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业的作用与十不善行的果报

藏传法师 2016-09-09

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完全证悟,以及达到成佛的境界。我们所应具备的条件即是健全的心灵与身体。

大部份人都把自己是健康的人类这件事视为理所当然。事实上,佛经常提到人身是极珍贵难得的。它是由我们在无数的过去生中累积许多善业而得来的结果,每个人都曾付出相当努力才能获得此珍贵人身。为何生而为人如此珍贵?因为它给予我们最佳机会得到灵性的成长;追求自己以及他人的快乐。动物就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有追求美德的能力。它们深受无明之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身为人类的价值,并且尽所有努力确保自己来世仍然能够生而为人。虽然我们不断期望能获得完全开悟,但应该明白菩萨道是条漫长路,所以我们应先从近程的目标着手。

如前所述,为了确保来世投胎时自己仍是具有灵修能力的人类,我们要先踏上道德之路 根据佛教的教义,首先需要避免犯下十恶行。这些恶行中每一项所带来的痛苦都包含许多层次。为了让自己停止再犯下恶行,我们必须先了解因果运作的律则,即所谓的业力法则。

「业」意指「行动」,它指的是我们行为产生的作用力,以及其反作用力。例如谈到杀人的业力,这行为本身即表示杀害另一个人的生命。但此行为更深的影响层面,即杀人业力的这个部份,它不但引起被害者的痛苦,也为许多爱他的以及依靠他生存的人带来痛苦。此行为的业力还包括在凶手身上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此业力影响力不仅限于此生。事实上,恶行引发的影响力会随时间增强。因此,在过去生杀人不眨眼的冷酷凶手,会因为轻忽他人生命而在轮回之后变成微不足道的动物或昆虫。

凶手不可能立即转世投胎为人类。而一个人是在何种情况下杀害他人,也会影响此作为后果的严重性。若某个人以犯罪为乐而毫无悔意,那么他可能将来会投胎到陷于极度痛苦的地狱道。而犯行较轻的案例,像在自我防卫情况下杀人,表示此人可能会投胎进入痛苦较轻的地狱。若犯下较不重要的恶行,将来可能会投胎到畜生道,失去追求灵性成长的能力。

就算我们终于投胎为人,各种恶行的业果仍如影随形地决定我们此生的遭遇。若前世曾杀生,那么此生多疾厄且寿命短。此业因还会造成杀人的倾向,导致未来生中更多的痛苦。同理,偷盗使得一个人失去财力,并且自己也会遭窃;在未来生中仍会有偷盗习性。若犯了像通奸这类的淫行,将导致你在未来世伴侣的不忠实行为,而你也会尝受不贞和背叛的苦果。这些是我们业身犯下三恶行所造成的影响。

在四种造口业的恶行中,虚诳语会使你将来过着受坏话攻击的生活。此外,妄语使人在未来世也喜欢撒谎,而且容易被人欺骗;即使你说实话,人家也不会相信你。犯下挑拨(两舌)罪行的人,则会过孤独生活,且容易损害他人生活。恶口易招致他人伤害和愤怒的态度。绮语使得别人不愿倾听,而你成天言不及义。

最后,由意念而生起的三种恶行会造成何种业果?这些是世间最常见的不善行。贪欲让我们永远感到不满足,瞋恚引发内心的恐惧,使我们去伤害他人。邪见使人抱持与真理矛盾的看法,导致蔽障而无法理解或接受真理,最后仍顽强地执着于邪见。

这些只是诸恶行中的一些例子。我们目前所过的生活实乃源于过去生作为所造的业因。我们未来将遭遇何种光景,是否能够有机会过较好的生活,则取决于我们此生作为所种下的业因。虽然我们目前的遭遇是受过去生作为的影响,但我们还是要为现在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出正确抉择,让自己行走在善道上。

当我们衡量某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或灵性要求时,我们取决的标准应在于动机的纯正与否。若有人决定不偷盗,而这么做只是由于惧怕受到法律制裁的话,那么他的决心是否合乎道德令人怀疑,因为他的决定并未包含道德考量。

另一种决心不偷盗的动机,可能是畏于众人的看法:“我的朋友和邻居会怎么想呢?他们都会讥讽我。那我就会被社会抛弃。”虽然做此决定导致的行为是正面的,但它是否道德也令人质疑。

若一个人决心不偷盗的动机是“如果我偷盗的话,那我的作为就触犯神圣的律法。”或是这么想:“偷盗是恶行;它会使别人痛苦。”如果这是我们的动机,那么其考量就符合道德,并且是灵性的。在实践佛陀的教义时,若考虑避免犯恶行的动机,是因为它会妨碍我们脱离苦境,这样的自我克制才算是道德的作为。

据说唯有全知的心灵才可能明白所有业力运作法则的细节。一般人的认知能力,无法全然掌握业力精微的运作机制。对我们来说,要依据释迦牟尼佛关于业力法则的宣示而生活,需要对他的教诲有相当信心。当他说杀人会导致短命、偷盗令人贫穷时,我们没有任何方法证明他所言为真。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信仰这些事。首先我们必须正确建立自己信仰目标:即佛陀及其教义,还有对于法的追求。我们要先透过理性思辨,将其教诲做仔细而彻底的检查。我们借着审视那些可经由逻辑方式的验证的主题,像佛陀教诲中谈论无常和空性的部份,在了解它们的正确性之后,那对于较难证明的教诲,像是业力的运作,便自然会增长信心。我们会向自己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寻求忠告。若这位有智慧朋友的判断愈正确,我们对其忠告也愈认真。我们对佛陀的劝告,也应该发展出同样“智慧的信心”。

相信某些印证的体验和甚深禅定,对于内心生起真实与深刻的信心不可或缺。这些经验分为两种不同类型。有些完全证悟的圣者拥有凡人难以企及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可以透过每日精进而获得的世俗经验。我们会对于生命无常且迁流不息的本质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理解,并对伤害性情绪的破坏本质也更加认识。我们对他人会生起更大的慈悲心,或在排队等候时较有耐心。

这类实际的体验会带给我们满足与喜悦感,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从这些体验里面生起的信心也会增长。对于带领我们亲历这些珍贵经验的老师,自然也会信心加强,对他的教法也更加信服。从这实际经验中,我们也会凭直觉感知,精进的修链能带来更超凡的能力,犹如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者所获得的不朽成就。

我们从灵修体验所得到的坚实信心,也有助我们增强佛陀所说的业力运作法则的信念。于是,它给我们更大决心摒弃导致人生身陷悲惨处境的不善行,即使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只有些微的领悟,但若再花些时间去察觉我们已拥有这份了解,并认清它的根源,那么对于我们的禅修就会有助益。这类省思应视为禅修的一部份。它能帮助我们增强皈依三宝——佛、法、僧的信心基础,并助我们在修行道途上有所增长。它是让我们精进不懈的心灵动力。

更新于:2016-09-09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