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开示我们一种方便,叫出入息观。出入息观就是观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观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出入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习这个持来去念,来念就是入,出念就是呼,吸就是入,呼就是出。修这个来去念,就能够达到“随顺空忍”,“随顺无相忍”,“随顺无愿忍”,就可以证得三解脱门,换句话说,能够解脱。
怎么样念?怎么样观察入息出息呢?有六种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这两个吸呼之间是一个数,你要这样数,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又数,又是一呼一吸,再数一呼一吸,数到十数,数十个。数完了,再从头,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完了,再数,数完了再数。
这是习定,你们试试看。你数数就错乱了,本来是入息出息,本来是数出息的,你却数到入息上,本来是数入息的,你却数到出息了;你怎么选择都可以,数出息也可以,反正一出一入算一个,十个出入息,就是十个,就是数这么十个数,你要静下来数,要专注,试试看,必须得定,全力贯注。
我们都说念佛专注一境,念念妄想就起来了。你数出入息,是要你把你的心吸住,略为一错,又错了。那十个数字,你现在数数总是数不成的,就是随这个呼吸,随这出入息来数。深入到一定的时候了,能够不数了,感觉数数太粗了。
初步用功的时候,数数的感觉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随着那个出入息,念头不走了,专注一境了。念头不走,连这个随念的随,这个念也没有了;念没有了,就止,止就是定。
定的时候,出入息极细微了,你不能见到。这个观不同了,这个观就是思惟,觉照,照了的时候,就把出入息的念头转了,转成清净的,没有了。
在你修定的时候,有种种的现象,定会发慧,会发光明。定一发光明,你对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一切的脉转经绕、蚤生发长,你都能知道。连头发一长,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观就是这样子观,你不要作意去观,自然就观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观这五不净业,你心里会生起厌离,观你的身体会生不净,观外边的境界也生不净。转就是还净,这个净是什么呢?空义。清净了,观清净了。这个我们先大概的说一说,之后再说说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智者大师不叫“转”,他叫“还”,也是观出入息。
〈六妙门〉是根据各部经论而作的,各个经都有这个方法。不过其它的经,没有这么明显,《大集十轮经》就说的非常明显。
先说“数”。“数”,大家看经文,有两种的作意,数这个数的时候,能造两种作意。“能依伏诸寻伺”,我们思念的念头,是经常的寻求,伺是伺求,就找些妄念。
我们用什么可以止住这个妄念?就取这个出入息相。入息,就是呼,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吸入的时候,看它的相,注意它,当你注意的时候很粗,你刚坐下来出入息很粗,你可以感觉到,也能看到这样出气。这出入息的相,观观观观的,他就细微了,出入息相,就能舍掉了。随顺这个出入息而渐渐能舍了,舍什么呢?舍了那个寻伺,不去再找,不去再寻伺。伏这个是离,能离开了。
“善取入出息相”,所谓善取者,就是没有取,善取就没有取舍了。这个时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细微了,要是到了细微的地方,第一个是能够舍;第二个是能够善取入出入息相。入出入息相就随着出入息,自己就运动去了,就是随你的意念,也是专注一境了,心绝对不散乱。
数息观。四教、五教都讲数息观;数这个呼吸,就叫数息,息就是出入息。总的说来,这六种都叫数息观。止,把这个出入息的相灭了,没有了,他能够灭除这个示现的出入息相,灭除了,就定了,能住胜三摩地,很殊胜了。他一住到定中了,非常的愉快,离开生灭相。定的名字叫离生喜乐地,离开了生灭,心里感到非常的欢喜。你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以觉到出入息灭,没有出入息了。
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到的。当你修的时候,一般根机、善根好的人,差不多一百天就能够渐渐的入定,入定数息灭。那时候自己能观的境,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心跟境只有一个;这个观照了,那观照了,看着经文,这时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没有别异了。“转”,就进一步了,这个“转”就是“还”的意思。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能方便舍诸取蕴”,“五取蕴”,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取这“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分别外头一切的色相,这叫“五取蕴”。在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方便善巧的舍掉五蕴;舍掉,不是究竟舍,究竟舍了,就像观自在菩萨似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渐渐达到空义。
这时候能成圣,趣入圣地,得成就了。这个成就还未断烦恼,只是降伏了,等到净的时候就能够断烦恼了,把结使都断尽了。到了断见惑的时候,他就证了初果了,渐渐才断思惑。断几品就证几品,那思惑都断尽了,就是阿罗汉果了。再断烦恼习气,随你所修的功用,这就叫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的观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以下讲讲观五取蕴。出入息是依着什么呢?依着“色取蕴”,色身就是色相,“色取蕴”。这个如是的出入息,他造作出入息,来回出入息,就是造作的。造作什么呢?你有出入息才能够呼吸,呼吸才支持你的身。这个出入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你就感觉到、领受到,如果气只出去,不进来,你就不舒服了。你就感觉到那个受纳,而受者是领纳为义,就属于受蕴了。
而出入息的来回出入,你取他的相,出息的相、入息的相,观照着出入息的相,这属于想。“想取蕴”,能够了达识别入出息造作的形相,了达识别,这就是“识取蕴”。
色、受、想、行、识,这“五取蕴”,那么就修行这个“数、随、止、观、转、净”使你入定,可以止住身口意的三业,随着这个观力能够达到目的。达到什么目的呢?入定了,一步一步的深入无明爱取,一步一步的修行,渐渐就能圆满了。
数息观在这部经当中说的很简略,在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里头,就分成很多科。〈六妙门〉有六种,我们在这里只讲其中的一种,因为〈六妙门〉是习定的一个根本;不论声闻独觉菩萨,这是必经之路。在修道的时候“定要经过的,释迦牟尼佛也如是。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释迦牟尼佛最初实行般若观,就依着这六种,“数、随、止、观、还、净”,一切的行门,都由这个开发的。降魔、成道,佛就给我们示现那么一个规矩,这个修好了,叫什么呢?“色寂三昧”、“心寂三昧”,一切色全寂静了,得定了,心也就止息了。这时候到了“一心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
之前我随着经文讲,我念的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数息观,并不是说不要数。数的涵义,就是一出一吸,我是出息分做两个;出息或者“阿”,入息或者“弥”,再出息,“陀”,再入息,“佛”。就这样转、转、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那么随着出入息转。
我是用这个来修定的,后来我又改成念“地藏王菩萨”,也是这样。我没有用数,并不是用数数,数一至十。各人的修行方法不同,可以随你自己的选择,“数”、“随”、“止”都是这种涵义,也是这六种。
这六种就是数法,数就是数数的方法。〈六妙门〉一共有十个,数息观是〈六妙门〉的第二个,叫“次第相生六妙门”。我把这个名词念给大家听一听。
第一是“历别对住诸禅六妙门”,一切的禅定不离开六妙门。
第二种就是“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就是“净、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叫“还”,“还”、“转”是一样的意思,次第相生。那么“数”完了,生“随”,“随”完了就能生“止”,“止”完了生能“观”,从“止”而生“观”,从“观”而生“还”,“还”完了而还“净”了。第六是“净”了,这是次第相生的六妙门,你修什么禅定就有什么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这个就深了。第十个是证得佛果,“证相六妙门”,证的时候也有六妙门。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现在我随着《大乘大集十轮经》,来引证一下“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是你想入佛道的一个阶梯,一步一步走;要是你在欲界当中要想修定很困难,怎么办?就依这六种,可以成就你的定力。
第一个“修数”,就是数数,数十数;一呼一吸算一,一呼一吸算二,一呼一吸算三,就来回这么数。完了,第二是“证数”,证你所数这个数,这个数有两种,一个修,一个证。证了之后就转入了,转入到随里头去了;一证了之后,这数就止息了,没有数了,就是随。
“修数”,就是调和你的息,把很粗的调成很细的。我们慢慢这么调,但是你可别着急,数数的时候要慢,随它自然的出入息,不假作意,一作意,这定就很不容易生起,那是不假自然的。调和气息,要怎么样呢?不快不慢,不涩不滑,一定要修到这样,安详的,慢慢的,从一至十,这样数。
我们之所以能够摄心就是靠数,如果你能够摄心,就用念阿弥陀佛摄心,你念佛,念到随这个出入息转、转、转、转。息没有了,你还感觉佛号是随着你在转呢!这样你就定了。但是这个随,随着各人的修法,是你先知道这个数字,从一至十,摄这个心,不令它快也不令它慢,使那个心就摄住了,不能驰散;再想别的时候没有了。它要想想什么过去,要想想什么事,没有这个时间,它永远没有空隙给你,使你那个意念,纷想的杂念不会跑。
“证数”,怎么样要算证得呢?你觉察到这个心自然就随那十个数,再不会错乱了,自然应运就证得了。从一至十,你不要怎么作意,不要假用,不假什么力量来督促。
最初的时候你稍微不注意又跑了,又数错了。数到完全成熟了,一至十再不错乱了,任运了,能这样数,不假功力,渐渐的外缘都息掉了。心住息缘,缘息,缘这个气息的缘念,没有了。这缘念息了,这个时候你感觉着气息,若有若无,说没气,好像还有微细的;说有,已经没气了。没气了,到这个功力上头已经没气了,到了这个时候,思想已再不想数数,把这数字舍弃了,这个就叫“随”了。
第二种就是“修随”要“证随”。“修随”,就把那个数的方法,数数的方法舍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转;心不跑了,不须再数数了。数数是防这心,驰散心已经不驰散了,那就不要防备,随这个心念就随着出入息。但是这出入息很细很细的,气如游丝,像人要断气的时候那个样子。但是,你这个心已经完全没有外物了,随这个气息,这微细的气息随它的缘而运用,这叫“随”。“随”就是随着那个气息的缘,极微细的息,令他念住;乃至于到最后“证随”了,心已经净了,不乱了,就是随住了,心已经定了,不乱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时候你觉察到这气息,或者长,或者短,清清了了的。乃至于晓得这个气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个毛孔都好像在细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这叫“遍”。“遍”,遍身入出。所以你这个心的微细,任运相依,互相连系。他在出,不一定要这个鼻息来出,鼻息已经觉知不到了,随处都可以出息。这个时候,修行人舍“随”了,不再注意这个气息去了,它已经入定了,气息没有了,就“止”了。
“止”,怎么修法呢?一个是“修止”,一个是“证止”。“修止”的时候,那个缘虑的思想,虑是定。定是息定,你就止了,感觉到息。定,出入息都在,每个汗毛孔,每个出入息,这个所有的能够出入息的,这汗毛是通的,不然怎么会出汗,这汗毛孔里冒出来是通的。那气息有时候你这儿不出,他在那儿出,连这个也息了,一切缘虑都息了,定了,息已经止住了。止息住了,也不念数了,也不念随了,以净其心,使你修行。
“证止”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身,也不知道心,心身一如了,没有一样,入定了。但是这种定,还没入空,还是在有相之中,要把这个定转成到无相。证的时候,不见内外相,定的方法就是持心,任运不动,那么这个修行人,已经入了三昧了,心里头产生一种寂静快乐,但是没有慧,只是定。
我们讲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要是只定到这儿,不行的。他起慧照就观,观就是慧照,没有慧的方便,生死破不了。虽然定了,定了破不了生死,还得流转,这就没有修成,怎么办呢?还得假,要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今习定者皆属因缘”,这个定是从“数”、“随”这样修来的。修到这儿是因缘法,属于五蕴法,属于十八界法,这是和合而有的。观照就起念了,起念了,就起这么观照念。这个虚诳不实的,现在我定在这儿做什么?我现在不见不觉,也没有念了,也不起觉照了。我应当观照,应当照了,一起念,作是念已,不执着这个心;不执着我这个定,不享受那个快乐,起观分别,就是观。
止观,观照起来了,“修观”呢?于这个定中用慧心所分别,观察微细的出入息,观察他像空中的风一样。像佛所说的,我们的人身有三十六物,都是不实在的,虚幻不实的;这是修习析空观,不是体空观。体空观是当体即空了,这是分析他空的,分析空。心是无常的,剎那不住,也没有我,也没有人,乃至于身受心法,皆没有自性。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样,我这个定依着什么呢?我怎么定的呢?定何所依呢?是“修观”,是随时这么观察,在定中这样观察,这叫思惟修。观慧均等,我们经常讲止观双运,就是这个涵义。用这个来观息,觉这个息出入,全体身心的毛孔,一切诸毛孔都在出入息,这就要你自己开智能,心眼开明,自己观照这三十六物,清清楚楚。那时候你这个肉体,生起厌离心了,每个汗毛孔,就是那个虫子的,呼吸孔,观这个是诸虫户,内外不净,从里头到外头,没有一点干净的。
这个时候心里头就生出悲喜来了。悲自己的这个肉体;喜,欢喜自己也能进步了,破了“四颠倒”了。对身体不净,彻底认识到了,真正的不净,念恋身体的爱心才断了,这叫证。
究竟证得观照了,心里头就缘这个观的境界了,把那定的境界放弃了,这缘观的,还在定中。这不是走动的来观照,是你坐在那的时候,那定境转成观照了,这就是定慧双运。这个时候来观照,用分别的、分析的方法,认识到这是念在流动,念在流动并不真实,应当“舍观修还”。
讲“还”,就“舍观修转”,一个“修转”,一个“证转”。“修转”,就是观察的,我心里起一念,观照这一念从心生起的,心生才法生;这是我所分析的,这不是根本的本缘,不是法身的本体,要用反观来观这个心。观现在这个心,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渐渐的觉到了,这个心是从观生的,还是从非观心生的?如果是从非观心生起呢?谁又来观呢?
观那个心,究竟从那儿生起的?心生一念,那心又灭,这一念起一念灭,就观这个心的生灭,观这个心是从心灭生起的。就这样观,要是从心也生心,从灭也生心,也就是生起了两个心,就是生灭心。那只是一个,这个观也很费功夫,这总共有四句,生、灭、非生、非灭。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个“观”完了之后,那时候知道我这个心,本来不生,不生就没有,不生就不有,不有就是空,空了我还有什么观心呢?空了连能观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能观的心没有了,我又怎么能观境呢?我的心是对境的,心既然没有了,那么,境还有吗?境智双亡。
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忏悔要这样念,这样想,这样的忏罪最清净了,“心亡境寂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你有什么罪可忏吗?罪没有,
佛开示我们一种方便,叫出入息观。出入息观就是观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观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出入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习这个持来去念,来念就是入,出念就是呼,吸就是入,呼就是出。修这个来去念,就能够达到“随顺空忍”,“随顺无相忍”,“随顺无愿忍”,就可以证得三解脱门,换句话说,能够解脱。
怎么样念?怎么样观察入息出息呢?有六种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这两个吸呼之间是一个数,你要这样数,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又数,又是一呼一吸,再数一呼一吸,数到十数,数十个。数完了,再从头,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完了,再数,数完了再数。
这是习定,你们试试看。你数数就错乱了,本来是入息出息,本来是数出息的,你却数到入息上,本来是数入息的,你却数到出息了;你怎么选择都可以,数出息也可以,反正一出一入算一个,十个出入息,就是十个,就是数这么十个数,你要静下来数,要专注,试试看,必须得定,全力贯注。
我们都说念佛专注一境,念念妄想就起来了。你数出入息,是要你把你的心吸住,略为一错,又错了。那十个数字,你现在数数总是数不成的,就是随这个呼吸,随这出入息来数。深入到一定的时候了,能够不数了,感觉数数太粗了。
初步用功的时候,数数的感觉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随着那个出入息,念头不走了,专注一境了。念头不走,连这个随念的随,这个念也没有了;念没有了,就止,止就是定。
定的时候,出入息极细微了,你不能见到。这个观不同了,这个观就是思惟,觉照,照了的时候,就把出入息的念头转了,转成清净的,没有了。
在你修定的时候,有种种的现象,定会发慧,会发光明。定一发光明,你对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一切的脉转经绕、蚤生发长,你都能知道。连头发一长,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观就是这样子观,你不要作意去观,自然就观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观这五不净业,你心里会生起厌离,观你的身体会生不净,观外边的境界也生不净。转就是还净,这个净是什么呢?空义。清净了,观清净了。这个我们先大概的说一说,之后再说说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智者大师不叫“转”,他叫“还”,也是观出入息。
〈六妙门〉是根据各部经论而作的,各个经都有这个方法。不过其它的经,没有这么明显,《大集十轮经》就说的非常明显。
先说“数”。“数”,大家看经文,有两种的作意,数这个数的时候,能造两种作意。“能依伏诸寻伺”,我们思念的念头,是经常的寻求,伺是伺求,就找些妄念。
我们用什么可以止住这个妄念?就取这个出入息相。入息,就是呼,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吸入的时候,看它的相,注意它,当你注意的时候很粗,你刚坐下来出入息很粗,你可以感觉到,也能看到这样出气。这出入息的相,观观观观的,他就细微了,出入息相,就能舍掉了。随顺这个出入息而渐渐能舍了,舍什么呢?舍了那个寻伺,不去再找,不去再寻伺。伏这个是离,能离开了。
“善取入出息相”,所谓善取者,就是没有取,善取就没有取舍了。这个时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细微了,要是到了细微的地方,第一个是能够舍;第二个是能够善取入出入息相。入出入息相就随着出入息,自己就运动去了,就是随你的意念,也是专注一境了,心绝对不散乱。
数息观。四教、五教都讲数息观;数这个呼吸,就叫数息,息就是出入息。总的说来,这六种都叫数息观。止,把这个出入息的相灭了,没有了,他能够灭除这个示现的出入息相,灭除了,就定了,能住胜三摩地,很殊胜了。他一住到定中了,非常的愉快,离开生灭相。定的名字叫离生喜乐地,离开了生灭,心里感到非常的欢喜。你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以觉到出入息灭,没有出入息了。
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到的。当你修的时候,一般根机、善根好的人,差不多一百天就能够渐渐的入定,入定数息灭。那时候自己能观的境,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心跟境只有一个;这个观照了,那观照了,看着经文,这时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没有别异了。“转”,就进一步了,这个“转”就是“还”的意思。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能方便舍诸取蕴”,“五取蕴”,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取这“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分别外头一切的色相,这叫“五取蕴”。在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方便善巧的舍掉五蕴;舍掉,不是究竟舍,究竟舍了,就像观自在菩萨似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渐渐达到空义。
这时候能成圣,趣入圣地,得成就了。这个成就还未断烦恼,只是降伏了,等到净的时候就能够断烦恼了,把结使都断尽了。到了断见惑的时候,他就证了初果了,渐渐才断思惑。断几品就证几品,那思惑都断尽了,就是阿罗汉果了。再断烦恼习气,随你所修的功用,这就叫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的观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以下讲讲观五取蕴。出入息是依着什么呢?依着“色取蕴”,色身就是色相,“色取蕴”。这个如是的出入息,他造作出入息,来回出入息,就是造作的。造作什么呢?你有出入息才能够呼吸,呼吸才支持你的身。这个出入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你就感觉到、领受到,如果气只出去,不进来,你就不舒服了。你就感觉到那个受纳,而受者是领纳为义,就属于受蕴了。
而出入息的来回出入,你取他的相,出息的相、入息的相,观照着出入息的相,这属于想。“想取蕴”,能够了达识别入出息造作的形相,了达识别,这就是“识取蕴”。
色、受、想、行、识,这“五取蕴”,那么就修行这个“数、随、止、观、转、净”使你入定,可以止住身口意的三业,随着这个观力能够达到目的。达到什么目的呢?入定了,一步一步的深入无明爱取,一步一步的修行,渐渐就能圆满了。
数息观在这部经当中说的很简略,在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里头,就分成很多科。〈六妙门〉有六种,我们在这里只讲其中的一种,因为〈六妙门〉是习定的一个根本;不论声闻独觉菩萨,这是必经之路。在修道的时候“定要经过的,释迦牟尼佛也如是。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释迦牟尼佛最初实行般若观,就依着这六种,“数、随、止、观、还、净”,一切的行门,都由这个开发的。降魔、成道,佛就给我们示现那么一个规矩,这个修好了,叫什么呢?“色寂三昧”、“心寂三昧”,一切色全寂静了,得定了,心也就止息了。这时候到了“一心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
之前我随着经文讲,我念的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数息观,并不是说不要数。数的涵义,就是一出一吸,我是出息分做两个;出息或者“阿”,入息或者“弥”,再出息,“陀”,再入息,“佛”。就这样转、转、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那么随着出入息转。
我是用这个来修定的,后来我又改成念“地藏王菩萨”,也是这样。我没有用数,并不是用数数,数一至十。各人的修行方法不同,可以随你自己的选择,“数”、“随”、“止”都是这种涵义,也是这六种。
这六种就是数法,数就是数数的方法。〈六妙门〉一共有十个,数息观是〈六妙门〉的第二个,叫“次第相生六妙门”。我把这个名词念给大家听一听。
第一是“历别对住诸禅六妙门”,一切的禅定不离开六妙门。
第二种就是“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就是“净、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叫“还”,“还”、“转”是一样的意思,次第相生。那么“数”完了,生“随”,“随”完了就能生“止”,“止”完了生能“观”,从“止”而生“观”,从“观”而生“还”,“还”完了而还“净”了。第六是“净”了,这是次第相生的六妙门,你修什么禅定就有什么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这个就深了。第十个是证得佛果,“证相六妙门”,证的时候也有六妙门。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现在我随着《大乘大集十轮经》,来引证一下“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是你想入佛道的一个阶梯,一步一步走;要是你在欲界当中要想修定很困难,怎么办?就依这六种,可以成就你的定力。
第一个“修数”,就是数数,数十数;一呼一吸算一,一呼一吸算二,一呼一吸算三,就来回这么数。完了,第二是“证数”,证你所数这个数,这个数有两种,一个修,一个证。证了之后就转入了,转入到随里头去了;一证了之后,这数就止息了,没有数了,就是随。
“修数”,就是调和你的息,把很粗的调成很细的。我们慢慢这么调,但是你可别着急,数数的时候要慢,随它自然的出入息,不假作意,一作意,这定就很不容易生起,那是不假自然的。调和气息,要怎么样呢?不快不慢,不涩不滑,一定要修到这样,安详的,慢慢的,从一至十,这样数。
我们之所以能够摄心就是靠数,如果你能够摄心,就用念阿弥陀佛摄心,你念佛,念到随这个出入息转、转、转、转。息没有了,你还感觉佛号是随着你在转呢!这样你就定了。但是这个随,随着各人的修法,是你先知道这个数字,从一至十,摄这个心,不令它快也不令它慢,使那个心就摄住了,不能驰散;再想别的时候没有了。它要想想什么过去,要想想什么事,没有这个时间,它永远没有空隙给你,使你那个意念,纷想的杂念不会跑。
“证数”,怎么样要算证得呢?你觉察到这个心自然就随那十个数,再不会错乱了,自然应运就证得了。从一至十,你不要怎么作意,不要假用,不假什么力量来督促。
最初的时候你稍微不注意又跑了,又数错了。数到完全成熟了,一至十再不错乱了,任运了,能这样数,不假功力,渐渐的外缘都息掉了。心住息缘,缘息,缘这个气息的缘念,没有了。这缘念息了,这个时候你感觉着气息,若有若无,说没气,好像还有微细的;说有,已经没气了。没气了,到这个功力上头已经没气了,到了这个时候,思想已再不想数数,把这数字舍弃了,这个就叫“随”了。
第二种就是“修随”要“证随”。“修随”,就把那个数的方法,数数的方法舍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转;心不跑了,不须再数数了。数数是防这心,驰散心已经不驰散了,那就不要防备,随这个心念就随着出入息。但是这出入息很细很细的,气如游丝,像人要断气的时候那个样子。但是,你这个心已经完全没有外物了,随这个气息,这微细的气息随它的缘而运用,这叫“随”。“随”就是随着那个气息的缘,极微细的息,令他念住;乃至于到最后“证随”了,心已经净了,不乱了,就是随住了,心已经定了,不乱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时候你觉察到这气息,或者长,或者短,清清了了的。乃至于晓得这个气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个毛孔都好像在细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这叫“遍”。“遍”,遍身入出。所以你这个心的微细,任运相依,互相连系。他在出,不一定要这个鼻息来出,鼻息已经觉知不到了,随处都可以出息。这个时候,修行人舍“随”了,不再注意这个气息去了,它已经入定了,气息没有了,就“止”了。
“止”,怎么修法呢?一个是“修止”,一个是“证止”。“修止”的时候,那个缘虑的思想,虑是定。定是息定,你就止了,感觉到息。定,出入息都在,每个汗毛孔,每个出入息,这个所有的能够出入息的,这汗毛是通的,不然怎么会出汗,这汗毛孔里冒出来是通的。那气息有时候你这儿不出,他在那儿出,连这个也息了,一切缘虑都息了,定了,息已经止住了。止息住了,也不念数了,也不念随了,以净其心,使你修行。
“证止”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身,也不知道心,心身一如了,没有一样,入定了。但是这种定,还没入空,还是在有相之中,要把这个定转成到无相。证的时候,不见内外相,定的方法就是持心,任运不动,那么这个修行人,已经入了三昧了,心里头产生一种寂静快乐,但是没有慧,只是定。
我们讲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要是只定到这儿,不行的。他起慧照就观,观就是慧照,没有慧的方便,生死破不了。虽然定了,定了破不了生死,还得流转,这就没有修成,怎么办呢?还得假,要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今习定者皆属因缘”,这个定是从“数”、“随”这样修来的。修到这儿是因缘法,属于五蕴法,属于十八界法,这是和合而有的。观照就起念了,起念了,就起这么观照念。这个虚诳不实的,现在我定在这儿做什么?我现在不见不觉,也没有念了,也不起觉照了。我应当观照,应当照了,一起念,作是念已,不执着这个心;不执着我这个定,不享受那个快乐,起观分别,就是观。
止观,观照起来了,“修观”呢?于这个定中用慧心所分别,观察微细的出入息,观察他像空中的风一样。像佛所说的,我们的人身有三十六物,都是不实在的,虚幻不实的;这是修习析空观,不是体空观。体空观是当体即空了,这是分析他空的,分析空。心是无常的,剎那不住,也没有我,也没有人,乃至于身受心法,皆没有自性。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样,我这个定依着什么呢?我怎么定的呢?定何所依呢?是“修观”,是随时这么观察,在定中这样观察,这叫思惟修。观慧均等,我们经常讲止观双运,就是这个涵义。用这个来观息,觉这个息出入,全体身心的毛孔,一切诸毛孔都在出入息,这就要你自己开智能,心眼开明,自己观照这三十六物,清清楚楚。那时候你这个肉体,生起厌离心了,每个汗毛孔,就是那个虫子的,呼吸孔,观这个是诸虫户,内外不净,从里头到外头,没有一点干净的。
这个时候心里头就生出悲喜来了。悲自己的这个肉体;喜,欢喜自己也能进步了,破了“四颠倒”了。对身体不净,彻底认识到了,真正的不净,念恋身体的爱心才断了,这叫证。
究竟证得观照了,心里头就缘这个观的境界了,把那定的境界放弃了,这缘观的,还在定中。这不是走动的来观照,是你坐在那的时候,那定境转成观照了,这就是定慧双运。这个时候来观照,用分别的、分析的方法,认识到这是念在流动,念在流动并不真实,应当“舍观修还”。
讲“还”,就“舍观修转”,一个“修转”,一个“证转”。“修转”,就是观察的,我心里起一念,观照这一念从心生起的,心生才法生;这是我所分析的,这不是根本的本缘,不是法身的本体,要用反观来观这个心。观现在这个心,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渐渐的觉到了,这个心是从观生的,还是从非观心生的?如果是从非观心生起呢?谁又来观呢?
观那个心,究竟从那儿生起的?心生一念,那心又灭,这一念起一念灭,就观这个心的生灭,观这个心是从心灭生起的。就这样观,要是从心也生心,从灭也生心,也就是生起了两个心,就是生灭心。那只是一个,这个观也很费功夫,这总共有四句,生、灭、非生、非灭。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个“观”完了之后,那时候知道我这个心,本来不生,不生就没有,不生就不有,不有就是空,空了我还有什么观心呢?空了连能观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能观的心没有了,我又怎么能观境呢?我的心是对境的,心既然没有了,那么,境还有吗?境智双亡。
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忏悔要这样念,这样想,这样的忏罪最清净了,“心亡境寂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你有什么罪可忏吗?罪没有,是这样的观想,空观修成了,才没有。所以我们说是受苦受难,或者身心受痛苦,忧愁烦恼,那是你的妄念。如果你能坐下来,静观的时候,感觉很苦,把这苦拿出来,我是因为那样事情才苦,这个事情是真的吗?是实有的吗?你一观,没有了,都没有了。
例如两夫妇吵架要离婚,当时感觉很苦,一观,他不是我,我不是他,我连自己都找不到,还说他!他跟我是什么关系?这么一空了,什么苦恼都没有了,这是因缘。因缘所生的法是假合的,假合的没有真实的;既然是不真实的,我生起什么烦恼?苦就是烦恼,这样你的烦恼就断了,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心亡境智两空了,这就转,是为转者,就这样转了。要是离开境,离开智,也就是离开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没有境智;你要是观久了,境也没有了,智也没有了,不假功力,心慧开发。你自己产生大智能,这个智能是照了,这要“修净”了,修净了,又要“证净”,证净就清净了。
“修净”的时候,你知道一切诸色本来清净的,身心本来清净的,一切诸法本来没有染污的,其性本清净故;一切妄想分别,你不分别了,净非净,染非染,染净不存都是境。外境都空了,妄想就是垢,妄想没有了,那垢染也没有了。就是从息分别的时候开始,那个时候是垢,到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都空了,空了是真正清净了,这样修。
这只是〈六妙门〉当中的次第,既然次第相生就有因有缘,彼此相生的。但是这只是〈小止观·六妙门〉的部份内容,要是想真正修观、研究止观,还得修〈摩诃止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华严经》讲的止观,很玄妙的,很不容易进入;一开始就修“真空绝相观”,一切相都不存在,心内相、心外相,一切诸佛的色相,一切诸法一切的法宝,凡有形相都是虚妄,真空绝相。
这个真空绝相修成了,再产生“理事无碍观”;理遍于事,事就是理。理遍到事上,事就是理,理事无碍的,理无碍事也无碍。所以在一微尘里头能转**轮,就是这个涵义;那一微尘就是理,一切事都融在理,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无碍。
再进一步就是“事事无碍观”,不用理遍事,而事的本身,事事都无碍,那就到了华藏境界。
那种观,我们是修不成的,因为我们的心力不够,我们连叩头观想,都观不成。如果我们一叩头,你想“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的我所礼的佛没有,他的性、他的体是空的,是寂静的。就像我们讲那个“心寂”,我们连“心寂三昧”都还没有证得;“色寂三昧”更不可得了。“色寂”完了,是达到“心寂”,完了,达到“一心三昧”,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不是一句话;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七天当中可以一心不乱,七十天、一百天,你也可以一心不乱了。
依着这个修,是从出入息观的,如果你不观出入息,你就观“阿弥陀佛”四个字来转你的心,也不求什么还净,求能止住就行了。
一天当中,要是连在梦中,你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作意念的,而是自然的运转念,你死了还不生极乐世界吗?肯定的生。因为你的心已经跟极乐世界合了,已经跟阿弥陀佛,身土不二。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身土不二,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你这样观想久了,你跟佛合了。
我念念的是阿弥陀佛,我就变成了阿弥陀佛,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这个深入一点。不过,大家听这类语言,听久了,就能够入了。开口骂人听脏话,熟悉得很,因为无量劫来根器很深,一来就现相,他就熟了。但你听这个,不晓得好多劫没有闻到,你听到这些话,还是不能进入的;你要从浅处说,别说多了,要一步一步入。
为什么修行的时候,要有善友,或者善知识?当你走错了,他马上给你拨过来。你不要想太多,数数就好了,就数十个数,你想这个很简单,你数数看,很不简单。十个,你还不错,等到二十、三十,你早错乱了,散乱早攒进来了。十个数数不成,等你把这个数数观修好了,才再进一步说随。
这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如果这个数字没有数好,你天天这样修。像你不能专修,一天抽一个小时,或者抽半个小时,最初修的时候,不要坐太久了,不要贪多,这也是贪。你贪多了,做不到。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为什么呢?你说:“我一定要坐三个钟头!”你有时间吗?你刚开始坐的时候。最初先坐十分钟,或者一刻钟;感觉不舒适,念头一错了,要起来不坐了,有时间了,你再坐一个十分钟,到渐渐入了,你就多坐。增加个一刻钟,增加二十分钟,增加半个小时,逐渐的增加,不要一下子,一定要坐一个钟头。还要来个双盘膝,表示精进,腿子一痛也定不下去了,别人一叫你,你一起来慌慌张张想办事,就把脚弄坏了。有很多人他的脚麻木了,入一喊他有紧急事,他就站起来,当时是不痛。过了,脚也不灵活了,走不成了,我就看过很多这种情形。
我们有个道友,要快过年了,他想要闭关,我说:“你别闭关了。你的事务很多,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说吧!”他不信,还是要闭关,一下子就把腿摔断了。他是在夜间,屋子没有灯,他舍不得开,又怕浪费公家的钱,舍不得开电灯。那地下非常滑,年龄又大,他想上洗手间,一走啪摔倒在那儿,起不来了,腿也不能走了,又没有人来,就倒在地下。
过年前后,北京零下好多度,就那么冻着,等天亮了,他的弟子来了,才看见他的老师父倒在地下。问他发生有什么事?都摔了,就抬去医院治疗,有些事是不能勉强的。
精进是好的,下决心是好的,但是你要先衡量一下环境,看看自己的力量,要渐进的。顿入,我们是不可能的,修行的时候不要贪多,像我们好多道友也练习盘双腿,那是自然的,能盘上就不错,那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你盘上了,坐不了很久,腿又很痛,只要能坐就行了。
要注重在你的心上,别注重形式。我们很多道友注重形式,看别人也看形式,看他的威仪好不好,坐得端正不端正;说你打坐,先问他会不会跏趺坐。你问他会不会修心好了,跏趺坐有什么用呢?跏趺坐,你只能坐得住,就行了,不要求坐的形相,要求实用。
学一部经要实用,别在形相上讲,我听了什么经,听什么经又有什么用?那部经说什么?说断十恶、行十善,你断了吗?一天当中你检查检查,得要求实际,先审思,审思。我们要求达到什么,要先考虑到中间的障碍,跟我的事实能不能达到?不能达到,我的标准定低一点,别定太高,你不是想修行?想逐步深入、想了生死吗?随你沾边,生死已经开始了,不必急,也不要贪多;打坐也好,闻经也好,干什么也好,持圣号是最好的。我们要先把现实的生活灾难免了,之后才说到修行.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证法师讲述有人问我念佛要怎么念,我念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夫,但是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作参考。念佛的时候,全身要放轻松,每一个关节都要放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我等到临终时再念佛就好了,何必平常时时要念呢?您想想看,为什么我们平常时时要念?比如一个小孩,从小不写习题,爸爸妈妈、老师说的话也不爱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2
放生能够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时都能快速的解决和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化解一切的灾劫和苦难,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顺心如意,而且通过放生和念佛还能够在我们净化心灵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念佛的功德感应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只有对佛菩萨充满恭敬,我们持诵佛法才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我们多多的读诵佛法也是有很多的感应的,下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广钦老和尚常常的教导道证法师讲述:一代大德上广下钦老和尚,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他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前两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老和尚九十二岁那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5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这只猫为报恩在寺庙跪拜4年,吃斋念佛不杀生。▼猫咪作为新一代的萌宠,以它呆萌的外表俘虏了很多人类的心。主人都会为它们准备小鱼干,罐头,天天大鱼大肉享受着,然而今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11
双溪寺的三坛大戒已近尾声,传戒过程顺利如仪,求戒的戒子们都很欢喜。这天得戒和尚印海定律师对戒子们开示:“诸位戒子,此次传戒法会即将圆满,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
因果轮回时间:2024-10-11
念佛精进 西方莲开 (刘宋 悟性尼)南北朝刘宋时,比丘尼悟性,住庐山,笃志念佛,求生西方。一天忽然听见空中有音乐声,对旁边的人说:"我已得中品往生了,并且亲见同志中念佛精进
释门法戒录时间:2024-10-09
听一位师兄讲她妈妈,学都没有上,但是会背诵早晚课。背诵《阿弥陀经》,一字不漏。然后讲起她妈妈,很像小孩子一样,常常需要她哄一哄,赞美几句,她妈妈念佛就更起劲。人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05
有一天,我向金山活佛笑说:“佛教的法门很多,为什么只老实教人念‘阿弥陀佛’?何以不开示别的法门?”他答的话真有趣:“现在世界上的人,他们的心眼多,说多了它会漏掉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圣号,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断,这个就难了。念一千圣号很容易,那你一个小时都不到,但是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禅是修开悟的,听经也修开悟,为什么?你听这个经文,字字句句都是自性,都是真心,真心流出来的言语文字,它跟世间法不一样。听多了,听的时候不要去想它,只一味的去听、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4
念佛精要张尚德一、念佛即是信佛、依佛、归到佛。二、念佛必须坚信佛。释迦牟尼佛说:小草、微尘中都有亿万佛,所以念的虽然是阿弥陀佛,实际上是与一切佛合而为一的,这称作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黄念祖:念佛关键在于不忘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忠臣孝子念佛一声,声音直达三界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
孝顺父母时间:2024-09-16
诚心诚意的念,就有感应。念佛不是口念,「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最重要的是要学佛的行宜。佛的行宜要怎么学?一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行宜,我们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1
1 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修念佛法门,不必破无明烦恼(妄想),不必断见思烦恼(执着),这一句佛号能降伏烦恼,能把烦恼压住,就能带业往生。2 带业往生是佛说的,但是佛在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0
高僧念佛的感应也是有很多的,其实只要是认真念诵佛法都是可以获得感应的。当然我们念诵佛法并不只是为了感应,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高僧
佛经感应时间:2024-09-10
其实念佛是非常好的,自己在家中念诵佛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多多的念诵佛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而且我们平时多多的念诵是可以获得感应的。现在就有很多的老人在
佛经感应时间:2024-09-02
应该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这很有道理。说一句话是废话,念一声佛你在累积功德。真正明白的人、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1
第二个问题:「既然说只要时时一心执持阿弥陀佛佛号,就能往生净土,又为何要受戒和修十善?」答:如果你果然一心执持名号,你可以不要修十善。为什么?你十善圆满了。你也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0
梦参老和尚:念佛的障碍(下)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担,自己念了,阿弥陀佛佛性,就是我自己的佛性。要自己念念地把自己的佛性,念得能定下来,巩固了;定就发生慧。这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8-30
我们都知道一个学佛人应具备“正知见”。而当今社会各种外道中也有其境界和一定的善相,但这些都不是正知正见,不能使人得到究竟解脱的利益,甚至易引人误入岐途。既使真正
佛答时间:2024-08-18
问:师父,请问一下用计数器念佛与念珠念佛的功德有区别吗?慧广法师:这就好比生活中用碗碟吃饭和快餐盒吃饭,不同的情况下,用的器皿不同,但吃饱饭填饱肚子的目的和感觉
佛答时间:2024-08-18
印光法师文钞熟读文钞,笃修净业世之有钱者尚不肯愍念灾黎可谓痴人徒守钱财以供子孙之浪费是所谓弃功德而收罪过为明眼人所怜愍者复(袁孝谷,曹崧乔)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仁慧草堂时间:2024-08-18
根据1937年弘化社重订版《日诵经咒简要科仪》整理并注音。句读、注音及诵经音频仅供参考。特此说明。资料汇总|资源分享及使用教程数据更新|仁慧草堂全套资料更新包资料分
仁慧草堂时间:2024-08-18
『劫』是(梵语kalpa)『劫簸』的简称,有大中小之别,华译为时分或大时,谓用通常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极长时间』也。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5
蚂蚁搬家,父亲也开始念佛了作者:果慧自从生病以后,母亲念佛念得很精进。有一次听她说,父亲问她:“你最近怎么不爱说话了?”母亲说:“我只想求往生。”父亲有些伤感地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09
摔落坑沟念佛遇救上面是陈非林居士的太太念佛得到感应的事实,现在再说一则,陈非林侄儿的感应,陈侄起初亦是不信佛,并且极力反对叔叔虔诚信佛,可是陈居士的慈悲,见面就是劝他
念佛感应见闻记时间:2024-08-08
病人念佛的感应也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多多的念诵佛法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烦恼的,而且很多人念诵佛法都获得了无量的功德利益,我们平时多多的念诵肯定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08
1 《无量寿经》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道理很深。日常生活当中,喜欢批评人、随意批评人,殊不知这是最大的过失,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一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5
1 念佛要怎样念?每天念多少?对于那些初发心和工作繁忙的同学,我教他十念法——尽一口气念十句,一口气叫一念,十口气,一天念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钟。2 念十句阿弥陀佛,一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4
冤魂追缠念佛退烧再说在十年前,雾峰布教所一位老师姊,她住在雾峰乡中正路,午已七十多岁,人家都叫她阿枝嫂,是一位最忠实虔诚念佛的三宝弟子。有一天,这位老师姊对我说:他的
念佛感应见闻记时间:2024-07-28
1 念佛人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他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现身来接引他。佛为什么来接引他?这是佛的本愿,他所发的四十八愿里头有这一愿,十方世界有真信发愿求生净土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6
1 佛在《法鼓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身体虚弱,这一句佛号都念不出来,这个不要紧,只要他心里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心里真的想往生,真想亲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5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这一段经文很重要。临命终的人,我们见过不少,在病重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25
1、“有为法”是六道众生,小乘圣者所见的;“无为法”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所见的,“有为”、“无为”都不见了。所以佛告诉我们,心不能住世间法,也不能住出世间法。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4
成刚法师答: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问: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师父:佛在阿弥陀经里,首先说极乐世界但有诸乐,没有众苦,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正报,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3
1 我们晓得,学佛是大福报,而念佛往生是大福里面的大福,为什么?弥陀是世出世间第一福田,只有上智、利智才肯干。这话不是我说的,印光老法师讲的。有上等的智慧、猛利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3
1 佛在经上劝导我们,人要行善、人要积善,死的时候就没有恶念。善心善行能够提高自己的层次,可是一定要知道,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善念感三善道,恶念感三恶道,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