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喜欢看。也罢,这个故事,就献给有缘人吧。
我们知道,在和无明作战的路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有多少的努力,就有几分的收获。当然,前提是你的路子走对了。所以选择明师很重要。当你选择了明师之后,能不能有所得益,则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同一师门中,师父等心教导,而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
如同《法华经》中所说: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浮山法远禅师,正是一位被其传法恩师称为法器的人。
当浮山禅师在回忆自己这段参学经历的时候,曾感慨地说道:古代的大德们亲近师长选择道友,早晚辛劳不敢有所懈怠。就算是做饭(沩仰宗的开山祖师沩山禅师做过典座)、舂米(六祖大师在五祖大师门下的时候,曾发心舂米不辍)等等粗活都发心勤勤恳恳地去做。
而我当初在叶县禅师门下禅师参学的时候,也曾经向大德们学习,努力为大众服劳。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有一念顾及自身利害,计较得失的私心,那么各种违缘就会纷至沓来。
况且,如果自己立身不正,又怎能说自己是学习佛道之人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浮山禅师的这段参学经历。
天地苍茫,大雪下得正紧。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久久都未发现猎物。忽然鹰眼里面影现出了六个小黑点。近了。原来是六位僧人在冒雪赶路。
大雪纷飞,前路难辨。
全靠领头的两位僧人在风雪中踏出一条路来,而且他们也刻意为后面的僧人挡住风雪。
这时,行走在队伍中间的一位僧人一面用衣袖捂着嘴以防大雪吹进嘴里,一面对领头的一位僧人说道:法远师,还要多久才能到地方啊。
领头的僧人半侧身回来,只见他几乎满脸都是雪,他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雪回答道:快了,还有几里路就到了。
说完,他又回过头去,继续和义怀禅师一起在前面为同伴挡着风雪一路前行。
经过了半天的挣扎,他们一行六人终于来到了叶县禅师所住持的广教院。
他们叩开了寺院的大门,知客僧将他们迎至专门接待游方僧人的旦过寮。他们这才可以缓口气。
方才问话的僧人,打量了一下旦过寮的环境,发现墙壁四处漏风,比室外强不了多少,只有一点好,那就是有瓦遮头。
于是,他嘟嘟囔囔地说:这么大雪天的,旦过寮连个火盆都没有,真是冻死人了。
法远禅师和义怀禅师相顾一笑并没有答话。
法远禅师静静地盘腿端坐,心中想道:是啊,叶县归省禅师的禅风是出了名的严冷枯淡。叶县禅师不爱攀缘,寺院自然没有什么收入,门下弟子的日子又岂是清苦二字所能形容的?不是为法而来的人,是住不下来的啊。
记得禅林里面流传着叶县禅师上堂说法时的一段禅语:参访行脚的禅和子们,需要好好思量:
参学需要具备参学之眼,见地则需有见地之语,才能触摸到禅的最亲切处,才能不被各种境界所迷惑,也不会堕落到恶道之中。
究竟要如何领会呢?
有时候虽然瞎猫碰着死老鼠一样碰巧说了一句伶俐的句子,但是见地不到,那还是妄缘前尘的分别影事。
(这个典故可以见《楞严经》: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有时候见地到了,却没法用言语来详细表达,就像瞎子摸象,各说各事,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时候见地到了,言语也说到位了,就可以打破虚空界,光明照十方。
有时候见地不真,言语不明,就像没有眼睛的人到处瞎走,一个不小心就掉到深坑里了。
当时自己听了这段话后,大觉受用,恨不得插翅飞到叶县禅师门下听法。
于是就约上同参好友义怀禅师,还有其他数人搭伴而行,同到广教院参学。
突然,法远禅师的思绪被一阵脚步声打断了。
他一抬头,发现一位相貌清癯的老僧人出现在眼前。
他心中大喜:这位一定就是叶县禅师了。
正准备上前展具顶礼时,耳边却响起了一阵严厉地喝骂声:你们这些禅和子们,到处行脚参方,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严厉地喝骂声持续了许久许久,法远禅师愣在了当场:这和印象中的叶县禅师相差太远了。
同行的僧人中已经有两人拿起行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剩下愣在一旁的法远禅师,还有安然如常的义怀禅师,以及两位快到达到爆发边缘的同参还在旦过寮中。
猛地一阵寒意扑面而来,法远禅师一下子醒了过来。才发现叶县禅师让弟子给自己四人泼水,天寒地冻,几乎滴水成冰。水浇在身上,如同利刃割身一样痛得不行,连快要冻僵的身体都感受到那种透骨的寒意了。剩下的另外两位僧人终于爆发了,他们也愤愤然地离开了。
只剩下法远禅师和义怀禅师两人,透过叶县禅师的眼睛看到了无尽的慈悲。
两人对视一眼,暗暗地点头不语。二人展具,整理好衣服后,向叶县禅师顶礼三拜。
叶县禅师眼中透出了欣然的笑意,但还是装得恶狠狠地说:他们都走了,你们俩怎么还不走?再不走,我就要打人了!
法远禅师正色说道:我们两人不远数千里而来,是为求法而来的,又岂是大和尚您用几瓢水就能赶走的?您就算打死我们,我们也不走!
叶县禅师笑了笑,说道:你们二人如果真要参禅求法的话,先去挂单吧。
后来因为法远禅师为人厚道又肯发心为大众服劳,于是常住就请他为典座,负责大寮(厨房)。
因为广教院缺乏居士护持和供养,所以饮食一向枯淡。
法远禅师虽然想让大家吃得好一点,但是常住的米面的钥匙一直都是叶县禅师保管。
这一天,叶县禅师有事刚外出,就有僧人到大寮恳请法远禅师为大众煮粥。
法远禅师看着这位同门脸黄肌瘦,迎风就倒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
他心想:就算有天大的干系,我独自一人担了!好歹也让大家吃得好一点,才有力气用功办道不是?
于是,他偷偷地拿了常住库房的钥匙,拿出米面油等食材,为大众做了五味粥。
正当粥熟的时候,叶县禅师却突然回来了。过堂的时候,叶县禅师看着丰盛的饮食,皱了皱眉头。斋罢,叶县禅师让人把典座叫来。
法远禅师来到叶县禅师面前,也不等叶县禅师问话,自己坦白说:大和尚,是法远私自拿取米、面、油煮粥的,与他人无关。法远甘受责罚。
叶县禅师盯着他的眼睛,看了很久很久,然后说道:既然如此,你拿衣钵抵了常住的米面油钱,杖责三十,出院去吧。
法远禅师也不多为自己辩解,默默地用衣钵抵还常住,然后安然受杖责,然后一拐一拐地出院去了。
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太远,他就住在附近,托师兄弟们在叶县禅师面前为自己说情,希望能够再回到广教院闻法。
谁知道叶县禅师不允许他回院。
后来法远禅师又托师兄弟请示叶县禅师:自己能不能在外面住,只求可以入院听法。
这一请求,也被叶县禅师拒绝了。
有一天,叶县禅师外出,见到法远禅师满脸惆怅地站在旅馆的前面。
叶县禅师上前对他说:这里也是寺院房廊的范围,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了?可曾偿还租钱?然后让人计算他应该偿还的欠款。法远禅师向叶县禅师恭敬作礼,默默领受。
第二天,法远禅师开始上街托钵化缘,默默忍受世人的冷言冷语和无情嘲笑,还有各种粗暴拒绝,将辛苦化缘所得全都交给常住,以偿房租。
冬尽春来,百花盛开。
这一天,叶县禅师外出,见到法远禅师在街上化缘。法远禅师的脸上没有一丝埋怨与不满,还是一如往昔的平静。
叶县禅师回到广教院后,对大众说:法远是真心为求法参禅而来,真衲子也!于是,叶县禅师派人叫法远禅师叫回广教院。
至此,法远禅师又可以愉快地在叶县禅师门下闻法了。此后他在叶县禅师门下获益良多,成为了叶县禅师的嗣法弟子之一。后来他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人称浮山禅师。
按语: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皈依还好,皈依之后,反而觉得事事倒霉了呢?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你正在往出世间的道路上走了。所以促使你往佛道上走的因缘出现了。而且,学佛之后,心思变得更为细腻了,平时难以觉察的念头也可以觉察到了。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就像法远禅师一样,在千里行脚之后,遭遇恶语相向、冷水泼头,而在听法的过程中,又吃了闭门羹,但是他依然不舍弃闻法的热情,不自怨自艾,也不怨天尤人,默默地用自己的言行感动了恩师,得到重回寺院闻法的机会,最终成为了叶县禅师的嗣法弟子。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于修行出世间法的佛子来说,都是最好的环境,都是增上缘。只看如何用心罢了。
诗云: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
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念佛的功德感应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只有对佛菩萨充满恭敬,我们持诵佛法才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我们多多的读诵佛法也是有很多的感应的,下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身经历和聆听过很多有关于人的因果报应、地狱这方面的事,在本地的庙宇里或古迹里都详细的有这方面的记载、雕塑画像、壁画等等。使得人看后触目惊心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救龟奇遇的故事黄叔达在京城的高等学府里念书,见到友人捉得了一只龟,将要把龟壳剖脱下来(多残忍呀!)黄叔达可怜这只乌龟,把它买下来放生了。后业,黄得了病,很严重。他的儿子
护生故事时间:2024-12-07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出自《宋高僧传》,主人公是唐代高僧圆观法师。圆观法师之事在历史上影响极为久远,后世所谓“三生石”即源出于此。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法师名字也已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有一个卖气球的老人,拿着把五颜六色的气球,每当生意不好的时候,他就放出一只艳丽的气球。于是招来了一大批踊跃的购买者。老人在一阵忙碌之后,又放出一只黑色的气球。忽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黄柏霖:讲佛典故事化解老菩萨心结我以前在讲佛典故事给老菩萨听的时候,有一个老菩萨,她在做资源回收,她讲给我听,她说她儿子非常地不孝,要夺她的财产,还逼她把房地产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6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我们打坐坐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5
印光大师讲故事 之 往生篇《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我是一名从医三十年的临床医生,也是个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奇特的疾病,用医疗很难治愈,有的时候真是束手无策,自从学佛以后,通过佛法解决了一些医学难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在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甲午这一年,有一位书生叫汤聘,他是溧水县人,有一次要到省城去应试,结果在旅店里面就患了重病,到了半夜就断气了。他冥冥之中就感到自己的灵魂从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3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二十二信诺施乞,考中高第有一个乞丐,总是喜欢躲在寺庙一个角落静静念佛。然后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他的时候,他总是面露笑容,并不停地说:“因缘,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佛陀和阿难入城乞食的时候,看见一群男孩在路边游戏,堆积泥土当作粮食、宫殿。 有个小男孩远远看见佛陀到来,心生欢喜,想要供养佛陀,就把泥土当作米,上前施给佛陀。佛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黄柏霖: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这让我们想到,《金刚经》里面讲了佛陀的过去生,他在当忍辱仙人,就能够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他当忍辱仙人的时候,在山上修行。那个时候有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08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唐代天台宗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730),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3
长修,姓汪。住在皖北某村,活了五十多岁,心特别毒害,一辈子谁也不怕,一点亏都不能吃,光占便宜。村里人都不敢惹他。从下面几事中即可看到他人怎么样。九十年代中期,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暴发户买智慧的故事《经律异相》:从前有一个人,又贫穷,又愚痴无智慧,他不自觉无智慧之苦。但知贫穷难以度日,为了发财,故入海采取珍宝。这人入海,居然被他采得很多宝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作者:琳达我姥爷出生在地主世家,他父亲哥仨都很有钱,他父亲排行第三。我妈妈还记得幼年时,家里院子周围有炮楼,还有人扛枪站岗。这么显赫的家族,富足的生活却与姥爷不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双溪寺的三坛大戒已近尾声,传戒过程顺利如仪,求戒的戒子们都很欢喜。这天得戒和尚印海定律师对戒子们开示:“诸位戒子,此次传戒法会即将圆满,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
因果轮回时间:2024-10-11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不传人闲话的狐妖沧州盲人蔡某,以弹唱为生,每次路过南山楼下,就有一位老翁邀他弹唱,并与他相对饮酒。二人关系逐渐亲密起来,老翁也时常到蔡家与他共欢。老翁自称姓蒲,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怕什么东西?炮火连天,兵荒马乱,有人吓出了毛病,整天心神不定,一会儿急着看医生,一分钟都等不及;一会儿医生开了方子却不肯服药,医生请了一个又一个。印光大师笑他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2
罗梓生居士生西记罗梓生居士,福建闽侯人,弟兄三人,排行最小。幼读诗书,八岁丧父,他侍奉母亲,善待兄弟,成年后参军。由于他忠厚老实,俭朴廉洁,从不自欺欺人,赢得军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