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息诸缘务,一心行道」这个非常重要

净界法师 2021-03-12

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转了。但是印光大师他不是,久而弥笃。随着时间越久,这个佛号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坚强。这个笃就是真实,越加的真实。是怎么个真实法呢?这以下分二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老实修行师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乃辞师前往,三载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犹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这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入众参学。印光大师是二十一岁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师长而住。到二十六岁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而在当时有一句话说:南有高旻,北有红螺。

在这个大陆当中,南边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参禅的地方,这个道风最好。北方呢?是红螺山资福寺。就是十二祖彻悟大师的道场,不过那个时候彻悟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风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师就仰慕这个道风而来,到了这个净土道场去,这个时候就拜辞了师父,在那个地方又住了三年。

这三年当中,他最初的六个月是做行堂,他还没有进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时间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这三年当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读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也是很重要,我们要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的。你有这种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念佛才有力量,这也是有需要。研读经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这个时候深入经藏,不过印祖的深入经藏,我们从《文钞》来看,他主要以天台宗为主。你看他的《文钞》,很明显,他的若教若观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实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选择径路。

这个径, 就是直截了当而不弯曲,直直的。在整个成佛当中,有些人是从这个地方去弯一个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于理事无碍。

这个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 这当中总共是花了五年的时间,亲近红螺山资福寺,这个是在大众的参学。再看到第二个影响他这一生的因缘。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 凡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他在红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以后, 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在那个地方等于是阅藏经,前后有多久呢,凡三十余年。这个三十余年当中,他坐了二期的闭关,有六年的时间闭关,前后是二期,一期三年。在那个地方他也讲一部经。印光大师一生很少讲经,但是他讲一部经,讲什么呢?他就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过一部,后来就没有,我在《文钞》的记录里面,就没有看到他有讲经的情况,有三十余年在那个地方自修。

终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结束。始终韬晦,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始到终都是韬光养晦。这个韬是隐藏 ,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只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 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

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

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 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

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

更新于:2021-03-12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