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是已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

般若电影 2022-09-10

许多游客来到寺院,看见庄严佛像高踞法座之上,慈眼注视着面前礼敬的众生,都会由衷产生一种景仰之情。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佛”究竟是什么?佛和其他的“神”有何区别?通过礼拜、供养佛,就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一切希求吗?

事实上,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佛陀耶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者,也就是觉悟之人的意思。

这样说大家可能就会发现,佛陀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对已经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者的一种通行的尊称(与之类似的还有“如来”,也是一种通称)。

十方世界都有佛陀,并不仅限于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过我们还是以释尊为例,则十方如来皆可比类而知。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中印度的迦毘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母名摩诃摩耶,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睺罗。

他和一般人一样有父母妻子,有头、目、手、足,要吃饭,要穿衣。

由于他是迦毘罗卫国王太子,他住的是王宫,穿的是锦衣,吃的是玉食,高车驷马,仆从如云,生活环境是足够快活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佛呢?

这就要说到他十九岁那个百花齐放的春天,太子在外出游玩的道路上看到农人在耕田。

那农夫焦枯的面孔、黑瘦的身材、破烂的衣服,令他心生怜悯。

他又发现那田地经农人耕过后,翻出有许多小虫,飞鸟在天空中看到了虫,便飞来啄食。这些动物的相互吞噉令他不忍。

之后又遇到年老之人驼腰曲背,耳聋眼花;病人睡倒在路旁,无人过问,奄奄一息地等死;死人皮肉破烂,口鼻之中都是蛆虫,野狗和天上的飞鸟来咬他的骨肉和那些蛆虫。

先后几次出游,所见所闻都是这些不顺眼的事,回到宫里,太子总是闷闷不乐:同样是人,那农夫竟然如此痛苦;同样是人,总免不了老、病、死的逼迫。

为什么人会有苦、会老死呢?有没有方法解除这苦乐,免除这老、病、死的难关呢?

他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定决心,抛弃优渥的生活,遁入深山寻师访道,通过自己的修行找寻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的方法。

然而花费了四五年的工夫,遍访当世名师,总觉得都不彻底,于是他便用静坐的工夫,向自己内心钻研。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这样刻苦耐劳精神,又经过五六年之久,在一个明星亮月的夜里,忽然大悟。

他觉悟到缘起性空之理,明白了宇宙万有都是彼此互相依赖,没有独立个体的存在,诸法更无实体可得。

将这个道理具体到我们人类,则人生的苦乐并非上天注定,也不由他人左右,而是全凭自己行为的善恶。

这善恶的标准,在身体上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头上不搬弄是非、不粗言恶语、不说假话妄语、不花言巧语的谄媚;心理上不妄贪求、不瞋恚暴怒、不愚痴迷暗。

综合起来,谓之十善。在十种善法上看你用力的勤惰,就分出果报的高下,上者可以生天,下者亦可死后仍旧转得人身。

如果不依这路线去做,反过来杀人、放火、偷盗、邪恶、鼓唇弄舌、说是说非、粗言恶语、妄起贪瞋、愚痴迷暗、事理不清,这就称为十恶。

在十件恶事之中,看你犯的是全部或是少分、正在作恶的时候用力的轻重,就有上、中、下三品之分。

上品十恶如持刀杀人、拿枪械勒索人的财帛,如此用心猛厉的恶行,生前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还要堕落地狱。

中品下品者则堕落饿鬼和畜生。

地狱、饿鬼乃至天人,世人较少见到。至于畜生如飞禽走兽,由于接近人类,其愚痴可怜和所受刀、砧、烹、割之苦,却是我们都可以看到的。

而人类的贫穷、疾病、灾难,这又是十善中杂着恶业或是畜生道之转生、余罪未尽所致,这种种现象更是人人习焉不察的,甚至不会去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众生,这种种的不平等究竟从何而来……

释迦牟尼佛不但觉悟到人生的苦乐基于我们行为的善恶,并且发现每一个人肯以十种善法为基础,进一步修行超脱世间的出离之法。

通过戒、定、慧三学,渐次断除烦恼、帮助众生,则不仅可以免除生老病死之苦,还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乃至最终像佛陀一样福慧庄严,以慈悲和智慧普遍利乐众生。

佛既觉悟到人与超人的根本所在以及宇宙万有的互相依赖而有,并无实在性的存在,于是游化人间,到处说法,广度群迷。所应作的善举、所不应作的戒条,佛都自己去躬行实践。

他不能做的事情也不教人做,他不能吃的东西也不教人吃,处处示现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为我们作一种可望可及的表率。

以此实际行动策励我们发起“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的志向,向着究竟觉悟的目标去努力。

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佛所说的道理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这为恶得祸、为善得福的因果之理。

这虽是最基础的教法,但当我们接受了这番道理,便可以随时检束身心,不去为非作歹。

如此则在国家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国民,在社会足称人类的模范,倘若人人如此,那么这个世界不久就会变成人间净土。

更新于:2022-09-10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