,便能超度自己的父母、累劫的冤亲。那要讲到是念念不离三宝,我们就想到了《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的人,他们听到「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听到这种音,都能够常念佛法僧三宝,所以在极乐世界的菩萨是念念不离三宝,他们才能够超度自己无量劫来的父母、亲人。所以真正的意思是要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因为佛法僧是三而一、一而三,念佛就有念法、就有念僧。这才能够悟出,原来念佛法门是至孝的法门,真能念佛念到三昧了,也就是念念不间断的,这时候必定超度往世父母。

底下又说,「夫分段、变易,皆名苦报,何但饿鬼,方称倒悬?」凡夫,是六道里面的凡夫,有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这一期生命结束了,就轮回投胎,有死有生、有生有死,分段生死这种苦是一种剧痛。出离了六道,不再有分段生死,我们讲了生死,可是这些脱离六道的阿罗汉,小乘圣人,他们依然有变易生死。为什么?因为他们起心动念还放不下,虽然断了执著,断了执著就断了六道,分段生死没有,但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这个心的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变易生死没断,这都叫做苦报。何但饿鬼,哪里只是饿鬼才叫苦报?六道的众生都叫苦报,乃至四圣法界里头的圣者,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声闻、缘觉他们没有分段生死,但是有变易生死,他们有分别、有妄想。那菩萨有没有?菩萨还是有,虽然断了分别,但是有妄想,起心动念没放下,就离不开变易生死。一直要把妄想都断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了,这才叫做离开苦报,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都脱离了。因此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上来看,真的,哪是只超度饿鬼,哪里是说饿鬼的苦才叫倒悬?

十法界里头的众生,甚至是十法界里头的佛,他还是有妄想,还没断尽,所以都称为倒悬。

这里讲「凡夫四倒,二乘四倒,皆倒因也」。凡夫有迷惑颠倒,有四种迷惑颠倒,第一种常颠倒,第二种乐颠倒,第三种我颠倒,第四种是净颠倒,所谓常乐我净这种真相都迷失了,这叫颠倒。常乐我净是自性中本具的四净德,凡夫迷失了,他是怎么样?本来是真常的,结果他看到世间的无常,以为就是常了。譬如说,人本来是无常的,有生老病死,可是偏偏以为自己是不会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自己还有种种的妄想希求,对带不去的东西还执著,甚至对身体的执著没放下,这就是属於无常计常。本来是无常的这些万物,他以为是能够永恒保住的,所以才起这种执著心,控制的心、占有的心,这是颠倒。本来是没有乐,这世间只有苦没有乐,这五浊恶世,所以娑婆世界叫浊苦、极苦的世界。可是凡夫竟然在这里面还执著乐,把五欲之乐以为自己是得乐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现前了,他乐。这种乐哪里是真乐?真的乐是永恒不变的,而五欲之乐只是外部的一种刺激,刺激过后比原来更苦。

我颠倒是什么?於无我之中执著有个我,譬如说肉体,他以为是我,以为是自己,殊不知肉体只是四大假合的东西。这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地是指骨肉,物质的东西;水是指人的血液、体液,流动的东西;火是指人的温度;风是指人的呼吸。你看,就是这些元素合成的这么一个体,哪里是真我?你说是我,那我请问,哪一块才代表真我?你说这个心脏是我,现在能够做心脏移植手术,把某人的心脏,把张三李四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那我成了张三李四还是钟茂森?这个我到底是谁?本来是无我,只是这些条件的假合体而已,可是凡夫偏偏执著有个我,所以才有自私自利,才会造损人利己的这些恶业,而得到苦报。

这个世间一切都不净,身不净,万物都不净,可是我们偏偏把这些不净之物以为它是洁净的,所以对这种不净的东西非常的爱,对身体、对於万物爱得不得了,这是什么?净颠倒,这是凡夫有的错误的知见。超越、放下这种知见了,这是二乘人,所谓声闻、缘觉,他们就有正确的知见。他们知道受是苦,没有乐;知道法无我,一切现象无我的;知道身不净,自己之身和万事万物的身都是不净的;行无常,一切的活动都是无常,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这四种知见到底是不是正确?佛跟我们讲还是错误的,这还是颠倒。这是二乘的四倒,他看到了不净,观身不净,可是没见到法身,不知道法身是本自清净;他看到了受是苦,一切感受都是苦的,但是他没有真正得到寂灭之乐,这种寂灭是完全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的那种乐,他得不到;他看到万法无我,可是不知道有一个自在的大我,这个我是自性;他们没有明心见性,他看到诸行无常,可是没见到佛性是真常,所以没见性,他知见还是颠倒。这些都属於倒悬的因,有这个因,必有这个果,果是苦报。

底下讲,「欲界无禅定之食,三有乏无漏之浆,偏真缺俗谛法财,权位失中道实味,皆倒果也」。刚才讲的是倒的因,现在是讲倒的果。首先是讲凡夫,凡夫有四倒之因,就有倒果,就是苦报。在欲界里面的众生,佛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什么?有五欲之追求的,这欲望没放下的,他得不到禅定。所以人有欲望,禅定是很难得到;要得到禅定,必须放下欲望,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真的能看破放下,这才能得到禅定的喜悦,叫禅悦为食。所以放下欲望的人,就是他的定功把欲望伏住了,他能上升到色界和无色界。他们不用吃东西,因为没有食欲了,不用吃东西,用什么来养活身体?禅悦,禅定当中的喜悦。世间人都讲人逢喜事精神爽,有精神爽,他可以几天几夜不吃饭都没问题。禅悦更是如此,禅定天人,真的,多少劫不用吃东西,欲界得不到。像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在恶道,饿鬼道里面,得不到食物就苦了。其实整个欲界,欲界里面有六道,包括天道的欲界天,都得不到禅定之食,没有食物都是苦报。

三有是指三界,这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包括在内,没有无漏之浆。其实,哪里只是鬼道的众生不能够有饮食浆水?三界六道的众生他们没有脱离烦恼。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什么烦恼?见思烦恼,见是知见、见解,这是错误,思是思想错误,见解和思想两种错误叫见思烦恼,六道众生,三界里头的众生都具足的,那他没有享受到无漏之乐。阿罗汉的漏尽通,这是无漏之乐,他享受到了。

偏真,这是指证得小乘圣果的,证得阿罗汉,是偏真涅盘。佛弹偏斥小,对待这些小乘阿罗汉还是批评,还是训斥这些小乘人,住守在小乘的偏真涅盘里,不能够发大心度化众生。这是什么?缺俗谛法财。俗谛是相对真谛而言,大乘菩萨才能做到真俗圆融,心住在涅盘,他没有烦恼,而不遗余力的去度化众生,这是不脱离俗谛,所以他能够圆融。偏真涅盘的这种小乘圣人,他们就缺乏这种法财,把法比喻成财,这个财是让人满足,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究竟涅盘的法味,得不到满足。权位失中道实味,权教的菩萨,他们是慧多定少,智慧有余,定力不足,所以有烦恼;而且没有见性,没有真正悟入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他们也没有真正尝到那个究竟涅盘的法味,这些都属於倒果苦报。所以你想想,这本经学到究竟处,拔苦与乐,那必定是把十法界的苦果都拔除掉,证得究竟涅盘,这才能够算真正的超度,脱离苦海。

底下蕅益大师从观心角度来解释名题,「次观心释名者,净戒为器,无作四谛,不思议观慧为食,供养自性一体三宝,圆解八倒之悬。顿履一实之地。无明父,贪爱母,当下即成明脱。智度母,方便父,任运入无功用。故名盂兰盆也」。这种是在心性圆解这个名题,就是观心释名,怎么个解释?盂兰盆是一种盛饮食的器皿,这是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这个器是净戒为器,清净的戒律你能够持好,你就得清净戒体,这是法器。什么是食物?这也是表法,无作四谛,不思议观慧,这是食,这叫法食。

什么叫无作四谛?在佛所讲的经中,天台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属於小乘,它讲四谛,叫生灭四谛,因为这个四谛是讲苦、集、灭、道,小乘人就是藏教所度化的对象,他们看到这因缘的生灭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这四谛也是生灭四谛。譬如说苦、集、灭、道,这是讲两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果,因是在哪儿?在集,集就是烦恼,迷惑造业这叫集,得到的苦报,这苦集,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果报,灭是什么?烦恼灭尽了,涅盘这种境界叫灭,道是修道,修出离烦恼之道,就能得灭烦恼的果。藏教人他们对於苦和集、灭和道都把它看死了,看成有生有灭的,不知道这是虚幻,他把它著实了。那他们真为生死,求出离,厌生死苦,欣求涅盘之乐,可是他们只知道因缘生灭,而不知道因缘这种生灭其实是虚幻的现象,这叫「生灭四谛」。

通教里面讲的四谛,这里讲的四谛是「无生四谛」。通教,所谓通,就是前面通藏教,后面通别教和圆教。通教的人,他们能够观一切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梦幻泡影,所以苦也并不是真实的。集,这烦恼也不是真实的,因缘聚散,根本没有,当体即空。灭道,这个灭也不是真正说原来有生的,现在有灭,它就是一种无生之相,就叫灭。道,所修的法是不二之相,也就是说烦恼和菩提不二,所以他们所修的叫无生四谛,所度化的对象是菩萨。

别教讲「无量四谛」,别,它是特别的,前面有别於藏教、通教,后面有别於圆教,所以叫别教,讲的是无量四谛,是专对菩萨的教法。菩萨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他们度无量众生,断无量烦恼,修无量法门。一切相都是无量,所以苦、集、灭、道种种都是无量。这是无量四谛。

最后讲的圆教,是讲「无作四谛」,就是这里讲的。什么叫圆教?理事无碍,法法圆融,这是圆教,圆融的,这是专对大乘菩萨所说的。大乘菩萨能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叫无作。譬如说苦、集、灭、道,苦是什么?苦的这种能受苦之身,本身即是法身,所以无苦可舍。集,这是烦恼,要知道烦恼尘劳本自清净,它无非法身,无非自性,不离自性,所以也没真正烦恼可断。所修的道,这是边邪皆中正,所谓淫怒痴皆是戒定慧,烦恼即是菩提,所以也没什么道可修。灭,生死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不二,也没有什么灭可证,所以苦、集、灭、道称为无作四谛。这是专对最上乘的利根的菩萨所讲的,像《华严经》、《法华经》这一乘圆教所收录的这些对象,所教导的这些对象,那就是圆教菩萨。这里蕅益大师把这个经提得很高很高,提到圆教上来讲。

不思议观慧,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皆是所谓四无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法食。

所供养的三宝是自性一体三宝,佛法僧自性一体,皆是自性的性德。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性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也是性德;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统统不离自性,都是性德起用,所以称自性一体三宝。圆解八倒之悬,悬就是痛苦,八倒,刚才讲的凡夫四倒,二乘人四倒,四种苦圆解了,都解开,而且是圆满的解开,为什么?证得自性了。顿履一实之地,一实就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了,成法身如来。所以无明之父,贪爱之母,这里把无明比作父,把贪爱比作母,是讲它们能生的意思,生什么?生十法界、六道之苦,这些苦报都是这么来的。无明是根本,贪爱也是六道之根,结果明心见性,当下无明破尽,贪爱消除,即成明脱。明是觉悟了,一觉悟、一回头,见性成佛,这个无明、贪爱的烦恼马上就脱离了。智度母,方便父,这是《净名经》上讲到的,智度为母,方便为父。智度,是用智慧度脱烦恼,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便,是教化众生的手段。任运入无功用,这法身大士,所谓是无功用道。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功?所以,他们这种境界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不起心不动念,却是化身无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为众生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自己如如不动,没起心动念过。到这种境地才叫做救倒悬,这个才称为「盂兰盆」。

所以,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名题,是用一乘圆教来诠释。「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部经从名题上解释,就已经成为圆教大乘的经典了。

底下解释「经」字。经是通题,就通一切经的,所有的经都有「经」这个字。前面叫别题,就只有这部经才有的题目,特别的叫别题。通题,这个「经」字梵语叫修多罗,中文称为契经。契,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理契机,这种才叫经。一般来讲有贯、摄、常、法四个意思。贯,就是贯通,这个经的结构、脉络非常的清晰,非常的完整,多一个字多余了,少一个字就欠缺,这是贯的意思。摄,就是它有摄受力,摄受力很强,为什么?因为这是如来性德的流露,摄受一切众生,令人读之不厌,愈读愈有味道,年年境界提升了,年年读的意思就不一样,经有无量义。常字的意思就是永恒的,它是指真理,真理是超越时空的,过去适用,现在也适用,未来还是适用;古印度的时候适用,在中国也适用;不仅在此方世界适用,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国土里头都适用,这叫常。法,是我们所得到的修学的这种法门,依照这种法来修学,必定能够得到佛在经中所说的利益,最后得到涅盘,究竟的涅盘。有这贯、摄、常、法四义才称为经,不是每一部书都能称为经的。这些意思在其他的经典解释当中,我们之前也讲过,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简单带过去就好。这里是讲五重玄义释名,第一条。

第二条讲辨体。体,是本经所依据的原理、体性,就是佛依什么所说的。蕅益大师判此经是以自性三宝为体。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今经中云,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这是引用经文来给我们诠释。「又云」,这也是引用经文,「初受食时,先安佛前,僧咒愿竟,便自受食。咒愿即是法,三宝具足」。这部经里头讲到,目连尊者要度自己的母亲,必须要依靠十方众僧威神的力量,这是依靠三宝,这里用僧宝来代表三宝,举一即涵盖了三。底下这句经文是讲受食之时,就是出家人接受供养的时候,先安在佛前,把这食品,所供的这些供具、食物,全部先供在佛前,出家人先要念咒祝愿,也就是给他回向、给他祝福,然后才能够受食,才能够享用供养。这里讲到的佛就是佛宝,僧就是僧宝,僧所持的咒语、咒愿就是法宝,你看佛、法、僧三宝具足。

经中又讲到,目连尊者自己说,「目连亦云,得蒙三宝功德之力」,才能把他的母亲救拔出来,这里也提到三宝。「而此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自性」。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来,三宝是什么?讲的就是众生的自性。为什么?底下说,「若众生自性本不具足三宝功德者,则凡圣条隔,明暗永歧,凡不成感,圣不能应」。如果说众生自性里头没有三宝的功德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凡夫(也就是众生)永远都不能成佛。为什么?他自性里没有。凡夫为什么能成佛?自性里面有三宝,有佛法僧这些本具的功德,他才能够成佛,有这种种子,将来才能结果;没有种子,任你怎么去修,也不能成佛。所以变成凡圣条隔,凡夫永远不能成为圣人,圣人也不可能会倒过来成为凡夫,这就是条隔,隔开,永隔了。明暗,圣是在明位,觉悟叫明,暗是什么?愚痴颠倒,愚痴颠倒的人永远不能觉悟,这就变成永歧,歧就是分开,那这是跟佛所说的相违背。

佛告诉我们,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他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他具足佛宝。具足佛宝,也具足法宝,具足僧宝,因为佛是指觉悟,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无染,具足的,只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妄想、有执著,不能证得。不能证得,不是说它没有,是有,却没有得到它的功用利益,得不到受用,这叫不能证得。只要放下妄想执著,现前就能证得。转凡成圣就是什么?将自性中本具三宝功德彰显出来而已。如果说自性不具备三宝的功德,凡不成感,凡夫没有办法感得佛菩萨的保佑,圣不能应,佛菩萨也不能应,为什么?他们永隔,隔开了,中间没有连接。靠什么连接?自性是连接,凡夫和佛菩萨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身,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马上就有应。这个应是一体里头的这种应,就好像人的身体,你哪里痛了,那手马上就去那里抚摸它,这是应。痛是感,它有痛苦这是感,帮助它就是应。为什么?一体,这才有应;如果不是一体的,隔开的,那是不能有感应的。

下面说,「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虽异,体性常一」。这个道理就是刚才讲到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什么?悟了真心的就叫佛;众生是迷了真心的就叫众生,佛和众生都是这同一个真心,只是迷悟有差别而已,哪里真有佛和众生的差别?没有差别,都是真心所现所变。迷悟虽异,众生迷了,佛是悟了,可是体性常一,体性是讲真心,它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能够互相感应,同体的。

下面说,「所以诸佛心内众生,依事托理,感於众生心内诸佛。则众生心内诸佛,无缘无念,任运应於诸佛心内众生」。这是讲到,正因为佛与众生同一真心,诸佛有这个真心,真心之内现一切众生,众生是唯心所现的。这个事里头就有理,理是什么?理是心,事上有众生,但是在理上只有心。众生是诸佛真心之内所现的众生,他们现在要去求佛加持保佑,这是感,感於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之感在哪里感?还是在真心当中感,没有离开心性,所感的还是众生自己心内的诸佛。所以这里诸佛、众生是圆融在一起的,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的众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的。

底下讲「众生心内诸佛」,诸佛没有离开众生心性,也是众生真心所现的,只是这些所现的诸佛他们觉了,觉悟了,觉悟的样子是「无缘无念」,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怎么样跟众生感应道交?「任运」,任运是自然,毫无一切造作,有起心动念就有造作,没有起心动念叫任运自然。应一切众生,怎么应?还是诸佛真心之内的众生,我们仔细去品味一下这个味道。所以众生和诸佛真的是同体,同一真心本性。所以目连救母,乃至诸佛救度一切众生,都不离心性,全是心内所现之物、所现之事而已。所以下面说,「故以自性三宝为经体也」。这个经依据的是自性三宝,经里所说的超度饿鬼,拔苦与乐,不离自性。而依据三宝威神功德之力,三宝也是自性三宝,这是本经所依据的体性。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辨体还没有讲完,只讲了就事而论述的体性,下面用观心的角度来讲辨体,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9/9/1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5-0001

更新于:2023-08-06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