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富足、远离苦难的代名词。同时,天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主宰和依靠,人们认为它决定着人们的命运祸福,天人的生活是普通人所认为的理想生活。华夏文明自古以来也一直有崇拜天的情怀,如儒家祭祀时把祭天 排在第一位,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天是存在的,相对于人道,天人的生活确实非常美好,令人向往;但是,天道也并不完美,因为没有出离六道轮回,天福尽后依然会下堕,所以天道也不是众生最理想的归宿。那么,天道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呢?该如何修行才能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介绍。
一、天道的总体状况
六道轮回中的六道由低到高依次为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天,天道是六道之首。生活在天道的有情生命称为天人,其中的王称为天王。天包含的意思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长阿含经》云:此诸天复有三事胜阎浮提,何等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多乐。
天道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十八层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初禅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即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有四层天,自下而上依次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二十八层天。
欲界中,还有坚手天、持华鬘天、长放逸天三天,但不属于欲界六天之内。欲界除包括六欲天以外,还包括人界的四大部洲、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五道。
六欲天和色界十八天依娑婆世界而安立,欲界地居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分别在须弥山的中间和山顶,与空居的欲界四天、欲界天之下的五道众生所居世界,以及欲界天之上的色界天的初禅三天,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之上覆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覆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覆四禅九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是三个千数相乘,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也称为一佛土。由于无色界的天人没有色身及相应的生存环境,所以没有确定的方所。
二、各天的生活概况
(一)享受微妙五欲的六欲天
欲界六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也称为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因为这六天的天人在前生修十善时未离欲,此生在天上也有淫欲之行为,所以称为六欲天。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依须弥山而居,称为地居天,忉利天之上的四天依空而居,称为空居天。
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中间,是六欲天中最下层的天,分东南西北四大天区,每天区各有一位天王,故称四天王天。四天王就是佛教寺庙中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率领乾闼婆、毗舍阇神将护卫四大部洲中的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率领鸠槃荼、薜荔神将护卫四大部洲中的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率领龙及富单那神将护卫四大部洲中的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率领夜叉、罗刹神将护卫四大部洲中的北俱卢洲。除北方天王拥有三座城池外,其他三位天王各拥有一座城池。
这些城池都是纵广六千由旬,城中有广大庄严、富丽辉煌的宫殿、园林和宝池,以及众宝所成、放着光明的宝树、宝华、宝网、栏楯等,天空中有无数美妙的众鸟相和而鸣。
四天王天的天人们身高半里,自然放光,无论男女都长得端庄、美丽。如《本事经》中言:如此人间五十年量,当彼天上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四天王天寿量五百,当于人间九百万岁。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天人的寿命为天寿五百岁,相当于人间九百万年。(古人多用阴历,故一月以三十日计,若以今阳历计算,则为九百一十二点五万年)天人们无病无苦,所需的一切衣服、饮食、享乐等用具无需劳作,自然现前,因此过着自然、快乐、享受微妙五欲的生活。
忉利天在须弥山顶,有三十三位天王,天主是释提桓因(帝释),因此称为三十三天。此天有一座纵广八万由旬的大城,大城中又有一座纵广六万由旬的小城,名为善见城。善见城内有纵广百由旬的善法堂,是三十三天王及众天人聚会的场所。善法堂的北面有帝释天主释提桓因的宫殿,纵广千由旬;另外三十二天的宫殿分布在善法堂的周边,大小从纵广一百由旬到九百由旬不等。
善法堂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有名为粗涩、画乐、杂、大喜的四个园林,东南角有一个名为欢喜的七宝池,西北角有名为昼度的大树。与四天王天相比,三十三天的宫殿、园林、宝池等依报环境更加精美广大、富丽辉煌,光明和香气更加盛大,天人们的色身也更加高大、端庄,资生、享乐用具等更加自然、精美,因此天人所享受的五欲生活也更加微妙。此天的天人身高一里,天寿一千岁,由于天上一日等于人间百年,因此其天寿相当于人间三千六百万年。
从夜摩天开始,经论中对空居诸天所居住的环境、天人的生活等描述得越来越简单,甚至很少正面描述,而是通过天人的语言或者比喻来表达天上环境的精美、天人色身的庄严、天人所享受的五欲或禅悦的微妙。这说明空居诸天的情况及天人的生活,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
夜摩天在忉利天之上的虚空中,因为天人们随时都处在受乐之中,而且经常口称快乐,也称为善分天或时分天。虽然日月的光明照不到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但其中的宫殿、宝树等依报环境以及天人们的身上都放出盛大的光明,使得这些天恒常处于光明之中,因此以花的开合来区分昼夜。夜摩天的天人身高一里半,天寿二千岁,由于一日等于人间二百年,因此其天寿相当于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年。
夜摩天之上是兜率天,分为内、外两院,外院是一般天人所居的欲界天,内院则是弥勒菩萨所居的净土。由于兜率外院的天人恒常对自身及外界的感受生起喜乐、知足之心,因此也叫喜足天或知足天。天人的身高为二里,身上放出的光明比夜摩天的更加盛大。一日等于人间四百年,天人的天寿为四千岁,也就相当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兜率内院的天人清净自在,常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并依教修行。
欲界第五天化乐天在兜率天之上,由于天人能随意变化种种资生和享乐用具供自己享受,因此称为化乐天。该天的天人身高为二里半,天寿八千岁,相当于人间二十三亿四百万年。
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因为能够享用其他天人变化的东西,所以称为他化自在天。《瑜伽师地论》中说到他化天的天人也可以自己变化东西供自己或者供其他天人享用。此天的天人身高三里,天寿一万六千岁,相当于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大智度论》中说其天主是魔王波旬,而《瑜伽师地论》中说:复有摩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即波旬是欲界之主。
六欲天的社会制度和家庭生活与人间相似,有君臣、尊卑、上下之分,也有夫妻、嫁娶之事。由于天人寿命很长,长相庄严,无病无苦,享受着自然、胜妙的五欲,可以说比人间富贵者所享受的生活还要快乐。另外,六欲天中上层天的福报比下层天的福报大,所享受的五欲之乐也更加胜妙。
首先,六欲天人有十种令凡人非常向往的自在:一、飞去无限数;二、飞来无限数;三、去无碍;四、来无碍;五、无有皮肤骨体等;六、身无大小便;七、身无疲累;八、天女不产;九、其目不眩;十、身随意现色。其次,六欲天人淫欲之行为也较为洁净,四王天、忉利天的天人像凡人一样进行男女交合,但不泄精液,而是泄风气;夜摩天男女拥抱就能满足欲望;兜率天仅仅握手而已;化乐天则是相对而笑;他化自在天更是互递秋波即可。另外,从四王天到他化自在天,新生天人都在天人的膝上自然化生,形貌如同五到十岁的孩童,而且生后就迅速长大成人。
天人之所以能生到六欲天,是因为其前生守戒和行十善业,并且内心比较清净,特别是淫欲心较为淡薄。依《楞严经》所说,内心比较清净的,生到上层的天;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淫欲心的,则生到下层的天。
(二)清净、光明的色界天
从欲界顶再向上是色界十八天,这十八天也是空居天。色界的天人在前生是离欲而修上品十善及四禅定的,在色界天化生之初就拥有圆满、清净、微妙、广大的色身(无需再长),且衣服自然在身,但没有饮食和男女之欲,恒处于禅定中而享受禅悦。由于天人有色身及依报环境,所以称为色界天。
色界初禅天即离生喜乐地,就是修行者禅定初成后所生之处。初禅天人内心离开了欲、恶、不善念,初步得到了清净(梵行)而生起了禅定之喜乐。按照初禅人所成就的禅定功夫又分为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天。梵众天是大梵天王治下的天人所居之天,天人高半由旬,寿为半中劫;梵辅天是大梵天王的辅臣所居之天,天人身高一由旬,寿为一中劫;大梵天是大梵天王所居之天,大梵天王身高一由旬半,寿为一中劫半。
依《楞严经》所说,大梵天王具足凡夫梵行相关的戒定慧,所以为一小世界之主。《长阿含经》等经典中说到,三大灾过后,第一位从光音天或其他天下生到大梵天的天人,自以为天地万物是他所创造的,所以以众生之父、众生之主自居,这就是所谓的天父创造万物之说法的来源。
初禅天之上是二禅天,是修行二禅成就后所生之处。二禅即定生喜乐地,就是成就初禅的修行者厌恶初禅有觉、有观的躁动,内心以种种因缘诃责而舍离觉、观,使令定境转深,由此内心凝然、明净、生光,并且产生微细之喜乐感受。依二禅人成就的禅定深浅而将二禅天分为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也称为光音天)三天,从中可见清净到一定程度而身心放出盛大的光明,是二禅天人的特征。
少光天的天人内心及身光尚劣,身长二由旬,寿二大劫。无量光天的天人的光明遍照一小千世界,身高四由旬,寿四大劫。极光净天也称为光音天,该天的天人不仅光明更加盛大,而且以光明为教体,向无量的众生宣扬梵行之教,身高八由旬,寿八大劫。此天天王,为一小千世界之主。
二禅天之上是三禅天,是成就三禅者所生之处。三禅即离喜妙乐地,就是成就二禅的修行者厌恶二禅所生的喜受的粗躁、涌动以及对禅定之境的影响,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受,使得喜受除灭、禅定之境转深沉且绵长,从而内心不断地涌发出微妙之乐,且周遍身心。三禅之乐是三界中最上之乐,其特征是天人身心的清净程度达到轻安乃至于寂灭(相似而已,非真寂灭),所以也称为净天。按照三禅人成就的禅定分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少净天的天人身高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无量净天的天人身高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遍净天的天人身高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此天的天王,为一中千世界之主。
最上面的四禅有九天,分凡、圣二级,都是成就四禅者所生之处。四禅即舍念清净地,就是成就三禅的修行者厌恶三禅之乐受使心扰动,以种种因缘诃责而舍离乐受,使得心中不生觉、观、苦、乐之念而一心在定(舍受),此时心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而湛然现万象(无想天除外)。其中追求四禅天果报的凡夫居住在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这三天,这是《长阿含经》《起世因本经》《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定义的三天,而《楞严经》及《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将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称为四禅的前三天,虽然名称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
所谓无云天,就是此天的宫殿坐落在无云的虚空中(此天以下的空居诸天的宫殿在云上),其天人身高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福生天的天人身高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大劫;广果天的天人,身高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不明涅槃之理而追求涅槃之果的外道所居的是无想天,与广果天在一处。无想天外道在最初半劫中,以无想定伏住第六识之现行令其不起,从而达到灰心泯智,此时他自以为证得涅槃,便在此定中住了四百九十九劫。到最后半劫,无想外道的第六识又活动起来了,于是他发现自己并未断生死、入涅槃,因之而谤佛。
广果天以上的四禅天,是三果圣人阿那含所居之处。这些三果圣人已断见惑及欲界的思惑,不再到欲界受生,而到舍心的众同分所现的四禅天中暂时寄居,以断色界与无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由于三果圣人所修的禅定有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就有相应的四禅五天为所居之处,故这五天被称为五不还天或五净居天。
无烦天的天人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大劫;无热天的天人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善见天的天人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大劫;善现天的天人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其天人身高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也居于色究竟天,但与净居天不在同处。净居天是圣人所居之处,凡夫、外道无法见到。
如果净居天的三果圣人能够了达空性之理,便于色界断尽七十二品思惑而证阿罗汉,甚至会回小向大而趋向菩萨乘,这就是利根阿罗汉,也被称作大阿罗汉。如果三果圣人不能了达空性之理,则要在断尽色界三十六品思惑后,到无色界四天以析色入空的方式去断无色界的三十六品思惑,这样的阿罗汉在成道的过程中完整地修习了四禅(色界)、八定(色界四禅定和无色界四空定)和九次第定(八定及最后证得的灭尽定),被称为钝阿罗汉,也被称作不回心钝阿罗汉。
(三)寂静、无为的无色界天
无色界的天人在前生是离欲、厌色而修上品十善及四空定的,命终时随着他所成就的四空定而生到天上,在天上没有色身和生存环境,恒常处在深妙的禅定之中,所以称为无色界天。虽然无色界天没有确定的方位和处所,但由于天人在因地修行时成就的禅定程度更高,在天上所享受的禅定之乐也更胜妙,所以排在色界天之上。
无色界第一天是空无边处天,是修行空无边处定成就的所生之处。当修行者认为自己的色身像牢笼一样束缚着自己时,就一心思惟无边虚空之相,经过加功用行,成就空处定,摆脱了色身的影响,命终生到天上,没有业果色,只有定果色(唯有一无边虚空),寿二万大劫。
第二天是识无边处定成就者所生之处,就是成就空处定的修行者认为无边的虚空之相影响了禅定,于是想摆脱虚空之相而一心思惟心识,经过加功用行,成就识处定,此时既没有色、空之尘境,也没有与尘相应的第六识及半分第七识(分别外境的半分),仅有浩瀚的第八识及内缘的半分第七识,命终生到天上,寿四万大劫。
第三天是无所有处定成就者所生之处,就是修行者在灭色、空之后,一心思惟一无所有之寂静相而伏灭了内缘的半分第七意识,住于十方寂然的无所有处定中,命终生到天上,寿六万大劫。
无色界最上面的一天是非想非非想处定成就者所生之处,就是修行者在灭色、空、识之后,试图用定力穷研无尽的阿赖耶藏海,使得阿赖耶显出如存而不存之相(非想之境界),及若尽而实非尽之状(非非想之境界),并在命终后生到天上,寿八万大劫。
《楞严经》中说生到无色界四天的有两种人,一是从无想天等天深入禅定而入的凡夫,二是从五不还天上升的三果圣人。由此说明天人一般是在人间修行禅定成就后生到天上的,但也有生到天上后继续修行更深的禅定而生到上层天的情况。
三、天道不是最理想的归宿
天人因前生修上品十善业及禅定的因缘,得殊胜果报而生到天道。但要知道,诸天虽然长寿快乐,神通自在,为世人所艳羡,但也仍有诸多苦恼。《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欲界天有阿修罗作乱,色界天有三大灾,无色界天暗冥等。其中最大、最根本的苦是无常之苦,轮回之苦。就是天福享尽或禅定终了,仍然要堕落。六欲天人临死前有五种预兆出现:身光消失、不乐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坏、身出汗臭,此即天人五衰。
又可以用天眼观见自己将生何处,若是堕落,则更是凄惶恐怖,痛苦不堪。《法句譬喻经》中记载,天帝释知道自己命终后将堕入驴胎,愁忧不已,于是急忙到佛的住所自求三皈,三皈结束后,尚未起身,就堕入驴胎。但由于皈依三宝之功德,入驴胎不久便被堕胎,又生到天上作帝释。
《楞严经》中说到,无论是六欲天的天人,还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所享受的五欲之乐及禅定之乐都是凡夫有漏之业的果报,果报享尽之后还要入诸趣而受苦。
为此,大乘菩萨多在诸天示现为天王,一方面教化天人修习佛道,另一方面菩萨自己渐次增进菩萨行。《仁王般若经》中也提到,修行佛道的菩萨会化身为诸天天王,依据众生的层次不同,说法教化。
所以,天道虽然比其他五道殊胜很多,但终究不是一劳永逸的乐土,更不是众生最好的归宿。人道苦乐掺杂易趋觉悟,因而比天道更有利修行与成就,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此生得人身的机会,努力行解脱之道。作为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有幸遇到佛法,切不可对天人的快乐产生一丝的好乐、希求之心。印光大师说: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
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是故我们应该皈依三宝、听闻正知正见、持戒修善、信愿念佛,并将这些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成办往生大事。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解脱,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永享安稳不变的常乐我净。
节选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宣化上人【诵持此陀罗尼者。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故。】“诵持此陀罗尼者”:能诵持〈大悲咒〉的人,“当知其人即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在风水学上,水晶有着风水石之称。水晶生长于地心,凝聚“地气能量”。用科学来解释水晶能量与地球磁场产生互动,从而可以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人体五行:金、木、水、火、
DIY配饰时间:2025-02-14
《答念佛600问》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唐太宗立好太子后,又想立吴王李恪。由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唐太宗才作罢,所以长孙无忌很讨厌吴王李恪。 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六五○年至六五五年),房遗爱谋反。长孙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7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问:活佛,我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请问我该怎么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向您求法?去哪里找您?答:所有弟子都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
生根师父答疑时间:2025-01-26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戒律vs.解脱自在得以胜出无常,自在出入三界与三昧之中,方是真正解脱的行者!修行的目的在志求解脱而得自在,如今有一班「行者」,对于戒律从严规范、扩大解释,大到几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解脱何难如何超出?即是修行!行者修行的目的是在解脱,但是解脱什么?换言之,到底是什么系缚着你呢?所谓的系缚或羁束,皆不是外在对人身的牢笼,而是那系绊心灵的东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这么修来修去哪一个行门也没有专一,也没有得到哪个行门的三昧;没有得到哪行门的三昧,那就是不成就种因结果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学佛法的人时时刻刻要省察自己,也就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二大理则﹞佛法的因缘论,虽有此三层,而主要的是事待理成,依此而成为事实,依此而显示真性。如上面说到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方便与究竟我们现在芸芸众生,整个其他的宗教都一样,他们在搞什麽,先建立一个神,然後建立一个天国,建立一个理想界,一天到晚想到那里去,为什麽我们会想到那里去?因为执着有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涅槃之深究﹞(一)蕴苦永息之涅槃: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生死永灭不再轮回相续才叫涅槃。这里点出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八、正定﹞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三摩地等同义的异名。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三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道 谛※﹝八正道﹞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这位知名度最高的阿弥陀佛,究竟有何来历?即使有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 但一定也听说过“阿弥陀佛” 因为这是出家人口中最常念的佛号 那么,这尊“阿弥陀佛”到底有何来历?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