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听说过“天堂”,甚至认为天堂就是佛教徒所说的极乐世界,这是不同的概念。很多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士都将来世去往天堂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天堂就是佛教所说之六道中的天道,依然在轮回中;大乘佛教徒要脱离轮回,所以不发愿往生天界,而是为了自利利他前往极乐世界,这一修行加油站,于佛前继续深造,求证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果位。
去往天界和度假很像,就好像在红尘中感到疲倦了,喜欢去度假一样。当你决定去度假,首先要有钱;当你想要去天堂,首先要有福报。当你累生累世辛辛苦苦积累了足够的福报之时,被有漏的善业及愿力牵引,就可以于来世去天堂了。有一点不要忘记,去度假享受,你其实一直在花钱,没机会嫌钱,钱有用完的一天。去天堂享受也一样,到了天堂就是不停消耗福报,福报也有用完的时候。
天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自下而上一共有二十八层天。天界众生为六道众生级别最高的,天人福报极大,身相威严,相貌妙美,受用享乐自在,寿命很长,无明显苦受,但行苦与变苦仍在。正因天人沉浸在妙乐之中,故不会生起出离心,并常常忘记时间与无常,虽然他们的寿命相比人间长久,但天人的感受却可能只是短暂的时光。就如蚊子的正常寿命只有五十天左右,但对它们而言,从出生、长大、交配、生子、衰老及死亡,都能经历完成。人类也会有这种感觉: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
欲界天由低到高有六层: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那里居住着具有淫、情、色、食等欲的男女天人,他们欢喜赞叹一切佛行佛事,飞行于虚空,散妙天花、奏妙天乐、熏妙天香……身相光明清净,故世人称之为“飞天”。他们行淫与人类不同,如兜率天牵手即可行淫,乐化天相向而笑即可行淫。最苦的是,临终前的变苦。他们能以天眼通看到自己将要投生劣道之苦,倍感痛苦熬煎,能清晰觉知感受到:身坏失光;花蔓枯萎;臭汗出,天衣污;坐卧不安,身感不适;臭味外散,其他天人远离,仅能送上祝福。他们习惯了恣意耗费福报,很多临欲命终时直堕恶道,久不能投生善趣。
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各有三层;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有九层;从无烦天到色究竟天为五净居天,为小乘不还果圣者及大乘菩萨的暂住地。四禅天分别对应四种禅定。色界众生因禅定功德而投生,已无饮食男女之欲,寿命比欲界天人和人类更长,以“劫”来计算。当色界天人寿命将尽,其禅定功德减弱,往往堕落到饿鬼道、畜生道,就算投生人道,也多为愚钝之人。
无色界天的众生,于寿命中长期处于禅定状态,而其寿命有八万大劫。很多外道修持禅定,认为禅定是最高的修行境界,但这会成为投生无色界天之因,并非究竟解脱。当其寿命将尽,多会怨恨,又因临死前心生“解脱并不存在”之邪见,往往多生多世会堕在三恶道。
因为曾经积累了很多有漏福报,甚至有些福报混合傲慢等恶念,如因自己持咒等修行时间长,而对其他新皈依或未能超过其的同修傲慢对待;或因自己上供下施比别人多,而心生自大等,这些福报并不能使人从轮回中获得究竟解脱,常因愿有执念而投生天界,不会生起出离心与精进闻思修佛法,不会有继续累积福报、忏悔罪业的机会。故行者当谛听!天界之苦未断绝!天界之乐非永恒!
有人喜欢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有人希望去天堂继续享受更高层次的妙乐,但福报用完之后,就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痛苦。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人间比天界更利于修行和成就,生在中等家庭比生在富贵家庭更有条件修行。如果没有因缘福报追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虽生在富贵人家,但浪费福报的几率大大增加。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花天酒地,当他们福报过早耗尽后,会感受到贫困之苦,这种苦的感受和习惯了贫苦生活的穷人感受完全不同,由富到贫,苦不堪言。天界的众生也是如此,福报用尽就像度假结束了,但这次度假却花光了所有的钱,往后的日子能好过吗?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世界和平人类忘记了他有一颗心,如果他仁慈的对待世界,世界也一样会仁慈的对待他。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害怕战争,一方面。我们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18
居士:我每当精力专注能念佛时就会昏沉,反而是妄想多时却很精神。请问法师,这是怎么回事? 法师:众生都有这种情况。有一个偈子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在寂——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居士:如果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人,比如落实《弟子规》、《感应篇》,然后念佛才能得效果显著?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对于念佛往生这一点来看,它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居士: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这句话对吗?法师: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为什么呢?你来世做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来世做人要靠你自己的力量。你一定要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佛说杀羊屠夫六世生天的因果(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摘自《杂譬喻经》)—佛在世时,有一位国王叫阿阇世王。某日,一位以杀生为业的屠夫前往见国王,并请王答应他一个请求,王
邪淫果报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得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宋代有一个读书人叫刘庭式,他和邻居家的女子订了婚,订婚之后并没有行婚礼,就去上了太学,读了太学又考中了进士。五年之后,等他回来的时候,邻居家的女子却双目失明了,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给牛触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贱价地将牛出售。当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7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念这一句咒便能把恶梦解除了(一一四)突悉乏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除灭恶梦及不祥 烦恼菩提化清凉破邪显正兴大教 八万毛孔放毫光诵念这一句咒文能远离颠倒梦想,不做一切恶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由愿力来支持和帮助,能和智慧常在一起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这些大菩萨能随顺方便法,而入一切地。方便法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2
念佛就是修三昧,就是修禅定;临终十念求往生必须要靠定力。我们有比,心就妄想颠倒,作不了主,叫苦连天,何况临命终时,四大分散,痛异常。所以若要靠临终十念往生,必须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1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第157(45)经(上p15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我们的往生,在弥陀的誓愿里面已经包含了。往生这件事情,不是你我考虑的,你考虑不算数,我考虑也不算数,是阿弥陀佛作为法藏菩萨的时候,祂考虑的,祂说:「如果不能让你往生,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存折喻:现在念的这句名号里边就有往生我们平时信受称名,信心如手,执持名号,名号里面的往生功德我们就拿到了,现在就得到了,所以叫「平生业成」。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2
余弟福昌,于1939年7月初,患寒热,旋成伤寒,至十五日,突然危笃,口鼻出血,两耳直掀,舌根坚硬,不能作声。迭经中西医生五人诊治,咸云不治。傍晚,仅奄奄一息。家人均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灵岩山寺剃度大典纪实修戒「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乃大丈夫所行事,非将相所能为。而民国七十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鲁智深嗜酒、打架、不守清规,为何说他是真正的英雄?《浅说水浒》第163期(文/焦目)近年来,可能为了与众不同,从情商、职场、人生甚至阴谋论的角度来解说水浒的人有很多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24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这一品,是讲药王菩萨所修的最难行的苦行;这种苦行,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这一位菩萨,他已经证果成菩萨了,以前不叫“药王菩萨”,是叫“一切众生喜见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4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常常有人质疑自己(或他人)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门的师兄道友也有此困惑。为了析疑解惑,现推荐阅读下文关于因果的开示:(实在值得诸位经常复习一下!)关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大宝积经》【注释】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2
黄念祖:密宗破瓦法是否有助于往生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智海法师答:因为我们作为众生来说烦恼是无量无边的,原来我们没有觉悟,对烦恼没有觉察。现在有觉照了,对烦恼察觉到了。修行就是有问题了察觉问题、解决问题,烦恼即菩提,生死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