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说盂兰盆经》的经文。我们前三天将本经五重玄义学习了一遍,这五重玄义是明朝蕅益大师所作的,作得可谓是精彩绝伦,把这一部看似很普通的小经提升到了圆教大乘的经典。我们今天就来正式学习本经的经文。我们学这部经所依据的注解就是蕅益大师的《佛说盂兰盆经新疏》。为什么叫新疏?因为在过去唐朝时代宗密大师,这是华严宗第五祖,他曾经作过《佛说盂兰盆经疏》。蕅益大师一定是看到宗密大师的疏还有一些缺憾,所以再次作了一部注疏,因此称为新疏,当然这个见地就更为高超。蕅益大师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有必要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估计不少的同修对他已经十分的了解,他是我们净土宗第九祖,可是他的一些具体的事迹、行持,也有必要做一个介绍,让我们对大师生起信心。
我们看注解里面讲到是「明菩萨沙弥古吴蕅益智旭新疏」。蕅益大师是明朝时代人,他生於明朝末年,往生在清朝初年,所以有的注解里面也看到是清朝蕅益大师,说明朝也对、清朝也对,他是跨著两个朝代。他是出生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这一年是己亥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距今正好是四百一十周年,他是五月三日亥时出生的。从这个出生年月我们看到他是属猪的,亥,五行当中是属水,主聪明,他确实生性聪颖。他出生在一个佛化的家庭,母亲姓金,叫金大莲,他父亲姓钟,是我们的本家。他父亲持「白衣大悲咒」持了十年,后来他母亲梦到观音大士送子,就生了蕅益大师,生他的时候父母已经四十岁了,中年得子。蕅益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钟声,字振之。他的先祖是汴粱人,就是今天我们讲的河南开封,这是他的祖籍。后来他的祖先南下,就居住在古吴木渎,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吴县木渎镇。这也是一个很有灵气,一个灵秀的小镇。大师出家之后字蕅益,所以我们称为蕅益大师,他自己的法名叫智旭,智慧的智,旭日东升的旭。
从小大师就学习儒教,十二岁学儒,因为受了南宋程朱思想的影响,所以是专崇儒学而毁谤佛法。这是大师示现的,当时他以卫道为职事,结果撰写了数十篇「辟佛论」,专门批评佛教。到了十七岁那年,他看了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和《竹窗随笔》,我们知道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是明朝时候人。蕅益大师虽然没有能够跟莲池大师见过面,但是他是私淑莲池大师的,是他的私淑弟子,也就是说,蕅益大师是专读莲池大师的著作,专向莲池大师学习的。他这时候知道自己毁谤佛法这是罪过,所以觉悟了,把自己过去所作的几十篇「辟佛论」统统烧毁,后来就学佛了。
到了二十四岁那年,他师从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出家,一生弘扬律宗、天台宗和净土宗,可以说是通宗通教、律净双修、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大师。大师生平为人可以说是严峻,操持非常的谨慎,对名利一丝毫都不沾染,出家之后严持戒律,弘扬律藏。他生平曾经研读过《大藏经》的律藏,读了三遍,汇集出一部他的律藏的学习心得。他对於法相、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各大宗派的教义都非常的精通,而且尤重於天台,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见地,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我们十三祖印光大师和我们现在师父上人都是跟蕅益大师同一个观点,主张三教合一。而且他对於儒家、道家都是非常有研究,像我们现在在习讲的儒家四书,我们就依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有《四书解》;他还有一个《周易禅解》,对《易经》也相当之有研究。除了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之外,还对基督教也有研究,当时基督教已经传到中国来了。他的著作范围甚为广泛,真是一位大家。
他对净土宗,尤其是他晚年对净土宗著力甚深,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阿弥陀经要解》就是蕅益大师的杰作,这是他老人家九天之内就完成的,可见得他这种智慧高广不可思议。印光大师赞叹《阿弥陀经要解》,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都知道传说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蕅益大师这样的赞叹,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师父讲,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亲自为《阿弥陀经》做注解,那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所以后人把他奉为净土宗第九祖,真的他是当之无愧。大师寿命不长,是五十七岁就往生了,往生的时候也是正念分明,坐著念佛往生的。
我们今天采取蕅益大师这一部《新疏》来讲解《佛说盂兰盆经》,看到《大藏经》里面实际上也有不少的注解。实在讲,印光大师对於《阿弥陀经要解》的赞叹,也适用於对《佛说盂兰盆经》注解的赞叹,真的也是古佛再来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五重玄义,蕅益大师对於本经的一个概要,那个分析、那种见地,实在讲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部《新疏》是蕅益大师什么年纪的时候写的?他是三十七岁时候写的,正好是本命年,三十七岁虚岁写的。你看看,三十七岁这么年轻,就有这么高的见地,如果不是古佛再来哪里可能!今年我也正好是三十七岁,相比蕅益大师那真的是惭愧到极点了,对大师真的除了崇拜以外就是崇拜。
大师注解这部经,实在讲他是知行合一,他本身就是一位大孝子,真的是孝慈都做到了极致。我们读蕅益大师的生平介绍,弘一大师专门对於蕅益大师的生平做了一篇文章,详细记录他的生平事迹。蕅益大师从小就非常孝敬父母,到了他二十一岁那年,他有一次去算命,给谁算命?给他母亲算命。问他母亲的寿命有多少,算命先生告诉大师,当时大师还没有出家,还是位居士,算命先生告诉他:你母亲顶多也就活到六十二、三而已。结果大师就在佛前祈祷,立深誓愿,愿减自己的寿命、减自己的功名福报给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得到上寿。这种真是真诚心。
到了二十三岁那年,这还没有出家,出家前一年,他听《大佛顶首楞严经》,听到有了很深的悟处。经中讲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他听到这个就生了疑情,他想这个大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觉是觉悟的觉,空生大觉。於是他在这里参究,非常用功,记录上讲,说他都闷绝了,参究用功到闷绝。但是他的功夫还不能成片,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不行,他一定要把这个大觉把它参透,所以决意出家。所以他出家的目的非常得纯正,就是要求大觉悟,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悟明诸法实相。所以在那年七月三十,农历七月三十(我们现在是七月),他在那年出家前,他自己是叫大朗优婆塞,出家之前撰写了四十八愿的愿文。这四十八愿不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自己也有四十八愿,就是发愿出家,要成就大觉,圆满成佛。这四十八愿不得了,我们在《灵峰宗论》里面看到,真的,看到之后才知道,蕅益大师真的非常有可能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从这四十八愿里面摘录出几个愿,我给大家朗读一下,大家体会体会蕅益大师是什么人。
他的第一愿是,「我本发心,上报慈父钟之凤生恩。愿三宝力,令我无始慈父,咸生净土,速证菩提。令闻我名者,亦报父恩」。这第一愿是报生父之恩,这是大孝。他这里也是愿三宝力,令无始慈父都生西方净土,速证菩提。你看这就是出世大孝,他也是像目犍连尊者一样,仰靠三宝威神之力超拔他的父亲,他父亲叫做钟之凤,报他的生育之恩。而且他发的是大乘心,令闻我名者,就听到我名号的人,都生起报父恩的这种心。
「第二愿,我本发心,上报悲母金大莲养育恩。愿三宝力,令我无始悲母,咸生净土,速证菩提。令闻我名者,亦报母恩」。这第二愿是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他母亲是叫金大莲),也是仰靠三宝威神之力来报恩,而且发心让我自己无始劫来的一切生母都能够往生西方净土,速证无上菩提。而且令闻我名号的人,听到我名号就能够生起报母恩的心。你看四十八愿头两愿,一个是报父恩,一个是报母恩,这是大孝。所以蕅益大师来注解《佛说盂兰盆经》,真的是知行合一,确实由他来注解再恰当不过,他自己是做到了再说。
「第三愿,度法界众生成佛竟,方取泥洹」。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度尽一切众生成佛,自己方证菩提。
「第四愿,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令闻我名者,永断淫根」。这是发心修行,第一修行的戒律就是断淫,这是《楞严经》上的话,「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这个是蕅益大师听了《楞严经》之后,持诸佛如来「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发心把淫心断掉。淫机,机是极微小的动机、念头,不仅身业要断,连心上的意业也断。断性亦无,这就是连根都拔除,开悟见性。他这愿愿都是自度度他,这前面是自度,后面令闻我名者,永断淫根,这是度他。
「第五愿,我杀害业习,灭尽无余。令闻我名者,遍生慈力」。这是断杀,《楞严经》讲的「第二清净明诲」,把杀心断除,断尽杀机,长养慈悲。不仅是自度,而且令闻我名号的人都普遍的生起不杀害一切众生的慈力,慈悲力。这个杀生,不仅说杀害众生的身命,就是连恼害众生,让众生生烦恼,这也是属於杀业的一分。所以这个慈心三昧就是永不生恼害一切众生的心,慈悲是成佛的根本。
「第六愿,我痴暗谤三宝业。灭尽无余。令闻我名者。正信三宝。」这是断痴,贪瞋痴这个根还是在於痴,迷惑。蕅益大师早年因为毁谤过佛法,所以在这里忏悔,永断这种愚痴颠倒、毁谤三宝的罪业,而且令闻我名者,都正信三宝,皈依三宝。这是将功补过,真正发起这个大愿力。
「第七愿,我诸不善业,悉得清净。令闻我名者,安住梵行」。这是要发愿断尽一切不善业,也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做到纯净纯善,得清净。听到我名号的,了解到我的人,都能够安住在梵行上,梵行就是清净行。所以我们现在跟随蕅益大师学习,真的也能得到安住梵行的利益。
「第八愿,我决生极乐世界,速证无上菩提,分身尘刹,尽未来际,度生无厌」。这个愿就了不起,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必定速证无上菩提,不退成佛。到极乐世界不是享受的,为了什么?为了尽早的蒙阿弥陀佛加持,分身尘刹,到十方微尘刹土里面,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时间里头,度无量的众生,没有厌倦,这是普贤行。你看,这头八愿就看到大师真正是了不起的人物,不是再来人真的很难发起这么殊胜的大愿。
后面我们又简单的抽出几条愿来看,从这愿当中我们就暗暗能够知道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的第三十愿说,「以救度众生,故於十方,现作佛身。或净土摄取,或秽土调伏,方便无量」。这是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於十方无量世界现佛身为众生说法。所以蕅益大师是示现佛身,他不取其他的身,他取佛身。那佛身,或净土摄取,像阿弥陀佛营造西方极乐世界,摄取一切众生往生,这是净土摄取;或秽土调伏,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秽土,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他示现佛身,用无量的方便度化一切众生。
他第三十八愿说,「令欲生佛土众生,闻我名号,即得随愿往生」。这一条恰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无量寿经.发大誓愿第六》里面的第十八愿,闻我名号即得往生,这是令一切佛土的众生闻到我的名号,都能随愿往生,往生哪里?当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名号是什么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这里头已经给我们透露出消息了,蕅益大师是什么人。
下面第四十七愿说,「我名号尽十方界靡不周遍,彼法灭处,我名不灭,恒令闻称,悉得解脱」。这更明显了,蕅益大师说我的名号尽十方世界无不周遍,就是这个名号十方世界都周遍,那必定是十方诸佛都在称扬宣说的。我们读了《阿弥陀经》就知道了,只有阿弥陀佛名号是十方诸佛共同宣扬赞叹,所以我名号,蕅益大师说的我名号是什么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名号。说彼法灭处,我名不灭,像我们这个世界,佛法有灭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当所有的佛法都灭尽了,还有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住世一百年。所以彼法灭的地方,阿弥陀佛名号不灭。那更证实了,蕅益大师说的我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名号。恒令闻称,悉得解脱,真的,你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能够称名,一心称念,一定得到解脱。这个解脱,不仅是解脱六道,十法界都解脱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入一真法界。所以蕅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那还有什么人?
再看看第四十八愿,他最后一条愿比较长,他说:「我色身最极微妙,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大人相而自庄严。一一相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随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一一光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色,严饰国界。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声,宣扬妙法。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香华饮食、衣服众具,普供一切。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化佛,教化一切。一一佛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化菩萨,一一菩萨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殊胜庄严,一一严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事,一一事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利益众生。有见一佛事,则得见我微妙色身,见我身者,则能与我平等,则能速得成佛」。
这第四十八愿真的就是广大不可思议的大愿,圆满普贤大愿,真是行超普贤。这里的经文完全是通《华严》的义理,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无碍的法界,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有这样的庄严殊胜。而且最后他讲到,见我身者,就是见到他就跟他平等,就能速得成佛。那我们了解净土宗的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所有的极乐世界的众生跟阿弥陀佛身相都差不多,连神通道力也差不多,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而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极乐世界能够速得成佛,你能很快的成佛。所以《华严经》上,文殊、普贤两位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等觉菩萨,带领四十一品位次的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在极乐世界能够速得成佛,比华藏世界成佛还要快速。
这几个愿我们只是摘抄出来几条,但是从这里面我们已经可以证实,真的,蕅益大师必定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给我们示现,哪能说二十三岁就有这样的心量、这样的智慧,发出这样殊胜无比的大愿?所以真的印光大师赞叹得没错,古佛再来也超过不了其上。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他来注解这一部《佛说盂兰盆经》,那确实我们就要认认真真的来学习。
除了二十三岁他发了大愿以外,后来二十四岁出家,出家以后勇猛精进的修学。他二十六岁那年,在三宝前自己燃香刺血,给他母亲写了一封信,劝他的母亲要集中心力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出轮回。这是我们昨天讲到的出世间大孝,令证道法,令他的父母真正出离轮回。到他二十八岁那年,他母亲病重,蕅益大师四次刲股,割大腿的肉来给他母亲做药引,割股疗亲。最后还是没办法救他的母亲,他自己痛切肺肝,非常的悲痛。后来母亲过世了,他母亲享年六十七岁,比算命家所说的多了五年,这是大师的孝心招感。他母亲过世之后,大师就放下笔墨纸砚,不再著述,为了给他母亲守丧,跟几个道友一起到深山里头闭关修行。在关中得了大病,他自己就一心求生净土,当然,他老人家法缘还未尽,所以后来病好了。到他三十一岁那年,这是他母亲逝世三周年,他又亲自撰写了为母亲三周年求拔济的一个启文,为他母亲发愿回向,写了一篇「为母发愿回向文」。到三十二岁那年,他母亲过世四周年,他的父亲过世十二周年,他又为了超荐父母,结夏安居。到三十八岁那年,是母亲逝世十周年,他又在九华山地藏塔前发愿文。你看,多次的发愿超度自己父母,这是他的真正大孝。我们相信,他的父母即使真的没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也必定生天。
我们本著殷重、恭敬的心来学习蕅益大师对本经的注疏。大师为本经做了一个科判,经开三分,一般经典都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序分,第二是正宗分,第三是流通分。这三部分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都有一个开头的前言部分,像序分,序言;正宗分是本经的主要的部分,讲主要内容的;流通分等於是本经的一个结尾劝勉,劝勉我们修行,劝勉我们流通。我们首先来看序分里面,序分分为通序和别序两部分。通序就是普通的序分,就是所有的经都会有这个通序的,所以叫通序。别序是特别的,发起本经的因缘,这是别序部分。我们先看通序,请看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先看第一句,这一句就是通序,通序也叫证信序,证是证明的证,信是信心的信,也就是佛为了让我们生起信心,给我们示现出有六种成就,这一个部分称为证信序,也叫通序。『闻如是』,很多经典里面是用「如是我闻」,翻经的法师他用的语法不一样,但是意思是完全相同,「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闻,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说,「闻者,阿难亲从佛闻。顺世流布,称假名我。顺无我法,则但称闻,义亦无在也」。闻的意思,直接的意思是阿难尊者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闻的。
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他一生跟从世尊,听经是最多的,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经都听了。而且他有一个本事,记忆力特别强,是过耳不忘,这比电脑还厉害,只要听过一遍,他就永不忘记。在诸大弟子里面,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听得最多的是他。所以到后来佛灭度以后,这些大弟子们都是大阿罗汉,就推选阿难尊者出来结集经藏。阿难尊者就把他过去听佛所说的这些经典再复述一遍,这些弟子们就在底下记录,这是复讲的来源。所以从阿难尊者开始,祖祖辈辈相传,培养弘法人才都是用这个复讲的形式,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讲,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
阿难尊者当时讲的这些经,要所有在座五百阿罗汉都认同,阿难这句话确实是佛所说的意思,然后才能把它记录下来作为经典。假如其中有一个人反对,说不对,我听佛的意思不是这样的,那就一票否决,这句话就不能作为经典。所以记录在经典里面的,那是绝对没有错误的,有五百罗汉都来见证,阿难亲自从佛那里听闻的,不是他自己编造的,更不是道听涂说的。这个是闻成就,给我们信心,这确确实实是佛亲口所说,由阿难尊者把它复述出来,结集成经典流通到世间来,成为经藏。
这里竺法护大师没有用「我闻」,为什么不用我字?因为我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诸法无我。阿难尊者虽然说是我闻,但是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了,他已经了知这个我是假我,是个假名,不是真我,因为诸法无我,我们随顺这种教义,就只称闻,不称我闻。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跟如是我闻一样。当然这个语法掉过来,是先把闻提到前面说。「如是」是什么意思?蕅益大师解释「不异名如,无非曰是」。不异是没有任何的不同的,叫如;无非,非是过失,没有任何的过失就叫是。
这个「如是」的意思就很深了,虽然蕅益大师这里点得很简单,可是意思也都透出来了。什么叫如?如是讲到自性,自性是不异,不异就是没有差别,也就是一如,是不二。自性是我们宇宙的本体,万法一如,整个宇宙万有都是自性所现,那所现的就叫是。「是」是就相上来讲的,「如」是就性上来讲的。这个相上无非全都是自性所变现的,里头无论是好丑、贵贱、大小、方圆,种种无量的相,无非都是自性所变现的。「如是」合起来,用佛门一句术语来讲就是「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世尊所说的一切法,可以说都是宇宙人生真相,用「如是」两个字就已经可以代表了。
底下讲「机感相扣,法席周圆,曰一时」。『一时』是讲时间。时间,他们为什么不用年月日时来代表,而讲一时?是不是印度人他不讲究时间,不像中国人?你看中国古代历史事件都记录到哪一个王朝的,哪一个年号的,几月几日,都记得很清楚。可是所有的佛经都没有具体的时间,只讲一时,那是不是这是一种缺憾?其实这是对经典教义不是很明了才产生的观念,真正明了教义之后,才觉得这「一时」才用得最妙。为什么?你看现在科学家们都知道,时间本身是假相,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它是不变的,假的会变动。你看时间,爱因斯坦都知道,他用相对论就证实了,时间的长短取决於两个物体运动的相对速度,由速度决定时间。所以我们就知道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缓慢运动的物体它时间走得快;快速飞行的物体,像接近光速的物体,它们的时间就非常缓慢,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蔓延」现象。那你说到底是哪个时间?你不能够把它说死,这个时间是活的。
佛讲的到底是什么时间?这里讲的机感相扣,法席周圆之时。众生有感,这是机缘成熟了,就像叩钟一样,众生叩钟,佛就要应,应就好像这个钟响起来。是因为你去叩它,它才响,你不叩它就不响,佛是不起心不动念的,众生有感,他才有应。现在众生机缘成熟,有感了,佛就有应。法席周圆,就说出这一段大法来,就在这种时候,所谓感应道交之时,师资道合之时,这是「一时」。那什么时候你有感?你这个时候一心的时候就叫「一时」,佛菩萨就有应。就像过去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到一半就入定,定中到了灵鹫山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他听了一会,然后出定告诉大家,原来现在世尊讲《法华经》还没有停止,还在讲。智者大师距释迦牟尼佛已经有一千年了,你看他都能参加这个法会,证明了时间不是固定的,只要他得一心,他就能够入诸佛的法会。这就是机感相扣之时,叫「一时」。
下面讲『佛』,「一切智人,觉行圆满,曰佛」。佛就是一切智圆满,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人称为佛。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个意思前面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这里佛具体是指释迦牟尼佛。『在』是什么意思?你看这里不用住,而用在,佛在舍卫国,而不是住舍卫国,这是佛给我们示现没有执著。你说住在哪儿就执著在哪儿,他不住在哪儿,佛是出家了,就没有家,他只是在那里弘法,法缘尽了他就离开。
佛到底住哪?这里讲的,「以四种住,应迹人间,示同起居,曰在」。他这个住是用四种住来应化人间,示现跟人间同居,就是一起居住,但是绝没有分别执著,所以称为在。「四种住者,天住、梵住、圣住、佛住」,这是佛教法里面的四种。天住就是「施戒善心」,你修五戒十善的心,你就能生天,这是天的因,所以叫天住;梵住,梵是清净的意思,「慈悲喜舍」这是梵住,这是色界和无色界的因;圣住,这是讲三乘圣果,他们的因就是空、无相、无愿,这叫「三解脱门」,这个意思我们就不要展开了,也叫三三昧;佛住,就是首楞严大定,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这是佛的自受用法,这是属於佛住,你看佛是住在这里,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迹在人间,现在他是应迹在古印度,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舍卫者,西域大国之名,此翻闻物,亦翻丰德」。舍卫国在西域,就是古印度是一个大国,意思叫闻物。闻是讲它的文化很发达,物是物产很丰富,说明这个地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发达的一个地方,佛法很兴旺。丰德也是同样的意思,丰是物质丰富,德是文化道德素养非常高。佛在这里讲经说法,度化了很多人。「只树给孤独园」,只是只陀太子的名字第一个字,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的名字,他的名号,这是两个人一起建的道场。须达多长者因为他很喜欢救济孤独的老人、孤寡老人,所以别人给他一个称号叫给孤独长者,他花钱买了只陀太子的一个大花园,做为佛讲经的道场;只陀太子就发心供树,把树供养出来,所以他们俩合力供养的,叫只树给孤独园,供养佛和他的弟子们讲经说法。这两位居士大德可以说是护法的最好榜样。
这里讲到六种成就,是序分。「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让我们有坚定的信心;「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是教主;「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讲经的处所。一般还会列一种众成就,就是听经的大众,这里就把它省略了,没有讲众成就,但是后面的文里头有讲到,所谓「四辈弟子欢喜奉行」,说明也有四众弟子在听。这是通序,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刚才学习了本经的通序,下面我们来学习别序,别序也叫发起序。之所以称为别序,是因为每部经它有不同的、有特别的发起因缘,就称为别序。别序是从「大目犍连始得六通」,一直到「化成火炭,遂不得食」,这一段经文。我们来先看第一句,第一句是讲目犍连尊者他证得阿罗汉果,得到六通了: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大目犍连』尊者的名字叫尼拘律陀,这是西域一种树的名字,因为他的父母曾经到这个树下去祈祷,后来生下了目犍连尊者,所以以这个树的名字来给他命名。「大」字梵语称为摩诃,所以有时我们也看到摩诃目犍连,摩诃就是大的意思,这个真正的意思是大、多、胜,它三个意思。他证得阿罗汉果,三界之中他属於大,大家都恭敬他;不仅人恭敬他,连天的众生都恭敬他,称为大。他能够对於世间内外经书典籍都通达明了,所以称为多。他的神通、道力、智慧超出九十五种外道,当时印度是宗教之国,九十六种宗教,九十五种外道都不如他,所以称为胜。所以这个「大」字是含有大、多、胜三个意思,就是梵语摩诃的意思,这里简单的用个「大」字来代表。「目犍连」是尊者的姓,这个姓是一个贵族家的姓,因为姓氏尊贵,所以人们都用姓来称呼他,不称他的名字。他在十大弟子里头神通第一,这讲他『始得六通』,刚刚得到六种神通,这六种神通是阿罗汉才具有的。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言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六漏尽」,这属於六种神通。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这六种神通。
第一种,天眼,「天眼,彻见障内外色」,天眼通也就是他能够透视、彻见,没有障碍。我们凡夫的眼叫肉眼,肉眼有障碍,前面隔一层纸就看不过去了,就有障碍。天眼没有障碍,可以彻见障内外的这些现象。色,就是眼所对的境界叫色,眼能见一切色,在三界之中,任何一个角落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天耳,具闻人非人声」。天耳彻听,我们人的耳朵只能听到有限的声波,超声波就听不到了,能听到的声波范围就很小,只能听到很近距离的声音。但是得到天耳就彻听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声音都能听到,听得很清楚。人与人说话的声音,可能他们是窃窃私语,但是你在遥远的地方,好像听到像雷声那么响,很清楚的。不仅听到人的声音,还听到非人的声音,非人当然包括天、鬼神等等,也就是用现在话来讲,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他们的说话你也能听得到。
第三种,「他心,了知众心差别」,就是能够了解人家心里想什么。人家起心动念都瞒不过他,他都非常的清楚明白,他心通。
宿命通是「忆识往昔劫时」,忆是回忆,识是认识,能够回忆起来往昔无量劫的事情。识是认识过去有缘的一切众生,知道你跟他有什么因缘,过去是什么关系。当然阿罗汉的宿命通有一定的局限,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还有能知道未来五百世,这是普通阿罗汉的宿命通。但是大阿罗汉就不一样,大阿罗汉是法身大士来示现的,像目犍连尊者他真实的身分是法身如来,古佛再来的,所以这个宿命通是生生世世无量劫的宿命都通了。
第五种,「神足,示现种种变化」,这是我们讲的神通变化,这是他的道力,超人的能力。孙悟空,《西游记》里讲的能够七十二变,七十二变不算什么。阿罗汉的变化那是可以变化无量,种种变化,佛的变化、菩萨的变化就更不得了,这叫神足。
第六种是「漏尽,实知苦集灭道」,漏是烦恼的代名词,烦恼断尽了。这种烦恼具体是指见思烦恼,见是知见、见解,思是思想,也就是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统统都没有了,这叫断尽见思烦恼。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就出了六道轮回。对於六道的苦集(这苦是苦报,集是烦恼,苦的因叫集)灭道(是出世的因果,灭是离开六道轮回了,涅盘的果报,道是涅盘的因),这苦、集、灭、道称为四谛,他能够了知。实知就是知道得清清楚楚,没有迷惑了,没有迷惑也就没有烦恼。这个漏尽通只有阿罗汉才有,三界六道里面的众生没有漏尽通。前面五通,天人也会有,鬼道有一类众生他们也有,这是报得的神通,但是没有漏尽通,他们有烦恼,而且他们的五通远不及阿罗汉。这六种称为神通,所以目犍连证得阿罗汉了,得到六通现前。
下面讲,「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照彻无碍也」。蕅益大师给我们解释什么叫神通,神是天心,这个天心,天是天然、自然的意思,心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神通道力这些能力,实际上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具足的,每个人都没有一点欠缺,只是被我们的烦恼给障蔽住了,能够把见思烦恼给断除了,这六种神通就自然现前,所以每个人都平等具足。通叫慧性,这个智慧,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这种能力叫通,它也是本来具足的。像《华严经》里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如来智慧每一个众生都有的,这叫天然智慧,不是外面求到的,不是学来的,是本自具足。这个智慧照彻无碍,没有任何障碍,本来就是具足神通,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些本来的能力就能现前。那阿罗汉放了一些,把见思烦恼放下,这神通就现前,但是并不圆满,还有障碍;再把尘沙烦恼放下,也就是放下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再放下分别,那他的神通道力又多恢复了很大的一部分;再把无明烦恼,这妄想也放下了,就真正无有障碍,这是究竟圆满的如来果地上的神通。
下面蕅益大师注解说,「言始得者,六通之性,虽皆本具,迷不现前,须假修显。今尊者与舍利弗,初闻因缘深义,顿破见惑,证须陀洹,寻来见佛,善来得戒。即如先所见,重复观察,便於有漏心,得解脱无漏。解脱智生,先所未得而今得之,故名始得」。解释始得六通,「始得」两个字也解释得很好。大师说六通之性,这六种神通本来是自性本具,人人平等,只是我们凡夫迷了,迷失自性,所以不得现前,好像就失掉了这六种神通的能力,实际上没有真正失掉,只是迷失,不是真的失去。
这里所说的目犍连尊者,过去是跟舍利弗尊者两人,这两位阿罗汉都是古佛来示现的,他们示现闻法,听到十二因缘的深义就悟了,当时就破了见惑。见是见解,惑是烦恼,见思烦恼里面见这一部分的烦恼就破了,三界里面八十八品的见惑都破掉了,这时候就证得须陀洹果,是属於小乘初果。虽然是初果,但已经是圣人,不是凡夫。虽然还没有真正离开六道轮回,但是经上讲,他最多也就是在人天两道七次往返,就必定证得阿罗汉果,这是讲最长的时间。可是目犍连、舍利弗两位尊者他们不需要,当生就证得。当他们破了见惑之后,他们就来见佛,求戒,而且继续用功去深入十二因缘教法,十二因缘是缘觉乘。
重复观察,这是他们用功修习十二因缘教法,把所学的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指导自己的言语造作,知行合一,这是最关键的,不是听了就算了。听了算了,那你听得再多,也只是一种知识而已,没有真正对你带来任何利益。你一定要去实践,所以重复观察这是实践。「便於有漏心,得解脱无漏」,有漏心,是这个烦恼还具有,这样的一个烦恼心,后来就得到解脱无漏。无漏是断了见思烦恼,真正得到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证得阿罗汉果。前面他破了见惑八十八品,这里连思惑的八十一品也破了,「解脱智生」,生起了正智慧。所以阿罗汉称为正觉,他知见、思想没有丝毫的错误。因为之前还没有得到这个果位,现在证得了,所以称为始得,叫始得六通。
目犍连尊者这个六通超过一般的阿罗汉,佛告诉我们,因为他在因地上修行的时候,过去生曾经发过愿,要求神通,所以在这方面可能著力很深,超过一般阿罗汉,所以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比一般阿罗汉的神通道力要强得多。世尊告诉我们,除了舍利弗尊者和大迦叶尊者两个人以外,其他的阿罗汉的神通都不及目犍连。
经典里也讲了一些故事,佛也会让目犍连用神通来摄受外道。譬如说有一天,佛就对目犍连说,在印度的边境有一个国家,那里的国王和臣民都不解佛法,都奉事梵志外道。梵志就是那些修习其他宗教的宗教师,他们都有神通,这种神通他们可以把山都移开,把水流都分流,也能够分身变化,所以也都能够摄受那个国家的国王臣民。现在你可以方便的运用你的威神道力,去帮助那个国家改邪归正。所以目犍连就奉了佛陀的意旨,飞身腾空而去,就来到了这个国家。就见到很多梵志外道,当时他们正围著一个山坐在那里,看样子他们正在合力要把一个山移动,移开。目犍连这时候就飞到了山顶上虚空中,就停在那里,坐在虚空上。这些外道已经把山在移动了,忽然就动不了,他们就觉得很奇怪,怎么这山现在不动了,难道我们这个团体里面有人戒律不清净?因为这些修神通的人也很重视戒律,如果是犯戒,那神通也就失掉了。
这时候他们这些人往空中一看,看见目犍连尊者悬在空中,这些人就知道一定是这个人来这里作怪,就呵斥他说:「你是谁?敢在这里放肆!这个山现在阻塞了交通,所以国王命令我们来把这山移走,为民除患,你怎么能够压住这个山不让它移动?你赶快离开!」目犍连就在空中笑著对他说,「我现在明明是悬在空中,我哪里压在你的山上?」这些外道就不跟他说话,开始发动道力继续的去移这个山,但怎么移都移不动,这些外道就知道自己道力不够,就开始惊恐起来。目犍连就对他们高声来教导说:「你们现在看一看,注意留神,大山就要去了。」话音刚落,就发现那个山已经飞得无影无踪,目犍连的神通已经把山给移走了。这些外道这时候就服了,就马上向他跪拜,说:「大德,你是何方神圣?怎么你的神通道力这么深厚?您是从哪里学来的?请收我们做你的弟子。」目犍连就在空中跟大家说:「你们能够悔改,这是非常的好。我现在告诉你们,我的神通道力是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那里学的。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具一切智,万德万能。你们何不随我一起皈依佛陀,一起做佛的弟子?」这些梵众听了之后欢喜踊跃,就立即跟目犍连皈依了佛陀,度化了整个国家的外道和国王臣民。所以这个小故事我们就看到,目犍连的神通道力是非常了不起的,能降伏一切外道。我们继续看底下的经文: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这节经文是讲知恩欲酬,目犍连尊者知恩报恩,得到了六神通之后,第一念要想到的就是度自己的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蕅益大师注解说,「父生母鞠,恩重无量,取要而言,且云乳哺。不念报恩,便非人类,不令度脱,非真报恩。然始虽念念知恩,欲报无力。今已得道,必须先度其亲」。蕅益大师为我们把这意思开解得非常好,父母生我鞠我,养我育我,恩德无量无边,这里只是举出『乳哺』来代表。乳哺是哺乳,为我们哺乳,这是养育我们。实在讲,父母的恩德远不止乳哺之恩,所以不念报恩,就不是人类。一个人如果不孝,有恩不报,这个人,古德有一句讽刺的话叫做衣冠禽兽。实在讲,连禽兽都不如,我们也听过乌鸦有反哺之义、小羊有跪乳之恩,人要是不懂报恩,不能孝顺,连禽兽都不如。
要报恩,必须要真正度脱父母出苦海,这才是真报恩。如果仅仅是我们能够给父母衣食温饱,让父母能够欢喜一世,可是来生你就见不到他了,他可能要到恶道去轮转,受无量的苦,那哪是真报恩?真报恩必须是令父母出离三界。过去因为自己都没有出三界,自己自度都没有能力,怎么可能度父母?虽然也是念念知恩,知恩是必须要的,可是有心无力,自己都是生死凡夫,又怎么能够帮助父母离开生死轮回?所以真正度父母,首先要度自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真正自己解脱了,你才有能力。现在目犍连今已得道,他证得阿罗汉道,六种神通现前,这时候就有能力报恩,所以赶紧要先度父母。底下我们再看下一节经文: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这是第三节,讲「攀慕遍寻」,到处去寻找。他用道眼来寻找,天眼洞视。蕅益大师解释说,「圣果初成,即观父母所生之处,酬本愿而急先务也。天眼从证道得,故名道眼。世间者,三界为器世间,六道四生为众生世间也」,这给我们把经文的这些关键词都解释得很清楚。目犍连尊者证得圣果,证得阿罗汉道了,他就有能力观察父母现在所生的地方,是处在哪一道,六道里面哪一道。为了报恩,酬本愿,过去发愿要孝养父母、度脱父母,过去没有能力,现在终於有能力了,就赶紧要去落实。急先务,这是当务之急。他用天眼观察世间,天眼是证道之后,得了阿罗汉果他就有了,所以称为道眼。观察世间,这世间有器世间、有众生世间。器世间是讲环境,物质世界,这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六道里面去观察。六道四生的这些有情生命称为众生世间,看看父母到底是在哪一道,是哪一类的众生。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叫「得见所在」,就看到母亲了。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蕅益大师解释说,「观视世间,非但寻母,而父已受乐,故不须述。母生饿鬼,苦切倒悬。救济良法,因斯发起」。目犍连尊者不仅是找他的母亲,当然也找他的父亲,前面讲的「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也包括父亲。他观察这三界六道的世间,看到父亲已经在受乐了,他父亲在天上。这是因为目犍连的父亲生前的时候乐善好施,可是他母亲是正好相反,非常的吝啬。他父亲常常供养僧侣,就是供养出家人,修了很大的福德。可是他母亲对於三宝不恭敬,对於僧侣的态度也不好,遇到来化缘的人从来不施舍,真的是有点像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非常的吝啬,叫孤寒鬼。目犍连长大以后,他父母过世了,结果他后来出家就证得阿罗汉果,他在天堂里就找到了他的父亲,所以这里就没有说他的父亲,其实也见到了。但是看见他的母亲,『亡母生饿鬼中』,在饿鬼道里面。所以父亲已经受乐,就不谈了。母亲现在在受苦,在饿鬼道里面,见不到饮食,所以称为饿鬼,饥饿。饥饿到什么样的地步?真叫骨瘦如柴,皮和骨『连立』,就是皮包骨。苦切倒悬,非常的痛苦,用倒悬,一个人被吊在树上,绑著脚,头往下倒悬著,这种苦来比喻饿鬼之苦。由於这样一个因缘,目犍连见到母亲在饿鬼道受苦,所以发起救济,要救济她,这就是发起本经的一个因缘。
蕅益大师说,「饿鬼是异熟果,酬於引业。不见饮食等,是等流果,酬於满业」。这里讲到的引业和满业两种业。饿鬼这一道叫异熟果,是她临终的时候贪吝之心引导她的神识堕入饿鬼道的。在饿鬼道里面,其实也有有福的鬼,还有无福的鬼,他母亲是没有丝毫的福报。『不见饮食』,就是饮食都见不到,更不要说是享用了。这属於等流果,也叫满业。满业是什么?她过去生中造作的业,决定她这一期生命的福报,她是没有福报。「以鬼趣虽同,受报有别,或无财,或少财,或有财。三种各三,便成九种」。鬼道众生他们的福报都非常不一样,同是鬼类,都是饿鬼道,但是这个满业就天差地别。有的是叫无财鬼,无财鬼是一点福报都没有的,就像目犍连尊者的母亲一样,极度的痛苦。有的是少财鬼,福报很少,也算是过得去,是属於中下层的这种鬼。无财鬼那是贫贱到极处,像鬼道里的乞丐这一类的。有财鬼是有福报的,在鬼道里也有做官的,也有大富的,像我们民间供的这些土地神,那就是鬼道里面的乡里长,城隍那属於鬼道里面的县市长,东岳大帝那是管好几个省的,阎罗天子这是鬼道里的国君,这都是有财鬼。这无财、少财、有财这三种,里头又分三种,福报又有上中下三等,成为九等,你这样分可以分成无量的。跟人道一样,你看人道里面也有很有福报的,大富大贵的人,也有一点福报都没有的那种乞丐,鬼道的现象也跟人道类似。
「今目连母,积悭贪之重业,招无财之剧报,皮骨连立,自取其殃」。目犍连尊者母亲,她因为生前造作悭贪的重罪,不肯施舍叫悭,就是吝啬,贪得无厌这是贪,这种恶因就招到这个恶报,无财鬼这是恶报。她的形体是皮骨连立,这种饿鬼的形相;她的嘴吐火,吃不到东西,东西到了她的嘴边就已经烧成炭;喉咙像针一样的细;肚子很大,但是她吃不到东西,肚子很饿。这是自取其殃,自作自受。「孝子慈亲,岂能相代?果报之徵,犹如影响,惟心所造。事不由他」。虽然有孝子,或者是有慈悲的父母,可是也不能代替他受苦,这个果报就像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丝毫不爽。惟心所造的,你是贪心就变成饿鬼道,瞋恚心就是地狱道,愚痴颠倒、不信因果这是畜生道,五戒十善的心是人天。所以如是心得如是报,这不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的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我们来看下面第五节经文,讲的是「悲哀往救」,目连尊者去救度他母亲: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目犍连见到这种情形,当然是悲痛无比,就用神通把一钵饭送到他母亲面前,供养他母亲。蕅益大师注解中说,「悲哀者,所谓感伤彻於骨髓,号叫动於天地也。母既不见饮食,故先以钵饭往饷,救饥渴之极苦」。孝子见到母亲受苦,自然的反应便是悲哀,因为阿罗汉他还是有情感的,他没有把情完全断尽。连菩萨都有情感,叫觉有情,但是他这些情感用得正,正知正见,是正觉。悲哀,所谓感伤彻於骨髓,就是痛彻入骨髓,哀号、号叫震天动地。母亲因为受饿鬼道的这种恶报,见不到饮食,非常饥渴,所以目犍连就用钵盛著饭,用神通送到他母亲面前,要救他母亲离开饥渴之苦。再看第六节经文,叫「恶习难转」: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蕅益大师这里解释,「本以悭贪,堕兹剧苦,习性难革,终不回心。障钵恐余鬼之侵夺,抟食图一身之饱足。谁知万法惟心,业力甚大,美食顿成火炭。倘其时能发慈悲平等之心,念同类苦,不忍独餐,必当甘露充溢,自他俱脱苦轮。奈何恶因不除,恶报斯剧,虽神通大孝,亦无如之何矣」。
他母亲因为悭贪的业力,有这种剧苦的报应,这是积习难改,不能回头。所以人的习气真的难改,你看她见到饭,目犍连肯定是变化最美好的食物给她,她一见到,立刻就起悭贪心,贪吝舍不得。她用『左手障钵』,就是隔著,为了不让别的鬼来抢她的饭,这是悭吝。用右手抓著吃,『抟食』抓著吃,只为她自己一身的饱足,没想到别人,自私自利到极点,没有想到同类。所以万法惟心,悭贪的业力把这美食也变成火炭,她吃不下。如果这个时候她能发起一念慈悲平等的心,看到别的鬼类跟自己一样这么饥饿痛苦,不忍心自己独饱,而把这个饭跟大家分享,这些美食也必定能够充盈,能变现出一样的饱满的美食供养其他鬼类,这样自己和别的众生一同离开饿鬼道了。可是她就是业力太重,念头转不过来,有这个恶因,必有这个恶报。业力如山,能障圣道,即使是目连尊者这样大的神通道力,这样的纯孝之心,也没办法解救他母亲。这是讲到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太可怕了。这里发起序就讲到此地,我们今天把序分讲解圆满了,明天我们讲正宗分。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集) 2009/9/5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5-0004
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为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开始谱写宁波公共图书的历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31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我们常说,人要有人格,才能被人尊重。那么,做为一位住持佛法的信仰者,首先就要有人格,进而才能成就僧格、佛格。我想,人格是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我们为人处事的坐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2
佛门瑞相 无言说法 -- 王志远平凡的人都敬畏不平凡的事,奇迹最能征服俗人。不俗的人们也往往在奇迹面前瞠目结舌,因为不是所有的奇迹都能用语言、用思辩、用科学(科目之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4
佛门决定禁止求神、占卦、问卜、算命、看风水。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像世间的婚丧、应酬的礼俗,甚至于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7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10
佛门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2
北齐初年。嵩山高士沙门宝公在由林虑去白鹿山时,迷了路。太阳快当中午了,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钟声。他循着钟声前进,翻山越岭,见一座寺庙坐落在树林的深处,山门正对南方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4
去年,秋天的北京,似乎冷得特别早。我急匆匆走在一条偏僻的胡同里,踩着落叶咔咔作响。带着沮丧与疲惫的心,我还是回到那个阴暗潮湿的小公寓。繁华的北京,车来车往、灯红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3
我是苦命的女人,但也是一个幸运的女人。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惊险。曾想找一人为我遮风挡雨,谁知道这辈子最大的风雨都来自曾以为能给我遮风挡雨的丈夫。年轻时,父亲重病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1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4-02
恭敬经书之学处益西彭措堪布讲授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一、真实义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秃土地:没有
佛门礼仪常识时间:2024-03-24
佛家语言礼仪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
佛门礼仪常识时间:2024-03-24
佛门基本礼仪第一节、敬佛第二节、敬法第三节、敬僧第四节、四威仪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第六节、供僧第七节、放生第八节、造寺、造佛像第九节、印经第十节、荤腥与吃素第十
佛门礼仪常识时间:2024-03-24
清定上师清嘉庆三年(1798年)十月的一天,昭觉寺自丈雪祖师中兴以来的第五代住持道魁了元禅师,自感身体不适。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召集四众学生,预付
佛教故事时间:2024-03-05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烦恼充斥了生活,老天亏待了你?你是不是常常眼馋别人生活富足,孩子优秀,而自己却一无所有?你是不是常常抱怨领导没什么本事,却盛气凌人地压榨你?释迦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15
“弟弟,妹妹,你们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 我正专心为刚断气的妈妈助念佛号时,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弟弟妹妹都说也闻到香味了。妈妈临终前臀部的褥疮已腐烂好久,本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29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红尘滚滚,岁月如梭,我们皆是匆忙赶路的众生。在人生岔路口,不知抉择或误入歧途,就会浪费大好光阴。我的人生曾经就是如此,但幸运的是我走出来了!一、曾引以自豪的气功
学佛受用时间:2023-12-31
文/huolian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任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开始谱写宁波公
因果报应时间:2023-12-2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我们已知的最完美的女性,她具有三十二种功德相:出身尊贵,种族清净,德行无缺,端正无比,身体容貌上下相称,从未生育,心常随顺一切
摩耶夫人时间:2023-12-11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禅师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七里禅师望着眼前年轻的强盗,平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
佛教知识时间:2023-11-23
老僧呵斥女诗人,才女皈依入佛门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任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时间:2023-11-06
佛门的员工曾梁源是东佑建设公司的总经理,有感于佛光山在台北找一处现代化的弘法道场不易,于是在台北松山火车站旁,物色了一栋朝代大厦,并且发起筹措头期资金。从房屋贷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25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
初识佛法时间:2023-10-19
佛门无秘密《净土》2012年第6期作者:释清净 前些年,社会上有个说法,叫“网络世界无秘密”,这句话点出了这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网络有如双面刃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2
入佛门的因缘舍卫国东南方的汪洋大海之中,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四面环海,与陆地遥遥相对,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而又可望不可及的人间仙境。小岛地势平坦,宛如突兀在海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时间:2023-09-22
先从做人起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两句话:“欲成最佳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如何做人是一生的事业,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儿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1
信佛就要戒肉是不是?为什么佛教那么重视身体力行茹素?由历代传统及经文来看佛教其实应该是个十分着重素食的宗教,而其素食的主张建基于慈悲、戒杀生的信念。食肉等于食亲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四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分享,我学习《女诫》第四篇,「妇行篇」的心得。妇行实际上就是女子的,「妇德、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一、最好吃的粥寺庙里面的粥,是用大铁锅煮的,所以有特殊的铁腥味,很香。这是用电饭锅之类煮不出来的味道。所以有句俗话,大锅粥,小锅饭。的确,寺庙里面的大铁锅煮的白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8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长寿是千百年来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