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涅槃寂静
壹·前言
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但是一般人误把涅槃当作死亡的意思,因此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圆满的世界。
一般寺庙所供奉的佛像,分别有立姿、坐姿、卧姿等。坐姿表禅定,是一种自受用的境界,是静态的;立姿表行脚教化众生,是他受用的境界,是动态的;卧姿又称涅槃像,表示圆满、吉祥,是动静一如的。所谓圆满就是了生脱死、超越时空、泯灭人我对待,自他融和一体。所以,涅槃不但不是死亡,而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佛教最高的自我证悟世界。
贰·涅槃的意义
涅槃,梵语nirva,意译为寂灭、灭度、寂、无生。《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大毘婆沙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寂灭无染、物我双忘、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参·涅槃的异名
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中「无为、无边、无漏、无住、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四十三种说法,及《四谛论》中「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等六十六种解释,都是从否定的层面来诠释「涅槃」的意义。而《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四十六种说法,都是从肯定的层面,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
此外,《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般若经》说:「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说:证实了「理绝动静」就是涅槃;《维摩经》说:「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
中国四大译经家中,俗称旧译家的鸠摩罗什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新译家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等,就是涅槃的真谛。
肆·涅槃的特性
涅槃的诠释,虽然诸经所用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此自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说,涅槃具有如下八种法味:
1.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住,故称常住。
2.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
3.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
4.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灭,故称不死。
5.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诸障皆净,故称清净。
6.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
7.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
8.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
此外,涅槃有十大特性:
1.涅槃如莲花:莲花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污染;涅槃也和莲花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欲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罣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涯,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
6.涅槃如虚空:涅槃是一种不生不死、不来不去、无所罣碍的境界,就好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让圣者自由自在遨游其中。
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射出道德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稀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芬芳戒香,圣者所赞歎,世间所稀有。
9.涅槃如风:涅槃之妙理,可吹送人至于菩提,犹如在顺风中行驶舟船,故譬之如风。
10.涅槃如山峰: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即使在风雨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土质坚实,所有无明、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染污的境界。
伍·涅槃的种类
涅槃有层次上的分别,各宗派对涅槃的分类也有不同。兹以天台宗与法相宗所举说明如下。
一、三种涅槃
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来诠释涅槃:
1.性净涅槃:就涅槃的体而言,诸法实相的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称为性净涅槃。
2.圆净涅槃:就涅槃的相而言,修行证果,如实觉了诸法为圆,破除一切烦恼为净,所以称为圆净涅槃。
3.方便净涅槃:就涅槃的用而言,佛陀虽已证入涅槃,但是为了救度众生而随众生的机感示现一切应身,说一切法,机缘尽时,应身灭亡。然而生本非生,灭亦非灭,而是涅槃的一种方便应现之生死假相,又称为应化涅槃。
二、四种涅槃
法相宗将涅槃分为四种:
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诸法虽然被客尘烦恼所覆障,但是法性真如清净不变,无生无灭,湛然澄明有如虚空,具有无量微妙功德,为一切有情万物所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不假外求便可证得清净的真如自性,称为自性清净涅槃。
2.有余依涅槃:虽然已经断灭三界烦恼,更不起惑造业,却还余留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肉体存在,但是不会受饥寒苦乐等影响,能平静地面对人生世事,叫做有余依涅槃。
3.无余依涅槃:不但断除所有烦恼,而且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色身也灭亡,无有余遗,一切微苦皆已离尽,是名无余依涅槃。
4.无住处涅槃:断除所知障,证悟生死涅槃不二的真理,所以不厌生死,不动本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称为无住处涅槃。
由以上涅槃的种类,我们可以得知,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例如:佛陀三十岁时,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得涅槃,只是还有色身的依报存在,是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时,在娑罗树下入灭,则是「无余依涅槃」;佛陀在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染无著的「无住涅槃」生活。佛陀曾在《法华经》中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已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余那由他阿僧只国导利众生。」所以,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的诞生、出家、降魔、成佛、说法、入灭等诸相,都是「方便净涅槃」的运用,也是「无住涅槃」的境界。我们之所以要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涅槃。
陆·涅槃的境界
众生每天在五欲六尘中烦恼不已,而证悟涅槃的诸佛菩萨是生活在那一种境界呢?根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记载,涅槃有四种境界,称为涅槃四德:
1.常:涅槃境界的觉悟是永远不变的觉悟。
2.乐:涅槃有四种大乐:
(1)无苦乐:世间的乐即是苦因,所以是相对的乐;证入涅槃,则能超越一切苦乐,而得到绝对的大乐。
(2)大寂静乐:涅槃的境界远离一切戏论,离言绝虑,所以是大寂静乐。
(3)大知乐:诸佛如来证得涅槃后,具有大智能,远离一切颠倒虚妄,于一切法悉知悉见。
(4)不坏乐:如来法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不是烦恼无常的色身。
3.我:涅槃的境界,自由自在,毫无拘束。
4.净:涅槃的境界,湛然清净,没有烦恼的染污。
所以,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去除贪爱,舍诸有执,止灭烦恼欲念的世界,是众德圆满的乐土,是绝对无执无碍的境界。因此,具体而言,涅槃的境界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所谓涅槃城就是「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
第二篇 解脱自在
壹·解脱自在的定义
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自在,能自在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贰·解脱自在的种类
就解脱的层次而言,约略可以分为三种:
1.世俗的解脱:生活在世间,我们要承受种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存在时,就是一种解脱自在的境界。例如:通过考试的时候,完成工作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是一种解脱。社会人士下班回家,享受亲情的时刻;家庭主妇做完一天的家事,休憩闲聊的时候,也是一种解脱……。乃至贫穷的人解决生活的问题,饥饿的人得到食物,凡此都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世界达到最好的协调。然而,这种解脱自在只是相对性的,暂时性的,并没有永恒性,人生的贪欲无尽,使得我们的身心永远感到逼迫苦恼。所以经云「三界如火宅」,于是,有些人就去寻找出世的解脱。
2.出世的解脱:出世就是离开尘世,到另一个寂静的处所,闭关修道,以求了生脱死。这种解脱固然摆脱了人世的束缚,但是也逃避对社会人群应有的一份责任,所以不够积极进取。又这种出世的解脱,恰如大石压草般不让烦恼现起,有朝一日,因缘和合,烦恼的幼苗还是会生长出来,所以,也不是究竟的解脱。
3.胜义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应该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这种即入世而出世,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就是胜义的解脱。胜义的解脱是最圆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体证中才能成就,非言语思辨所能道尽,所以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黄檗禅师云:「终日不离一切事,不为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安然端坐,任运而不拘,方名解脱。」
参·解脱自在的实践
如何才能达到胜义的解脱呢?《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是描述多劫以前成佛的金粟如来,于此世化现维摩诘居士身,为众生开示解脱之要。本经阐述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要旨。今就此经内容,归纳解脱自在的要意如下:
1.在生死烦恼中解脱自在:生死是人生最大的问题,而烦恼是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心与境和合才起烦恼,烦恼系缚与其它世间诸法一样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所以烦恼逼迫的当下就是真如实相、无上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正是此意。同样地,生死与涅槃也是不二的假名,一般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悟道者生固不足可喜,死亦不必伤悲,故生死之外无涅槃,涅槃之外无生死。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了达生死烦恼性皆空寂,就是了生脱死的涅槃境地了。
后唐保福禅师向徒众说:「近来我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
「弟子们仍要师父指导。」
「请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安详的态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
这位弟子毫不考虑地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这就是在生死烦恼中求得解脱自在。
2.在疾病痛苦中解脱自在: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疾病?「英雄只怕病来磨。」疾病的折磨固然让人难以忍受,如果我们能深达实相,病苦的当下,就是心灵开悟的契机。当我们有了病苦时,应当自念: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有,假名为身,而四大无主,此身当然也没有我的存在,是以病者了不可得;又此身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痴爱、执著有我而生起,所以疾病的根源在于我执不断,妄想分别,攀缘六尘。因此归根究底,我们应观诸法空性,去除我执邪妄,不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烦恼逼迫,更要兼除众生的结使忧苦。这就是经中所述:「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这么一想,我们不但不会厌离病苦,反而在病苦中长养慈悲智能,形成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原动力,病苦的本身就成为解脱的药方了。
3.在五欲六尘中解脱自在:五欲六尘也是随著因缘时节而改变的假名幻有。《维摩诘经》说:「一切众魔及外道是吾侍者。」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欲望,乐求善法,纵使在五欲尘劳中也不会堕落沈沦;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法性,虽然在生死波涛中也能历险如夷。所谓「依真起妄,了妄全真」,懂得利用虚幻不实的色身、寿命、财物,来求取坚固不坏的法身、慧命及法财,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4.在有情众生中解脱自在:我们的食衣住行,乃至处事接物,都会与众生发生密切的关联。尽管众生外貌不同,习气的差异很大,但都是五蕴四大和合的假身。我们自己身体上每一个细胞,也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明白了这一点,心中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自己身上的脓疮疥癣,我们不嫌垢秽,耐心地包扎敷药,能够洞悉人我一体的真谛,我们就会把解除众生的苦难烦恼,当作自己的事情。于是修习四摄六度,是为了度脱众生;庄严佛国净土,是为了接引有情。当我们在度脱众生,接引有情的当下,也就求得了自身的解脱。当我们无所为而为时,一切的羁绊束缚自然消失。
肆·结语
我们凡夫往往将自己的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成为一种负荷与累赘,悟道者因为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在举手投足间随顺法性,在烦恼中不见烦恼相,在生死中不见生死相,乃至不见修行相,不求解脱道,所以随时随地都是解脱自在的圆满世界。《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的开场白里,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对一个悟道者而言,一样地穿衣吃饭,它所蕴含的般若风光以及所显现的解脱境界,就与凡夫截然不同。
所以,解脱自在不是世俗的欲乐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是到另外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的幸福。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心物一如,从大众中去参证人我一体,才能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第三篇 法身实相
壹·法身实相的定义
「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众患,毕竟安乐,十力具足,妙用无穷,万古不变,历劫常存,福智圆满,万德庄严。经典中除了以实性、实际、一如、真性等来诠释法身实相的真实不变之外,更常以否定的字眼来形容法身实相的不可思量,例如: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来、不去;不出、不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不可称、不可量、过诸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无作、无境;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等。
贰·法身实相的意义
「法身实相」是佛的自证境界,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诸经论为了化益众生,而别立不同的名称,各宗各派也本著自己的立场赋予不同的教义。虽然如此,百川归于大海,各种教义都是相互融通无碍的。兹将各种说法诠释如下:
1.法身实相是平等一如的理体:现象界的森罗万象彼此消长,互为因缘,其理体是平等一如的空性。在差别的万象中存有无差别的空性,就是万有的实相。
2.法身实相是理事圆融的境界:万有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由平等的理体所缘起,所以宇宙万有,无非空性,万象的空性,也无非差别的现象。法身实相就是这种有空中道、理事不二的平等世界。
3.法身实相是相即相入的万象:由于万有诸法互相缘起,所以随举一法,都具有万有的特性,每一法的力用都能无远弗届地遍及于十方一切诸法,而又不失其本位。此外,法与法之间,无力的诸法含摄于有力的一法中,所以法法都能藉著力用与其它诸法相互容受。以上是就空间而说诸法的相即相入。就时间而言,三世诸法迁流不息,过去之外,没有现在未来;现在之外,没有过去未来;未来之外,没有过去现在。所以,三世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总之,同时俱起,相互显发,没有前、后、始、终之别的十方三世一切诸法,都是万法的真实相貌。
4.法身实相是本自具有的佛性:世间的形形色色无一不是法身实相,然而凡愚众生因为无明贪爱,执妄为真,将自己执著于万法表面的假相上,所以处处觉得障碍隔离。佛陀因为证见法身,所以能超越时空,在清澄的心海中,印现出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森罗万象。由此可知法身实相归于一心,也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意思。
参·法身实相的证得
法身在那里?实相是何相?由法身实相的意义看来,法身非身,非不身,因为它包含了全法界;实相非相,非不相,因为随拈一微尘,都是实相的全体。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森罗万象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缘起,庄严无比的一大建设。苏东坡的一首诗说得好: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都是法身示现;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一不是实相妙谛。甚至涓涓的溪流、飒飒的松涛也都是如来的法音宣流。当我们证入法身实相时,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自己清净自性中涌现出来的智能活泉。所以法身实相就是我们周遭的人、事、物,法身实相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法身实相是物我一如的境界。法身实相虽是诸佛的自证境界,然而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只要我们本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证见实相。因此,如何与三世诸佛共同遨游在法身实相的世界中呢?
1.无我度生:「法性平等,无有高下」,契合法性,泯除对待,发同体悲心,度无量众生,在实践无我的当下,就是平等一如的法身示现;在千差万别的众生相里,就可以见到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
2.无住生活:经云:「凡有所住,皆为非住。」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幻有的假相,不执不拒,内心宽广,等如虚空,就能在行住坐卧中体会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实相世界。
3.无得而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法身实相,如果有修证的意念,便被修证之相所系缚,就不是如实的修证。唯有无得而修,好比以空印空,以水印水,随到随遣,了无痕迹,才能见到本自具足的清净法身。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三十年一月作──从民国二十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侵略以来,引起侵略国各种侵略行动,到去年可算已达到了侵略的最高潮;一如今年,转为侵略热焰的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戊四 阿难问增益己一 佛问信不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此为消灾周中第四,世尊与阿难互相问答以增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五 得戒清净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前二愿明慧与定,此明得戒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二 指陈效益庚一 获福益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获福文略,下免难文稍广。由前建立药师七佛道场,七日七夜,斋戒沐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老子说:天道无亲,唯亲善人。一般人对这句话很难理解,现在我们用养育孩子来做比喻。很多人去堕胎,有个原因,怕养不起孩子。养一个孩子都很累,更何况再来一个。我们潜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问:迦叶身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何故云色?若吞余色,应云饮色。何况色不可吞。以色对光,逾明显故。莲池大师答:由色有光。无金色者,光从何来?色不可吞,光独可吞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趺坐向西归净土,莲池浴体证无生枯肠欲断只呼天,痛惜禅人殒少年,数载名山参偈遍。归来念佛荷锄边;助兴梵刹同艰苦,密行功圆上品莲,燃臂药王真供养,孔悲颜殁尚凄然。活到于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续问答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明]莲池大师 撰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损福行为:1. 【大慎】爸妈责备发怒, 子女生嗔恨是一过, 抵触顶撞是十过.2. 工作不竭忠尽力, 一事为一过3. 【大慎】不尊敬先贤和长辈, 一日为一过4. 【大慎】堕胎为二十过5.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我在少年时侯,见有前贤排斥佛教,遂以先入之言为主,也随着藐视佛法,这是无知啊。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经书流通处请得数卷佛经阅读,这才大吃一惊,不禁叹道:假如没有读到这些佛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救麂免难黄广文文登上记载:广西贵县西乡,有张某夫妇,一向爱好行善,尤其对物命,从不加以轻贱或伤害。有一天,猎人追杀一只麂,麂惊慌恐怖,躲入张某家中,张妇急忙用旧衣,掩盖保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程氏夫妇平素喜吃鳖肉。有一次偶然买回一只大鳖,吩咐厨婢宰割烹煮,当时夫妇有事暂时外出。厨婢心想:由我亲手宰杀的鳖命,已经不可计数。今日我决定要释放这只大鳖,甘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钱梅溪孽报谈记载:钱梅溪的邻居薛庆官司,从事宰羊卖肉为业,家境相当富裕。薛庆官到了四十多岁时,忽然害了一场大病,疾病痊愈后,脸型突然变成羊脸形状。后来到安徽贩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唐代天台宗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730),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3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中国文化无处不表现出非暴力主义的精神。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摒绝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儒家认为君子仁民爱物,慈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