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经常勉励徒众应该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将应该做的事赶快做好。有一天在集会开示时,我忽然心有所感,告诉大家:「我们不要把歉疚带到棺材里去,要记住一切佛法都在当下。」事后弟子们纷纷问我为什么突发此言,其实这句话正是我一生经常勉励自己的警语。
经常在蒙眬中,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小男孩卧在一个慈祥的老婆婆脚边……,午夜梦回,我往往泪湿枕襟,因为这不是幻象,而是童年时和外婆相知相处的回忆。记得有一天,外婆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起来我将来的后事,你的几个舅父都不可能帮我处理,只有靠你了!」年方十二岁的我,听到一个老人家交付这么重大的责任,心中惶然的感觉只能以「戒慎恐惧」来形容。出家以后,了解生死事大,我更加将外婆的交代铭记于心。不幸后来国共之争造成海峡两岸有如天地之隔,她老人家何时与世长辞,我竟一概不知。直到离乡四十载后,我和大陆亲人取得联系时,方始得知恶耗,当下悲恸莫名,立即筹寄五千美金回乡,请兄弟为外婆兴建塔墓,虽已嫌迟,但我仍然要信守承诺,不能将她的重托成为我永世的「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去乡多时,思母日甚,弱冠之龄,我已深深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所以当一九七七年,获悉母亲尚在人间的消息时,我真是喜出望外,遂不顾当时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紧张的局面,甚至在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用种种管道和她取得联系。承蒙在美国弘法的弟子慈庄法师全力协助,以李一同的名义(「李」是我的俗姓,「一同」代表佛光山全体大众),经多方联系,才将母亲由弟弟陪同之下接到日本,我则从台北到日本与其会合之后,转迎到香港、台湾等地参观游览,然后接到美国颐养天年,虽不敢说无愧于人子之道,只盼「不致将人子之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则余愿足矣!
栖霞山是我出家剃度的道场,这里的师长滋长了我的菩提道心。一九八五年,我在香港遇到昔日的老师雪烦长老和圆湛长老,他们向我说明栖霞山的情形之后,我慨然捐赠新台币数百万元,协助玉佛楼的兴建,甚至远从缅甸恭请玉佛一尊供在楼中,后来栖霞山修建寺前月牙池等地工程时,再度向我化缘,我都欢喜地奉献助力。年少时对于圣贤「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精神时生向往,没想到日后自己也能躬身实践,不禁感恩机缘的殊胜,让我「不致在人间留下对常住的歉疚」。
海峡两岸互有来往之后,我不断追忆童年时的师长、同学、邻居、朋友,并且以种种管道帮助他们。那时大陆乡人最喜欢的,不外是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手表等等,尤其电视机最受大家欢迎,我经常在香港购买,再经广州雇卡车运回江苏老家。许多人劝我说:「送不胜送,有心就好,不必如此。」但我总想到自己几十年来对故乡亲友无所贡献,趁自己还有些微能力时聊表寸心,以免日后将「对师长、同参的歉疚带到棺材里」,而懊悔不及。
一九八九年,我回乡弘法探亲,承蒙信徒给予赞助,了我多年心愿,小纪念品不计,光是手表、金戒子就不只送了千个以上,甚至左邻右舍,包括多少社区几百户人家,我都托我的兄弟,每一家致赠一个红包袋,虽然每一袋中仅百元人民币一张,千余人送下来之后,心中也感到非常欢喜。其实出家无家处处家,自觉素无浓厚的地域乡情观念,但人总不能忘本,能在有生之年对当初的本源略尽心意,才「不致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啊!
我资助故乡小学、中学,我也帮助恩师故乡海安县的教育基金。我曾在出家的祖庭作过短期居留,在那里服务的数位长工都对我特别呵护照顾,甚至在我受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前来搭救。四十年后,他们纷纷作古,当我知悉其子女陈水松等还健在后,不但前往探望,而且至今仍不断给予助缘。
我一生经常想到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法身慧命来自于师长,所以无论遭逢多少磨难,都不敢稍有怨言。而别人的一点微笑、一句好话,在我心中就像活水一般,涓涓不断地流动,天地之间的生命之所以赓续不断,正是凭借着因缘的互动往来。每当忆及往昔生命的点滴,不禁反问自己:难道我不如一个长工吗?设若不及时回馈报答,心中长存「歉疚」,将如何安然度世?
初来台时,颠沛流离,浪迹天涯,只要有一座道场能供我安栖,有一个长辈能赐我教诲,有一个道友能给我提携,有一个信徒能予以护持,我都感戴莫名,清夜自思:何功何德而能受此恩宠?不过是仗佛光明,身披三毳云衣,故能在乱世之中侥幸茍活。惭愧之余,只有勉励自己应该用佛心来看待一切,以期报浩荡佛恩于万一。因此,对于初来台时曾经收容挂单的寺院,当其修葺时,我虽阮囊羞涩,但念及昔日恩情,故罄其所有,资助一二。对于邀请我前往新竹教书的演培法师,当其在新加坡建设两座养老院时,虽佛光山正值草莱初辟,经济拮据,唯思及过去道谊,我仍四处筹钱,捐助寮房两间,以示支援。
有人对我说:佛教的制度不健全,佛教的教育不完善,使得许多有心人士却步不前;教界的长老不肯交棒,教界的同道互相排斥,使得许多有为青年离开僧团。其实,我觉得:如果不是佛教给我们因缘,我们那里能拥有什么?如果不是佛教给我们真理,我们和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有什么两样?所以身为佛子不应该怨天尤人,不必问佛教给我什么,重要的是应该问自己为佛教做了些什么?所谓「己越给人己越有」,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因果,唯有喜舍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富有。我们不趁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赶快播种,赶快报恩,难道要「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吗?
三、四十年前,台湾的民风闭塞,我不畏艰难,举办各种佛教活动;我不惧讥谤,带动男女青年学佛,甚至我经常拖着疲惫的身心劳神案牍,一心只想着如何将佛教的好处周告大众;我抱着垂危的病体四处弘法,努力将欢喜的种子散播四方。英国名将纳尔逊年轻时即如愿效命沙场,屡次挫败拿破仑兼并欧洲的野心,当他四十七岁殉难临终前,口中还不断地喃喃念着:「吾幸能为国家恪尽义务。」我引以为知音,生不懊悔,「死无歉疚」,人生夫复何求?
二十多年前,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张姚宏影女士曾表示想捐我五千万元,希望我能拿去办大学,在那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款项,她见我迟迟没有动念,问我何故。我半幽默地回答她:「现在教育当局不开放私人兴办大学,如果我收了你的钱,以后你常常问我怎么不办大学呢?会增加我精神上的负担。」她立刻回答:「你现在不接受我的五千万,等到将来我没有钱的时候,彼此都会懊悔的啊!」她的话深得我心,我们都是「不愿意将愧疚带到未来」的人。
一九八○年左右,「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前来佛光山访问,在数小时的谈话中,他不曾提及他的塑胶事业如何如何,我也未尝诉说佛光山一言半语,我们最主要是谈到人死后眼角膜的移植及如何为盲人重建光明。目送王先生离山的背影,我深深感到他尽心地经营企业,我默默地建设佛光山,由于我们都没有贪念,只想做一个俯仰无愧的人,所以虽然忙碌异常,却常感欢喜。惟一的遗憾是,后来我虽然签下器官捐赠的遗嘱,但是现在年届古稀,将来老迈的器官布施出来可能也无大用,对于这一点「歉疚」,我只有用其他方法补报众生。
企业巨子赵廷箴先生曾对我说:「我们会赚钱,但是我们不会做善事。」这句话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信徒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交给我们做善事,倘若有负所托,岂不愧对十方信施?因此我精进不懈地开拓佛教文教、慈善事业,我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希望将来「不致将对信众的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记得过去在丛林里,老师同学们互相砥砺时,常说:「你要知道惭愧,你要知道苦恼。」因此念及愧对佛陀,便鞭策自己要尽力作好一个佛子;想到愧对师长,便勉励自己要尽力光大宗门;思及愧对国家社会,便告诉自己要尽力福国利民;觉得愧对十方信施,便警惕自己要尽力裨益群生。曾子「一日三省吾身」,蘧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但愿我能勤行效法,则庶几可以「不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横渠尝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念及此,不禁想到: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所以我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是怀抱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每一样事情。反观现代的年轻人多半心性脆弱,一点点的挫折打击,便烦恼频生,怨天尤人,在感叹之余,我经常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资格烦恼怨恨,自从生到世间上来,你们对人间有什么贡献?想想食、衣、住、行,那一样不都是父母、师长、国家、社会成就你的。你不思报答,还在这里烦恼怨恨,难道要将这些罪过延续,『将歉疚继续带到棺材里去』吗?我们应该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贡献,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啊!」
云居禅师的「十后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言简意赅地说明一般人不能慎于开始,而在事后悔恨的情况,是多么的令人懊恼!陆游临终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不复亲见国家统一的感伤,是多么的令人哀痛!
历史上,诸葛亮为匡复汉室,六出祁山,无奈群臣屡次质疑,造成无形的阻碍,及至他积劳成疾,于五丈原归天,刘后主才后悔莫及,但因大势已去,只有「将愧疚带到棺材里去」。夫差宠爱西施,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不仅无视伍子胥的献策,反将之赐死,直到勾践复国,才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只有抱恨九泉,「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在上位时,不知为民谋福,只知为私利而争斗,结果死后骂名留在人间,却「将罪恶愧疚带到棺材里去」;世间上有许多朱门富豪在有钱时,不知造福社会,只知为个己储蓄,结果死后尸骨未寒,子孙们却为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这不也是「将悔恨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吗?
人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不然,我们生时如一张白纸,固然不带来什么,但如果死后「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岂不遗憾终生!
所以,我们凡事应及时,当年壮力强时,应以体力报答人间;当脑力尚佳时,应以智慧贡献人类;当富有钱财时,应以钱财补助穷困;当有一片诚心因缘时,应当以心香一瓣,将好因好缘的生命之光普遍十方。
很多沉香爱好者都知道,沉香原材的体积都不大,大体积的沉香原材很难得。因此,很多沉香爱好者在选购沉香原材的时候,都希望能够选购到体积比较大的沉香原材。其实,这本无可厚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处此末法时期,念佛法门实在是应时、最普遍。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均收’,三根是上根、中根、下根;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皈依不是凑热闹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皈依过的,就不要再皈依了,为什么呢?一、避免佛教中为了争皈依弟子,搞得是是非非,人人为争利益,生大仇恨,水火不相容。二、皈依的若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2
林清玄大师写了一篇《沉香茶》,文字不到一千,却让我读了如大师喝沉香茶般久久回味。掩书静思仍意犹未尽,拿出保存了十几年的一把雕花檀香扇,轻拂轻煽,檀香气味淡淡的扑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11
一个人不讲道德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甚至走向犯罪;一个家庭没有道德,就会家庭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一个社会不讲道德就会导致社会犯罪率升高,恐怖暴力、离婚、赌博、奢侈腐败、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太虚大师的教导与当今佛学院教育—— 惟贤长老生前对重庆佛学院师生的最后开示【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庆佛学院领导委托,佛学院佛照法师、开智法师、延定法师、照仁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广钦老和尚常常的教导道证法师讲述:一代大德上广下钦老和尚,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他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前两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老和尚九十二岁那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5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一个方法,我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明“炼心”。“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三十年一月作──从民国二十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侵略以来,引起侵略国各种侵略行动,到去年可算已达到了侵略的最高潮;一如今年,转为侵略热焰的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戊四 阿难问增益己一 佛问信不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此为消灾周中第四,世尊与阿难互相问答以增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五 得戒清净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前二愿明慧与定,此明得戒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二 指陈效益庚一 获福益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获福文略,下免难文稍广。由前建立药师七佛道场,七日七夜,斋戒沐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因果事例二则:深刻教训,贪字终成贫,千万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因果事例一:捡钱不还,失主自杀,全家遭遇惨烈报应。摘录自地藏论坛我们生活的小山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老子说:天道无亲,唯亲善人。一般人对这句话很难理解,现在我们用养育孩子来做比喻。很多人去堕胎,有个原因,怕养不起孩子。养一个孩子都很累,更何况再来一个。我们潜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问:迦叶身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何故云色?若吞余色,应云饮色。何况色不可吞。以色对光,逾明显故。莲池大师答:由色有光。无金色者,光从何来?色不可吞,光独可吞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趺坐向西归净土,莲池浴体证无生枯肠欲断只呼天,痛惜禅人殒少年,数载名山参偈遍。归来念佛荷锄边;助兴梵刹同艰苦,密行功圆上品莲,燃臂药王真供养,孔悲颜殁尚凄然。活到于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续问答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