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生存的环境没有污染,是环保因缘;到公司上班,学校上课,有人接送,是行路因缘;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歌舞或音乐,这是视听因缘……。有了以上诸多巧妙因缘的组合,生活才有快乐幸福可言。人类生存如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其因缘也是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既然须要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成就生长,这种种因缘条件,正是生存的泉源,也是恩德的所在。人从出生到年老,正是受这许多恩德的赐予,才能成就一切。
生存在世间的我们,所承受的恩德,主要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合称为四恩总报。
贰 四恩总报的内容
一、父母恩
在天地间,能生养、教育我们色身的人,无过于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依慈父慈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在《六方礼经》中,佛陀指出父母教养子女的五种恩德:
1.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2.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
3.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
4.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5.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
父母在儿女心目中,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母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因此对于子女的恩惠似乎更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有母亲的十种恩德:
1.大地:母亲十月怀胎期间,因子女在母胎中依托孕育,常怀忧虑恐惧的心情,即使遇到欢乐的事或锦衣玉食也无心享受,其间所受的苦恼,非言语所能形容。
2.能生:当生产时,有如千刀割体般痛苦,甚至因难产而致死亡。
3.能正:孩子生下后,五根的清涤,母亲要细心照顾婴孩。
4.养育:母亲照顾子女无微不至,时时刻刻注意四季变换及冷热风侵。
5.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学习各项知识技能。
6.庄严:给予子女衣著穿戴,庄严子女色身。
7.安稳:母亲处处保护子女,甚至当子女有了危难时,往往奋不顾身,前往救护,纵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8.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学习。
9.教诫:子女有了过错,以善巧的语言或方法,使子女远离恶行。
10.与业:能以家庭事业授与子女。
父母恩重,山高水深,因此在佛经中劝孝的文章很多。例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父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五分律》卷二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在《梵网经》中,更提到孝顺是至道之法,并且以孝为戒之一。
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层次:
1.甘旨奉养,使父母免于饥饿,是小孝。
2.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中孝。
3.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之苦,是上上大孝。
前二者是世间的孝道,其利益仅止于一世,况且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孙承欢膝下,也会有生离死别之苦;家业庞大,功业彪炳,足以让父母享有富贵,万一无常来临,天灾人祸也会使崇高的地位毁于一旦。
最高的孝道是引导父母正信,不但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济度,增长菩提智慧,而且使他们永断恶道,甚至了生脱死,其福德广大难量,是属于出世间的孝道。所以,《毗尼母经》卷二说:如果父母贫苦,应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等法,然后供养财物。《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记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后二十篇是以劝父母修持净土法门为主旨。凡此出世间的孝道,才能彻底让父母离苦得乐,因此称为上上大孝。
广义的父母恩,应包括师长的恩惠在内,因为在世间上,父母虽能生育我身,但是如果没有世间师长指引,就不能知礼达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没有出世师长,就不能了解佛法真理,所以,我们将出世师长又称为法身父母。
师长之所以为学生所尊敬,是因为师长能以五事教育弟子:
1.顺法调御,以爱教导。
2.诲其未闻,增广知识。
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4.示其善友,乐于交游。
5.尽其所知,诲授不吝。
师长引导我们具足德行,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罗盘指示方向,不致迷失沈堕,所以应该常思感恩图报。
在《阿含经》、《六方礼经》等经典中都曾经提及事奉师长的方法,兹综合列举如下:
1.师长来时起立欢迎,善为承顺其意。
2.对师长礼赞供养,恭敬受教。
3.对师长尊重仰戴,不违其意。
4.对于师长的教敕,敬顺无违。
5.从师明理,善持不忘。
二、众生恩
什么是众生?《大智度论》说:众生是由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所以称作众生。《不增不减经》说: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因此名为众生。总之,众生就是指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的六道有情而言。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就现世日常生活资具所需来看:我们吃一顿饭,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别人多少辛苦;我们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设计、工人营造等而成,让我们用以避风遮雨……,此外,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鸢飞鱼跃,使我们置身于多采多姿的世界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乃至育乐等,都是由十方众生的因缘成就,所以我们要常思感谢。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如果再深入探讨,就更为密切了,《心地观经》说:佛言: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万劫,曾互为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
众生从无始以来,既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为无明所障,对前世父母不复记忆,但因为累劫有大悲因缘,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应心存感恩,视一切男子为慈父,一切女人为悲母,并且戒杀放生,常思利益于其他一切有情。
《地藏经》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因此,为报答众生累世以来的恩惠,最重要的是要行菩萨道,救拔众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三、国家恩
尽管父母师长生育我们的色身,养育我们的法身;十方众生于现在世中给予我们种种便利,于过去世中与自己互为父母,我们还需要国家政府来保障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个良好的政府,不必然是全能的,但必须导民以正。在佛教经典中对于政府治国之道有相当精辟的看法,综合诸经所说,可归纳为下列七点:
1.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正法不坏。
2.优礼贤仕: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
3.照顾弱势团体:政府应该矜恤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
4.敦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
5.重视经济生产:政府应该注重民生经济,以种种方法提倡生产,使人民能丰衣足食,不虞匮乏。
6.提倡融和交流:政府应该放宽心胸,悲智双运,接应四方。
7.施行民 主政治:政府应以议会制度,推行民 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我们依附国家而生存,所以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要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覆护之恩。
四、三宝恩
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其中法是真理,佛是真理的发现者,僧是弘传真理的出家人。三宝难遭难遇,为世间稀有的宝藏,是出世解脱的宝筏。世间的财富,只能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但佛法僧三宝,却能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使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得到涅槃解脱。
三宝功德,无量无边,如佛经云: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如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三宝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恩德广大,无有穷尽,我们应如何报答呢?在《法华经》、《无量寿经》、《阿含经》、《十住毗婆沙论》、《十地经论》、《大日经供养法疏》、《大日经义释》、《法华文句》等诸经论中多有阐述,今归纳如下:
1.供养佛:礼拜、赞叹、端心正意,念佛功德圆满、相好光明,及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庄严具来供养佛像。
2.供养法:著书弘法、恭敬供养、布施经书、听经闻法、研究佛理、受持不忘、敷演妙法、宣扬经文、思惟法义、依教奉行等,都是对佛法的供养。
3.供养僧:供养僧团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日用品等道粮,使僧伽们都能专心修道弘法,从事净化人心的工作。
在诸多的供养中,最上等的供养,莫过于如实奉行法义和至诚恭敬三宝了。
参 结语
若无四恩的因缘,我们便无法生存于世间,所以,对于父母、师长、众生、三宝,要时时怀著感恩的心。
经云: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知恩报恩就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身为万物之灵,如果不知感恩,连禽兽都不如,又如何出离生死呢?
社会上一般的人往往以自己为前提,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因此尔虞我诈,交相征利,产生许多无谓的痛苦。如果我们能时常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间,自能包容一切,善尽己责,那么是非烦恼、嫉妒嗔恨自然会消失于无形,从而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三、作人希望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四、成佛希望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觉悟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三、责任与光阴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今天在座诸位多半是知识份子,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辩论术的结构,作一种学理的研究,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佛经上所谓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现代高僧广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时,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于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13年后,他回到寺里,还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铺,因此他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大师简介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灵峰蕅益大师著录自学菩萨戒法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稽首三身圆满尊,一切真如觉性海;称彼法界等虚空,种种庄严大愿海;果因交彻不思议,菩萨一切修行海。亦礼阿弥陀如来,观音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