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潘天寿先生的佛缘艺趣

佛缘艺趣 2022-10-03
潘天寿(1897-1971) 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曾得弘一法师、吴昌硕等名士大家指导。远承五代两宋董、巨、马、夏及元代吴仲圭、方方壶,近法石溪、八大、石涛及吴昌硕诸家,取精用宏,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其绘画造诣很高,且书法、篆刻、诗词亦戛戛独造,超然突出。是我国近代花鸟画史上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杰出大师,有《潘天寿书画集》、《潘天寿美术文集》、《听天阁诗存》等行世。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

潘天寿先生的书画布局奇新,气势磅礴,诗、书、画、印冶于一炉,亨誉世界画坛,但他笃信佛教却少有人提。翻阅《潘天寿画册》,不难发现,他的很多画作及大号都与佛教有关。三十年代,他一度曾想出家为僧,后经导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导化学习佛法,成为在家修行弟子。1954年,潘天寿在华东美术协会成立大会上披露了自己这一鮮为人知的轶事。

潘天寿先生画作 江南蛙声图

潘天寿是一个正直的艺术家,关于他的人品,画坛师友有口皆碑。在旧中国,他不做官,不求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情操。

那時,他的心情较为抑郁苦闷,画作中也时有表露,给人以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感觉。当时,他认为,中国画自古以来崇尚清雅飘逸,要使画品超脱,最好不食人间烟火。古代许多大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石溪、渐江等都是佛门中人,还有一些画家出身道士。为求画品上乘,格调高雅,他曾一度想出家为僧,以避离世俗,面壁十年,悉心作画。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自己的老师——当时正在杭州烟霞寺的弘一法师。法师开导他说,別以为佛门是世外桃源,出家也会有烦恼,还要不断地修行,在家修行亦可。

弘一法师一席话,让潘天寿明白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学佛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依佛陀教诫修正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行十善、四摄 ,修四种无量之心,升华自己的人格,进入高贵、清华之境,画作自然亦能趋入上乘之道。

潘天寿先生画作 济公与大象

佛教的观念深植于潘天寿的心中,时时影响着他的心行,其大量的画作及大号都与佛教相关。例如他在三、四十年代常用的大号就有「心阿兰若住持」、「懒头陀」、「懒道人」、「指头禅」、「一指禅」等。

「心阿兰若住持」中的「阿兰若」,系梵文Arin!ya的译音,原为比丘习静修行的地方。「住持」即主持佛寺的方丈和尚,全句意为我乃心中寺院主人。「懒头陀」中「头陀」亦系梵文「Dhu^ta」的译音,意为行脚乞食的僧人。「懒道人」,古代称佛教徒为道人。「指头禅」、「一指禅」本指习武僧人的硬功绝技,潘天寿擅长指墨画,故以佛教术語借喻自己的指墨功夫,可谓一語双关。 
潘天寿的这些大号,一直用到1948年。他的画作也经常出现老僧、贫衲及佛寺的形象,如《秃僧》、《济公与大象》、《面壁图》、《晚山闲打一疏锺》等画作。
潘天寿先生画作 达摩祖师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1948年所作的指墨画《达摩祖师》。达摩即菩提达摩祖师,我国南北朝时禅宗的初祖。画中的达摩祖师为上半身造像:高额挺鼻、粗眉美须、耳垂重环,拇指与食指指甲盈寸,两指托着一颗佛珠,一册经卷摊开案上,正在聚精会神诵经,突出了庄严脱俗的圣僧风骨,读来別有一番趣味。

潘天寿画室挂着一幅对联,上书「戒是無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为弘一法师所赠。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
潘天寿先生还写过《佛教与中国绘画》一文,他大量引经据典,阐述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对绘画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內在联系。他在文章中指出:「然二、三千年来,佛教与我国的绘画,极是相依而生活,相携而发展,在绘画与佛教的变迁程途中,什么地方找不到两相关系的痕迹?」潘天寿先生不仅自己学佛,且通过自己的作品弘宣佛教,他是真正在践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作者:竺济法/本站编辑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
注:以上均为编作者个人见解,一切正确知见,均以佛陀亲说法音为准。
    更新于:2022-10-03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