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明贤法师莅临普陀山完整开示群众路线之佛教版

新闻资讯 2016-04-13

1996年明贤法师年方弱冠,与道友同行首度参拜普陀山,巡礼观音大士,祝祷道业圆成

此次赴普陀山宝陀讲寺讲经,是明贤法师时隔20年之后第二次登上这座佛教名山,可谓是酬偿前愿的朝圣之旅。

明贤法师此行亦代恩师弥光老和尚还愿,老和尚曾于1978年宗教政策初沐恢复春风之时,赴普陀全山烧拜香,祈愿中国佛教事业重焕生机。

宝陀讲寺建成后着力推动讲经弘法的宽广道风,其普门讲堂是整个普陀山面积最大、最为壮观的讲堂。

明贤法师首次线下为广大僧众完整开示佛教版“群众路线”与“供给侧改革”

《信仰的群众路线》共计五部连载,是明贤法师全面论述“群众路线是汉传佛教的基本远见”这一命题的重要篇章

明贤法师在现场阐述道,中国佛教界应该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以高质量的信仰供给,以共享的、普惠的、平民的发展路线,勇敢担当时代,全心造福社会,倾力度化众生。

2016年4月9日下午,明贤法师应普陀山佛教协会之邀赴普陀山四大寺院之一宝陀讲寺,于恢弘壮丽的普门讲堂为来自全山各寺的僧众及居士开示“当代佛教信仰的群众路线问题”。

《信仰的群众路线》共计五部连载,是明贤法师全面论述“群众路线是汉传佛教的基本远见”这一命题的重要篇章,相继被各大传媒转载,影响深远,并逐步在教界赢得共识,堪为正在形成中的僧团思想界对于中国佛教未来发展路线的深度思考。此番普陀弘法之旅,是明贤法师首次在线下为佛教僧团进行完整开示。

甚深观音缘:酬偿前愿的朝圣之旅

宝陀讲寺是“海天佛国”普陀山上近年建成的第四大寺,紧随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古寺之后。该寺位于普陀山东北隅的龙头山麓,依山而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气势宏伟、金碧交辉、像设庄严。该寺建成后着力推动讲经弘法的宽广道风,其普门讲堂是整个普陀山面积最大、最为壮观的讲堂。

此次赴普陀山宝陀讲寺讲经,是明贤法师时隔20年之后第二次登上这座佛教名山。1996年,法师年方弱冠,与道友同行首度参拜圣地,巡礼观音大士,祝祷道业圆成。如今再次登顶,可谓是酬偿前愿的朝圣之旅。

明贤法师表示,自己更是代表已经成就金刚不坏之功德的恩师弥光老和尚来圣山还愿。老和尚曾经在1978年宗教政策初沐恢复春风之时,怀揣报道落实宗教政策指示的新闻,启程前往各大佛教名山拜山祈福,并曾虔诚拜到普陀山,祈愿中国佛教事业重焕生机。

如今,时代变迁与个人际遇都深刻印证了师徒二人与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甚深因缘。佛教的恢复和弘传事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取得了长足进展,而弥光老和尚也恰恰在武汉“石观音寺”道场圆满成就了金刚不坏功德。明贤法师作为武汉石观音寺与青海北海禅院住持,身兼诸多教界内外职务,一直以来果敢发声,借助相关媒体平台长期从事佛教时事评论,声若观音大士海潮之音,针砭时弊,弘扬正见,倾力引领和维护僧团思想界的发展。

首次线下完整开示:佛教版“群众路线”与“供给侧改革”

在当日有关“当代佛教信仰的群众路线问题”的开示中,明贤法师从俯瞰时代的高度带领现场僧众与居士深入思索中国佛教契理契机的发展道路。法师全面总结道,中国当前物化文明的转型,正亟待以佛教为代表的心性文明来供给潜能。佛教作为久经检验的古老智慧系统和慈悲行动力量,有能力为转型中的世俗社会、尤其是正当紊乱的网络社会,率先供给生命纲领和道义规则——这种“高端供给”,无疑正是中国佛教界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佛教界应该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以高质量的信仰供给,以共享的、普惠的、平民的发展路线,勇敢担当时代,倾力度化众生。对于上述命题的具体推演,明贤法师重点展开了四方面内容。

首先,明贤法师界定道,佛教版的群众路线,首先在于认清“虚拟开始规定现实”的时代特征。所谓虚拟,就是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今天大到社会政治、小至传统媒体的运作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挫败和困境,多数都来自于对于互联网逻辑的懵懂无知。佛教弘传和佛门形象在这个时代所遭遇的被动,和这一点同样关系莫大。佛教对互联网挑战的应对、对互联网机遇的借助,决定了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更进一步,互联网时代群众深处、生活深处所展现出和美互利的人性走向,已经在倒逼各行各业以共享和回馈的思路,来赢得新生代的发展契机。精神信仰的发展,更要走一条群众路线,共享、普度、群众路线等思路本身,正是佛教慈悲智慧的内涵所在。

随后,法师分析了当今物化文明的极端发展趋势之下,如何看待科技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法师借美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语录,剖析了当今时代人类的两大心理困局——“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愚昧无知”。这两大困局都与偏颇处理物化与心性文明的对立有关。现在人们对于物化的执著日渐深入,诸如模拟沉浸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VR)”等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愈发让人文服从科技,心性服从物化。而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应该形成的格局是“科技更高超、信仰更发达”的平衡状态。可以想见,人类在心性领域所呈现的匮乏状态,正期待正法的甘露和东方心性文明的滋养,大众对佛教法义的供给要求更高也更加迫切,这对于佛教弘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佛教的当代发展要勇于抓住这个转型时期的发展契机。

进一步,法师深入阐释了何为中国佛教界的“供给侧改革”。当今人类社会正从电视媒体时代过渡到网络媒体时代,可谓从被动的“娱乐至死”时代过渡到人人主动参与互动传播的“娱乐求活”时代。人们更加注重谈现世希望、谈生命安乐,然而部分时候却在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跌落进新形式的“奴役”之中。而佛法既可以是抚慰“此时此人此地”问题的人生佛教,也更有强过“此时此人此地”的超越性,能够为圆满回应众生的当代心理寻求提供深厚资源。这就要求佛教自身要强身健体,要正见在堂、纲领在握,才能以高品质的善巧供给,来驱动和框定大众对于佛法的“消费”,主动建构出佛教在当代的正面形象和卓越价值。

开示最后,作为对现场僧团的鼓励,明贤法师阐述了当前对于所谓“大师问题”的见地。法师驳斥了这个时代“不岀大师、缺乏大师、要等大师”的说法,而认为——有志者志向的起点,从来不会是“等大师来”,而是“我来做大师”,群体性的“丧志”才会曝发群体性的麻木无意识中的“侥幸与期待”,这是个不正常甚至是不吉祥的信仰信号,它来自对物化现象过份执着、过份期待,而导致的过份消沉。对于“大师”的错误判断,源于一个基本的无知——当年佛陀在经论中早已金口亲宣:“佛以大悲不住涅槃,往返应化常在人间”,既然在人间,人间怎么会缺大师?“不信有大师”,不信有佛言,最可惜的影响就是:遗忘了大师之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大师!

更新于:2016-04-13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