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仰生活和心灵归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还没多少感觉;老来无所事事,精神生活显得格外贫乏。所以,全社会都在呼吁关爱空巢老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我觉得,比儿女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空空荡荡,无所依靠。事实上,这是任何陪伴都无法弥补的空白。因为陪伴只能让人得到暂时的慰藉,用亲情来转移或稀释死之将至的恐惧。
和衰老相比,那个同时逼近的死亡,更是让人困惑、茫然、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在我们的默认设定中,死亡就是这期生命的终结和消失。但人死真的如灯灭吗?到底有没有一个未知的世界?怎样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如何为此做好准备?包括以怎样的心态接纳衰老,面对疾病,都是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
书院是一个修学团体,为学员提供有效的引导和良好的氛围。而慈善工作的定位,重点是加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为大家提供践行菩提心的平台。通过利益大众来促进修学,通过深化修学来更好地利益大众。这是智慧和慈悲的修习,相辅相成,彼此增上。关于这次培训,我看了慈善委所做的PPT,总体来说比较完整,代表着义工们长期以来的探索,值得随喜。我就在此基础上和大家谈一谈。
一、临终助念与三级修学
通常,我们是将临终助念作为利他的慈善行。事实上,它和三级修学也有着密切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并强化念死之心。在《道次第》中,念死既是重要的前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正行。从下士道的对三宝生起皈依求救之心,到中士道的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再到上士道的断除我执,发愿利他,可以说,念死贯穿着整个菩提道的修行。
但我们平时的念死往往停留在理论上: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道理似乎都知道,但真能提起念死之心吗?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明知道人必有一死,可除了拿来说一说,未必有多少感觉,更难生起紧迫感。而参与临终关怀和助念,需要零距离地直面死亡,这种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是在活生生地为我们诠释法义,提醒我们:这一刻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西藏帕绷喀大师有一首《心匙》,是关于如念死的长诗,也是对如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修的详细引导。我在讲解《道次第》时特别引用过,希望大家经常念一念,会是一记当头棒喝。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还有明天,而且是明日复明日,所以会在学佛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忆念五欲六尘,追逐镜花水月。但终有一天,死亡比明天来得更快突然间,就必须马上走了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准备好了吗?这辈子努力追求的一切,哪一样可以带走?如果能够真切地提起念死之心,我们自然会精进修行,自然会把三宝作为唯一的依怙。因为在那一刻,亲人、事业、财富,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也没有什么是帮得上的。
对于念死的修行来说,临终助念就是让闻思落地的实际演练,是有效而有力的助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修习利他心。在生命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我们以慈悲心参与助念,不仅在给予临终者(或亡者)今生所能得到的最后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将直接影响到这个生命的未来走向。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件事实在是意义重大。人生路上,很多选择会影响到一生的命运。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生死关头的选择。它是结束,但更是新的起点,而且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向。
从实践效果来看,且不说亡者和所在家庭得到的利益(相关事例见书院网站的临终关怀栏目),就助念者而言,也往往因为参与这一慈善活动,在修学上变得更加精进,在心行上变得更加调柔。同时,还会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可见利他和自利确实是统一的,当我们发心利他的时候,自己首先会成为受益者。这个心发得越真切,越到位,受益相应也就越大。
二、认识死亡真相
如何做好临终助念?这就必须对死亡有所了解,知道什么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如何对临终者(或亡者)进行引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被回避的,所以我们很少能得到如何看待死亡的教育,更不知道怎样帮助那些挣扎在生死关头的人。问题是,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结局,回避只能搁置而不是解决问题。而佛教的重点,就是从认识生死到超越轮回,走向解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白。
佛教认为,一期生命有四个阶段。一是生有,即投生的刹那;二是本有,即这期生命中除生死之外的整个过程;三是死有,即死亡的刹那;四是中有,即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之间的中阴身。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其实简单地说,中有就是过渡时期,就像辞职以后,老工作已经失去、新工作尚未找到的闲置阶段。至于接下来能开始什么样的工作,固然和能力等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能否在过渡阶段把握机遇,扭转命运。
中有,又称中阴,佛典中有很多相关记载。《瑜伽师地论》说: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中阴的寿命以七天为一周期。如果在此期间出现投生因缘,将从中有进入生有,开始下一期生命。但投生不是一厢情愿的,能否投生,投生到哪里,取决于这个因缘是否成熟。有的人善业特别强,或恶业特别强,可能很快就会投生。如果无缘投生,七天后,中阴会死而复生一次,并继续寻找机会。但最多七个周期,即四十九天内,就会找到投生之处。
临终助念所做的,就是帮助对方在临终前提起并保持正念,进而在中有阶段准确抉择,转变随业流转的命运轨迹,乃至有机会往生净土。那么,投生主要是由哪几种力量决定的呢?
第一是随重,取决于业力的轻重。在投生时,哪种业力最重,就会去向何方。就像一棵树倒下时,哪根枝桠最大,树就会往哪边倾斜。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每个众生都曾造作恶业,也曾修习善业,此时,这些业力就决定了生命的未来去向。重的业报受完之后,依次再受轻的业报。
第二是随习,取决于平时的串习。这是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喜欢什么,就会选择什么,并感召相应的生命轨道。尤其对那些没有大善大恶的人,习气的力量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是随念,取决于临终时的心念。类似通常所说的临场发挥。比如某人平时表现不错,但临命终时遭遇违缘,生起极大嗔心,可能就会堕落畜生道或地狱道。反之,因为助念的善缘,使对方临终时生起善心,就可能导向善道,乃至往生净土。所以说,临终一念非常重要。就像我们面前有很多船,这条船是生天的,这条船是去人道的,这条船是去地狱的你踏上哪条船,就会被带向哪里。很可能,一念之差就带来了不同的生命走向。因为这一念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所以作用特别大。现在很多人临终时真是悲惨,要不就是儿女为利益发生争执,反目为仇;要不就是家人哭哭啼啼,徒增爱执;要不就是在医院插满仪器,折磨到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临终一念,又会被带向哪里?
所以在临终关怀中,心理引导特别重要。近年来,台湾等地开始倡导安宁疗护,对一些得了不治之症、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心理帮助,让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心有所依,得到善终。这不仅是给临终者的福利,也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和引导。在这方面,佛教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佛教三大语系乃至各个宗派,对生死问题都有着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见和行并非出自玄想,而是佛菩萨或祖师大德通过修行亲证的,且被一代代佛弟子效仿并验证,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大乘行者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对亡者施以援手,令其离苦得乐,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此外,佛教的净土法门就是以念佛往生为修行重点,在千百年的传承中,祖师辈出,在理论体系和实修引导方面留下了大量教言,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信众基础。
三、心理引导
死亡之所以可怕,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对生的留恋,不愿意放下现在拥有的一切;二是对死亡的恐惧,不知道未来去向哪里。舍不得,却不得不舍;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年轻时还可以用人死如灯灭搪塞一下,但死亡真正现前时,真的无所畏惧吗?事实上,我们会看到各种表现的惊恐、不安、沮丧不害怕的,或者是无知者无畏,或者只是麻木而已。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临终者进行引导,才能让他的心不再惶惑,找到归宿?
首先,需要让临终者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去秋来,四季更迭,人生也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在自己之前,无数人死去了;在自己之后,还会有无数人接着死去。可以说,生就注定了死的结果。这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任何人都无法幸免。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我要死了,而是怎么死,怎么开始新的生命里程。
其次,需要帮助临终者解除去向哪里的恐慌。我们准备介入临终关怀前,要对受助者有所了解,尤其是他曾做过哪些善行义举,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品德。这样就能引导他通过对善行的回忆生起善心,进而安住在善念中。哪怕这些善行非常微小,我们也要设法激发并加以正向引导,令他对未来建立信心,对善趣心生意乐。戒律中也说到,修行者临终时,应该根据他平日的行持,有针对性地称扬赞叹。比如对方是修苦行的,或是诵经、持戒、说法、禅修、经营僧事的,都要根据他的修行功德加以赞叹,令其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律中还记载,按照印度习俗,不论僧俗,至临终前,在旁守护的亲友都要在他根识未坏时,为他宣读今生所修善行,令病者内心欢喜,正念不乱,得生善处。
第三,需要帮助临终者确立生命的终极归宿。如果临终者已有佛教信仰,或虽无信仰但有好感,我们可以引导他去了解西方净土的庄严,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和四十八愿,让临终者相信,只要专心忆念阿弥陀佛,心心相印,就能蒙佛加被。人在临命终时,就像在水里挣扎到身心俱疲,一心只想抓住什么作为依靠,更容易生起依止心。哪怕之前没什么信仰,此刻因为对未来充满恐惧,只要如法、善巧地加以引导,也可能对阿弥陀佛生起真信切愿,紧紧抓住这句佛号,与弥陀的大悲心相应,被弥陀的大愿力摄受。
具备以上心理基础之后,需要祈请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让临终者消除恐惧,并提醒他:你的生命即将死亡,阿弥陀佛才是唯一的依靠,你必须至诚忆念,一心皈投。接着告诉临终者,在中阴身投胎过程中,会显现各种境相。你喜欢什么,它就显现什么。但这些境界往往来自贪嗔痴的串习,可能和地狱相应,可能和饿鬼道相应,也可能和畜生道相应。所以千万不能随境而转,必须安住在佛号上,专心忆念弥陀。
目前,书院的临终助念主要针对学员家属,他们尚未进入三级修学,因此以忆念弥陀圣号、发愿往生西方为主。如果针对书院学员,可以通过念诵三皈依,安住在三宝的功德中。此外还要提醒临终者,勿忘曾经发起的菩提心誓言,安住在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中,自觉觉他,决不退转。
四、助念的相关事项
助念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对方临终前介入,另一种是在去世后参与。如果是前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变化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根据病人的状况,再结合助念者的自身条件妥善安排,以免后继乏力或难以承担。因为这是一项常规慈善活动,必须根据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来承担,否则是很难长远的。
对于临终者来说,往往是身苦和心苦交织。而且在很多时候,心苦可能远远超过身苦。尤其是那些患有绝症的人,在得知病情后,多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并陷入身苦和心苦不断互推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引导。众生都是贪生畏死的,??除了一心生西的修行人,对其他人不必直接从往生切入,而是可以??从消除业障、减轻病苦的角度宣导念佛利益。
比如有的人特别害怕死亡,你告诉他赶快念佛往生,他自然会心生抵触。不妨先告诉他,念佛可以蒙佛护佑,消灾延寿。等他接受之后,再酌情告诉他,如果你的死期没到,念佛可以使你长寿;如果死期到了,念佛可以让你往生极乐。总之,不论生也好,死也好,念佛都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同时还要设法劝导家属,让他们和临终者一起念佛。对临终者来说,这不仅是同甘共苦的慰籍,更是并肩作战的力量。这些安排一方面可以减少助念负担,使义工们不至透支;另一方面也能教化家属,成为他们接触佛法的契机。因为平时对老病死的漠视,很多家属都没有相关的心理准备。一旦家人身患重病乃至临终,多半都乱了方寸,不知该做些什么。在这样的时候,只要如理如法地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容易让对方接受的。
到实地参加助念时,我们还要注意外在形象和交流方式。首先要考量所去的场所,看看以什么身份出现、穿什么衣服,对方更容易接受,不一定都穿平等装或院服。在语言沟通过程中,也要视实际情况调整。比如称呼,是用佛门称谓,还是用社会上通行的。对于学佛者,可以用佛法自由沟通;但对于没学佛的,就要尽量淡化宗教色彩,从心理层面关怀。此外,还要根据对方是否做好死亡准备进行交流,在尽量不触碰敏感话题的前提下,逐渐将对方带入需要引导的语境。
此外,助念环境也很重要,应该洒扫整洁,供有庄严的佛像,尺寸视场合而定,让临终者对佛菩萨具有感性认识,由此生起虔诚、恭敬、依赖之心。香、花、灯、水、果等供具可酌情安排,如果在公共场所,尽量低调些,以免带来违缘。
助念时的声调、音量高低、节奏快慢等,都要尊重对方的习惯,不要一厢情愿地进行。尤其对处于弥留之际的人,务必要仔细观察,根据对方的体力和接受程度妥善安排,千万不要让临终者或家属心生烦恼。如果在受助者去世后参与,先要根据参与义工的人数、精力等因素,初步决定助念时间。比如是8小时或更久,是否日夜连续进行等,然后再安排轮班顺序。通常可以四人一组,否则可能力量不足。在人员安排上也要注意搭配,以有助念经验的义工带动新人。同时引导并鼓励家属参与,因为这是对亲人最后的帮助,不要因错失机会而追悔。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念佛机一起来念。
助念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终者和参与者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信愿行中,信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助念之前,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功德,让大家对阿弥陀佛生起至诚皈依之心,对西方净土生起无限向往之心。以这样的信心来念,才能念得真切,念得到位,念得有力量。否则的话,对阿弥陀佛似信非信,对西方净土可去可不去,即使随众在念着,又有什么力量呢?同样,如果念三皈依,也是先要宣示三宝功德。当心调整到位了,声声佛号才能成为解脱的资粮。
五、往生的助缘
除了助念,还有一些在亡者去世后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很多家庭在操办丧事时,大办荤席,杀生害命,还以为这样有排场。殊不知,这些杀业将给自己和亡者带来极大损害。这就要善巧地和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杀生过患,了解什么才是对亡者真正有益的,引导他们把这些铺张浪费的钱拿来广行善事,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尤其在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最为关键。因为中阴身可能尚未投胎,尚未确定去处,在此期间所做的功德或许马上就能兑现,成为何去何从的直接推动力。
我们所熟悉的盂兰盆会,起源就是目连尊者对去世母亲的救度。尊者之母因生前造业太重,死后堕入饿鬼道。尊者虽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却无力救度母亲,只能祈求佛陀帮助。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的僧团自恣日,以百味饮食供僧,以此功德令其母离苦得乐。所谓自恣日,是僧团从四月十五开始,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精进修行,将于此日圆满。是以人天赞叹,诸佛欢喜。所以,这一天斋僧的功德特别大。《盂兰盆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也是对亡者真正的利益。
《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诉我们: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所谓广造众善,或是放生物命、助印经书、供养三宝;或是去寺院打普佛,让出家人在早晚上殿时将功德回向亡者;或是以亡者的名义救济贫苦、参与慈善等。总之要尽快去做,而且是带着纯正的利他心做,然后把功德回向亡者。经中还记载,地藏菩萨在因地时,得知母亲在地狱等诸恶道受苦,起大悲心,在十方诸佛前至诚发愿: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就是著名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当他发起这个大愿时,其母即刻度脱苦难。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重视助念,还要了解什么是对亡者有益的,才能众缘和合,送他们走好今生的最后一程。
六、结束语
参与助念是菩提心的实践,也是让我们提前预习死亡这门重要的人生功课,引导我们通过这一因缘,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生起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的紧迫感,生起对三宝的归投依赖之心,是自利利他的良机!如果单纯把助念视为慈善,不和自身修学联系起来,就容易产生疲惫感,或是在遭遇挫折后退心。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那么助念就不仅是利他善行,也是让自身心行得到成长的契机。这样的话,我们会珍惜每一次助念机会,而不是心生疲厌;我们会感恩亡者的生命示现,而不是当做任务来完成。
心态调整到位了,进一步了解助念的各种相关事项,包括怎样心理引导,怎样如法助念等。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参与助念后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助念成为一次菩提心的共修。祈愿所有众生都能在三宝慈光的护佑下,蒙佛加被,离苦得乐。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念佛就是修三昧,就是修禅定;临终十念求往生必须要靠定力。我们有比,心就妄想颠倒,作不了主,叫苦连天,何况临命终时,四大分散,痛异常。所以若要靠临终十念往生,必须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1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经典原文】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1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报呢?少贪多舍
佛答时间:2025-01-01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501、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
首先,你必须认清一点,香道不是香薰,不是买一盒你最喜欢的香水或精油来熏房子的,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的。所以只要是沉檀原味香,都是可以值得买来慢
香道道具时间:2024-11-02
单品香要选择用料纯正,不含化学粘合剂等化学成份的为好。真正的天然单品香在燃烧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香气,不使用亮丽的色彩(染料中含有甲醛)。从传统香品制作工艺及功效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7
五欲把灵魂弄丢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世人都迷于财色名食睡,岂知那是地狱五条根。第一是嗜财如命,刚才已讲过。第二是好色。在很多家庭里,丈夫有不少女朋友,妻子也结交很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香道,亦如茶道般,有一套繁琐的工具与礼节。其实,焚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进入欣赏的层次,甚或成为纯粹的艺术,就会变得严肃起来。繁复的香道仪式不仅成为了一门艺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0-21
导读地藏菩萨跟娑婆世界众生因缘甚深,能度脱三涂众生的苦难,末法时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障碍很多,念地藏菩萨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梦参老和尚圆满讲过“地藏三经”,弘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问:三灾到时,天地亦坏,唯四禅天不坏。此时四禅天以下至阿鼻地狱之灵魂如何。范古农答: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此火水风三灾,仍自心三毒所感,不从外来。到此之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所办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他们照顾乐龄老人、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来说,如果着相,做这些慈善事业是修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就是无量功德。功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你有心想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老老实实一心念佛就行了。如果念佛,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你就放不下了。特别是世间最关紧要的,就是是非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5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经典看的不够丰富。以念经来说,念一部经嫌少,念两部经又嫌太长,听说《华严经》最圆满,就只念《华严经》。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4
作者:亦心我是一个病在旦夕的女人,徐州人,33岁。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我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只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对有缘看到的人有所警醒。我是家中的独生女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问: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大安法师答:首先,夫妻要有共识,爱与慈悲是幸福的能源。耕云先生言: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爱也是道德的源泉。《
情感世界时间:2024-09-16
1 有个同修在没有学佛之前,曾经堕过几次胎;学了佛之后,知道忏悔,天天念经回向给这些被她杀害的胎儿,希望能化解怨结。但是,其中一个对她一直不谅解,使她感到非常痛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4
作为人,最为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就人的一期生死而言,生是生命在世间的开始,而死亡则就是生命在世间的终结。临终关怀(hosp1ce)一词,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当时是指为朝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