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的境界:检视自己是“老参”还是“饱参”_道了法师
扫码手机看

参学的境界:检视自己是“老参”还是“饱参”

道了法师 2022-12-16

    九华山三坛大戒期间,一位引礼师给五百戒子们开示“老参”与“饱参”的区别。大意是:“老参”在一个道场或一个师父跟前参学很久,对修学或弘法的方式非常了解,而一旦执着己见,误以为自己所见所闻是正统,其他的不合乎规矩。“饱参”参学的道场和结缘的师父多,见多识广,看到的修学方法和弘法方式同中有异,知道各家有各家的特色。

    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先后参学了五十三个道场的五十三位菩萨(老师),应该属于“饱参”。与老参不同,饱参需要定功。净公说:“自己如如不动,才有参学资格。”净公说,“参学不只限于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到的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净公说:“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道场”,“正修就是自己选定的主修法门,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动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受影响。”

    比如,怎么看寺院的早晚课诵?净土道场与禅宗道场课诵经文不同,咒语和佛号的比重不同,主法师父的风格也不一样。汉地道场与藏地道场的课诵更不相同。早晚课诵既有常住自修的功能,还有对外弘法(宣传)的功能。法门不同,修学人不同,寺院不同,周边环境不同,其表现方式当然不同。是否明乎此,亦为“老参”与“饱参”的区别。(2019/2/17)

妙语真言须“正着悟”和“反着悟”

    修行贵在精专,是故佛家有此妙语真言:“读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此为传心法要,不可机械照用。佛家教诲,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老和尚自修,哪里还有精力又是读经又是持咒,一句佛号在心中而已。然而,我辈凡夫浅学之人,欲得念佛得力,一定还得读经;欲得念佛得定,一定还得持咒。读经不碍持咒,持咒不碍念佛。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中,人不能总在读经,亦不能总在持咒,但可以总在忆佛念佛。

    佛家常告诫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说:“嘴里念佛,心里不能夹杂啊!喊破喉咙,念佛没有用啊!”须知,此一妙语真言,内中含着禅机,闻者当心: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修行原在矛盾中前进,悖论蕴含禅机妙用。不论心里多么散乱,口里还须执持念佛。真把喉咙喊破,枉然终不枉然。对于多年乃至几十年的老修行来说,可以理解为:“警醒啊,你口念弥陀而心散乱;这般散心念,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而对于初学佛法初学净土的来说:“不必在乎口念弥陀却心散乱,长时熏修必有回报,喊破喉咙定不枉然。”(2020/5/19)

祖师皆从“劳动禅”中得道

    如果参访的都是大城市中的寺院,定会以为法师在讲经、大殿在做法会,佛堂在念佛……才是正规的。其实,传统禅宗寺院最常见到的是劳动场面。先师衍洪法师住持醴陵仙岳寺时,每天上午和下午的修行功课是“出坡”,出坡就是干活儿。

    深切体会到禅宗祖师的高明:劳动是最健康最摄心也是最容易长期持受的“动中禅”。所以,禅宗道场每日早饭后和下午午休后的功课定为“出坡”。出坡即是劳动禅。有篇文章《五一劳动节:佛说劳动才是最幸福的》,开篇解释佛教的劳动名词:“佛教将劳动的专门术语叫作出坡或普请。佛教丛林出坡,自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来,便被列为每日的功课,代代相传不息。”

    湖北省佛教协会微信号《正信杂志》在2020年的五一节日隆重推出了原创图片文章,文章题目很长:《农禅并重勤劳作,抢抓农时春耕忙:湖北省佛教寺院农禅图景》。文章用数十张实景图片,展现湖北省佛教寺院严格落实“双暂停一延迟”,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天里,发扬农禅并重的佛教优良传统,自力更生,开荒耕作,除草浇水,播种采摘,搬柴运水,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

    这篇“湖北农禅”的图片报道文章说,“农禅并重是中国传统丛林的独特风范,形成于禅宗四祖到五祖时期。”文章历数禅宗祖师劳动修道、劳作得道:

    五祖弘忍坚持“役力以申供养”古训,六祖慧能大师亲证道也可在“破柴踏碓”的劳作中获得,百丈怀海禅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黄檗开田,沩山摘茶,石霜筛米,云严作鞋……“历代禅师以‘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的真心妙用,展现出禅法精神与日常劳作的圆融无碍。”(2020/5/1)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