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福德,会认为轮回很精彩
缺乏福德,你会生活得非常好(那种世俗的幸福),你会很幸福,一直都很好,生命中不会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击碎你的世界观、价值观,把你推到佛法里面。没有任何事情出现把你唤醒。
缺乏福德,你不会对现有的世界有任何怀疑,会认可现有的一切,从不思索是否真的如此。接受现有的一切,尊重现有的规则。从不怀疑世界的真实性。
缺乏福德,会认为轮回很精彩。而沉溺其中。你会每天忙着体会不同的人生,忙着毫无意义却自以为有意义的事,你会认为苦是人生的要素。你无法想象无苦的状态。
缺乏福德,你不会接受烦恼有可能被彻底根除的观点。你甚至想一下没有烦恼的人生就会抓狂。对证悟缺乏向往。也不会有想要了解一下佛法的念头和机会。即使偶尔有,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你纷乱的生活和念头淹没。
缺乏福德,无法发现自己的无知,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不会发现人类的局限。
缺乏福德,即使你开始阅读一些佛法书籍,也不会向佛法投降,会挑剔地审视佛法,会试图和无常作战,和无我作战,然后被打的灰头土脸。
缺乏福德,会崇敬那些不值得崇敬的人,会赞叹那些不究竟的世俗智慧。
缺乏福德,会满足于看书学习佛法而不是找个老师。认为凭借自己的智慧足以理解佛法。
缺乏福德,你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有上面的想法。你会认为老师是多余的,直到你看到这段话时,还是不以为然。
缺乏福德,你会认为你读懂了《金刚经》。会认为那些资深佛教徒都不真的懂佛法,会认为你不需要去制造福德,因为《金刚经》里说:福德是不存在的。
缺乏福德,你不会认为自己需要老师,也不会遇到真正的老师。
缺乏福德,就不会有人抢走你的家产,让你有机会思索无常,从而走进佛法。
缺乏福德,你会满足于现状,你会认为给佛教老师写几封电子邮件讨教就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你不会认为自己需要一位看得见摸得着和你面对面的人类佛法老师。更缺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去亲近老师的动力。你会认为过去的那些大师们为了求法所做的努力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认为那些都是神话。
缺乏福德,即使伟大的上师曾经和你面对面,你也会错过。
缺乏福德,即使你遇到真正的老师你也不会喜欢,因为他不是那种会满足你“自我”的人。而精于满足你“自我”的人通常都是骗子。那些对你微笑的都是想从你兜里掏钱的(譬如你去珠宝店,那些店员绝不会说你不爱听的话,因为她们希望你买最贵的珠宝),而真正的老师只关心你的证悟不关心你的钱包。所以,他只说你该听而非你爱听的话,但你该听的话你一定不爱听。所以,缺乏福德,你不会有勇气和这样的老师共处。
缺乏福德,即使你有机会接触最伟大的法师,你也只会希望从他那里获得一点加持,而非佛法。你会祈求他摸一下你的头撒点水,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甚至不会有请他为你开示佛法的念头。会认为这就是佛教的全部。
缺乏福德,会以是否吃素而不是以他是否具备佛教的见地,做任何事情是否以佛法为唯一的考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佛教徒。
缺乏福德,会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会为你应该不付出任何东西而得到珍贵的佛法。谢天谢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荒唐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佛法应该是免费的,那么最后将没有任何人能免费得到佛法。
缺乏福德,会以为头衔和学养修证是挂钩的,如果某人有仁波切或法师头衔,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很有修证。你会尊敬那些有头衔的人而忽视那些没有头衔的人,事实上,头衔并不证明任何问题,它既不能证明一个人的修证,也不能证明他有菩提心。
缺乏福德,不会有人告诉你,修行人的衣服是否破旧与修证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也不会被告知,是否触摸金钱也跟修证毫无关系。不会知道,一位菩萨可以很有钱;一个破衣烂衫生活清苦的修行者,并不必然是个具足出离心没有贪欲的人,很可能他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因为大众对佛教的错误理解,让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修行者。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十辆奔驰,每天出没于声色场所,也不表示他一定不是个大修行者。曾经在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之时,有个身着华服的人走了进来,他径直走到释迦牟尼佛身边,然后直接坐在佛旁边的垫子上,其他人都很不平。但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那是文殊菩萨。
缺乏福德,只会以表象来做判断。
缺乏福德,如果你的佛法老师来到你所在的城市而你又没见到,你会把它归咎于某人的自私,他因自私而未通知你,而非自己福德浅薄。
缺乏福德,会认为有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你是佛教徒,你应该了解没有事情会脱离因缘果。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不紊地按照因缘果运行。当条件具足,就会有结果。如果你说:“怎么会发生这种事?”那表示你认为有某些事不符合因缘果,有某些违背因缘果的事情发生了。这相当于你认为在咖啡里倒了一包糖,却得到一杯咸咖啡。
缺乏福德,会相信自己而非老师。会以怀疑的心态检视老师的话。当老师说你应该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按自己的喜好删改他的话,只留下那些对“自我”没有威胁的部分。
缺乏福德,只会关心师父是否具德,而从不关心自己是否是具德弟子。会要求老师如何杰出,但却不想努力做。你只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却不想付出所付出的。
缺乏福德,会很没时间,因为你的时间都用来做那些你认为比佛法更重要的事了。你会忙完所有重要的事之后,把最后的一点时间留给不重要的佛法。如果没时间,那就不留了。你会认为和家人吃饭比和上师的碰面更重要。
缺乏福德,你会认为修法比为老师的弘法服务更重要。事实上,舍弃自己的修行的人才能最快证悟。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他舍弃的是自己最重要的。
缺乏福德,你会以错误的动机修行佛法,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意识。你会误以为自己拥有出离心,甚至菩提心。如果福德匮乏,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其实根本不想出离,非常热爱轮回。
缺乏福德,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会认为自己的动机确如你所描述的那样美丽。
缺乏福德,你不会有胆量面对真实的自己,你不会有胆量看那个没有任何修饰的你,会和“自我”沆瀣一气,你对他的转化你修行的行动完全不知情或假装不知情。能够知道“自我”在转化自己的修行也是需要巨大的福德的。大部分佛教徒对此完全不知情。
缺乏福德,老师只是稍微触碰你的“自我”,就会跑掉。希望找个从不触碰你“自我”的老师,你希望你的老师只满足你的“自我”。
缺乏福德,你会有机会了解真正的佛法
缺乏福德,你不会有机会了解真正的佛法。不会对真正的佛法有兴趣,只会对那些不痛不痒的看起来像是佛法的东西感兴趣。佛法是切肤之痛,而非隔靴搔痒。
缺乏福德,你会认为只要知道佛法就足够了,无需修持。认为知道佛法就足够了,就如同认为去餐馆只是看看菜单就可以填饱肚子一样。缺乏福德,你会把生病、违缘视为魔障,把一切都很顺利的视为加持。而事实恰好相反。你会向佛陀祈求“一切都很顺利”一百次而祈求“取得证悟”只有一次。甚至可能一次都没有。
缺乏福德,你不会把身边频繁发生的死亡视为对自己的提醒。当看到新闻上说某处死了很多人的时候,你只会说:“这些人太倒霉了。”你不会认为这是你的老师在提醒你,亦不会认为自己会死,你会认为自己还会活很久,尤其是你还是个修行人,你还刚修了长寿佛的法。
缺乏福德,你会以为你还拥有大量的时间,因此可以把修行放到以后再说。放到未来的某一天,你准备好的那一天,但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你会幻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切条件都已经具足,你开始修行。会经常这么告诉自己:“等我完成了某件事我就去修行。”你会认为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你要把那些事情都做好了再去修行。如果你这么想,那表示你已经没有可能去修行了。你会在忙碌中死去,进入下一个轮回。
缺乏福德,你会认为禅宗是很简单的修法,你甚至会认为那是最简单的修法。你认为“生活就是修行,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缺乏福德会导致你遇到很多与你持类似观点的人,因为你们有相似的业。那你只会是个近乎佛教徒。
缺乏福德,你甚至没机会积聚福德,你不知道:“福德仰赖于福德”的甚深道理。由于福德匮乏,你根本不会认真对待那些能够让你积聚福德的方法。你没有足够的福德推动你去做这些能够积聚福德的事。
缺乏福德,你会乐于搜集佛法,你会为自己又学习了某个菩萨的论或接受了某个殊胜难得的灌顶而沾沾自喜,你会收集很多法教却从不实修,你会把佛法当做知识,当做摆在客厅的战利品,你告诉别人的佛法也完全来自书本而非自身的体验,你会陶醉于收集更多的法教和灌顶。你的“自我”也非常鼓励你这么做。因为这样对它没有威胁,知识性的佛法对“自我”毫无威胁,它可以在你丧失觉知的时候,把这些全部转化为它所用。
缺乏福德,你会在了解显宗之前接触密法,并且在接触密法之后还不懂显宗,比这更糟的是,你丝毫也不认为有了解的必要。
缺乏福德,会缺乏虔诚心,缺乏信心,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到你面前,你也生不起丝毫的信心。
缺乏福德,会缺乏悲心,甚至不能真正听懂老师的一句简单的话,对老师的悲心不会有任仿触动。
缺乏福德,不会对无常有感,甚至不会被感动,不会悲伤,更无法安静,无法喜悦。
缺乏福德,无法看懂也无法认同上述内容,也无法耐心看完全部内容。
心如莲花源自印度的瑜伽,在梵文里的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与宇宙至尊联系在一起,类似于我们说的天人合一,是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相连的道理法则与道或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19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佛说杀羊屠夫六世生天的因果(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摘自《杂譬喻经》)—佛在世时,有一位国王叫阿阇世王。某日,一位以杀生为业的屠夫前往见国王,并请王答应他一个请求,王
邪淫果报时间:2025-02-12
跟大家讲个故事。元代高峰妙禅师他的修行非常精进,但是爱打瞌睡:一坐,一动脑筋思索问题、一参学,瞌睡又来了。他下决心不瞌睡了,怎么办?坐在悬崖上,你打瞌睡吧!掉下来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生命的存在真神奇此生此身的物理生命生成是与三世因果一致的,是可以法身与化身一致的、互换的、不变的,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的生命观!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神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香河老人的生命境界修行的功夫不在奇异,而在平凡、在身口意,是在日常生活中!香河老人所展现的生命境界,不但有物理现象的「证具」可以证明祂是符合宇宙真理的运作模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4
华严生命教育挽救沉沦的人类,心灵改革不只是口号而已,它必须是一项具体的工程体系。在现今美国这种唯利与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是纯粹由大自在天魔所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因此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4
N+l个生命真实人生的目标达成──是由第二生命踏上第三生命,乃至N+l个生命的开始。第一生命与第二生命的理论,是可以与虚幻人生及真实人生的理论作相结合。其中第二生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那么《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对这句话一般人会理解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他这样理解的时候,马上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很多藏友咨询关于手串讲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戴多少颗合适,今天我们就再给您说说这个问题,来个汇集贴,希望能够解决您的疑问哦。手串戴多少颗合适?1080颗这是目前可查的
佛珠文化时间:2024-12-30
文:善果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赵州:“有!”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信者:“假如我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黄石公园的大光谱温泉从前,有一位妙得彼岸菩萨,住在罗陀国。罗陀国的商人每次出海采宝时,都会将这位菩萨请到船上来,希望借助菩萨的力量,平安抵达目的地。后来,菩萨逐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6
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身为作家,著书立书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不能导人走入歧途。好像施耐庵写《水浒传》,看起来文词构想是很奇特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看;看了之后都入迷了,也就好像抽鸦片烟,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6
陈大惠:一辈子没出息的都是什么人?一、高不成,低不就 随着教育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大专,大学,读研究生,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但是学历高并不代表一定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2-06
宋朝时,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人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等科甲,但名位不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28
科技进步的危机科学家在皮毛上转来转去,发明这些东西,好像有所得,其实把本有的智慧都忘了。◎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五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所有的人类,一切一切都是向外驰求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3
这一生中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生活的坑都是自己挖的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15
上师教言集: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不漂亮,不健康,很难看?为什么没有福报,怎么努力也挣不到钱?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健康,人见人爱?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短短一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第六章 生命一、生命的价值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长久,却沉迷于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为自己带来烦恼,还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苦。我们应该自我反省自问,倒数时光,我们
温暖之家时间:2024-11-08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什么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领。这一些鬼王不论是善、是恶,都是菩萨所化现的,你不要认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鬼王更厉害,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发愿,用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3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宋无门和尚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6
宣化上人说: “你叫我死可以,叫我不搭衣不可以;你叫我死可以,叫我不吃一餐不可以──有这样坚决的定力,有这样的信心,才是万佛圣城的一分子。”大家都知道,“搭衣与一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30
当某位藏传喇嘛教导一个牧民时,牧民所想要的可能只是健康、富裕的加持而已,而不是追求证悟。这类加持在西藏的环境有它的作用,就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巫术或者算命各有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9-20
感恩是佛学、佛教对信众主张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佛学理义中有报四重恩的教理,即:报佛恩;报父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感恩一词,也极容易理解,莫说有点文化,即便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7
1 人是有寿命的,但是命运是可以转变,问题是你相信不相信?肯不肯真干?你如果真的相信、真的肯干,转得很快!从什么地方转?从心上转,身是受心理的支配,“一切法从心想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2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诵持默念少意言,示教利喜化大千;所作诸法悉究竟,不增不减到涅槃。”学咒要先正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都是贪欲惹的祸 都是贪欲惹的祸 某大学毕业生温某颇有才华,进入工作单位后,由于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不俗,很快晋升单位部门主管。由于贪欲使然,他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26
青莲师兄:一经四咒已融入我的生命我是一个70后,父母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知识分子,从小就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子,有3个姐姐1个弟弟,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却很受父母的宠爱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8-19
文/一行禅师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座高墙,站在墙的顶端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却没有什么工具可以让人爬上墙顶,只有一条从顶端往墙壁两边垂下来得细线。聪明的人会在细线的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我们今天讲念佛就能往生,那我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这个地方补出来了。念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让我们放心了。过去生中确实有善根,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8
生命就是一张福报卡,当我们没有去积累福报,福报卡里就没有积蓄,所以我们才会缺乏钱财。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偷懒就偷懒,心想既然工资已定,就不需要这么卖力。这就是没
佛答时间:2024-08-18
诸比丘,此生命之始不要知。被无明覆盖、被贪欲束缚之有情众生,相续沉浮,轮回世间之最初无可知晓。《相应部》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7
阿姜查尊者答∶不要担心这一点。试着把心安住在当下。无论什么念头生起,只须看着它,随它去,不要想祛除妄念,这时心自然会回复它原本的状态。不要分别好坏、冷热和快慢。无人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6
舌根离过中之味尘。故曰不非时食。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不过午食。大律云。非时者。有二分齐。一谓日过中。二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6
1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仔细观察,报怨的、讨债的很多,报恩、还债的不多。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就晓得这个世间人过去生中,做事情昧着良心,对不起人的事情做得太多了,所以冤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4
修行的游戏,归根究底,还是在“信”上。不管是宗教上的还是科学上的,都是基于“信”。哪怕是最最具有批判性、怀疑性的人,当他去批判、怀疑别的信念、理论、意识形态的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