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教禅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大脑

新闻资讯 2016-09-05

脑科学与佛教

苏国辉教授是香港大学何冯月燕基金教授(神经科学)、李嘉诚医学院眼科学系讲座教授、广州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樞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协会发明家院士。在2016佛教英语夏令营中,他给营员们带来的讲座是《脑科学与佛教》。佛教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佛教的教义是对宇宙万物中万事万物的看法,通过修行实践去验证佛教的教义。

爱因斯坦说:“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激光之父Charles Hard Townes 讲:“科学用以理解宇宙万物运作之道,宗教则用以理解宇宙万物的存在意义,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令生命变得丰盛!”

脑科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发育、结构、功能、分子生物、药理和病理学的科学领域,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让我们从具体的脑部基转系统,进一步发现认知、情绪和脑部迥路的关系,从而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看法,影响生活、社会和整个世界。

《脑科学与佛教》演讲内容

苏国辉教授围绕三部分展开演讲,首先介绍神经科学的基本知识,认识脑、保护脑和开发脑;其次是神经科学与佛教整合互补,彼此学习而获得很多共同点,两者皆无法独自探索出心与身的真相。佛教的六境六根六识,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知。最后运用脑科学研究发展慈悲心,验证禅修对大脑的可塑性。

禅修能改变一个人的大脑吗?苏国辉教授通过大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科学的进展有助于相关的精神训练,禅修如行禅和拜忏对脑神经系统的影响;禅修对心理受创伤的脑部迥路进行修复与重建;静坐同时影响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禅修增强免疫力,并影响基因的表现,通过后天注意力的训练,人的交往能力会提高,从而改变整个性格。

凡想过必留下痕迹

脑和心具有极密切的关联

人类在生命科学的领略有两个重大突破,第一个重大突破是基因研究,另一个就是“脑”研究的突破。脑和心具有极密切的关联,几乎影响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佛教的六根六境六识,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从长期累积在脑的资料库,透过电脑从脑波情形分析出影像,当我们内心的情绪起烦恼或恶念时候,首先伤害的是自己,若一直沉迷于某些执著中,就是脑部迥路出现成瘾的现象。让人感觉乐、苦的心念,都是内心微细的潜在种子,相续不断所形成。

一念动一缘起

脑部迥路的运作方式是未来改变最重要的关键。籍由脑部与心念的紧密关联,截断恶念以防恶因,通过培养注意力保护善念和防护内心。过去的分秒成与败已经过去,不要受它影响,而未来还没有到来,最重要是把握“当下”这一秒一念,真实面对它。“一念之间”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正如“水能截舟、亦能覆舟”,构建好一条充满行善、乐施、快乐、慈悲等高贵情绪的脑部迥路,仿佛将人的思想重新重整一次,是改变人生和命运际遇的关键。

通过脑科学研究,持续正念禅修会改变脑部迥路,是思维全新的创造。脑部的其中一个区域“前脑岛”,负责整合情绪性跟认知性的讯号,产生快速的直觉反应。禅修等于把我们成长的过程重整一次,修复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加强的错误连结,改变脑部迥路。同时,通过专注力和同理心的持续训练,脑影像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证实慈悲观训练具有正面的成效。(同理心的训练是指感受别人的痛苦和快乐,包括对自己、亲人、陌生人和冤家进行慈悲观,是完整的慈悲心训练步骤)。

脑与禅修

过去七年,美国WISCONSIN-MADISION大学RichardDavidson和同事们研究***在禅定和非禅定状态的大脑活动的特徵。 Davidson的早期研究表明那些常有消极情感倾向的人,其大脑右前额皮质区有持续性的神经活动;相反那些有积极情感倾向的人,其大脑左前额皮质区有持续性的神经活动。

在一个善于禅定的资深***身上,Davidson实验结果表明他左前额脑的活动比以前任何检测的任何人都要多。这个实验上至少可以表明,这位善于禅定的喇嘛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正念禅修对心理受创伤的脑部迥路进行修复与重建, 也会增强免疫力,改善人的身体健康

静坐可能会同时影响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最近Davidson检测了一些来自Wisconsin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志愿者大脑前额皮质活动状态。一组志愿者接受8个星期的静坐训练,另外一组志愿者没有接受训练。所有的参与者都注射了流感疫苗。

到实验结束的时候,那些接受静坐训练的志愿者的大脑活动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前皮质(快乐脑)神经活动增加。不仅如此,那些接受静坐训练的志愿者对流感的免疫能力也增强。实验结果暗示静坐可能同时影响了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基因是先天已经成就的,但基因的表现可以籍后天学习而改变。研究人员对二百多名小学生进行每周三次的注意力训练,并教导他们向他人表达善意,训练结束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注意力集中,也乐于和人分享,从而改变人的性格。

重组内心的视野

生命犹如长河一般,我们每个人都像在生命长流里的水泡,每一个小水泡从中生起,最后都回归生命的大海中,你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是一样的,佛教中的“四无量心”,即是慈、悲、喜、舍四种对别人没有苦没有怨恨的快乐境界,透过佛教的正念思维的闻思修和在禅坐实修的观察,接受生命无常的自然变化过程,突破对自己的限制,重组内心的视野,改变脑部迥路,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你的人生和命运。

资料来源:

苏国辉教授讲座记录

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演讲记录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MBSR和脑电图研究

更新于:2016-09-05 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