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属于藏传佛教的典籍。说到藏传,不少人会等同于密宗,觉得我又不修密宗,不必学此。其实,本论是关于显教部分的建构,修学内容和汉传佛教相通。也有人觉得,我学净宗,抱定佛号即可,不用费心学教。还有人觉得,我学禅宗,一招直入如来地,何须次第步骤?
但我们要知道,一句佛号看似简单,但念得相应并不容易。因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内涵极其深广。若不解其中深意,念的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些音节。这样的念,自然不会有份量,不会在内心产生什么作用。如果按照《道次第》的修学理路,对皈依、出离心、菩提心具备正确认知,以忆念三宝的心来念,以出离轮回的心来念,以利益众生的心来念,才能将心力调动起来,和弥陀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参禅也是同样,法门本身固然圆顿快捷,不拘一格,尤其在当前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这种迅速成就的方法,确实令人心向往之。但是,见性要见什么?成佛要成什么?如果对此模糊不清,是根本顿不起来的。末法时代的众生,多半烦恼深厚,习气坚固,没有相当的前期准备,即使有幸得遇大善知识,也无法直接指到那颗被尘劳层层包裹的心。历史上,言下顿悟的公案似乎不少,但对象都是尘劳很薄、根机很利的法器。而对那些烦恼坚如铁壁的众生,善知识的一指禅也是无能为力的。当然,根机并非固定不变,也是可以转化的。这就需要基础,也就是前行。
所以说,《道次第》对修学各个法门都有帮助。
本论全称为《菩提道次第》,其中又有《广论》和《略论》之分,基本架构相同,只是对义理的诠释和开显有广略不同。菩提道,即成佛之道。这是一条以凡夫为起点,以无上菩提为终点的道路。如何从起点抵达终点?各宗有不同修行方法。《道次第》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常规道路。所谓常规,也就是适应面极广。对钝根固然合适,对利根同样需要,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道次第》包含修学要素、次第及实践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依循这一套路,修学就不至徬徨迷惑、不得要领。其结构是由道前基础开始,依次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如果把三士道的建构比做楼房,道前基础的作用就相当于地基。基础稳固了,才能拔地而起,更上一层。
道前基础的内容,主要包括端正闻法态度、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和亲近善知识等。
1、闻法态度
首先是闻法心态,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法的接受程度。关于这个问题,论中从正反两方面作了阐述,也就是离三种过,具六种想。
三种过,为覆器、垢器、漏器。所谓覆器,就是充耳不闻,有如倒扣的器皿;所谓垢器,就是充满成见,有如污秽的器皿;所谓漏器,就是法不入心,有如残破的器皿。这是闻法必须避免的三种过失。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当今学人中依然普遍。
六种想,就是于己如病者想,于说法者如医师想,于教法起药物想,于修行起疗病想,于如来作正士想,于正法起久住想。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认知。惟有意识到现有生命存在的问题,意识到自己是无明的患者,生死的患者,烦恼的患者,才能对法生起迫切希求,把法师当做医生,把教法当做药物。这样,所闻教法才能真正起到对治作用。
2、珍惜人身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现有身份的价值,也就是《道次第》所说的暇满、义大、难得。这种能够闻法的暇满人身,本身就蕴含着巨大价值。可以说,成佛的价值有多大,这一身份的价值就有多大。因为它是成佛的基础,也是成佛的起点。如果仅仅用来生存,用来过日子,实在是对这一身份的极大浪费。人身的价值不在于生存本身,而在于通过生存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对佛弟子来说,这个终极目标就是成佛作祖,就是解脱一切烦恼,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
认识到现有人身的价值,当倍加珍惜,避免因无知而挥霍时光。因为人身难得易失,一旦无常来临,不知何时才能得生为人。无始以来,我们曾经历无数轮回,也错失无数机会。但过去的已然过去,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前这一念。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还很年轻,来日方长,不必着急。事实上,谁能保证自己一定可以活到明天?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因意外事故死去,他们在临终前,大约也不相信自己下一刻就要失去生命。所以,趁还活着的时候,赶紧用来修行,用来实现人身的最高价值。若不具备这一认知,或是懈怠,或是彷徨,或是被世间种种诱惑所转,很难提起勇猛精进之心。
3、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也是学佛的重要保障。藏传佛教就特别强调依止法的重要性。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今天这种善知识难遇的时代,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具格善知识,绝对依止是有一定风险的。佛典中,在强调依止善知识的同时,也强调依法依法不依人,强调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套保障系统。
所谓自依止,不是说依赖自己的想法,不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跑,而是说,修行首先要靠自己努力。世间有很多事可以请别人帮助,但还有很多是无法代劳的。饿了,必须自己吃饭;病了,必须自己忍耐;烦恼了,必须自己解决。修行同样如此。但是,当我们说靠自己时,千万不要以为是相信现前的感觉。因为凡夫的想法充满我执,充满变化。所以佛陀又告诫我们: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这就需要法依止,要依法得解脱。但学法离不开善知识指导,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这正是依止善知识的意义所在。我们是为学法而亲近善知识,不是为了建立某种个人关系,更不是为了任何世俗目的。作为善知识,不仅要对修行地图了如指掌,更要亲自走过。跟随这样的向导,我们就不必担心迷路,担心途中艰险了。因此,《道次第》特别将亲近善知识作为入道根本,也就是修行之路的保障。
道前基础之后,进入正式的修行阶段,本论安立了上中下三个层次。下士道,即通常所说的人天乘,主要修学内容包括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即通常所说的声闻乘,是以解脱为修行目标,主要修学内容为发出离心、念轮回苦等。上士道,即通常所说的菩萨乘,是以无上佛果为修行目标,主要修学内容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等。
三士道中,又以解脱和无上菩提为佛法特有的修学目标。因为下士道的念死、念恶道苦是为了激发解脱之心。此外,得到人身也是为了获得一次修行机会,而不是以此为足。
1、成就解脱
下士道的修行是为解脱奠定基础,而上士道的修行同样没有离开解脱,是将自己成就的解脱经验延伸出去,将解脱对象由个人扩大到众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解脱正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之道。
如何才能解脱?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好,时时纠缠于烦恼中,需要缓解,需要释放。那么,烦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源头根除?这就需要知道,烦恼从何而来。从表面看,烦恼似乎都是由某种外因引起,但根源就在于无明,在于我执。这个依托基础越坚固,烦恼生起的力量就越强大。一旦证得无我,烦恼就没有着落了。如果我不觉得被伤害,不觉得被欺骗,烦什么?恼什么?
心是烦恼生起的基础,但同时,心也具有解除烦恼的力量,那就是内心本具的觉性力量。禅宗说明心见性,所见正在于此。如果见到心的本质,面对各种念头和情绪时,才会拥有自主的能力。否则的话,时刻都会被它们带着跑,成为烦恼的受害者
修行,关键是把握生命的自主权。解脱道的修行有五分法身,分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核心内容就是空性慧,这是解脱的根本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见性?就像寻找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到人潮如织的地方去找,无疑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不断清理现场,到目标所剩无几时,才能作出有效判断。戒和定的修行,正是起到简化内心环境的效果。
心是什么?就是由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组成,只是这种转换迅速而难以察觉,所以在感觉中是相续的。在这些念头中,力量并非均等,而是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尤其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事,可能会长时间在心中徘徊不去。在武侠小说中,不少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换言之,他的生命就是被一个念头所占据。
这个念头从哪里来?不是说某个念头天生就有力量。念头也是缘起法,需要经历产生和成长的过程。比如我们与某人产生矛盾,生起一念嗔心。如果设法对治,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如果耿耿于怀,嗔心就会得到滋养,得到强化。所以,念头都是我们培养起来的。只要不断赋予其能量,就会使它迅速膨胀,力大无比。
在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阴暗而令人痛苦的心结,我称之为心灵陷阱。怎样打开这些心结?首先是通过重新思考来转换观念。比如对谁心怀不满,想起就寝食难安。这就必须认清负面情绪的过患,明白那是在折磨自己,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然后再依所学佛法进行检讨,从而化解情绪。同时,追寻烦恼产生的源头,从根本予以断除,而不是一味纵容。对那些不健康的需求来说,满足只会使之得到营养。所以说,凡夫追求快乐的方式,往往是在制造痛苦之因,和真正的快乐是南辕北辙的。
这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当然还不究竟。究竟的治疗,必须开发空性慧并安住其中。具备这种无漏、无限的智慧,也就具备了解脱能力。
2、成就菩提
对声闻行者来说,一旦解脱,就所作已办,安享涅槃之乐去了。但对菩萨行者来说,不仅要成就解脱的智慧,还要成就利他的慈悲。因为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因为慈悲,所以不住涅槃。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之心,但这种悲心是被我执处理过的,是建立在个人好恶的基础上,狭隘而又渺小。怎样才能发起广大的悲心?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审核一下,自己有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层面可以理解,超过什么层面就不能理解?通常,我们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不论自己做些什么,哪怕干了坏事,都能找到无数借口,但要理解别人就比较难。一方面,在程度上比较浅,只能初步理解;一方面,在对象上比较窄,对不感兴趣或有利害冲突的人就不愿理解,不愿同情。
再如我们对众生的接纳,有的心中只能装一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两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更多人,但无论装多少,终归是有限的,因为这种慈悲是建立于我执之上。而菩萨道的修行是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将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没有任何好恶之分,亲疏之别。这就必须通过菩提心的修习来打破自我。
没有这个处处设置障碍的我,才能解脱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也在提倡自由,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但这只能给大众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究竟的自由是在我们内心而非别处。如果内心还有执著和烦恼,即使生存环境再自由,我们一样会被烦恼所缚,成为我执的囚徒。自由,是相对不自由而言;自在,是相对不自在而言。我们想要自由自在,就必须铲除内心不自由、不自在的生长因素。
以上,简单介绍了佛法修学的两大目标。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解脱,不同是在于,仅限于个人解脱还是发愿和众生共同解脱。
学习《道次第》,需要了解各个环节的修学重点,更要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将不同的修学内容贯穿起来,环环相扣。
1、下士道重点
下士道的忆念内容,主要是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等。很多人不愿想死,觉得这似乎很不吉利。但不想并不能阻止死亡到来,事实上,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毫无准备,临终时就会措手不及,不想死,可又不得不死,实在是死不瞑目。
有人说,研究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准备的。其实,生死也是一切宗教的永恒主题,是修行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念死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现有行为的价值,使我们变得更清醒。通常,我们总是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种种享乐。但所有这些,一旦死亡到来,又有哪一样可以带走?可以为我们安排未来去向?
或许有人会说,活着要有成就感。可成就感又是什么?今天面对不如你的人,似乎很有成就感;明天碰到远胜于你的人,又会带来失落感。只要追求成就感,必然伴随着失落感,伴随着挫折感。反之,如果拥有平常心,就不会有这些起伏不定的情绪了。
想到死亡,想到三恶道苦,想到生命在轮回中的处境,就会发现,寻找生命的依赖和归宿才是当务之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在寻找依赖。少年时依赖父母,依赖老师;成人后依赖家庭,依赖事业。但我们所依赖的这一切是不是真正可靠呢?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不可保信的。乃至今世须臾不离的色身,最终也是靠不住,带不走的。惟有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依赖处。
三宝,除了佛像、经典、僧伽这些住持三宝外,还有内在的自性三宝。佛者,自性之觉;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净。我们依赖三宝,从究竟的意义而言,正是依赖生命内在的自觉力量。
2、中士道重点
从下士道的修行来说,念死无常、念恶道苦可以帮助我们对三宝生起信心。从中士道的修行而言,则能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出离不是出世,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要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当然,如果我们发愿和众生不弃不离,像地藏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属于菩提心的实践,另当别论。但我们要知道,菩萨在轮回中是自在的,而不是像我们这样身不由己,无法自主。有些人可能不相信轮回,那么,我们是否相信烦恼?是否感到众生在烦恼中互相折磨?相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轮回不只是外在的,因为烦恼就是轮回的实质,就是轮回的源头。
汉传佛教是大乘,不少人因此忽略了出离解脱的修行,甚至将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出离心是我要出离轮回、出离生死的愿望,而菩提心则是把这种愿望普及到一切众生。两者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出离的所缘不同而已。一是限于个人,一是由此及彼。就像我们的房子着火时,如果只顾自己赶紧脱身,就是声闻的出离心。如果不忍大众葬身火海,发愿带领他们共同出离,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但不论发出离心还是菩提心,都要具备解脱的能力。否则的话,利他固然是一句空话,自己也是流转轮回,难以自保。
3、上士道重点
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差别,就在于出离对象是个人还是众生。两者不仅没有任何矛盾,而且,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如果不愿出离,菩提心是不可能真切的。因为你还看不到轮回险恶,即使想着利益众生,但因为对世间充满贪著,这种利他心很快会因染污而变质。就像过去有很多起义军,开始也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但得到一定利益后,就开始贪著享乐,腐败变质。这也是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一旦诱惑出现,就被欲望、烦恼和我执紧紧抓住,再也想不到众生了。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着利益他人似乎不难,因为只要关起门来想想,不需要有任何实际付出,也不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但利他不是一套说法,必须面对众生去检验。菩提心的成就标准,就是对每个众生都能心生慈悲,而不是把众生度尽。如果那样,没有一个菩萨能圆满慈悲。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而且菩萨度众需要时节因缘,并非一厢情愿的事。你想利益对方,也许有的众生未必乐意:你说佛法好,他还觉得吃喝玩乐好!你说修行好,他还觉得醉生梦死好!
如果不了解缘起的道理,即使有心利他,也可能处处碰壁。我以前讲佛法时,常常想:佛法这么好,怎么他听了没有感觉?后来才发现,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在他是否有这个需要,是否有这个认识。而不是说我们觉得好,对方也会觉得好。其中还涉及每个众生不同的根机,不同的福德因缘。
简单地说,菩提心就是出离心的扩大,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是不是发自内心?是不是迫切想去实现?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这样那样的道理,但很可能只是说给别人听的,只是说说而已,并未想到进一步落实。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把这种说法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这就需要受菩提心戒,通过宣誓,在十方三宝前将这种愿望确定下来。然后还需要反复修习,使这一愿望落实于心行,并不断强化,不断提纯。对凡夫来说,即使生起一些高尚的愿望,开始也未必很纯,往往还夹杂着自我及贪嗔痴,这就需要提纯,把其中的杂质一一剔除。
所以,发菩提心有四个基本步骤:一是使愿望变成自己真正的想法,二是使想法成为心理力量,三是从普通心理成为强大的心理,四是从强大的心理成为单纯的心理,唯一的心理。这个过程,离不开空性正见的指引。
正见是帮助我们透彻生命真相,并对世间保持观照的认知。生命的延续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如果看不清其中真相,无非就是重复贪嗔痴,重复凡夫品质,在生命的低级重复中流转。学佛所要做的,是认识自身潜在的佛菩萨品质,然后不断熟悉,不断重复。所以说,修行就是一个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过程。你重复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于人生来说,每天想什么、做什么极其重要。因为我们想过、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心灵因果。说到因果,人们更多是从外在去理解,觉得现在做了什么,将来有什么报应。其实,和生命的内在因果相比,外在因果是微不足道的。
从佛法观点来看,我们的所思所行都是功不唐捐的。因为它是在内心播下一颗种子,是代表某种心理力量得到重复,也是决定生命未来的直接力量。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关键就在于现在想什么,做什么。
生命是缘起的,想法会产生行为,行为会形成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演变为人格,并决定未来命运。我们希望未来是什么,现在就应该从因地努力。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就是当下这一念。
《道次第》讲到三士道,我还加了一道,就是动物道。如果一个人以生存、过好日子作为生命目标,这种状态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也会觅食,也会为生存忙碌,这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如果我们没有更高的生命目标,和动物实在没有本质差别。
我们已经得到暇满人身,仅仅用来生存,实在是极大的浪费。不要以为我们有多少钱,有多高地位,就代表了今生的价值。其实那都是身外之物,是梦幻泡影。真正的价值,是生命蕴含的成佛潜质。如果忽略这种内在宝藏而向外驰求,实在是得不偿失。当然,我们要在社会生存,没有相应财富是不行的,但不要将之作为唯一目的,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踏实修学。依循《道次第》的指引,在建立人道德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习解脱道、菩萨道,完成生命品质的提升。
现场问答:
问:如何处理出离心和工作、生活的关系?
答:出离心并不是对世俗生活的厌恶,而是一种超越。如果定位不准,确实容易和工作、生活产生抵触。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出离心最好和菩提心挂钩。这样,我们在保持超然心态的同时,还有积极利益众生的动力。
问:大乘学人如何协调求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与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矛盾?
答:往生净土、永不退转是一种修行境界,代表你已拿到极乐世界的绿卡,取得长期居留权。之后,就要发心到十方国土救度众生。尤其是不忘娑婆,想到家乡众生还在苦难中,需要帮助,需要救度。两者是不矛盾的。
问:什么是传承?需要经过某种仪式才能学习《道次第》吗?
答:真正的传承,在于你对法义的领会,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道次第》的内容和显教是相通的,我们完全有能力直接从法义本身去把握,那是最直接的传承。事实上,《道次第》所说的皈依、业果、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都是佛法的基本内容。宗大师的贡献,是将这些内容各就各位,使之次第井然,层层递进。所以本论的殊胜是在于建构,而不是法义本身。有些对藏传佛教盲目崇拜又缺乏教理基础的人,往往把《道次第》神秘化,这是不利于本论弘扬和大众学修的。
问:我很讨厌蚊子,怎么对它们生起理解和同情?
答:你讨厌蚊子,可它并没有爱憎的分别。在蚊子眼中,我们的身体不过一种营养美味的饮料。就像我们饿的时候回去找食物充饥,在蚊子的感觉中,我们只是可以吃的东西。就像很多人心中,觉得鸡是一道菜,从未想到鸡也是生命,也有喜怒哀乐,儿女情长。有没有人这么去理解鸡?以后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它们和人没什么两样。有了这样的平等心,就能对蚊子乃至一切众生生起理解和同情,而不是从自我出发,本能地讨厌,本能地对立。
问:什么是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答:没有原则的慈悲,很可能会纵容对方,对他有害无益。佛教虽然提倡大慈大慈,但对众生并不是有求必应。抉择标准就在于,能给对方带去快乐,带去利益。众生有很多要求都是无明的产物,一味满足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比如吸毒者需要毒品,我们能为他提供帮助吗?
方便就是多种手段。比如我们弘扬佛法,需要以各种方式加以引导,但也要有一定原则。如果不择手段,最后可能会出现很多不法行为,使佛教的神圣性受到玷污。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诸位同修,你在修持的时候,不要单单想着自己,应当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历劫冤亲债主。我今天所修行的,我有功德,功德分给你们大家共享,希望你们不要找麻烦。我修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2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过去有个人在门前种了两棵果树,两年后结了果子,其中一棵好一棵差。为了让好的那棵来年更好,他就把它移植到较肥沃的地方,没想到结果反不如前年。后来他发现屋后有块地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9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窍门,但有着合营的方法;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窍门,都绕不开这些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0
修学佛法守成法师著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
法音集·佛教典故时间:2023-10-08
达真堪布: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天天念诵其他的经典吗? 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天天念诵其他的经典吗?这样算不算夹杂,或是对本传承缺乏信心?也可以念诵其他的经典,但其他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14
索达吉堪布:皈依十几年了,但修学境界好像没有进步,近几年生活也越发艰难,该怎么办?问:我皈依十几年了,但因恶业深重,修学境界好像一直没有什么进步,最近几年也很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1
索达吉堪布: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侣问:在学佛道路上,应该怎样看待家庭?如果找一个伴侣,是否会影响修行?有家庭的人,为了修学佛法,是否应该放弃伴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9
念佛的方法和修学过程[念佛]两个字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像表面那样简单,一定有次第方法上的差别所以本篇1楼和2楼提出[初学念佛]和[进阶念佛]的次第方法,供
念佛法门时间:2023-08-28
索达吉堪布:修行之路的重点在哪里?问:不论什么样的人遇到佛法都有成功机会吗?修行之路的重点在哪里呢? 索达吉堪布:学佛法需要有一种窍诀,不应该像外道一样,依靠身体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3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3
人生,从设定目标开始成功的秘诀是忠于目标。禅语一天,上完早课后禅师领着一群小弟子们去插秧。小弟子们都没有插过秧,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争先恐后地忙活起来,但是他们插的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时间:2023-08-22
可以替代动植物蛋白,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减少碳排放,这个一举两得的营养成分是啥?微藻蛋白!2月7日,正在研究从水生微生物中提取微藻蛋白到餐桌的
素食资讯时间:2023-08-15
修学佛法守成法师著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
佛教故事:法音集·佛教典故时间:2023-08-08
神通再大也敌不过业力,有一种“宝贝”能敌业力,你有吗?大家知道,佛弟子在学佛修行在趋向成就解脱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神通。神通,能穿墙入壁、腾云驾雾,瞬间能观大千世界
修行受用时间:2023-08-08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时间:2023-08-05
修学八大人觉阿那律一边弘法,一边还在修行,有一天,他在支提国的瘦水渚村中静坐的时候,就思维道:「道,不是由贪欲得到的,是要由知足才能得到;道,不是在喧闹的地方求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时间:2023-07-31
达真堪布:有的师兄要退出修学,怎么办有的师兄要退出修学,怎么办? 如果有金刚兄弟遇到了障碍,说要退出修学,不再听上师的法,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好? 答:现在末法时期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9
灵山居士:我这么糟糕的人有资格修学佛法吗? 有人问:我有严重的烟瘾,还经常喝醉酒打老婆孩子,请问您我这么糟糕的人还有资格修学佛法吗?灵山居士:创巴仁波切当年曾经当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8
魏德东教授: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魏德东提要: 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这就是万法唯识、八识理论和转识成智,最后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重点在内密灌顶是真是假拉珍今天有人告诉我新浪网上出现一篇文章叫做《真的受到内密灌顶了吗?》,一些行人围绕此文有一番热烈辩论,问我他们到底谁说得对?简单讲几句。刚
大德文集时间:2023-07-13
有些人听说禅宗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便开悟,或听闻太虚大师阅藏开悟,便也想深入经藏。但是面对种种“护经”的规矩,却也使很多人手足无措。例如经书脏了、破了该怎样处
初识佛法时间:2023-07-11
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法师讲得不一样:有人说要念到一心不乱 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法师讲得不一样:有人说要念到一心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8
逐渐模糊的目标,走不回来的小和尚。(图片来源:资料图)静夜读书,一则禅门公案故事令我沉思良久。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其余地方。住持命
佛教故事时间:2023-07-06
冬天来了。父亲带着10岁的儿子去看梅花。前一天雪下得很大,整个大地都白茫茫的一片,美丽而圣洁。父亲看到不远处就是那株盛开着清香梅花的老树,就对儿子说:“咱们来比赛
佛教知识时间:2023-07-06
戒色难不难?看到一些朋友戒色,戒得好辛苦,看的时候也感觉好辛苦!对治欲望的习气,是难,特别当欲心重的时候,要强压它的确不容易,可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强压的方式
佛与人生时间:2023-06-20
邱天道研究员获聘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医疗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策略研究》总课题组研究员、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
坛城新闻时间:2023-06-20
我们每小我都想成功。有人想成功地减肥、学吉他,也有人想学会快速阅读或开始创业。对于那些曾经测验考试过但却以失败了却的人们而言,成功看起来难以捉摸。为什么有人成功
佛教故事时间:2023-06-18
达真堪布:明确目标次第修法入相续具实义百日共修三特加行小结开示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6-18
佛教初入门的修学四大阶段有许多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常常询问如何开始学佛?学佛的过程、步骤、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信、解、行、证。”一
入门须知时间:2023-06-17
我们修行当中,很忌讳一种单向的修学。什么叫单向呢?有些人他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他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法门的力量在运转,但是他心力薄弱,他走不出过去的业力跟妄想,这个就
净律社时间:2022-11-29
地藏月,您读《地藏经》了吗?这些重点要注意!在佛教中,农历七月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报恩月”和“孝亲月”。每逢七月各寺院都会举办梁皇宝忏、地藏忏、
了凡地藏共修网时间:2022-07-21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师委托,《净土》杂志编辑部一行人员,专程前往苏州灵岩山寺,拜会明学长老。长老德高望重,深居简出,听闻《净土》杂志一行前来,欣然接受专访。
明学长老时间:2021-10-21
净土法门的修学,起先绝对不能看太多太杂,解和行一定都要一门深入。解和行怎么深入?要专看净土宗方面的书:净土五经一论,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要在这里反复地去熏习,
大安法师时间:2021-10-19
信与愿是往生的关键。蕅益大师说得明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只要有真信切愿,临终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信愿,纵然把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
昌臻法师时间:2021-10-09
设定目标当中有二个内容:第一个是自利的功德,第二个是利他的功德。首先从菩萨道来说,我们自利的功德有二个:第一,追求现世暂时的安乐。第二,追求来世的究竟解脱。依止
净界法师时间:2021-09-18
(一)妙清净:至心持咒,身口意三业就能清净,诚意诵持,易得成就清净明体。(二)妙去病:至心持咒,轻重及难治之病,快得治愈,会快速减轻痛苦。(三)妙富贵:至心持咒
方海权时间:2021-09-08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首先,就是许多大师都提倡大家要修地藏经与地藏法门。像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曾经闭关修学地藏占察法门,而且他一辈子都修持地藏法门。另外,律宗的弘一大师
成观法师时间:2021-08-20
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成佛要经历这么久呢?因为有退转。就拿现在的众生来讲,在修学路上,往往会遇到两方面的问题让我们退转。一个是诱惑。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
本源法师时间:2021-07-27
(1)菩萨现身冥中加被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自行化他,得三昧自在,掌诸佛行德,为诸佛长子。对凡能修学十大愿王的众生,常乘六牙白象,至行者前,现身说法,安慰鼓励,
文珠法师时间:2021-07-13
进了佛门之后,如果没有用功调伏烦恼,轮回中的可怕劲敌我执、我所执依然会改头换面地发展。或者希望自己成为佛教领袖、社会名流,贪求宗教家、慈善家的美名;或者独占山头
益西彭措堪布时间:2021-07-12
一个人修行佛法的过程,大概都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结缘、正见、正修、正行。正见对一切生命现象宏观的了解第一个阶段是结缘的阶段,比如去寺院礼佛、
如孝法师时间:2021-07-08
闻信净土来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闻到了净土,念念佛的人也不多。我们是真的念佛人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能不能落实下来呢?厌离心啊,把这个五浊恶世真的彻底看破,完
大安法师时间:2021-06-27
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前行也是数数闻思净土经论。比如,对西方净土的因、果、事、理,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往生净土的殊胜利益,往生的正因和违缘,西方净土的不共优点,
益西彭措堪布时间:2021-06-10
我想我们净土宗的目标在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就是有些东西在临终的时候会让你起颠倒的,有些东西会在临终去触动你生死业力的,这两块你要特别注意,最好少碰
净界法师时间: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