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像璎珞的起源和演变

其他文章 2016-10-14

佛教造像艺术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璎珞的装饰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造像形式的本土化,具有了我国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文化起源

璎与珞,本意均为似玉的美石。璎珞成词,无论发音还是内涵,都给人以华美隽永、高贵神秘之感。璎珞也做缨络,通俗而言,其实就是金属、珠宝玉石等穿联或编织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后来,由于菩萨信仰在汉地的盛行,作为菩萨重要饰品的璎珞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大百科全书》云:唐宋时,信佛的妇女佩戴用金玉宝石制成的项链,称璎珞,是佛家特殊的饰品,用以表达对佛的虔诚之心。据说唐代最著名的舞蹈《霓裳羽衣曲》的舞者,就必须佩戴璎珞起舞。苏轼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露香亭》中,也描写了一位身着璎珞的美人:“亭下佳人锦绣衣,满身璎珞缀明玑。晚香消歇无寻处,花已飘零露已晞”。特别是在佛教经典和与佛教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提及璎珞的频率很高,且字里行间的赞美尊崇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璎珞本身并不神秘,其本质就是更为华丽的项链而已,但笃信神佛的古人却认为,璎珞并非毫无内涵的普通项链,而是受到佛菩萨青睐、有特殊功能的稀世珍宝,具有超凡脱俗的属性,可谓项链中的非凡极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首饰,项链是全人类普遍拥有的审美文化现象,它们的诞生往往出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需要,后来才逐渐演化出礼仪、装饰、身份象征等更多功能,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不同形式的项链文化。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璎珞最初只是代表了古代南亚次大陆地区(古印度)的项链搭配嗜好,那里的人们喜欢用色泽丰富的珠宝玉石、香花果实串联成链来装饰身体,前者称璎珞,后者为花鬘或华鬘。古印度人喜欢璎珞华鬘缠身并以之为风尚,一方面出于美观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为了彰显身份富贵。璎珞多以珠宝玉石等材料制作而成,平民基本消费不起,唯有王公贵族能够时常佩戴,璎珞进而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宗教隐喻

孕育于古印度文化的佛教对璎珞的偏爱可谓深入骨髓,甚至不惜以经典的形式将其推上宗教至宝的神坛。《佛所行赞》称,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璎珞庄严身”。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方等大集经》等都以不小的篇幅述及璎珞:有的谈璎珞在供养、庄严法身等方面的价值功用,美观自不必说,向佛菩萨供养还能功德无量;有的描述璎珞的材质,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七宝的解释有多种版本)合成众华璎珞”;有的介绍璎珞的佩戴方法,不仅可做项链,还能当成手链、脚链和臂钏来戴;有的赞叹璎珞的特点,在佛教世界中可放五色光明,“光明靡不照曜”。

佛教用璎珞来譬喻宗教教义,以彰显佛法的珍稀玄妙。在大乘律典《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全文前后共出现约400次“璎珞”,但所指的对象都不是装饰范畴的真实璎珞,而是与经中所阐释的菩萨修行法门构成的抽象概念,称“法璎珞”、“菩萨璎珞”、“璎珞妙法”等,用以比喻菩萨道修行的种种智慧和法门。

事实上,念珠、佛珠追根溯源确是古印度人以璎珞华蔓缠身为美的风俗演变而来,璎珞与念珠可以说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并且还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佛教圣物。不得不承认,在佛教世界里,菩萨与璎珞是最般配的,无论经典还是佛教造像艺术所反馈的信息都表明,璎珞是诸天圣众尤其是菩萨庄严法身不可或缺的标准装饰配件。在佛造像中,璎珞的婉转曲折令菩萨的身姿更为袅娜而富有动感,让菩萨的形象更有人气,更贴近现实世界。菩萨与佛教四圣中的佛、声闻、缘觉似乎不佩戴饰品,仅着袈裟,形象出世大为不同,往往头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钏、衣曳飘带,服饰华美庄严,与古印度贵族形象如出一辙。大乘佛教其实就是佛教菩萨乘的另一种称呼,其核心精神即是在世间行菩萨道、自渡渡人。

传承演变

在佛造像艺术产生后,璎珞得到了生动具象的表现,并随着佛教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本土化,其艺术风格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早期印度佛造像代表犍陀罗艺术,对菩萨身上璎珞的雕刻描摹比较简洁,一种以表现胸前的珠链式项饰为主,多为单条短璎珞,一般长不过前胸;一种则是短项饰与斜跨左肩垂至腰部的长璎珞相互搭配的形式。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菩萨信仰的盛行,佛造像艺术(包括雕刻、绘画、铜造像等)中出现了大量菩萨类创作题材。有学者研究,在隋代及之前,璎珞主要传承外来的简洁古拙风格,表现为拟珍珠玉石球状物穿联而成的胸饰,前部中央重要部位会加以装饰,普遍较长,有时垂直腰腹、膝部,多呈“U”形或“X”形。唐代延续前代璎珞装饰形式,但已经开始融入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精致、丰富。这时候,出现了垂于胸前的项圈式、珠链式短璎珞以及斜挂式的“U”形或“X”形长璎珞。受我国古代先民玉佩文化的影响,“U”形璎珞从印度传入的单层式演变为多重层叠,有的还模仿玉佩的流苏呈发散状形式,富于变化,更为繁复,到后来甚至还出现了网状璎珞。随着7世纪佛教分别从尼泊尔和中原两路传入西藏地区后,与当地苯教碰撞融合产生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从此萌芽并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成长为亚洲佛教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藏传佛教造像对璎珞的表现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点,与传统造像用雕刻、绘画等手法比拟璎珞的手法不同,其将真实的珠宝玉石镶嵌于金铜佛像之上,金玉珠石交相辉映,为佛像更添贵气,丰富了璎珞的表现形式。

更新于:2016-10-14 14:17