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院里、银幕上圆领方袍的法师、比丘尼的形象。的确,佛教徒虽分出家、在家二众,但以出家众为住持教法的核心、骨干,更由形服之殊和出家禁欲的鲜明标帜,给人以深刻印象,能使人从僧尼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形象窥见佛教宗旨的大概。出家学佛一事,在南传佛教国家和藏族地区,乃是为众人所理解、钦敬的高尚之举,但在极重家族伦理的儒家思想长期统治浸润下的中国汉地,往往遭社会人士的误解非议;一些人或因目的不纯而出家,或出了家而不知出家人应行之事,素质低劣,不具僧格,从而更给了辟佛者以口实。本文拟探源于教典,就出家的旨趣、出家人之正业、皈依僧宝等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出家修道之旨趣
出家之制,并非佛教所开创,源出古印度婆罗门教。按婆罗门教规,一个婆罗门(祭司)种姓男子的一生,分为四期,在第三期尽了社会责任之后,于晚年(第四期)应出家入林,修道求解脱。即使贵为国王,也多如此。供养出家修道者,在民间形成风俗。至佛陀时代,各种沙门集团勃兴,它们虽反婆罗门教的三大传统信条,但仍多继承发扬出家修道之制,大批修道之士隐处山林,巡行城乡,云游乞食,形成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佛教,即属新兴沙门集团之一。据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观都城之四门,在前三门分别见到老、病、死的苦况后,于第四门看到出家修道者,乃萌出家之念,后来终于毅然舍弃王位尊荣、夫妻恩爱,出家求道。他成道后所创立的佛教,也实行了有自家特色的出家之制,出家僧尼与外道出家者一样,通称沙门(S/raman!a)。后来,在印度宗教影响下,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也都先后建立有出家修道之制。
出家修道,是一种为追求某种超越性理想而献身的高尚行为,与因生理、心理、贫穷等原因而过独身生活者有别。与神教徒做神甫修女是将全身心奉献与神不同,佛教徒的出家,是为摆脱家庭恩爱的牵缠,世俗事务的干扰,精勤修习戒定慧等学,以求解脱生老病死等苦,获得永恒安乐,彻底解决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大乘佛徒的出家,更发心弘扬正法,普度众生,报四重恩,将此深心奉尘刹,为无量众生求永恒安乐而奉献一切。释尊当年出家时发的誓言说得很清楚: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家!(《大善权经》)我今为诸天人世间作利益故,发心出家,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佛本行集经》卷十六)
被儒家视为天经地义的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在佛陀洞彻三世的慧眼观来,不过是由欲界烦恼和怨债酬偿等业力所构成的暂时性的因缘假合。家庭肇端于夫妇,由男女两性的性爱、性欲为基础而建立,性爱、性欲以深重我、我所执为本,是导致众生轮转六道、孳生种种恶业及苦恼的渊薮。《圆觉经》云: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夫妻恩爱,父慈子孝,虽然出生人精神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天伦之乐,但终归为无常之物,必然产生生离死别的苦果,更何况往往由恩生怨,由爱生忧,乐始终与苦相伴。恩爱无论多深,就算是山盟海誓,到头来终难免长别永诀,恩爱愈深,爱别离的苦痛也愈大。
死后神识由各自的业力驱使,轮转六道,纵使呼天抢地,苦泪流干,亦再难重逢。家庭,非但不是永久的归宿,而且令人爱染成习,如饮咸水,永处于爱的渴求中而不得安宁,出生烦恼业种,由此堕于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向驴胎马腹里受生,镬汤炉炭中熬煎,今生的夫妇,变成来世的母子,前世的怨家成为今生的父子,颠倒错乱,愚迷不觉,在有宿命、天眼智者观来,真是既荒唐而又可悲的事。出家学佛,正是出于对生死轮回的畏惧,从而摆脱恩爱系缚,为永断自他的生死苦恼、到达究竟安乐的归宿而修道,如释尊所表白:假使恩爱久,共处至命终,会别离见此,无常须臾间,是故我弃舍,恩爱永离别,志求无上道,愿度一切人!(《佛本行经》)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家庭乃私有制的产物或发源,私有制,为产生剥削、压迫、奴役、战争、营私舞弊、尔虞我诈等一切丑恶、黑暗现象的根源。佛陀早就明示: 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由有护故便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长阿含经》卷十)将私有制的产生,进一步溯源于人们由自我中心的占有欲所生的贪爱。人类社会的初期及未来社会,他方世界、佛国净土,都未必是有家庭、私有制的。人处家庭中,难免淫欲习染,耗散精气,播下苦种;难免你恩我怨、你是他非;难免生儿育女、养家活口之累;难免名利权位之争;难免被世尚时髦牵着转;难免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诱惑。尤其生活于家族中心的传统观念下的中国人,才开始为社会做事,又挑上为儿女成长、升学、婚嫁、工作乃至生儿育女操劳的重担,儿女事尚未了结,孙子事又接踵而至,只要一息尚存,便难得轻松自在。
多数人都被生计和名利权位牵引驱迫,终生奔忙,即有余暇,也被影视、聊天、花鸟、扑克牌、麻将所吞食,处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上,无暇思考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即使有余暇思考,发心学佛,亦为俗务所牵,难得平心静气地修学戒定慧。若非宿根深厚,道力充沛,欲图居家即生成就道果,是为甚难。佛经中喻居家为牢狱、火宅,尅实而言,并无过分。《文殊师利问经》中,佛为文殊菩萨说住家有摄受诸垢、有障碍、行诸恶、溺欲淤泥、多苦、多怨家、有热恼、馈闹、常有忧、有放逸、有贪利苦、增长荆棘等无量过患。《优婆塞戒经》每一品末都慨叹在家人发心、修行之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心地观经》云: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
针对家庭生活的过患而设的出家之制,无疑为修道者提供了专精修学戒定慧的最佳条件:以戒持身,禁欲梵行,则断淫欲恩爱习染之缘;剃除须发,尽舍饰好,则离时髦风尚的诱迫,减损对肉身的贪爱执着;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不蓄金钱,则离财产名位的计求,消除我慢自大;不事生产,不拜王侯,安闲自在,可全力勤修戒定慧。仅仅看破住家过患,发出离心、菩提心,决心舍天伦恩爱、世俗享受而出家,便已深植了永出生死的根苗,何况更能精勤修持,断惑证果。大小乘经论中,多处赞叹出家的功德。
《五苦章句经》云:为妻子所惑,无复出家之志,是如发系象,不能复动,长受衰矣。《文殊师利问经》在揭示住家过患的同时,广说出家有离诸垢、离诸恶、出欲淤泥、得正命、少苦、无放逸、无所作、多果报、成就大法等无量功德。《心地观经》云: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谓发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佛说出家功德经》谓于此世界一日一夜清净出家的善根,可于六欲天中六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间之乐,最后身出家成辟支佛。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受生而常盲之报。
或曰:出家为永断后世的爱别离苦,然辞亲割爱,岂非人为地制造了现前的爱别离苦?《心地观经》载,有一居士智光长者,便因过去金轮王出家时其父母妻妾子女愁忧悲苦之事,请问佛陀,认为出家不如在家修行。佛以种种譬喻,为广说在家的过患,出家的功德,谓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比。若以出家的利益与离家割爱的暂时别离之苦相比,则这种主动别离所生的苦,可谓微不足道,为必要的牺牲。何况出家者多得家庭的同意支持,出家亦并非永诀长别,未必一定造成别离之苦。南传佛教国家的青年出家,亲眷乡里还要以盛大仪式热烈欢送,视为莫大的喜庆之事。
或曰:出家独身禁欲,违反人性自然,剥夺人生幸福。答曰:男女淫欲,并非自然,若为自然,请问初生男女,谁有淫欲?以男女恩爱、家庭生活为人生幸福,亦属主观之见,并非人皆尽然。独身主义者,自古大有人在,当今在发达国家还有增多的趋势,未见有人斥责,唯独斥责自愿过独身离欲生活的佛弟子出家,甚无道理。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为了全身心投入所挚爱的世间事业,尚独身禁欲。佛法之渊深广博,过于诸家之学,出离生死之艰难,如逆水行舟,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此艰难之伟业,若非舍弃世俗欲乐,全身心投入,岂易得殊胜成就?人各有其幸福观,无不追求自认的乐,出家者舍世俗欲乐,并非被剥夺了人生幸福,其所尝受的法喜禅悦,比世俗粗劣的五欲之乐不知高出多少倍。《杂阿含》三八经云:出家是舍非时乐,得现前乐。
或曰:出家人为寄生虫,于社会无益。答曰:出家学佛,并非坐享其成,清闲度日,而是精进修持,并讲经说法,指导人修善修道,过智慧的生活,对社会作无私奉献,能予人以真实究竟的利益,因而受信众的尊敬供养,为不拿薪金的教育工作者,其所从事的社会教化工作,对人心的净化,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何况当今的出家人,多农禅并举,劳动自养,即使依靠管理寺院、收门票维持生活,也还比得上公园、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并且多少做着说法教化的工作,比一般单纯的劳动者,贡献还要大些多些。
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割舍常人所孜孜营求的眼前利乐,为了众生的究竟利乐而全身心奉献,精勤求道,是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毅力和勇气的,非一般人所堪能,不管其成道与否,即此出家学道的献身精神,便足以令俗人尊敬服膺了。
并非人人皆应出家
佛教虽高度赞扬出家的功德,但并非认为修道非出家不可,更非主张一切人皆应出家。在家一样能学佛,而且还有其较出家学佛优胜之处,只是障碍多、进道难罢了。佛经中一般说,只有小乘极果阿罗汉和大乘极果佛,才必须现出家相而证得。佛教的究极宗旨,原是超越了在家相,也超越了出家相的。出家最有利于速证解脱道,但出家者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具备适宜出家的根器,若非其器,草率出家,对白身修持来说反而会多所障碍,对佛教而言更非好事。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一有云:有众生不出家时,于佛教中应生天上,既出家已,堕大地狱,至不善处;有众生不出家故,应堕大地狱中,到不善处,彼出家已,得胜漏尽智者。前者指出家而不能守戒者,后者指业障深重而求道心猛利者。国家和佛教界,对出家一事,历来有一定的制度管理控制,并非想出家便可出家。出家须具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具有正信,目的纯正。
出家必须具有对佛法的正信,自觉追求解脱,发心自度度人,这是出家后能否清净持戒、精进修行的根本保证。如果缺乏正信,无修道的动力,或者目的不纯,为谋生、避债、图安闲、赚钱、出国等而出家,必难守戒修行,为佛制所不许。《宝雨经》云:于如来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为贼抑,不为负债,不怖不活邪命出家,为寻求正法,以信出家。若因贫穷、负债等而藉出家谋生求食,或为图清闲、不劳动而出家混日,经中斥之为秃贼、 恶人,不名为僧。出家这碗饭,大概要算世上最不好白吃的,古人言:虚食信施,得披毛戴角偿还他,为吃佛吃教出家,实属自害害佛的危险之举。
有些人在生活中受了挫折,或失恋失业,或考学不中,或落魄失意,想出家避难于佛门,而无真实正信,无自度度人的志愿,亦属目的不纯。缺乏正信、目的不纯者混入僧团,使僧团素质降低,失信于社会,是使佛教衰败的主要原因。历来大德有见于此,多强调简择剃度,如印光大师说: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
1984年中国佛协制定的《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规定,信仰佛教,为出家者必备的首要条件。十年浩劫后,僧尼青黄不接,急需补充,有些寺院把关不严,吸收了一批不具正信、目的不纯的年青人出家,其中有的不能守戒修行,损害了僧团的形象,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吸收出家者一定要严格把好正信关,对已出家、经教育熏陶而尚无正信、不守戒禁者,应劝令还俗。
2.具有当好僧尼的根器。
除了律中所制六根具足,非畸形、残疾、奇丑、两性人、七十岁以上等条件外,出家者还应具有品行端正、能守戒自律、耐清苦生活、不太愚笨等能当好僧尼的起码条件。若虽有信仰,而生性放荡,自制力差,则难守禁戒;或生性懒惰,则不能精进修行;或娇气十足,则不能忍受淡泊生活,心理难得安定,不能守戒修行,功德未就,罪业先熟,袈裟下失人身,尤为可怖,倒不如在家修行为佳。《叔迦经》中,佛对在家与出家孰为胜不作定答,谓若出家者,或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则胜出家。
凡出家后不能守戒修行者,则出家对其而言反成了坏事,又出家后若不能有较在家更好的修行条件,或因根器不能上进者,亦不宜出家。如佛父净饭王在家证得初果,要求出家,佛观他出家后不能证得更胜果,未许可。又在家较出家更具度人条件者,亦不宜出家。如给孤独长者之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不许,而令她嫁给外道牛授童子,度化彼童子正信佛法。(见《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印光大师主张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堪弘扬正法,为人师表,方宜剃度。《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规定出家者须正直爱国,有一定文化基础。真正具正信发心出家的人,应从爱护佛教的立场出发,自量根器,如果真具有当好出家人的根性,有自度度人、弘扬正法的德与才,不致贻辱法门,方可出家。
3.父母许可。
释尊在世时,其子罗睺罗未经禀告而出家,其祖父净饭王不乐,佛因此敕定:以后出家者,须得到父母的许可,以免给亲人造成痛苦,招人非议。有的经中还加上国主同意的条件,以解决国家与教团的矛盾。《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根据佛制与国法,规定被吸收出家的人,必须年满十八岁,本人确实愿意出家,父母许可,家庭同意。
既然佛教和国家都不许可,也不可能人人都出家,故杞人忧天,担心佛教盛传会使人类灭绝,大可不必;应该担忧的,倒是由盲目繁殖欲望所造成的人口过剩问题。
僧尼的正业
从释尊一生所说法及建立教团的活动来看,出家众的修学次第,应是先求得自身的解脱,再弘法劝化,普度众生。释尊对出家众先说的法,是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法;释尊只建立了小乘出家的团体,当时出家众中少数修学大乘者如文殊、弥勒等菩萨,皆寄住于小乘僧团中,后来的大乘僧众,也莫不以持守小乘出家戒律为本。先修小乘解脱道,后修大乘道,或以小乘道为基础,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乃释尊所定出家众的修学路线。
出家、在家二众虽然共同依小乘道的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及大乘道的六度四摄等自度度人,共同以持戒为基础,但出家众持守的戒律,比在家众戒律要严格得多,对行住坐卧的威仪动作,都有规定,略说为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广说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特别是以绝对戒淫为首,较在家戒之仅戒邪淫严格好多。
严格的戒行,尤其是戒淫梵行,为修学定慧特别是禅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出家众在修学上比在家众殊胜的主要之点。三乘道无不以由戒生定、因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为解脱之通途,而正定(色界四禅)的发生,必以戒绝淫欲为先决条件。故在家众深入正定,要比出家众困难得多。
在戒行清净的基础上勤修定慧二学,为出家众的正业。《长阿含-大本经》载佛言:出家修道,诸所应作,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日贤圣默然。贤圣讲法,指讲经说法,读诵、研习教典,属于慧学;贤圣默然,谓坐禅入二禅以上的正定,属于定学。《三千威仪经》说出家所作事务有三:一坐禅、二诵经、三劝化。一禅二诵三劝化,可谓大乘出家众的正业。
坐禅,为戒定慧三学的中心,乃获得如实智慧的必由之途。对出家人来说,坐禅尤有其重要意义:若成就奢摩他,得正定,入色界禅,不仅提供了发慧的基础,而且能使人获得身心轻安,尝到较世俗五欲之乐深细绵永得多的禅悦法喜,从而自然离欲清净,身心机制发生良性转化,食睡减少,不思淫欲,烦恼自然伏而不起,心意柔软清凉。当知出家众的禁欲梵行,并非强制性地扼逆人欲,而是用禅乐代替、转化人欲,把人欲升华为真正安祥幸福的现法乐住。
坐禅,需要远离愦闹和俗务干扰的寂静环境,以山林风水之地为佳,佛教因此提倡出家者居于山林兰若,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现象。《心地观经》云: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若为听法、供养病人师僧父母,出阿兰若,入聚落中,宜速归于阿兰若处。又说出家菩萨分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众落,随缘利益,安隐众生。又教诫住兰若菩萨精修头陀,以深入禅定: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坐禅,与时间有重大关系,一般以一座二小时半,最易入定。佛制僧尼须于初夜后夜精修禅定,《佛遗教经》还教诫比丘中夜亦应诵经,从定学、气功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大有深义的。夜晚万籁俱寂;最易入定;初夜后夜,正是人身之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从而产生淫欲之时,于其时坐禅入定,有自然炼化精气、伏断淫欲的作用,对出家人禁欲梵行至为重要。汉地寺院中三点半钟起床做早课,即有此意。现在有的寺院作息时间和在家人一样,每日除两堂功课外,别无坐禅时间,僧尼无法由定生乐、由定发慧,当然难免身心失调、精神不振了。不少寺院僧尼禅修用的功夫,还不及许多在家人炼气功用的功夫大。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寺院应尽量合理安排农禅,保证僧尼每日有四小时以上的时间坐禅。不修禅定,则戒亦难持,慧亦不发,各种问题自然层出不穷。
坐禅,需要以正见为导,以正见修观,故先须深入教海,学通佛法。一个出家佛子,起码应在通达佛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晓某一宗之学,这也是说法劝化的必备条件。如果自己对佛法尚朦胧颟顸,连自己为什么信佛、出家都讲不清楚,岂能正信不疑,又岂能劝导他人,以己昏昏,令人昭昭?在通经教、知佛法方面,专事禅诵的出家众,无疑比一般在家众条件优越,理应比一般在家众学得好。
劝化,乃大乘菩萨教化众生的职责。出家众的劝化,主要是作法布施,包括讲经说法、撰述弘法、培育僧才、办佛教报刊、随缘化导等。这是出家众修习布施度的主要方式,也是报众生恩、为社会奉献的主要方式。出家、在家二众,应是相互供养的关系:在家众以物质财富供养出家众,出家众以佛法的精神财富供养在家众。一个出家人对社会的供献及其价值,不在于他拿出多少工农业产品,不在于以医方、工巧技术为民服务,不在于他拿多少钱捐助社会福利事业,而在于向众生提供正法、正智的精神食粮。当然,要以法布施,必须自己修学有成,有法可施。
出家众的读诵正业中,还应该包括外典世学的学习。佛法不离世间法,须从五明中求,若不具备现代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社会思潮,分别邪正,难以真正学通佛法,更难以弘法护教。律中规定,僧尼明慧强记者,可以三分之二的时间学内典,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外典。历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人体科学、时事政治等,对研习和弘扬佛法,尤为重要,发大心弘法者不可不通。为化导在家人,出家众应通达在家学佛之道,了解在家人的生活、所关心的问题及与此有关的社会思潮,锻炼对机说法的才智,善于解决人们精神、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教给人以正确生活的智慧,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生导师。
佛法渊深,法门众多,自非所有的出家人一生所能尽学圆满。根据寺院的现状,一个出家人,在修学、作务上不能没有分工,可以有所侧重:或专精于禅定,或致力于义解讲说,或住持丛林,管理、营建寺院,或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事业。无论做什么工作,侧重于哪一方面,皆不应失了出家人一禅二诵三劝化的正业,不能误了自身定慧的修学。若事务繁忙,亦应修可在繁忙中修的禅,如禅宗之禅、天台宗随自意三昧、净土宗念佛禅等。定慧为本,外用服务教化为末,定慧不修,无以得正智,无力伏断烦恼,纵有作为,亦易成魔业。不行解相应,修定修观,徒事讲论研究,易增益邪见,错会佛法,自误误人,酿成罪业;不修定慧而住持丛林,难免吾我贡高,难以自正正人,深孚众望。不务正业,不修定慧,无智无德,自身不得法味滋润,身心不宁,更为社会人士所怜愍歧视,贻辱佛法,倒不如不出家为好。
近代以来,有人主张出家人应实践大乘利乐众生的宗旨,走出寺院,从事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工作,无论从经律还是国法看,这都是不务出家正业,有违出家意旨的。大乘佛徒当然应以菩萨精神从事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饶益众生,但这些事业宜由在家人经营,非出家者当为。若为从事此类事业,在家更好,何用出家?
由于民间传统信仰的需要,及佛教的衰落,近世佛门中出了一种专门应赴,做经忏佛事的僧人,被称为经忏流、应赴派。按教律,忏悔本为自己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亡者追福,可由亡者亲属以亡者财物布施僧众,或为念佛菩萨名号以回向,佛世本无为人做经忏、道场之事,大乘、密乘虽有忏仪、瑜伽焰口施食法之设,以为度人利生方便的一种,但必须在自己定慧修学有成就的基础上作,方有实效。定慧、慈悲为本,仪轨唱念为末,若真实有定慧慈悲,定中动念,即有其用,亦无须许多仪式事相。超度亡魂,按藏传佛教诸派之说,须证到初地以上菩萨位,方可真实超度,方可行此事,藏僧对此极为审慎。连自度尚不能,能度亡魂,宁有是理!
总之,经忏焰口,虽非绝不可作,但非出家人的正业,亦非无修行者所应作。经忏流、应赴派以此为职事,不事修行,日日钟鼓铙钹,唱赞诵偈,心思实际专注于金钱,事同贸易,形似俳优巫祝,将人间佛教的正旨淹没于超度死者的铙钹声中,有损于佛法的声誉与僧人应有的形象,受到近代以来不少教界大德的痛斥,太虚大师曾斥之为创种种名色,裨贩佛法,效同俳优,贪图利养者也。现在有的寺院佛事无虚日,有些青年僧人戒行、佛法尚未学得,而热衷于唱念,心在利养,专朝经忏收入好的大寺院跑,引起社会人士的非议,教内有识者的担忧。出家不修戒定慧,不努力争做人天导师而愿做个经忏僧,眼睛盯在钱上,实为可悲之事,还不如去做小本生意。寺院对此应有自觉,作出合理安排,将经忏佛事摆在应有的次要地位,保证僧尼不误正业。
出家后的再出家
佛陀在世时曾一再预言:后世出家佛弟子,将因贪着名闻利养,败坏教法,如狮子身中虫,食尽狮子肉。佛所制定的僧团轨则,因各种社会原因,在后世不能没有应机适时的变化。寺院的家族化、产业化、商品化,僧尼乞食为生及不蓄金银、不营俗务之制的改变,国主、信众的布施恭敬,宗派的分立,世俗生活的诱惑,制造了不少名闻利养污染的尘埃,使寺院这块清净佛地也难以保持清净。一些因愤世嫉俗想在寺院里找到一块清净的安身之地的青年,出家后不久即发现:寺院并非理想中的净土,且不说旅游观光,男喧女杂,那些令人厌恶的世俗丑恶现象,如贪名逐利、明争暗斗、是非口舌、宗派门户、嫉妒轻慢等,在寺院里也还是少不了,真是:出了父母的家,又进了寺院的家。这个烦恼家宅,真是不易摆脱啊!
实际上,僧人毕竟多数凡夫,不清净之事,即佛世的僧团中,也非绝无仅有。教法愈衰,则寺院之家的系缚污染愈重。出家后又被寺院之家的名闻利养污染而丧失法身慧命的现象,宋元以来便已相当普遍。明莲池大师在《竹窗二笔》中曾说: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到了晚近,这种现象更为习见。既贪名闻利养,则自然难以抵挡住近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身虽出了家,内心却暗暗羡慕在家人妻儿团聚、酒肉餍足,乃至西服革履,教授头衔,学者风度。如此身出家而心在家,焉能放下一切,专心修学戒定慧,即使坐禅,也难伏心猿意马,即使学经,也如同融靴搔痒,自然会精神萎靡,常怀自卑感,如此出家,良足悲叹!
古人早就指出:出了父母俗家,尚有个出寺院之家的大事在;身出了家,还有个心出家的大事在;出了父母、寺院的家,还有个出三界火宅的大事在。莲池大师慨叹: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予为此晓夜惶悚!如何出前后一切家?唯有稳操僧尼正业,精进勤修戒定慧,不为任何世间之家的邪风所动,保持一个不住相的空灵心,念念常与般若相应。若非如此,则将永远被世间家宅所缚,宁有出期!
僧宝与皈依僧
僧,被列为三宝之一,为皈依的对象,此乃佛陀所定的轨制。由此,有的人一出家,没多少修行,便自以为已属僧宝,应为在家人皈依供养,喜收徒众,常乐道我有多少皈依弟子,某某名人也皈依了我,乃至因争夺皈依弟子而互相嫉妒争斗。有些在家居士,尤其是通佛学、能讲会说者,看到出家人素质低劣,行为不正,便声称已无僧宝,只须皈依佛法二宝而不皈依僧宝,号称二宝居士。这两种错误倾向,皆由未弄清何为僧宝、何为皈依僧义所致。
僧,乃梵文僧伽(Samga^)略称,意为和合众,指三或四人以上出家僧尼的团体。《大智度论》卷三云: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伽乃三宝之一,为住持佛法的核心、骨干,这是释尊所制定的基本法则,有其深远意义,不容更改。何以故?出家众离尘出俗,专职修学解脱道,修持条件较在家人为殊胜,因而成就亦殊胜故;出家众无财产儿孙的牵累,有严格戒禁的约束,较在家人更易如法传承佛陀教法而不易走样故。
由于出家众条件优越,历来即身证果,弘法利生,为万世师表、法门龙象者,如释尊及其十六弟子、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文殊、弥勒、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菩萨,及诸宗祖师大德,大多数皆出于僧尼中。若无出家众,而由在家众为中心来住持佛法,则佛法难免走样变质,试看今日日本、南韩由在家众所创立领导的不少新兴佛教,其宗旨教义,去释迦的遗训有多远!
然而,僧宝,并非指所有的、个别的出家人,而有其特定范围与标准。经论中说住持僧宝,一般分福田僧(功德僧)与皈依僧两个层次。福田僧为应当供养、尊敬的对象,包括皈依僧在内。福田僧的最低条件,起码须具有正信正见。《心地观经》云:虽毁禁戒,不毁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此所言毁戒,当指犯四波罗夷之外的可悔轻戒而言,犯了根本戒应被驱摈者,不属福田僧摄。出家具正见而未证圣果,乃至毁犯轻戒的僧尼,与已证圣果的胜义僧相对,称世俗僧。若出家而无正见,不懂佛法,称哑羊僧;既无正见,又毁犯轻重戒,称无惭愧僧。只有胜义僧与世俗僧为福田僧,属僧宝摄,哑羊僧、无惭愧僧,非属福田,非属僧宝,而为僧中败类。
皈依僧不仅为应供的对象,又为皈依的对象,称真实僧宝、胜义僧宝。这在多种经论中,都仅指三乘圣众或贤圣众。加《涅槃经》卷六云: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为僧宝。《十住毗婆沙论》云:僧者四向四果,众者于佛法中受出家相,具持诸戒,依止是僧名皈依僧。《瑜伽师地论》卷六四云: 先受皈依三乘,皆取见道以上。《大乘义章》云:三归僧,唯局分处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宝,凡夫比丘无德可归,是以不取。大乘法中通而论之,三乘圣众皆是僧宝。
密乘皈依偈云:诸佛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都未说世俗凡夫僧为皈依处。皈依,不是一般的恭敬礼拜,而是投靠依止,以作模楷,以为归宿。凡夫僧未证佛法,未真见道,其见地行持,或有过失,不足以作人皈依。又皈依者,要能靠得住,不仅现在为皈依,而且永远为皈依,自己若未见道证果,连人身都未必能保得住,何堪为人皈依处?难道要人家到地狱、饿鬼中去投靠你?
皈依僧宝,不仅是皈依一师,而是皈依三乘一切圣众,包括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僧,不仅在家人须皈依此类圣僧,出家人也须皈依此类圣僧。皈依圣僧,主要是皈依其正见,皈依其所见证的学、无学法,亦即真如自性,唯此不生不灭法,为究竟的皈依处,而圣僧为已证此法的实体故,值得皈依。至于谁为圣僧,证者自知,未证者也可依经教所示的标准,从其言行为人去判断。现在有些出家人喜为人当皈依师,不知若未证圣果,即使为人授归戒,也只是为之作证明人,证明其皈依三宝,而非皈依自己。弘一大师教诫说: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为僧,非皈依某一人。至于依止剃度、依止学戒学法的师长,只要实有德行、自己尊敬即可,未必一定要圣贤僧,但这与皈依僧宝尚非一事。
福田、三归二种僧,何名为宝?因此等人即使破犯轻戒,德行尚不无疵漏,但具有正见,为人中的明眼人,能指示给人究竟的真理,使人趋向永恒安乐的大道,其见地超过任何世俗的智者,至为珍贵,故称为宝。《地藏十轮经》云: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胜,就胜在其具有正见。若更证入圣果,则更为稀有,能作人生死海中度登彼岸的船师,修行路上的师友道伴,为真实可靠的靠山,应该恭敬供养,皈依投靠。恭敬供养、亲近承事世俗僧宝、胜义僧宝,皆能使人出生无量的福德果报,故称福田。
近世以来,佛教衰落,僧人素质下降,而居士运动却颇为活跃,出了不少弘扬正法的法将,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因此而认为无僧宝可皈依,则属邪见。皈依僧宝者,皈依三乘圣僧,难道文殊、观音等大菩萨僧,阿罗汉声闻僧,马鸣、龙树、无著、达磨、慧能等祖师,不够皈依僧资格?即使证到圣果,直至成佛,尚且要皈依僧宝,何况未证圣果。若论僧人素质低落,则在家人素质低落者,更为多见。僧团虽现衰相,但精进修持,有定有慧,乃至证入果位、恢弘正法者,在汉地一直代有其人,如近代的虚云、太虚、印光、弘一等高僧,其德行智慧,不逊前贤,难道不堪为在家人师表?汉传僧界,直至近今,尚保持独身、素食、农禅一体的优良传统,较之有些地方的僧人娶妻吃酒肉,犹胜一筹。虽经十年浩劫之磨难,不变信仰、不还俗、勤修不辍者,亦不乏其人。若论行持验证,如最近圆寂的通愿、净如、慧净等法师,茶毗后舍利数千,九华山大信法师,化后肉身不坏,在古代也属罕见,起码证明其几十年梵行无玷、戒珠圆明。即就一般出家人而论,具正信正见、基本守戒者尚属多数,在福田僧宝之列,应该为在家人恭敬供养。
出家、在家二众,犹若股肱,不可分离,出家众为在家众的核心、导师,在家众为出家众的外护、基础,应互相爱护,互相团结。爱护、供养、监督出家众,尤为在家众的职责。在家众素质低,出家人有责任,出家众素质低,在家众同样也有责任。在家众应该尽力帮助寺院培育僧才,培养出一批贤圣僧宝,住持佛法,为众生作皈依。因嫌出家众素质低而不皈依僧、不维护僧宝,其结果必然是佛、法二宝,出家在家二众同归于毁坏。
在家众不满出家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贤圣僧宝的标准来要求出家众,不体谅出家众也是众生,同样生活于充满污染的社会环境中,只不过出家修道而已,而且修持条件不比古昔,不可能一出家便成为圣人。仅其能出家、梵行、耐清苦生活,便已胜在家人一筹,非在家者所尽能为,应该爱护、尊敬,至于他们有缺点,乃属正常之事,不宜背后议论,可当面奉告。对破重戒应驱摈、教育的僧人,应协助寺院,予以教育、清除。如果要求出家人都成圣人,那么在家人也理应证到初二三果,为什么不先自检自责?苛求出家人,显然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另一方面,有的出家人见在家人通佛法、有修行,讲经说法,也喜欢非议挑刺,说白衣上座,乃佛教衰落的征象。这同样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当知出家在家,只是修持条件不同,在修道、证道上是平等的。在家人若证圣果,亦在皈依僧宝之列,其所证之道,起码应为凡夫僧所皈依。
一些曾还过俗的出家人,往往为出家、在家众所瞧不起,这也属对出家之制无透彻了解的表现。当知出家与还俗,全凭自愿,出家有种种条件,还俗却十分自由,还俗后还可出家,乃佛所制。僧人还俗,是正常现象,证到初、二果的圣人,尚可能还俗,何况凡夫僧。还俗后再出家,说明于道有进。还俗、还俗后出家,及婚后出家,对修行断惑来说,未必不是好事。体验了家庭生活,比未经体验者更易于看破,更易于断离,而且有利于对在家人说法。看一个出家人,主要观其见地、行持,及弘法方面的才智和贡献,不在于是否童子出家、还过俗与否、年龄长幼、戒龄长短。实际上,南传佛教界采取的短期出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使更多人受到出家生活的锻炼,广种善根,汉传佛教界也不妨试行。
作为出家人,既已舍世俗欲求,便应该不愧僧相,努力修持正业,不做哑羊僧、无惭愧僧,争取做真实僧宝,以续僧慧命,为法良将,方不负出家披剃的一大殊胜因缘。
问:据说密宗行人修某尊法时,宜用某种念珠,其说是否有理?诺那活佛答:照密宗之理,修某尊法,须用某种念珠。譬如观音法用水晶,或用 菩提子念珠;修长寿佛法,用珊瑚念
凤眼菩提时间:2025-01-22
妙容尼师的出家因缘我出生在一个极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双方家境均差, 庆幸的是母亲是在一个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且遵奉东方传统道德的家庭中长成。这可能与外婆家祖上极有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对以歌舞伎乐谋生的夫妇,育有一女,名青莲华。青莲华不仅相貌庄严,世所稀有,黠慧聪明,令人折服;并且才华出眾,具足当时妇女所应具备的六十四种才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净慧法师:做好事,不存功德想——关于《妙法莲华经》的开示佛说舍利弗的佛国土也是三乘教化众生,而且授记时佛说:你这尊佛出世的时候,虽非恶世,但你有本愿力说三乘法,劫名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摘自:《妙法莲华经》浅释观世音菩萨救我们三灾八难,和我们众生有缘。读诵到这一品,我们要知道法义在哪里。我们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有难处,求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证法师讲述有人问我念佛要怎么念,我念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夫,但是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作参考。念佛的时候,全身要放轻松,每一个关节都要放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地藏经》是一部荐亡易诵的经典,在教界有佛门孝经的美誉,是佛陀在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所宣说的经典,主要内容是叙说地藏菩萨「因地」的孝行故事;本生的大愿大行--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13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喝水的功德上传下喜法师开示所以平时生活的积累很重要,从今之后你们喝水啊,佛前要供,记得每天要供水。喝水的时候要观想水,玻璃杯里面透明的水,喝的时候心要很细,喝到嘴里面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为什么护持网站为护持正法呢?在以前年代,由于没有网络,所以经书及法宝都以手抄或印刷为主。现在网络普及很快,而且大大降低了佛法传播的成本,印一本佛书或许要几元钱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3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陀罗尼经》的记载 据《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所记载。诵持准提陀罗尼,能得到光明独照。所有罪障尽皆消灭。寿命延长。福德智慧增进。并得致诸佛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2
准提神咒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列为每日必持的十小咒之一,也是僧人用餐前后也会持的一个咒,进而渐渐的为世人所熟知。准提佛母更是与中土最有缘的大菩萨,以前之中国,哪里有土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学佛法的人,在每逢佛的诞辰、佛的纪念日,或者是,菩萨的诞辰,菩萨出家的纪念日,都应该尽你自己的力量去做功德。因为在平时,我们也应该做功德,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5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珍爱之物先供养菩萨【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10
香道中常用的香为沉香与檀香。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曾说香的好处是:“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4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梵音名 kāagarbha (音译阿迦舍檗婆),密号:库藏金刚。汉译又作虚空孕、虚空库、虚空光等。佛教八大菩萨之一。虚空藏菩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功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如果按照要求如理如法进行顶礼,则有无量的功德。《佛说灌顶经》 中说:“人如果在临死之前,礼拜过十方三世诸佛,那他命终之后不论转生何处,都将值遇佛陀;而且,千劫、万劫乃至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0-25
十斋日诵《地藏经》功德不同于以往◎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2
如果求做功德去护生、放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没有功德,他就不肯做。到底有没有功德?给诸位说,没有功德。是不是白做?没有白做,因为有福德。福德与功德不一样,为求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6
达真堪布:会供的殊胜功德利益略说会供是我们经常修的一种法。会供不仅仅是一种供养,其中也有很多殊胜的修法。整个会供的内容可以分为加持供品、迎请、供养、忏悔、斩魔、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09-23
一、以此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可以得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⑴,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⑵,威仪无缺,以此功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4
一、《六祖坛经》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名为功德。内谦下是功、外行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3
『不贪』,不但世间一切法我们决没有贪恋之心,佛法也不能贪,佛法也不可以贪。所以《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指佛法,佛法都要放下。你能够把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1
观世音菩萨对佛言【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宣化上人讲解:世尊,我以
菩萨应化篇时间:2024-09-11
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拥有最富丽堂皇的陈设,美轮美奂的住宅,以及种种精美的资生之具。如是众多高贵的物资,倘若有人向他乞求,菩萨毫不犹豫的立刻赠送他。菩萨修布施法门,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3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很多人询问,到底怎样才算自己身心柔软了。这个很简单,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日常行住坐卧或者与外界、与人、与动物的互动当中,我们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5
1放生是属于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2现在放生,实在讲,一般法会里放生,流弊很多。因为特地要去订,你不订他就不抓,因为你放生,他就拼命去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5
*修持篇*经行的方式◎找一个地方,可安全来回走约20~40 步的距离,不要受到干扰。安静之处,能打赤脚更好。◎站直、颈背要直,以目不斜视、看着前面地上约4~6 步的地方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般若”是什么?般若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的核心。他讲了二十二年,这门课。“阿含”十二年,小学;“方等”八年,这中学;“般若”二十二年,这大学;最后“法华”八年,那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8
问:师父,请问一下用计数器念佛与念珠念佛的功德有区别吗?慧广法师:这就好比生活中用碗碟吃饭和快餐盒吃饭,不同的情况下,用的器皿不同,但吃饱饭填饱肚子的目的和感觉
佛答时间:2024-08-18
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礼法愿大师为国师,礼敬供奉甚为殷重。当时的文惠太子萧长懋喜好音乐,有一次到正胜寺拜见法愿国师时,他请教国师:“我用葆吹清铙诸多乐器一同演奏
佛答时间:2024-08-18
仁慧草堂时间:2024-08-18
农历七月是佛教的福田月 报恩月常以孝慈忆祖先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盂兰盆节(佛欢喜日)更是培福孝亲的好时机农历七月十五(8月18日),民间称为中
赤峰万佛寺时间:2024-08-18
1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给我们说,这个经论前头引用得很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真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相信有阿弥陀佛,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真愿意往生极乐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7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吾行愿得如,文殊圆满行!为了成办遍布十方虚空际芸芸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愿我的行为也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圆满行持。我们一定要发这个愿,学习这
文殊花开时间:2024-08-09
供佛的东西,再供养给众生,功德愈大往往有这样的弟子、道友,若他给我一件东西,他的心里想顶好是我用一用,用了他才高兴;我要是把它转到别处,他心里就不大高兴——“我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8-09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复次。曼殊室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6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5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4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3
道坚法师: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道坚法师本人出家十多年来,接触汉藏南传佛教,发现南传与藏传佛教对僧人的定位比较准,即专业的传道者和修道者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7-29
体恒法师答:出家就是脱离世俗的身份,进入僧团的组织。僧团是一个以出离生活为基本特征并承担佛法传承使命的团体,僧团的特征决定了僧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是内在或是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8
佛说法度二王出家缘佛陀时代,有两位国王彼此不和,经常发动军队,互相袭击,危害百姓甚深。当时,波斯匿王看到这两位国王常为瞋心所绊,处于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自拔,心生
佛典故事时间:2024-07-23
在修行佛门中的法门时我们可以知道,修行的方式不只是一种,而是很多种修行方法,而且通过其他的修行方法也可以让我们的业障和罪孽得到消减,比如说建寺庙等等,并且建寺庙
佛经感应时间: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