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只是因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时看见鸟吃虫子,看见众生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去救度,于是就出家了。当时印度许多种外道,现在西方人学东方,对于印度的婆罗门外道(梵)还是学的。梵水平很高,相当于中国的老子。太子出家后,对所有的外道名师,一一参拜求学,但很快就达到老师的造谐,同老师相齐等了。再要前进,就须另找新老师了。于是从一个又一个,全都学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树下,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于座。
在腊八夜里,一眼看见明星豁然大悟,彻见本来。悟时开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来(如来是佛十号之一,就是佛)的智慧与功德。佛就是觉者,最彻底的觉悟者。一切众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觉悟,可是都已经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这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没有任何人说过的。中国人读四书五经,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这么点体会,说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谁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功德,怎么当前你不显出来呢?鸟还要吃虫子啊!虫子还要被鸟吃呀!
你们不都是佛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妄想执著的障碍,对于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种种功德之相,不能证得。很简单,就这四个字:妄想执著。因为妄想,妄就是虚妄,就是错误的。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物质,时间,空间,都是由于人的错觉,佛教则说由于妄想,因心在妄动,才看见万类万物。我们不但有妄想,而且执著。坚持所见,搞什么就著什么,抓著什么就粘在什么上头,摆脱不开。执是坚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错误,执著是坚持错误。由于妄想执著,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显不出来。
本师世尊以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从此推演而成,因此这是圣教的基本;一切法门的出发点,也即是一切法门的归止。一切莫不从此语流出,一切也莫不流归此语。一切众生,蠢动含灵,平等平等,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来,真如,实相等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者是本体,凡事有体有相有用,在本体上无差别,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别。如来离妄,所以成圣。众生执妄,沉沦六道,虽然本具佛性,依旧昏迷不觉,若欲转凡成圣,只在远离妄想执著。众生堕在妄中,坚持不放,胶粘绳缚,虽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无法显现。
更严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认识,不敢相信,如《首楞严经》所说自己本来有头,可是偏偏认为自己无头,四处狂走,另觅自头,所以学佛首先须认识,自头从未丢失过,何须头上安头。若问如何辩认,请看临济禅师法语: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找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又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而出入。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临济禅师直指目前众生用处,眼见,耳闻手执,足奔,都是通贯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无位真人(临济喜用此语,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从自己面门出入。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处。目前的用必然有体,其体就是无位真人,是他从面门出入。
从体起用,从用使你认识活文殊。这就是从用显明了本体。体用两者关系可归纳为从体起用,用显本体。迷人不识本头,只因妄想执著,于是奔走找头,狂心不歇,这就是众生。一但觉知本头就安住在脖子上,于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别无他术,只是消除其错误颠倒的妄想执著而已。这即是最真实,最彻底,最直接,最了当,最殊胜,最圆顿的
修。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两方面可归纳为从性起修,修明自性。
(二)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种种业报,沉沦生死海中,轮转六道,欲出无期。而且轮回之说是佛教独有的。一般是断见,认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断灭了。另一种是常见,认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没那么简单。断常两见都是错误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轮回转变,无有休止。轮回之说国内外已经证实了,死了之后还在轮转,有前生有后世,已经得到证实。今天看到国内外的报导:姐妹两个,一个五,六岁,一个十一岁。在外国高速公路车祸太多了,因为车超速,把两姐妹同时撞死了。他们的父母很伤心,原来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为一看见房子,睹物思人啊!她们姐妹活著的情况都想起来了,只好摆脱,就换了地方住。
过了一段时候,又怀孕了,生一对双胞胎。双胞胎没什么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记。而这个记一个在头上,一个在背上。就是两姐妹撞车受伤之处,所以今生这个地方就有记。并且两姐妹都常做有车开来直撞自己的恶梦。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师访问了一个记得前生的人。他前生是土匪,与军队遭遇,他们土匪就跑,后面就开枪,一枪从后面打进来,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并说:我前生挨枪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块。这位工程师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边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个坑,正是前生挨枪子的地方。
佛教的轮回之说,不但国内当前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来作证明。国外也同样有大量的人死后又投胎的真实事迹。并且进行了种种研究,出版了专书,证明确有轮回之事。佛教认为由于众生妄想执著,造种种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一丝不爽。于是或因还债,或因索命,种种因缘,轮回六趣(即六道)。天,修罗,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狱是三恶趣。人在中间,人就很苦,恶趣中的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苦,不但自己被杀,子子孙孙都要被人杀光,被人吃光。
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孩子,谁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注定都要做人家嘴里的菜,这苦不苦啊!这还是轻的呢!鬼趣的苦,地狱中苦更不可说呀!鬼没有不挨饿的,所以叫做饿鬼,看见水,都是浓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没法喝,食物进口就化为烈火。里放焰口就是救济饿鬼,这个法为什么叫焰口,因为饿鬼满口都冒火焰。放焰口是密法,要给饿鬼开喉咙,把食物化为甘露,使饿鬼都能受用,并加持说法,救度饿鬼离苦得乐。
鬼趣的监狱,就是地狱。地狱有多种类形,罪报的形式,受报的长短,都随众生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别。地狱之罪,十分惨重。人间一夜,地狱已经历无数生死。例如炮烙地狱中,烧红了的铁柱子,可是多淫众生妄执过深,习气太重,他看见烧红的铁柱,他就抱住,于是烧焦了,他为什么去抱?多淫的众生,淫欲心特别重,他的业力支配,使他看见这个柱子是个美女,看见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拥抱。拥抱就烧了,疼啊!死了。介是记性太坏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看见美女还要抱,就这么一千次一万次,一万万次也记不住。所以是愚痴,愚痴到了万分。所以地狱就是这样形成的。人是属于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交煎。爱别离苦,你总有爱别离吧,爱的人要别离呀!越是爱,别离的时候就越是苦。
因为是凡夫,一另就永别了。难道不苦吗?怨憎会苦,怎么这个同事单让我和他碰上了,真别扭。越别扭,越碰到一起,到那都碰到些别扭人。你因缘不好到那都怨憎会,最不理想的是这样:有的夫妻,两人在一块就吵架,就怨憎会,等两人分开了又彼此想,又成了爱别离。所以说众生没办法。还有求不得苦。你总有个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个人都有。成吉思汗打平了欧亚,想不死不可能。因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死苦。还有五阴(即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众生恰恰相反,妄想执著,于是五阴炽盛,受一切苦厄。五阴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余苦皆从它而生,其为八苦。这就是人类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万状。
至于地狱之苦,文中极简单的介绍,详情读读《地藏经》。其它宗教是把地狱当作神的惩罚。而佛教就不是这样,佛是极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没有罚人的思想,《地藏经》中佛拜托地藏,连称,地藏地藏啊!拜托了再拜托。我读了《地藏经》老要落泪啊!释迦牟尼佛拜托地藏菩萨,这个人只要生前有那么一点点,细头发尖那么点善,你都不要叫他进地狱啊!拜托地藏啊!不是佛处罚你进地狱,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是众生有时候没有办法啊!习气太重。妄想执著,过于深重。自地狱,自抱铁柱,徒唤奈何!
(三)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
众生沉沦六道,受无量苦,十分冤枉,因为众生本来与佛平等,具有同样的智慧功德,只是由于妄想执著,枉受轮回。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教,要自觉觉他,都须从这句话开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启发我们的智慧,也增长我们的悲心,不但我们自己不要枉受轮回之苦,我们也应让一切有缘的人出苦。你总有最关心的人吧,你忍心让他在地狱中这么受苦受难吗?先说今生有亲的亡者你不忍心吧,而且过去的亡者无量无边,决定有许多曾是至亲骨肉,可是当前正在苦趣受苦,你能够无动于衷吗?焉能不发大慈悲心救度。所以从世尊这一句话就引起我们要自觉觉他。我们可以自觉,可以觉他,因为自他本来都是佛,都跟佛是平等的。
只要去掉妄想执著,那就恢复本来面目。轮回本是空的。那么怎么做呢?总是很简单,只是觉与迷。迷的是什么呢?迷的是尘世间这些事,所以叫作尘。觉是本有的觉性。尘是尘劳妄想,与觉对立。众生是背觉合尘,对于本来的觉悟,本来和佛一样平等的心,完全不认识,只知欣赏这些声,色,货,利,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晋级,享福受乐,这叫作背觉合尘。你跟这个觉就违背了,你的心所想的跟尘就相合了。这样你在六道中转吧。
轮转六道,就因为背觉合尘,所以要回转,回头是岸。你背了觉向尘,现在回头,背尘向觉啊!这就回头是岸了。你把头回过来,不向尘向觉。所以那天讲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不是去听声音的美妙欣赏声音的柔和。甚至去分别这个声音是骂我,我就生气,恭维我,我就高兴。被声音所迷。所以反一反,不去听声,去听是谁在听?能听的是谁呀?不去闻声尘,而去返闻自己的闻性,这就是背尘合觉。我们现在都想度众生要成佛,要摆脱生死,要普作救度,宏扬正法,这些思想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了。开始有这种念头和想法要向觉悟。这就是可贵的始觉的萌芽。久久坚持不断发展,就自然达到念念之间,事事之间,处处之间都是背尘合觉,慢慢就跟本有的觉性就合了。就是说有一天始觉能与本觉相合了。你若能完全相合,彻底恢复了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本有的法身,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得到彻底觉悟,成为九界导师,普施救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背尘合觉,再把他说得具体一点。在尘劳之中最厉害就是贪,嗔,痴三毒。贪是贪恋,贪求,贪爱,贪名好利,好色贪杯等等都是贪心。嗔是嗔恨,仇恨。发脾气,暴燥如雷,笑面虎,笑里藏刀都是嗔心。痴,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无有智慧,不信正道,这是痴心。称为三毒。再加上一个字就是慢,我慢,老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强,别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个字就是五毒。第五个字有不同的说法,一个是疑惑的疑,一个是妒嫉的嫉。妒嫉别人,逞能好胜,这是修罗的特性。另一个是疑,初果断见惑里面就有贪嗔,痴,慢,疑还是贪,嗔,痴,慢,嫉,其中以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所以要息灭贪,嗔,痴。我们要背尘,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但它是多生的习惯,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觉就在贪,嗔,痴里。那就要有一定的办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贪,嗔,痴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那六样都是毒。戒,定,慧也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这六样是六度,六度总括万行,菩萨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个主要的就是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进,忍辱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著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
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受那一条,受那一条都可以,比方说,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
你不受戒不要紧,暂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知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
所以刚才说到戒,还有菩萨戒,你守菩萨的戒律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密教是金刚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条最要紧的就要相信师父,对于师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话去做,尊重他的话,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见了站起来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里不恭敬更坏,虚伪。要真正从内心中对师父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装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从内心中生起恭敬心来,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学密,这一条就是如人饮水。可以检验自己,如果能从内心生出来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学密就能顺利。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
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从反而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就是一个罪报,你欠他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定:使心坚定在一个境上,不叫它散乱,就是定。三学中是禅定,也称定学,指从修行中所得的禅定。梵名三摩提,翻译为正定,等持。在三界中这是超过欲界,在色界与无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须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禅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佛教与外道都可修习的法。须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轮回。
初禅:端坐,调和气息,安摄息心,使之清净平稳。专注一缘,没有移动,这是粗住。再继续修下去,其心愈来愈静,这叫细住。此后相续一,二日,或两月,忽然自心开明一分(这只是自心极初步的开动,与开悟完全是两件事)此时自身如同云影,空无实质,但独存身相之相,这是欲界定。在此基础上,身心又一转,以前定中所独见之身体衣服,床铺,到此皆同虚空一样,这是未到定,未入初禅。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是相续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坏。就会在定中发现八触功德(动,痒,轻,重,冷,暧,涩,滑),这是从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风)转变为色界四大之相,此时正入初禅。
呵弃初禅的觉受入二禅,呵弃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弃三禅之乐受(三禅非常乐,俗说菩萨怕三禅,怕留恋三禅的禅乐)入四禅。四禅心如清水。心目为色界四禅定,再加无色界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能观所观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共为八定,是即众所周知的四禅八定。可见前五度,若无般若,则不是波罗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无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达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别事理与决断所疑。《唯识论》说: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分别事理,决定是非)断疑为业(破除疑念)。慧不同于智,通达有为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为慧。故慧实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诸法。《譬喻经》云:慧解可修经戒梁僧传序曰: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慧解开神即是真心体明,自性无。则无量无边圣道,都在其中了。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是般若,这个智慧不是世间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很肤浅,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议。这个事情是你脑子里想不出来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
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你长一万个嘴,一个嘴有一万个舌头,一万万个舌头来表达也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这叫不可议。这个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戒是止恶向善,定是去乱专,慧是除惑明理显明自心。勤修此三无漏学,自然除灭三毒。三毒之中,痴是根本。痴正属无明,无明当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痴。行人勤修三学,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头是岸,背尘合觉了。
(五)真觉路会归净土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决择。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演种种经教,另开教外别传,全部目的,只为众生归净土。《大集经》中佛说: 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藕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心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
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专心念佛,不起杂想,就暗合无所住,老实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 岂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相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我们要背沙土合觉,要证到本来是佛,要觉他要自觉,就须在这十四个字上用工夫。
在这十四个字中,要抓住念佛作为核心。净宗与密宗的殊胜之处,就因为这是他力法门。前在介绍观音耳根法门时,已经说了,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入楞严大定这一少,经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层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结都开了,觉也灭了,空也灭了,灭也灭了,一切生灭都灭尽了。于是寂灭,获两种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寿得长寿,乃至还应大涅槃得大涅槃。这就是他力法门,所求得的种种果宝,是靠观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持戒,察过去习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这是靠自力。
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不是那么老实。进进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还要靠他力。没有自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与作用。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长啊!说不清了,电子机算机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这时间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能消。要不是《观音耳根圆通章》讲出道理来,今天大家理解《观经》的话仍是很困难。观世音菩萨以超越无比的大慈大悲的心,专精勤久,勇猛无畏的精进修持,证到期了两种殊胜,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
所以就可以施无畏,有这个力量,可以让你念观音号的人得到无畏。因此你念就对了。我们抓住这个救生圈。密教说观音是弥陀化身,所以念观音正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名号。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辅助,也不可没有。不持戒是个漏器,多少功德都会漏光。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说: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所以必须行解相资,使理解与实修互相促进,两方面自然慢慢增长起来。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时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经教,读诵大乘。要多闻法,要多思维问题,要多问问题,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经教。
另外一句察过去习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那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习气是如何了,一不是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呢?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才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嗔,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
不真实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嗔,痴会爆发,这仍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嗔,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经教,行解相资,要加上察过去习,绵绵密密的,使得自己对于尘缘日渐淡薄。这就是背尘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经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议的他力,这便是日觉路,我们已经在背尘合觉的大路上。
(六)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将业行人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 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
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恶梦,惊哧得大喊大叫,赶紧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痴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著,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辨。《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著?所以妄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著,恢复个人本有觉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纲。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著。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著。迷悟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大宝积经》【注释】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2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