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如短期内多宗空难事件,然后相继是台湾高雄大爆炸、江苏昆山大爆炸、伊波拉疫病迅速蔓延,情况日渐恶化,还有云南鲁旬地震,死伤严重等等;全球人类已进入了恐惧、忧虑的状态──以佛教来说,灾难与变迁是五浊恶世的必然现象,而各种灾变的突然来临,唤起了人们不得不对人生价值与意义作深刻的省思。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佛教里有所谓「大三灾」与「小三灾」。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大三灾,发生于坏中劫之末。小三灾则发生于每个小劫人寿减少之时。小三灾是刀兵、瘟疫、饥馑。刀兵灾起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大三灾是火灾、水灾、风灾。这是大星系的毁灭;不仅是地球,而是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的毁灭。以六十四个大劫为一周期。这是佛教的自然宇宙观。
所以有人说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共业所感,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尽然的。佛教所讲的业报,其实是受「五大法则」所影响:物理法则、基因法则、自然法则、行为法则、心力法则。显然,像云南鲁甸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主因是来自地球自身变化的「自然法则」。
据近年的科学研究指出,自从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便按自身的规律运行,经历了27亿年的长期演变,地球表面的水域才开始适宜较高等的生物生长。地球经历的重大劫难至少有5次之多。
地球这种变化无常的「自然法则」强烈冲击着各种生物的命运,其与「物理法则」和「基因法则」一样,难以为人类所驾驭。但以佛法来说,人类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改变「行为法则」;藉由心念的训练来转化「心力法则」,有时会有延迟天灾发生之效,从而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因此,业报或业力不是宿命的代名词,而是教导人们通过遵循自然规律,调整身心行为,来掌握命运。
一日,佛陀问弟子:「我们的生命有多长时间?」弟子甲抢先回答道:「在数日间。」佛陀不满意地摇摇头说:「你还不懂这个道理。」
接着弟子乙又说了:「在饭食间。」佛陀还是摇头:「你也不明白。」
最后,佛陀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弟子丙举手、若有所悟地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微笑了。说道:「你说对了,人命在呼吸之间。」
理论上,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绝大多数人无法领悟生命变化无常的本质,总以为来日方长,时间可以随意浪费。因此不懂得珍惜生命,更无法体验生命真正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我们人的一生不过数十寒暑,可谓极其短暂与有限。可是正如一句谚语所说: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
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有一次,佛陀在对弟子开示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人,对四个擅长射箭的人说:『当你们四位同时向东、南、西北方射箭时,我能够在你们的箭还没有落地之前,全部将它接住。』虽然我不相信有这样能力的一个人,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能够做到的话,这个人一定是反应灵敏、速度极快的人,你们说是吗?」
「是的,佛陀!那人一定有很惊人的速度,因为如果能够接住一个弓箭手向一方射出的箭,使它不落地,这已经需要很快的速度了,何况是能同时接住四方射出的箭,那一定是位神速无比的能手了!」
「你们说得很好!但是世界上还有比接箭更为迅速的东西呢!」
佛陀看着弟子们屏气凝神,一脸惊讶的表情,继续说下去:「日月在天上运行的速度,比接箭还要快;而人的寿命轮转比日月运行的速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陀说到这里,弟子们终于领会了佛陀的语意。于是一位弟子率先举手发言:「佛陀!您刚才的一番譬喻,目的就是告诉我们『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教我们要精进修行,不可放逸。我们已经从您的教示中,深切的体会到无常迅速的可怕,我们会谨遵您的教诲,依教奉行。」
佛说人命在呼吸之间,无常变异,何其迅速!可是一般人未到死难临头的时刻是不会醒觉的,人们所看到的世间万物是如此的真实,又怎想到这一切会骤然粉碎、破灭,乃至消失?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中又再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生第一要觉悟的就是「无常」。什么是「世间」?所谓世间,其实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我们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必须要对世间有正确的认识。世间,不但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面,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老、病、死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由于我们对世间的无常没有真实的认识,因而引发对世间万象的错误理解,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着,但试问谁又能战胜无常呢?《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亦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时刻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我们的身体、心理时刻都在变化、活动,而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迁流、运转,「沧海桑田,桑田沧海」,这一切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就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那么,国土自然也就是危脆的了。什么是危脆?国土不安就是「危」,不实就是「脆」。近年来各地相继发生的大灾难,无疑启发了我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认识,如国内、台湾、日本等地多次大地震,每一次所带来的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这样危脆的国土,又怎可以长住久安?
所以佛教教我们对灾难要有所觉悟、有所觉醒,若能体会无常刹那生灭的、不实的本质,就能珍惜生命、珍惜存在的每一个当下,如此生命才能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生与死之间距离有多远?
人的欲望其实是渺小而又可怜的,当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时候,一向所仰靠的金钱、权力、地位等,往往变得毫无力量──「能让我没有痛苦地活着就很知足了……。」然而,即使是这样小小的心愿,要向谁祈求?谁能给我们帮助?以下两个极为感人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只能再活几个月
一九七六年,有位中年美国妇女在纽约拜见一位仁波切。她对佛教原本并不热衷,却听说有一位大师到了纽约。那时候,她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什么事情都想尝试,甚至去看一位西藏的上师。
她走入房间,坐在仁波切的面前。因为自己的病况,加上见到仁波切,她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脱口而出:「我的医生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仁波切温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来,然后安静地说:「你看,我们大家都正在死啊!死只是迟早的问题,有些人死得比别人早一些罢了。」他以这几句话,帮助她了解凡是人都会死,也了解并不是只有她会死,因而缓解了她的焦虑。
然后,他谈到了死亡的过程和对于死亡的接受,也谈到死亡里存有解脱的希望。最后,他教她治疗的修行法门,她就虔诚奉持不渝。
她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而获得了痊愈。
我们听过许多类似的例子,有些人被诊断到了绝症的末期,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但当他们静心潜修,真正面对自己和死亡的事实时,却竟然治愈了。
这告诉我们什么?接受死亡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并发现生死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此一来,就很可能产生戏剧化的治疗作用。
(二)第三个电话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恐怖份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五十六层。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在这生死关头,他拿起了手机。
爱德华迅速按下第一个电话──周围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于是改变主意按下第二个电话。可还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了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又改拨了第三个电话……
爱德华的助手罗讷德和私人律师迈克收到过他临终前的手机信号,可遗憾的是,两人都没听到爱德华的声音。他俩查了一下,发现爱德华遇难前曾拨出三个电话。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他俩推断,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银行或遗产归属权有关。但爱德华无儿无女,又在五年前结束了失败的婚姻,如今只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住在旧金山。
当晚,迈克律师抵达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痛欲绝的母亲。她流着泪说:「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
迈克严肃地说:「请原谅,夫人,我想我有权知道电话的内容,这关系到您儿子遗产的归属权问题,他生前没有立下遗嘱。」
可母亲摇摇头,说:「爱德华的遗言对你毫无用处,先生。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间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不久,美国一家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九一一」灾难中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也是爱德华对他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妈妈,我爱你!
结语
所以,我常常说,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有缘的人、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剎那。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地球46亿年的寿命中,人类在地球生存的时间仅占300万年;而在这300万年中,地球提供给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至今仅约一万年时间;在这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天灾难测,人祸不断。即使人们有幸躲过天灾人祸,寿命也不过百年,短暂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佛教里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轮回路险,生死事大,我们若不觉醒,警剔无常,早作准备,储备资粮,生命将来到底要往哪里去?今天既然明白了,就应该善用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认真活在每一个当下,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文--藏密难信能信有明显节奏的事情,渐次发展,最后一出结局出现时,人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没人会感意外。人从出生而成长,从青年迈入盛年,由中年渐次进入衰老,然后老死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当有灾难将要发生时,会有凶兆表现在日、月、星这三种之上作者:佚名 在中国每逢朝代变更,都有不祥预兆出现太上老君说:回心趋善,善虽未为,而善神随之;回心向恶,恶虽未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香道茶道花道都为生活的艺术,从贵族拓展到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生机勃勃。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佛教有很多误解。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今属桐乡县)人。丰子恺多才多艺,既是著名的画家、木刻家,又是颇有成就的散文家,并擅长书法,精通音乐。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邪YIN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健康,寿命,面貌、事业、名声、家庭、财富等等。 一、健康: 中医认为肾上通于脑,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说:“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0-26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因果相续与无常矛盾吗?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2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6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弘扬律学传统 教化参悟人生荆三隆佛律,汉语意为“灭”或“调伏”,又释为“量”,所谓量罪之大小,轻重,分别犯与不犯。因此对之于律,分别有四名:灭:调伏:解脱:戒。从佛教教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9
关于弥勒菩萨与弥勒净土的倡行,已渐受关注,大抵来自太虚大师执议人生佛教有关,尤其在弥勒菩萨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忆念中,现在兜率陀天内院为补处菩萨,为本师释迦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佛法在世间(三则)刘先和一、善良与慈悲我长久以来总是认为,善良就是慈悲,慈悲就等于善良。从对妻子的观察中我才得知,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妻子心地很善良,极富有同情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我们在讲经之前,先拜佛、拜老师,感恩!不是佛出现在世间,哪来的经典?饮水思源,展开经卷不要忘记释迦牟尼佛。这是报恩,叫反本报始,始是什么?开始的这个老师。现在一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6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无常无法抗拒,但它并不可怕世上的一切,究其根本,都会变成记忆,记忆跟幻觉没有两样,所以说,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幻觉。你快乐时,世界在变化着,你本身也在变化着;你痛苦时,这变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8
早年章嘉大师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到底是 先看破后放下,还是先放下后看破?众生根性不一定,所以从哪个先下手没有定法,完全看个人根性。大概是烦恼障重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2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四不」原则健全我们的人生星云大师我这一生周游世界,云水行脚,到过不少地方,但在今天来到这“第一城”,感到特别荣幸。我虽然还没有仔细参观,就已经感到这第一城的宏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9
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恼,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6
为什么清末民初 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它跟先秦的原始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宋明理学用心性的,佛家禅宗、华严的大道理来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6
百漏世间佛法说我们的世间为有漏世间,有缺漏、不完美是世间实相。人生有一点缺陷,可以激发我们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不反对意外伤害的整形,但是如果把真实的本来面目,为了一
情感世界时间:2024-08-23
轮回真实案例:人生不幸真是老天不公吗? 笔者:下面两文是笔者转自无量光催眠工作室的博文。可见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或同事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来到你身边的。为什么?因缘使然
因果轮回时间:2024-08-22
达真堪布:若是得到了佛的果位,世间的利益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如果无量众生能依靠菩提心,能修持菩提心的话,很顺利、很容易就能获得解脱,能获得究竟佛的果位,很顺利就能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21
文:一诚长老佛不是万能的,拜佛也不是实现愿望的方便快捷的法门。佛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发现心中的宝藏,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强大,发现了自我的潜能,那么无论应对什么样的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你观察自己自在吗?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
佛答时间:2024-08-18
印光法师文钞熟读文钞,笃修净业世之有钱者尚不肯愍念灾黎可谓痴人徒守钱财以供子孙之浪费是所谓弃功德而收罪过为明眼人所怜愍者复(袁孝谷,曹崧乔)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仁慧草堂时间:2024-08-18
问:如果有人对世间物欲、情、食、乐等都能淡泊无欲,唯欢喜自然、种花、植草,那还要修观照外身吗?帕奥禅师答:欢喜自然、种花、植草也是一种执着。只要你的道智、果智还未在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5
第一苦:生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 第二苦: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5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不见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7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品茶,品味,品人生。如果茶只是一杯普通饮品,恐怕不会受到那么多人喜爱。茶有内涵,不仅在于茶在水中弥漫的滋味与香气,能在于在这一杯小小的茶中,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04
慢慢品茶,回味人生,一片小小的茶叶就像人生的沉浮一样。人的生命是一次旅行,犹如一片茶叶,在风雨中同行,根植于土地,亦将回归土地,与天地同眠。在我看来,茶叶的辉煌
品茶论禅时间: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