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宗分。正宗分也就是本经主要的内容,正宗分里面可以分成三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讲目犍连尊者见到自己母亲堕在饿鬼道,而且不能够受用尊者的供养,因此悲号哭泣,跑回去向佛报告,所谓「目连悲泣陈情」。第二大段是讲「如来广示法要」,佛为他说明如何救度他母亲的方法。第三大段是讲「当机获益脱苦」,是讲他救度的方法,能够获得离苦得乐的利益。我们来看第一个段落「目连悲泣陈情」,先看经文: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目犍连尊者看到自己亡母在饿鬼道当中受这种剧苦,想要救她又救不了,用神通送去一钵饭,但是饭也变成了火炭,这是饿鬼业力招感。所以目犍连尊者非常的痛心,『大叫,悲号涕泣』,这都是痛心的样子,跑回去向佛陈说这种情况。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目连称为神通第一,可以化刀杖为天华,翻大地而取地肥,震动世界,回转日月,皆不为难。今尽其神力孝思,竟无救於母难,所以大叫悲哀,急驰白佛。此则已为弹斥而作弄引,故知是大乘教门」。目犍连尊者,我们前面说到,他是佛诸大弟子里面神通第一。这个神通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蕅益大师举出几个例子,当然都是有经典根据。可以化刀杖为天华,那些兵器打过来的时候,可以把它变成天花,不会被伤害。把大地能够深挖进去,翻出地肥,地肥就是我们讲的营养的这些成分,就像奶制品、像酥酪这一类的,大地里面的营养他能够合成出来。一般酥酪、奶制品,那都是大地生的草,牛吃了草才能够产出来,他直接就可以合成,我们说他的科学水平很高。
可以震动世界,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叫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是三个一千相乘,不是指三千而已,是一千乘上一千再乘一千,这就十个亿,十亿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是多少?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讲,这是等於一个银河系,不是一个太阳系。过去我们总以为是个太阳系而已,不是太阳系,是银河系。何以见得?因为经上讲得很清楚,一个单位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日月都是围绕著须弥山转的。日月就是一个太阳系,太阳系围著须弥山来转,那我们想想,这个单位世界必定是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构成娑婆世界,他都能够震动,这个神通力不得了。他能够回转日月,太阳一般是东起西落,月亮也是从东边起西边落,目犍连尊者能够让它倒过来,可以西起东落,这个对於目犍连尊者都不是难事。
可是现在对他母亲,虽然他竭尽他的神通力,用至诚的孝思,他孝心非常的纯,可是都没有办法救脱他母亲的灾难,连让他母亲吃一顿饭都办不到。业力如山,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无可奈何,所以就大叫,悲哀,急急忙忙跑去向佛禀告,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佛。当然,佛其实早就知道了。目犍连尊者他只是证得小乘阿罗汉果,他的能力没有办法帮助他的母亲,转不动他母亲的业力。这里也蕴含著一个意思,是佛弹偏斥小。《法华经》上弹偏斥小,偏是偏真涅盘,指的是阿罗汉的小乘圣果,偏真涅盘;斥小是批评小乘,批评他们没有发大乘度众生的心,所以这个果位不高。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本经不是小乘经,它也有像《法华经》那样弹偏斥小的味道,所以这个教门是大乘教门。
我们继续来看本经第二大段,第二大段是「如来广示法要」,这一段分成「简示」和「正示」,简示就是简单的说明,正示是正式的详细的说明。我们先看简示,它分为五小节,先看第一节经文: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这一节是讲他母亲罪根深重,蕅益大师解释说,「身口所起恶业名罪,意地造业之本名根,长时积集名深,习性坚固、未易改革名结。如左手障钵,右手抟食,即其徵也」。这是佛回答目犍连尊者的话,说你母亲『罪根深结』,所以你救不了。罪根深结四个字,什么是罪?身口所造的恶业就叫罪,根是讲意地上的,意地造业这就属於根,身口的根在於意,意上造了,身口就跟著造。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是意地上的业,当然身口就有表现。长时积集名深,这个深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积小恶成大恶,由浅至深。天天都造作身口意的罪业,积集起来就不得了,那个业力之大,《大藏经》里讲「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不可以轻忽小罪小恶,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古人也讲,恶不积不足以败身。
最后讲结,是习性坚固,未易改革,叫积习难改。这个业习积得太深太深,很难动摇,改不过来,古语有一句话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般是贬义的。这个本性其实不是本性,是习性,只是这个习性已经积累得太坚固了,好像都成了本性。经里面描述他母亲见到目犍连尊者送来的一钵美食,她的表现,你看她第一个反应,左手障钵,右手抟食。用左手隔著这个钵,为什么?不让别的鬼类来抢她的饭食,你看看,悭贪已经成为深重的积习,都非常自动的就反应出来。右手抟食,这是抓著,把饭抓成一团要往嘴里塞,急急忙忙,迫不及待,这是贪婪到极处,这些样子是身口的造作,是意地悭贪的作用。佛为什么说他母亲罪根深结,这是所以然。第二小节经文说到: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这还是佛的话,为我们显明尊者力量薄弱。蕅益大师解释说,「声闻之人,但得心自在,未得法自在,故其神力,不能挽母定业。此正密寓弹斥之意也」。声闻是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只是得到心自在,没有得到法自在。心自在是他断了见思烦恼,他自己证得了涅盘的妙乐,断了我执,但是没有断法执,所以於法不得自在,这个神力也就有局限性。因为神力是我们人人本性具足的,不是从外得来的,不是你学来的,本性中本来具有,只是被我们的烦恼、执著、妄想这些障碍住,只要把这些烦恼断除掉,神力自然现前。而且这个神力是无限的,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目犍连他这里给我们示现的只得到了声闻果位,只断了见思烦恼,还没有断尘沙、无明两种烦恼,没有得法自在。所以他恢复了部分的神力,但是没有全部恢复,有局限性,这种神力就没有办法挽救他母亲的定业,帮不上忙。从这里也暗暗给我们暗示,小乘法门不能度众生,这是密寓弹斥之意。所以这部经不是小乘经,是佛劝我们由孝慈之心发起大乘度一切众生的心,要仰赖十方三宝威神之力。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发起大乘之心,才能跟十方三宝感应道交,这样才能够挽救恶道里的苦难众生。下面佛继续给我们说: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所以不仅是目犍连尊者他救不了饿鬼道的众生,任何的那些六道里面的神灵,这里举出『天神』;『地只』,地只就是地神;『邪魔』是指魔王;『外道』,这是其他宗教里面有神通力的这些人;『道士』,这是讲道家也有神通;还有『四天王神』,这是天道里面的天王,四天王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他是住在四天王天,是忉利天王的四大将领。这些六道里面的天神鬼神,都没有办法把恶道的众生解救出来。
蕅益大师解释说,「未入正位,总名为邪。虽并合三界中一切神通之力,犹不及目连一人之力。今先简目连,次简天神等者,一往约多少简之,正欲显众僧之力大也」。这里讲到邪魔,邪这个字,什么叫邪?没有入到正位都叫邪。什么是正位?正觉之位就叫正位。也就是说,还没有证得小乘阿罗汉都叫邪。邪不是专门贬斥那些妖魔鬼怪才叫邪,我们自己没取得正觉,也还属於在邪道里。为什么?因为有执著,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对宇宙人生真相不能正确明了。所以这个邪是广义的,要改邪归正,那是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他的知见才完全正确。佛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自己的意思是邪知邪见,带著见思烦恼的知见。
所以应该怎么样?放下自己的知见,随顺如来的教诲。三界当中,这一切六道众生,他们的神通力加总在一起都赶不上目犍连尊者一人。你看看,目犍连尊者的神力真叫不可思议,超过三界所有的神通力的总和,这个了不得。所以当然那些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这些神力加在一起更无法解救目犍连母亲的业力,目连尊者都不行,那其他的更不谈了。这是用目连尊者先讲,然后接著讲这些天神等,只是重复的来做一个陪衬。陪衬什么?证明十方众僧之力,要靠三宝威神之力才能解救目连的母亲,显出三宝威力不可思议。底下我们看佛继续为我们说明: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蕅益大师解释说,「十方,则不同目连之惟一人;众僧,则不同天神等之非圣侣。所以威神不可思议,能令深结之罪根从此可解脱也」。这里讲的十方是遍法界虚空界,当然就不是目犍连尊者一个人的力量。众僧里面,里头当然都是有圣贤僧,圣贤有小乘圣、有大乘圣,甚至有法身如来应化在僧团里面,这些属於圣侣。前面讲的天神等都不是圣侣,他不是圣贤,还是凡夫。要靠圣人的神力,而且不能靠一个人,目犍连尊者也是圣人,可是一个人还不够,要十方众圣贤僧,这样的威神才真正不可思议,可以令他母亲深结的罪根得到解脱,也就是帮助他母亲消除业障。
「僧者梵语,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僧的意思,这个字是梵文,梵文原文是僧伽,简称僧,中国的意思是和合众。什么叫和合?众是团体,它是和合的团体。「和合有二义,一者理合,谓同证择灭无为;二者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四人乃至无数,名之为僧」。所以和合的意思有两层意思,从理上讲叫理合,是同证择灭无为。择就是拣择,是选择的意思,灭是寂灭,又叫做涅盘,所以择灭无为就是用真实智慧来选择佛法,修成涅盘无为之果,这叫择灭无为。证得了择灭无为,这就是圣人;大家都一起证得择灭无为,这个团体叫圣贤僧。这在理上来讲是很高的,他这和合众是指圣贤僧。
从事上讲,也就是具体事相上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六和敬。戒和同修,戒是讲戒律,也就是规矩。一个团体不能没有规矩,大家共同遵守这个规矩,才能和睦。戒包括佛明确制定的戒法,广义的也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教诲,当然更广义的来讲,还包括国家社会一切规章、制度、礼法、道德、礼仪等等,我们要跟社会人群相处,处得和睦,必须遵守国家社会的制度礼法。这是讲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见是见解,大家见解要相同,有同一个修学的目标,同一个方向,知见相同,这才能够和睦。往往知见不相同,大家各执己见,就会破坏团体的和睦。所以我们希望团体要和合,怎么做?要把自己的知见放下,大家都放下自己的知见,没有知见,这就和了,见和同解就做到了;你要有自己的知见,绝对做不到见和同解。放下自己的知见,那不是什么想法都没有,像个木头人了?不是,是放下自己知见以后,要随顺佛的知见,佛是怎么教导我们的,我们就怎么做,这个时候就能做到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利是利养,大家的享受要平等,要平均分配,不能你多我少,有彼此、有分别,这就会产生矛盾。所以佛的僧团里面要求是一律平等,大家自己的东西只能有三衣一钵,这是你自己私人的财产,不能超过三衣一钵,多出来的一定归僧团。大家每天出去乞食,乞回来的食物大家要合在一起,把它放在一起,搅拌起来,然后再分开来,一人一份。佛当年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每个人出去托钵,乞回来的饭食大家混在一起,所以有一句话讲「一钵千家饭」,确实如此,这说明利和同均。所以佛当年就已经做到共产,共产主义早在三千年前佛陀时代就已经实现了。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讲身口意要和合。身住在一起要互相的帮助、照顾,一人有困难,全部僧团的人都来帮助。口和无诤,口业清净,不能够批评别人,不能够争吵,大家都要忍让、礼让,在僧团里面绝对没有为个人利益的事情有争执,所以僧团里面的人都是高度觉悟,能做到和合。意和同悦,大家都能够生欢喜,法喜充满。
六和敬真正做到了,这个团体只要有四个人以上乃至无数人,都叫做僧团。佛法里面讲,一个地方如果有僧团的出现,这个地方不遭难,为什么?因为僧团所在之处有龙天护法保佑这个地方,这是这个地方众生的福报。在佛法里面,真正要恢复、复兴佛教,最重要的是建立僧团,果然有四个人以上,大家一起发心修六和敬,当然同证择灭无为。我们这一生很难做到,但是从事上我们能修六和敬,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只要肯去做,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为了复兴佛法,舍小求大,佛法振兴就指日可待。
下面又说,「今言众僧,即是华梵合举,亦是以众表数,以僧表德也。具理事二和,名真实僧;但具事和,名清净僧」。这里所说的众僧,僧其实本来就有众的意思,就有团体的意思,所以这里叫做华梵合举。众是华文(中文),团体的意思就叫众,僧是梵文,两个合起来叫众僧。众是在数目上表示,佛在这里说的十方众僧,这个数目是无量无边的,尽法界虚空界一切的出家人组成这个和合的法界僧团。所以僧就表示德,德在理上讲同证择灭无为,在事上讲修六和敬。如果能够在理上和事上两种和合都做到,既能证择灭无为,也就是证得涅盘果,证阿罗汉了;又能够修六和敬,当然证得了阿罗汉必定能修六和敬,佛当年的僧团就是这样理事二和的僧团,这个僧团叫真实僧。真实,那是在理上决定是圣贤僧。如果理和做不到,虽然还是凡夫,但是在事上能做到六和敬,我们就可以做到,这叫清净僧。僧不一定专指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人在内,只要有四个人以上,大家都是这样修六和敬的,遵依佛陀教诲来一起修学、一起生活,这个团体也叫清净僧。
「真实僧宝,能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清净僧宝,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能够同具理事二和,这些圣贤人的六和团体是真实的僧宝。宝是比喻宝贵,这样的团体太宝贵了,能够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这里提到的胜义正法是指能够修圣道,证得无漏,也就是至少断见思烦恼,这种正法叫胜义正法。因为法赖僧传,正法的住持要靠僧宝,孔子也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法的法运不是在法本身,是在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如果真正能够证阿罗汉,这些人属於真实僧,他们就能够住持胜义正法;如果这些人不在了,胜义正法也就没有了。
清净僧宝,是讲虽然僧团里面的人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阿罗汉,可是能在事上修六和敬,就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世俗正法就讲这些经典,经典所说的这些名相、文句,这些文句里面所含的义理,是世俗正法。经典如何能够发扬光大?要靠修行人把经典里面所说的意思演出来,清净僧就是把经典所说的表演出来,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有这么一个和合僧团,虽然还是凡夫僧,但是也了不起,也能令正法久住不灭,至少大家都能够相信经典所说的话,因为什么?看到有好的榜样。所以,我们今天希望要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虽然做不到这一生证得无漏,择灭无为证不到,至少我们要发心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认认真真的把经教里面的教诲落实到自己的言行生活,与人相处修六和敬。果然是真修行人,就能住持正法。
蕅益大师下面又说,「故律藏云,下至有五人持律者,和合同住在世间,是名正法不灭」。蕅益大师对律藏非常有研究,他引律典所说,下至有五人持律者,倘若有五个人持戒,这个戒律对出家人而言是比丘戒,或者再往下一点沙弥戒。这五个人能够严持戒律,戒律里面规定我们做的我们就做,规定我们不能做的绝对不做,这五个人组成的团体,他们能够互相修六和敬,和合同住在世间,这就是清净僧团,它就能够令正法不灭。假如连这五个人都没有,正法就要衰亡了。
我们讲法运分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三个阶段怎么分?这就是分的标准。正法时代里面,你看佛在世时,有真正的僧团住世,这些僧团都是圣贤僧,跟佛常随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都是大阿罗汉,令胜义正法不灭,每一个僧团里的人都是严持戒律的;到像法时代,慢慢持戒之风就在衰减,但是还像个样子,叫像法时代;到末法时代就不怎么像样子了。所以蕅益大师当年,他一生就希望能够找到五个人一起持比丘戒,和合而住,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够振兴佛法,可是老人家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办法实现他的愿望;也就是说,连五人持律和合而住这样的团体都找不到。所以到最后他只好万缘放下求生净土,自己把比丘戒都退掉,仅称自己叫菩萨戒沙弥,不敢称比丘。
他老人家说,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因为比丘要得戒,必须要五比丘给他授戒,所以连比丘都没有了(南宋以后就没有了),自己怎么能得比丘戒?蕅益大师他说,末法时代要得戒,唯有靠什么?靠修占察轮相法,也就是求地藏菩萨感应,给他证明有没有得戒。他早年修这个轮相法只得到菩萨戒沙弥,他没得到比丘;也就是说,他那时候得了沙弥戒、菩萨戒,没有得到比丘戒,所以他老人家实事求是,自己不称比丘。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只称自己叫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持五戒,像在家居士持五戒。他自己看到老师都不称比丘,只称沙弥,他自己连沙弥都不敢称,只是称自己出家的居士,持五戒的人。我们现在在末法时代,又晚了蕅益大师四百年,想要振兴佛法,必须要严持戒律,真的,只要把五戒能做到,大家和合而住,这正法就有希望,所以我们要发心。
下面说,「当知佛灭度后,佛法命脉全寄於僧,供僧即为普供三宝,所以威神特尊也」。佛不在世了,佛法命脉由谁来承担?由僧团来承担,法赖僧传,所以我们能够供养众僧就等於供养三宝。这里的僧专门指是出家人,佛法僧三宝,出家人是住持僧宝,也代表三宝,供养众僧就有不可思议功德。仰赖十方众僧之力,这种威神就特别的尊大,能够普度众生。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正宗分里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大段「如来广释法要」,第一小段「简示」,第五节经文,这是佛对目犍连所说的话: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这节经文是「许以救方」,这是佛应允,告诉目犍连如何救济他母亲的方法;不仅可以救济他母亲,也能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得到救济。蕅益大师解释说,「已知僧有威神,未审如何感格。故须说上合之法,以成悲仰,则感应道交,方获济度」。佛刚才为目犍连尊者说明,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救济他母亲,必须仰靠十方众僧的威神之力,所以这里目连尊者已经知道了。只知道众僧有威神之力,可是还不知道怎么样去感格,我怎么样才能够藉助到十方众僧之力?因此,佛在这里就应允,就是答应说如何来救济,怎么样来感格。
上合之法,以成悲仰,这个意思出自於《楞严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得到耳根圆通。就能得到「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对上,他能够跟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就是真心相合,这真正是和合,跟诸佛如来和合,跟诸佛如来同一种慈力。诸佛如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救度一切众生,现在他能和合,这种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下合一切六道众生,跟众生和合,跟众生同一悲仰。众生苦,祈求诸佛救度,这种祈求的心,我们也能够完全的与之和合,同一种悲仰。悲是悲苦,仰是仰赖,仰求诸佛菩萨救度。这是世尊对目连尊者也要讲这种上合之法,就是与十方诸佛、与十方三宝和合,这种救济之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叫感应道交。上合诸佛真心,下合众生的悲苦,这样才令众生获得济度,就是救济和度脱,当然也必定能使他母亲得到救济和度脱。
底下解释,「一切者,约人则遍利尘沙,不独目连之母。约法则永拔二死,不但饿鬼之殃」。佛在这里讲『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一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人而言,不仅包括目连尊者的母亲,还包括尘沙国度里头一切众生,也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一切的意思,都是救济的对象,这是指人而言;第二种是指法而言,是永拔二死,不仅是度饿鬼,只是把饿鬼超生到天上,不只这个。「二死」是两种生死,第一种是分段生死,六道凡夫都有分段生死,他有生老病死,总会有这种阶段;出了六道,证得阿罗汉果,还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十法界里的众生,包括四圣法界里头的圣人,都有变易生死没有拔除,也是如来救济的对象。所以这个「一切」涵盖的意思很圆满,一直要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个救济之法方得圆满。所以这个哪里是小乘经?真是大乘。
「皆离忧苦」,忧和苦是两个意思,蕅益大师为我们分别做介绍,他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忧苦者,意受名忧,身受名苦」。这是第一个方面。这从意上所感受的,就是我们心灵的感受,那是属於忧,从身体上的感受来讲,这是属於苦。饿鬼道,身受饥饿之苦,意受烦恼之煎熬,他忧。一切众生都有这种忧苦,六道众生这个忧苦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如果把忧苦都断除了,这种受就叫舍受。意上来讲他有忧喜的受,身的受有苦乐,忧对喜是相对的,苦对乐两个相对,忧喜和苦乐,这两对感受都断除了,这叫舍受。三界里面的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也有舍受,可是他不能长久,寿命到了他又有忧苦,所以六道众生都摆脱不了忧苦的感受。真正摆脱了,这叫三昧,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有忧苦乃至喜乐,这都是不正常的享受。
第二个方面讲,「惧於后果名忧,婴於现报名苦」。忧是担心未来,恐惧害怕未来有苦果,那是什么?因为造了苦因,造了恶的因,将来必有恶报,而且这恶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报尽,这是足以令人堪忧。婴於现报,婴就是遭受的意思,现前遭受到报应了,像目犍连母亲她现前就受到饿鬼这种饥饿之苦。这是从时间上讲,一个讲后来的,一个讲现在的。
第三个方面,「济拔无术名忧,痛若切肤名苦」。如果我们没办法拔济众生,像目犍连尊者虽然有很大的神通,但是对他母亲,没有办法把他母亲解救出来,使尽浑身解数都无可奈何,这是忧。看到母亲的那种痛苦,孝子感同身受,如同自己切肤之痛,就像刀割一样的痛苦,所以哀号哭泣。所以这从三个层面解释忧苦,解释得相当好。
如何来使众生离忧苦?「法门一唱,当使皆得远离」。佛为我们开示救济之法,这救济的方法、法门一说出来,大众依教奉行便得利益,即能使所有的忧苦都得到远离了,这是如来对我们的深恩大德。这一小段「简示」,简单的给我们说明如来所宣说的救济之法,这可以说是一个引导,前言。下面是「正示」,正式说明这救济之法究竟是什么。这一段又分为两个小段,第一是「教孝子献供之法」,这段比较长;第二小段是「教众僧受供之仪」,用什么样的礼仪、仪轨。我们先看第一个段落「教孝子献供之法」,分为五个小节,第一个从时间上说,「定胜时」,请看经文: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看到这里,这里是给我们讲出救济的时间。「七月十五者,前三月夏安居,从四月十六受,今九旬期满,将事游行。故众僧和合,同受自恣」。为什么要选择七月十五日来做为救济之日?佛告诉我们,这里讲『佛告目连』,对目连尊者所说也就是对我们说的,目连尊者是我们代表。『十方众僧』,当然这就不仅包括我们现前地球上的僧团,也包括遍法界虚空界的僧团。在七月十五,这是指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之前是三个月结夏安居。因为这三个月当中是属於夏天,叫结夏。这段时间做什么?安居,安居是这些出家人、修行人在一起认真的修行,用功办道,提升自己。从四月十六(这是农历)开始安居,到三个月九旬,就是九十天期满。安居过后,僧团每一位大德高僧都要出外游化,度化众生。所以在七月十五日这天,等於说大家做最后一个团聚。团聚是做什么?众僧和合,同受自恣,在这一天做自恣活动,这一天过后,大家又有新的境界,有更深的功夫,又出去度化众生。每年四月十六又回到同一个地方结夏安居。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制度,这个制度说实在话非常好,等於出去代佛说法的这一类大弟子,他们能够再回到佛身边做再教育,这时佛又能够帮助弟子们提升。所以不能够老在外面讲经说法,要适当的时候还要回来安居,进修。
我感觉到,确实,对弘法的人这个制度非常的重要,不仅说一年这一段时间要进修,其实每弘法一段时间都应该有进修的时期和亲近老师的时期。前不久,我就到台湾去跟我们师父上人住了五天,在他老人家身边,我们一起同吃,一起起居。我在老人家会下,在他面对面坐著来听经,就感觉到师父对我的加持力特别强。因为亲近师父比在外面自己这么样听光碟要强,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在师父身边那恭敬心特别强,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在师父老人家身边,这诚敬的心就比较容易生出来,所以感受到提升还是比较大的。常常有这种亲近师长的机会,对自己道业长进会大有裨益,这个也就是安居的意义所在。
三月安居期满,这些弟子们又出外,各人弘化一方。在走的时候,因为这三个月当中有不少证果的,不少得到殊胜成就的弟子,还有一些可能还没有证果,他就欢迎大众对他提出批评改进的意见,这叫自恣,这个制度也是特别好。你看儒家里面也讲,朋友之间都应该互相规过、劝谏,这是真正的友直、友谅,这是真正直的朋友。《弟子规》也讲「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互相见到了过失,应该指出来,如果没有能够指出来,不能帮助朋友提升,这也是对不起朋友。当然提出批评改进的意见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该私下里单独跟他劝谏,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下,这样也会让这个朋友面子放不下,凡夫都会有这种面子;而且也不利於他弘法利生,因为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他,会让大众对他失去信心,这既不能够让他很顺利改过,又把这个法缘破坏了,这就不恰当,所以批评一定是私下里的。但是佛在这一天,在僧团里面,他允许僧团内部的弟子们互相公开的批评,这个叫自恣。就是你随便批评,这一天批评都没有过失,而且接受批评的人也绝对不能够生起对对方的不满,都要虚心的接受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自恣,蕅益大师解释说,「言自恣者,梵语钵刺婆刺拏」,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随意,「即是随他」,又是随他的意思,随便他来批评,就这个意思,叫自恣。宗密大师在《佛说盂兰盆经疏》里面说,其实自恣有三天,不仅是七月十五这天,其实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属於自恣日,所以这只是举中间十五这天而已。蕅益大师解释说,「受自恣已,名为安居事讫,从此各任东西。今此日中,乃大众和合,互相勉励,遵崇道业,改过迁善之日,故名胜时」。所以这一天七月十五自恣日,是胜时,很殊胜的日子,因为大众受到自恣之后,接受了批评,也就改过自新,三月安居也就圆满了。从此,就从那天起,大家就各分东西,到跟自己有缘的地方去弘法。在这一天,就是七月十五,大众和合,为什么?什么话都能说,大家完全是一片和谐。所以互相之间都是同修道友来勉励,大家都能遵崇道业,为了复兴佛法,互相帮助。每个人自己改过迁善,断恶修善,互相感恩,「您给我提出很好的批评意见,我一定接受,一定要把它改正过来」。这一天确实佛也特别欢喜,《弟子规》也讲「兄弟睦,孝在中」,父母最喜欢的是看到儿女互相和睦,互相敬爱,佛、老师当然也是,最喜欢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弟子能够团结和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所以是佛欢喜日,这天叫胜时。所以佛选这一天是因为是僧团一年中最和睦的日子,你在这个日子里头供养众僧功德就特别大。第二小节,我们来看经文: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这节是「发胜意」。蕅益大师解释说,「所为之人,不止一生,厄难之苦,通於存没。发心等济,故名胜意」。这节蕅益大师判作「发胜意」,为什么叫胜意?因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救济之法,不仅是对一个人的,帮助的父母可以帮助七世的父母,不仅是现在父母,也帮助除了父母以外其他现在厄难中人。厄难的苦,就是受到了这种灾难,这种苦既涵盖了现生的,也涵盖了过世了的这些人,所以这是冥阳两利的救济之法。救济别人当然也是救济自己,为别人做功德,自己得的功德更大。《地藏经》里面就告诉我们,我们如果为亡者做超度,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这个亡者只得一分,所以自己得的功德更大。我们能够发起大心平等的救济一切众生,这里『七世父母』是指过去的往昔世中的众生;『现在父母厄难中者』是现在的。就是不止一生的,是生生世世的父母都涵盖在内;在横面上来讲,也包括现在受厄难的一切众生平等救济。能发起这种心,这叫发胜意,殊胜的意念,这是大乘意念。
「然七世之言,且就凡夫心量羸劣,略言之耳」。这里佛只讲七世,为什么只讲七世?因为这部经是在阿含时里头讲的,听经的人多半心量还是很小的凡夫,是佛初期讲法的阶段。凡夫心量羸劣,羸就是弱,劣就是差,也就是很狭小,心力很微弱,他不敢发出大心,所以讲七世对他们已经很足够了。实在讲,佛所希望我们做的哪里只是超度七世父母而已?应该超度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一切父母、一切冤亲债主、有缘众生,过去现在都要超度,空间上讲是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都是我们超度的对象,应该发起这个大心。
「若深信胜田,广修胜供,发於增上最胜之心,当知尘点劫前生身父母、六亲眷属,皆可同出苦轮,方名一切难皆离忧苦也」。在这里蕅益大师帮助我们扩大心量,如果我们能深信胜田,这个田是福田,胜田是最殊胜的福田,是什么?是十方众僧,也就是十方三宝,这是最殊胜的福田。我们能够相信,我们能够去修行,修什么?胜供,供养福田僧,仰赖三宝威神之力。发於增上最胜之心,增上最胜之心就是最广大、最殊胜、最圆满的这种发心,也就是像地藏菩萨那样发起度尽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未尽誓不成佛,这是菩萨最胜之心。果然能发起这种心去修殊胜的供养,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尘点劫前的生身父母都要度尽。尘点劫是比喻这个数字广大不可思议,像这个世界里头的微尘数这么多劫。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讲基本粒子,你说我们这个世界里有多少基本粒子?原子还不是基本粒子,你说有多少个原子?这人体上多少个原子这个数目我们都想像不出来,那是整个娑婆世界十亿个银河系所有的基本粒子,这样的数目这么多的劫。一劫时间漫长,一个大劫相当於十二点七亿年,这我们算过的。这么多劫数里头生生世世的父母,包括六亲眷属,都共同脱离苦海,苦轮是指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能发起这个广大心供养十方三宝,这个功德就能够超度过去一切父母眷属,这才能称为一切难皆离忧苦,否则说不上度一切难。所以这里讲到的发大心最重要,心量发得大,你的功德就大;心量小,功德也小。主要不是看你那个事,你同是修事上的供养,但是发心不一样,心量大小不同,心量大,得到的功德就非常悬殊。底下我们来看下一节经文,讲「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这是教我们要设供养。这个供叫胜供,殊胜的供养,因为供的是十方福田僧,而且我们是要发增上最胜之心修这个供养,所以这个是胜供。「具饭二字,总标设供也」。这就是总说,具饭就是用饭食、饮食,当然也包括器具,底下讲的『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来设供。「百味,极言其味之多,谓饭饼麨酥酪醍醐等」。百味饮食,百字是虚指,讲这个数目很多,味道很多,叫百味。当然就是设供的菜式很丰盛。这里举出几例,有饭,有饼,麨就是炒粉,酥酪醍醐这是属於奶制品,等等都用来供养。当然这里要记住,不要用肉食供养,因为用肉食那是杀生来的,那个不仅没有功德,反而是造杀业。这里也不要用葱蒜等荤食供养,所谓五荤,葱、蒜、大蒜、韭菜、洋葱这类的都属於荤,因为它的味道不好。以素食来供养。「五果,谓根茎叶华果」,这个就很明显了,不用多讲述,就是各种各类的瓜果蔬菜。
「汲灌盆器,谓澡手洗足沐浴之具,皆须清净」。这些器具包括什么?洗手用的、洗脚用的、沐浴用的这些盆、桶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供养,但是这些必须要清净之具。这个清净,当然最重要我们要用清净心来供养,这些器具本身也要干净,应该是拿没有用过的,新的器具。供佛的器具不要用作自己使用,应该专门拿来供佛,譬如说那些碗碟自己吃饭用过的,那就不要用来供佛了,应该用新的,这才是真正清净。以事来表心,人有这种恭敬至诚的心,他自然就能够在事上做得清净。
「香可焚熏」,我们可以上香。「油可涂足」,油,有些是像我们现在讲的涂在脚上的、身上的这些都属於油。「锭」就是灯,「有足曰锭,无足曰镫,镫与灯同。故然灯佛,或翻为锭光佛,以义同故」。锭就是灯的意思,古代的灯,当然一般都是点蜡烛用的灯,通常有脚的就叫锭,有灯架;没有灯足的,没有灯脚架的那个叫灯。所以这个锭和灯古时候意思是一样的,这里说燃灯古佛也翻译称为定光古佛,这个意思就是一样的。这前面讲到的「床敷卧具」,就是用来给出家人休息用的这些床、被褥等等。
「尽世甘美,以著盆中者。重申奉盆设供之意」。用世间所有的甘美饮食放到这个盆里,这个盆就叫盂兰盆。
「盆者,即种种如法清净碗钵,或百或千,乃至无数,罗列供养,总名为盆,是所谓盂兰盆也」。盆就是指各种装饮食的器具,这如法的清净碗钵,刚才又提到要用干净的。另外这些碗钵是自己正当的职业、正当的收入所得到的、买来的,不是你偷来的、抢来的,那就不是如法清净碗钵了。所以要用净财布施,来路是清净的,佛门里不接受不净之财,不净的供养这不仅没有功德,反而让福报也会折损。这些碗钵,或百或千,乃至无数,看你的需要,可以有多少供多少。罗列供养,真正的庄严的盂兰盆法会,摆的很多这些供具很多饮食,这些器具都叫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盂兰盆。所以它不是说只是一个盆,它有很多很多。有的人他误会,盂兰盆会,就拿一个大的盆,里头堆满了饮食,这个就不如法,它是很多种不同的。下来我们来看第四小节的经文,是「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这是佛为我们赞叹供养胜田,称赞这些圣众。「当此之日者,正明七月十五上善聚会之胜时也」。这是从时间上讲,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一天正是七月十五,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一天都是清净众僧他们聚会。「一切圣众,德本汪洋。但此日之前,各自安居,此日之后,游行无定。惟兹嘉会,海会云集,倍觉殊胜也」。一切的圣众,这是指圣贤僧,他们本来德行就是非常的高广。汪洋是比喻,像海一样的深广,厚德。这一天,就是七月十五这天之前,大家都在安居,这一天之后大家又游化四方了,只有这一天称为嘉会,大家会聚在一起,海会云集,所以更觉得殊胜。这些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在树下经行』,蕅益大师说「山间树下,略举其所依,足显头陀胜处」。他们修苦行,在山间树下修头陀之行,头陀行就是苦行,以苦为师。「禅定经行,略明其修相,足显精进胜功」。他们修禅定在哪里修?山间树下修,或者经行,像念佛,他们经行念佛,这是修行的相,修行的样子很精进,所以他们有胜功。
「得四道果者,断分别烦恼,证须陀洹,名见道」。四道果,第一种是断了分别烦恼,也就是断了见惑,证须陀洹,也称为见道。再「断欲界俱生烦恼六品,证斯陀含」,欲界思惑八十一品,这里断了六品,证得二果,叫斯陀含。「更断下三品尽,证阿那含,名修道」。再断三品,也就是九品断尽了,这是证得三果阿那含,也称为修道。「断色无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烦恼皆尽,证阿罗汉,名无学道,自利成就也」。四果阿罗汉再断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了。前面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见惑,这里八十一品的思惑叫俱生烦恼,全部断尽,出了三界,证阿罗汉,叫无学道。无学是没有什么再学的,毕业了,自利成就,这属於四道果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这节经文还没讲完,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9/9/6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5-0005
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为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开始谱写宁波公共图书的历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31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我们常说,人要有人格,才能被人尊重。那么,做为一位住持佛法的信仰者,首先就要有人格,进而才能成就僧格、佛格。我想,人格是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我们为人处事的坐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2
佛门瑞相 无言说法 -- 王志远平凡的人都敬畏不平凡的事,奇迹最能征服俗人。不俗的人们也往往在奇迹面前瞠目结舌,因为不是所有的奇迹都能用语言、用思辩、用科学(科目之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4
佛门决定禁止求神、占卦、问卜、算命、看风水。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像世间的婚丧、应酬的礼俗,甚至于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7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10
佛门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2
北齐初年。嵩山高士沙门宝公在由林虑去白鹿山时,迷了路。太阳快当中午了,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钟声。他循着钟声前进,翻山越岭,见一座寺庙坐落在树林的深处,山门正对南方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4
去年,秋天的北京,似乎冷得特别早。我急匆匆走在一条偏僻的胡同里,踩着落叶咔咔作响。带着沮丧与疲惫的心,我还是回到那个阴暗潮湿的小公寓。繁华的北京,车来车往、灯红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3
我是苦命的女人,但也是一个幸运的女人。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惊险。曾想找一人为我遮风挡雨,谁知道这辈子最大的风雨都来自曾以为能给我遮风挡雨的丈夫。年轻时,父亲重病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1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4-02
恭敬经书之学处益西彭措堪布讲授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一、真实义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秃土地:没有
佛门礼仪常识时间:2024-03-24
佛家语言礼仪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
佛门礼仪常识时间:2024-03-24
佛门基本礼仪第一节、敬佛第二节、敬法第三节、敬僧第四节、四威仪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第六节、供僧第七节、放生第八节、造寺、造佛像第九节、印经第十节、荤腥与吃素第十
佛门礼仪常识时间:2024-03-24
清定上师清嘉庆三年(1798年)十月的一天,昭觉寺自丈雪祖师中兴以来的第五代住持道魁了元禅师,自感身体不适。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召集四众学生,预付
佛教故事时间:2024-03-05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烦恼充斥了生活,老天亏待了你?你是不是常常眼馋别人生活富足,孩子优秀,而自己却一无所有?你是不是常常抱怨领导没什么本事,却盛气凌人地压榨你?释迦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15
“弟弟,妹妹,你们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 我正专心为刚断气的妈妈助念佛号时,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弟弟妹妹都说也闻到香味了。妈妈临终前臀部的褥疮已腐烂好久,本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29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红尘滚滚,岁月如梭,我们皆是匆忙赶路的众生。在人生岔路口,不知抉择或误入歧途,就会浪费大好光阴。我的人生曾经就是如此,但幸运的是我走出来了!一、曾引以自豪的气功
学佛受用时间:2023-12-31
文/huolian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任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开始谱写宁波公
因果报应时间:2023-12-2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我们已知的最完美的女性,她具有三十二种功德相:出身尊贵,种族清净,德行无缺,端正无比,身体容貌上下相称,从未生育,心常随顺一切
摩耶夫人时间:2023-12-11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禅师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七里禅师望着眼前年轻的强盗,平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
佛教知识时间:2023-11-23
老僧呵斥女诗人,才女皈依入佛门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任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时间:2023-11-06
佛门的员工曾梁源是东佑建设公司的总经理,有感于佛光山在台北找一处现代化的弘法道场不易,于是在台北松山火车站旁,物色了一栋朝代大厦,并且发起筹措头期资金。从房屋贷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25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
初识佛法时间:2023-10-19
佛门无秘密《净土》2012年第6期作者:释清净 前些年,社会上有个说法,叫“网络世界无秘密”,这句话点出了这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网络有如双面刃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2
入佛门的因缘舍卫国东南方的汪洋大海之中,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四面环海,与陆地遥遥相对,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而又可望不可及的人间仙境。小岛地势平坦,宛如突兀在海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时间:2023-09-22
先从做人起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两句话:“欲成最佳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如何做人是一生的事业,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儿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1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五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仁者,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来继续分享和学习,《女诫》的第五篇「专心篇」,这一篇非常重要。这一篇我在习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信佛就要戒肉是不是?为什么佛教那么重视身体力行茹素?由历代传统及经文来看佛教其实应该是个十分着重素食的宗教,而其素食的主张建基于慈悲、戒杀生的信念。食肉等于食亲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9
一、最好吃的粥寺庙里面的粥,是用大铁锅煮的,所以有特殊的铁腥味,很香。这是用电饭锅之类煮不出来的味道。所以有句俗话,大锅粥,小锅饭。的确,寺庙里面的大铁锅煮的白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8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长寿是千百年来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